“十五”期间工业产业结构影响因素分析与测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因素论文,工业论文,十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十五”期间影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主要因素
影响工业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很多,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各项经济政策的滞后效应、对新政策的预期等等,许多因素都是无法量化分析的,将它们列出来是出于研究完整性的考虑,也是对“十五”末期工业产业结构测算的补充说明。
1.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
(1)国际经济景气程度的影响
90年代中后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放慢了前进的步伐,一些亚洲国家至今都未能完全复苏。中国虽然顶住了人民币贬值的压力,顺利避开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不能否认,1997、1998这两年,我国工业企业的亏损面和亏损额大幅度增加,也正是从1998年开始,中央提出了国有企业三年脱困的工作目标。目前,这一阶段性工作目标已经顺利完成。由此我们认识到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程度,国内任何一项大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目标,如果不考虑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可想象的。经济结构调整作为我国“十五”规划的经济工作重点,势必要与国际经济的景气程度结合起来通盘考虑。
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美国、日本、欧盟的经济规模位居前列,与中国经济的关系也最密切。2000年,我国474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中,它们分别占到15.7%、17.5%和18.2%(注:此比例为欧洲国家合计数),位居三甲行列,其中,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国。从美国经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在布什新政府上台之后,其经济增长速度逐渐放慢,2001年2季度仅为0.7%。虽然格林斯潘近一年来已六次降息,仍然未有大的起色。联系到美国股市近期的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美国前总统提出的“知识经济”口号并没有给经济带来新的推动力。但是,现在作出美国经济进入“L”型长期调整的结论还为时过早,因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先进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毕竟是世界其他国家近期无法超越的优势,而造成美国经济放慢的两个主要原因:石油涨价和股市泡沫,其影响已基本消除或大幅度减少。任何经济体长期裹足不前的原因都是结构性的,而美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可以说是先于其他国家完成的,因此,它的复苏将是可预见的。考虑到“九一一”事件对美国经济的直接和滞后影响,其经济复苏的时间将会被推迟。
日本经济近几年来的表现令人失望。由于其金融体制改革的代价过于惨重,而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也是利弊互见,过于稳定的企业形式在高新技术发展领域显然是不合潮流的。美国经济的活力在于小企业向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而这正是日本经济所缺乏的。因此,可以认为日本经济在今后几年内出现明显转机的可能性不大。
欧盟经济从欧元发行后的表现上可见一斑。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制度削弱了经济竞争力,而其幅员和文化传统又限制了外来人口的进入,新的社会竞争机制无法形成。一个政治外向而经济内向的欧洲正在形成,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可能是更多的反倾销调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如果美国经济不能很快复苏,则世界经济未来五年的前景不容乐观。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调整势在必然,以高科技手段改造重点出口行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而在中高档产品的世界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2)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的影响
根据“十五”规划,我国今后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在7 %左右,也就是说要略低于“九五”期间的实际增长速度。无论是从发展的基数,还是国际经济环境的角度来看,这都是一个比较艰巨的工作目标。由于产业的特殊性,农业的发展是平稳而缓慢的;第三产业虽然是各地发展的重点之一,但也不可能出现跳跃式发展;因此,保持现有的工业发展速度至关重要。
从国内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工业品的需求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正在由千元档转向万元档,住房、轿车、教育消费逐渐成为热点,这将带动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除了进入小康和刚刚走出贫困这两个极端之外,基本上是处于千元家用电器消费阶段,这对于该行业摆脱在城市饱和市场内大打价格战的困境无疑是个利好消息,在适应农村市场和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进行产品的结构调整应该是必然的选择。
从资源的角度来看,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洁净能源的生产和供应、水的供应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将越来越凸现出来,这就对工业装备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洁净能源的生产和供应设备、水处理和长距离供应设备以及各种节能节水设备都将会有更大的市场,而我国工业结构中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并不能完全满足未来的发展需要。
2.“九五”工业经济政策的滞后影响
“九五”时期实施的工业政策很多,就其滞后影响而言,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产业政策;二是区域经济政策。前者的影响是主要的,但后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1)产业政策的影响
产业政策就其倾向性而言,可分为三类:限制性政策、扶持鼓励性政策、公平保障性政策。“九五”时期,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恶性竞争和资源浪费现象严重。有鉴于此,国家对一些行业的生产实行了限制性措施。以煤炭工业为例,即便是在能源价格上涨的情况下,2000年的产量仍比1995年下降了26.6%;纺织业从1998年开始,三年内淘汰落后棉纺锭近千万;一些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的小厂小矿被依法关闭,资源枯竭、亏损严重且扭亏无望的国有企业被彻底关停。所有这些措施对于提升工业行业的整体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未来几年内,这些措施的推行力度能否保持下去,还取决于地方各级政府的努力,特别是这些措施往往都涉及地方的经济利益,因此,在部分地区出现反复的可能性较大。
在扶持性政策方面,政府通过债转股、技改贴息等多项措施,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进行扶持,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其发展的重点是钢铁、石化、汽车、信息家电等国这支柱型行业,目前已形成了中国石化、中国石油等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型企业。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企业都是由国家工业局—总公司—上市公司转变而来,行业垄断性较强,真正的竞争力还需要国际市场的检验。国家的扶持政策一方面使它们拥有了今天的市场地位,也使其核心竞争力偏低,对政府的依赖性较强。应当说,扶持性政策有利有弊,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就中小企业而言,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尤为重要。“九五”期间,国家在整顿市场秩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私营、个体企业在取得法人资格方面的门槛开始降低,企业主的政治进步要求也得到了承认,这就从一个侧面鼓励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小企业不能长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大中型企业与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明显的差异。“九五”期间提出了建立股票二板市场的意向,目前已进入倒计时阶段,有望在“十五”期间结出硕果,企业进入股市融资的门槛降低,一批科技型的中小企业势必借此机遇取得长足的发展。
(2)区域经济政策的影响
区域经济政策包括合理性和协调性两个方面。每个地区都有其特殊性,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是基于其优势资源而推行的。矿产资源、人力资源、水力资源甚至气候条件都可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切入点。纵观近年来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产业趋同的问题日益严重,一些地区在发展高科技方面并没有任何的优势,相反在传统产业的发展上一不缺人力、二为缺资源,但仍将高科技产业作为“十五”乃至于长期的发展方向,这就势必会造成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和资源的浪费。以汽车工业为例,2000年,全国31个地区中,有11个地区的16户企业生产轿车,一年的产量仅为60.7万辆,平均生产规模不到4万辆, 全国的轿车产量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一家企业的规模。
区域经济政策不仅要做到区内合理,还要达到区间协调的目标。资源的制约也不是唯一的,宝钢的所在地上海一无铁矿、二无煤矿,但是它却建成了全国技术水平最高、效益最好的钢铁企业;在人才自由流动的今天,高科技企业几乎不受资源条件的限制,这也就成了各地区纷纷将高科技作为支柱产业的借口。
3.“十五”规划及其影响
以规划来引导结构调整的方向是推行全国性中长期规划的初衷。从我国工业结构的现状来看,长期积累的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的任务十分繁重,难度很大,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十五”期间,将从几个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1)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优胜劣汰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我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方向发展的。其中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入手,产业、区域等结构的调整才有实施的载体。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三种情况:一是对“五小”企业、资源枯竭企业、严重亏损且扭亏无望的企业实行关闭破产;二是做大做强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培育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要向跨国公司发展;三是搞专搞精一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2)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仍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是调整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消化和引进国外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3)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首先必须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调整、改组、改造和提高,把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逐步培育成为新式装备工业基地;其次是利用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低、市场广阔等比较优势和一些国家大型工程开工建设的历史机遇,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同时,更多地利用外资和与东部的联合,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4)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是21世纪企业技术进步的方向和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具备商品化条件的高新技术要加速产业化,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应当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十五”期间应当不失时机地有选择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5)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搞好大的,放活小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对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要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其他行业和领域,应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特别是轻工、建材行业中容纳劳动力较多、投资相对较少的产品,要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对各种所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国民待遇,凡对外商开放的投资和市场准入领域,应当允许国内非公有制企业进入。
(6)结构调整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我国多年来重复建设严重,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深层次的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滞后。搞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走上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的轨道,必须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和税收体制的改革,为结构调整提供体制保证。
4.加入“WTO”之后,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
“十五”期间,国际经济环境变化最大的不是相关经济体的景气情况,而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市场规则变化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就其影响的范围来看,主要可分为四类:
(1)关税和非关税保护减弱的全方位影响
根据中美1999年达成的贸易协议,在今后6年时间里, 中国必须把美国货物的进口关税,从目前平均24.6%减至9.4%。其中,电脑、 家具、玩具类降至零,药品、钢材、化妆品等降到10%以下,农产品、汽车、纺织品等都大幅度减少。在外贸方面,我国已承诺逐步放开进出口经营权的限制,同时开放分销服务。除原油、成品油、化肥、粮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和烟草等8 种大宗产品由政府指定的少数公司专营外,其他商品的进出口将在3年里逐步放开经营, 即国营贸易不再作为国家控制进出口的主要手段。
虽然我们不能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协议一一列出来,但是根据世贸组织的非歧视性原则推断,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关税减让承诺也大致相当于这个水平。也就是说,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总降幅将超过10%,每年的平均降幅为2%左右。早在1996年, 我国工业品的进口总额就突破了1万亿元,2000年约为1.2万亿元。因而,在进口总额不变的情况下,关税水平下降2个百分点,相当于多进口240亿元的工业产品。当然,进口工业品与国内产品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替代型的完全竞争关系,国内市场也会由于进口的增加而扩容,但是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因为即便是只有一半的进口产品挤占了国内企业的市场,也会使我国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的年平均增幅提高1.5至2个百分点。
(2)知识产权问题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冲击
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水平的限制,自主技术少、引进技术过时和仿制产品过多是我国大多数高新技术产业的现状。这种情况在医药行业表现尤为突出,中药作为我国的特色产品,其科研开发能力的发展严重滞后。由于缺乏检测论证,只能以保健品的形式出口,其价值还远没有被国际认可;西药的发展则以仿制起步,目前仍未摆脱这种状况,工艺简单的制剂和原材料的生产能力突飞猛进,有关生物医药的基础性研究、生物芯片技术、新药的开发只是上市公司用以炒作的题材,取得实际成果的厂家微乎其微。在迅速发展的电子及通信行业,外部设备的设计能力和生产技术远远领先于核心技术的发展,许多电信企业已经成为国外跨国公司的次级产品生产基地和组装车间。是继续使用已经过了保护期的技术生产低档产品,还是采购或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将是国内高新技术产业必须面对的抉择。
(3)由于技术水平的差异,装备工业受到冲击的程度最大
相对于基本上与世界同步的高新技术产业而言,装备工业在加入WTO之后受到的冲击最大,因为我国装备工业的起点较低。“九五”期间,机械工业在电站、矿山、石油化工、铁路交通等成套设备和重要产品方面的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大部分产品都属于填补国内空白,部分设备达到国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虽然有所缩短,但仍有十年左右的差距。
进入WTO之后, 我国在成套大型设备进口过程中配额式的管理方法将会逐步取消,大量具有外贸自营权的企业必然以招标方式进行设备选购。国内生产如果不能迅速提高产品的性能价格比,将在今后的市场竞争中举步唯艰。
(4 )应对反倾销调查是纺织等原材料生产行业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
对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优势产业来说,加入“WTO ”无疑是一个利好。但是,这些行业的部分产品目前正面临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反倾销措施的影响,约束国内低价倾销的企业行为,正确应对外方的反倾销调查是发挥这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的重要前提。
欧盟是最早对中国提起反倾销的地区。1979年欧盟就对中国的机械闹钟和糖精钠提出了反倾销指控,到1999年底,欧盟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已有80起。且1990年以后的调查占总数的70%以上,是西方国家中对我国进行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地区。20年来影响我国约10%的出口,损失在30亿美元以上。我国已成为欧盟反倾销措施的首要目标。至今仍在生效的欧盟反倾销措施下的我国产品有32种,涉及纺织及相关行业的有:纺织面鞋类、皮革或塑料面鞋类、皮革手袋;原材料工业涉及焦炭、热轧非合金钢、碳化硅、镁及氧化镁等18个品种;1995年对我国彩色电视机征收的44.6%的反倾销税率至今仍然有效。目前正在接受欧盟反倾销调查的中国产品有节能灯、氧化锌、铝箔等6个品种。
欧盟的反倾销法规定,在确定正常价值时,先得确定出口国是否为市场经济国家。如果不是,欧委会就会认为其国内价格不能作为确定正常价值的可靠依据,而会采取其他的办法。欧盟一直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欧委会在计算正常价值时往往使用“适当的”第三国(替代国)的价格来确定价格和成本,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严重脱离我国实际,对我国厂家十分不公平。从1998年开始,欧盟的态度有了变化,如果涉及反倾销调查的公司能够证明他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的,应当使用出口国的国内价格和成本来确定正常价值。因此,在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更为稳固,我国企业如果能够避免在出口贸易中不计成本的压价行为,对于反倾销调查给予足够的重视,就能够减少损失,拓展世界市场。
二、“十五”末期我国工业产业结构测算
影响预测准确度的因素很多,就经济预测来说,预测模型建立的依据至关重要。因此,在对“十五”末期工业产业结构进行测算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就是测算的依据问题。
1.测算的依据和基本模型
以“九五”时期各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十五”期间的影响因素分析作为测算的依据。其模型构建的原理是:首先选择一个基准行业,其标准就是该行业在“九五”期间的平均发展速度与全部工业的水平大致相当,且发展较为平稳,行业的市场化程度高,主要产品的价格波动小,其销售收入在全部工业的份额排名居中;其次是将影响行业销售收入增长的因素分为五类;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性因素、资源制约、 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因素、产品价格变动;然后,就这些因素对各行业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评估(见表1)。
“九五”期间,全国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增幅为49.4%,在纳入预测范围的37个工业行业(不含其他矿采选业、武器弹药制造业和其他制造业)中,饮料制造业的增幅(51%)与之最为接近,其行业特点也符合基准行业的要求,即价格波动小,市场化程度高,销售收入在全部工业的份额名列第18位。
行业发展趋势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在“九五”期间,各行业的增长速度差别很大,而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绝大部分还将在以后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因此,我们给行业发展趋势这一决定性的因素以很大的权数。“九五”期间销售收入增长最快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96.2%)和出现大幅度萎缩的木材及竹材采运业(下降33%)之间的差距为229.2个百分点。我们将基准行业的发展趋势评分为“0”,基准行业的增长率为组中值(为便于计算,我们以50%为组中值,20个百分点为组距),则37个行业的发展趋势评分区间为(-4,7)。
为便于具体预测行业销售收入的增长率,我们对其他四个影响因素也进行了评分。每项因素对行业的影响只作方向性的评估,即分为:促进性的正面影响、制约性的负面影响、无明显影响等三种方向,取值范围为(-1,1),其中,资源制约不考虑正面影响。这里就存在一个假设:在这四个因素对行业的影响无法准确估算时,假设单个因素对某个行业的影响仅相当于发展趋势评分中的“1”分,即在“十五”期间, 政策性因素、资源制约、加入WTO后的国际市场因素、 产品价格变动等对行业增长率的影响在20个百分点内,对年均增长率的影响在4 个百分点内。
在取得各行业的总评分后,按每分20个百分点,基准得分50个百分点进行计算,就可得出每个行业的预计增长率。
2.37个工业行业的结构
根据以上对各行业产品销售收入增长率的预期,可以计算出“十五”末期各行业的销售收入排名(见表3)。
通过对比,我们发现:电信与电力两大行业在2000年取得前两位的排名之后,“十五”期间的发展并未减速,因而确保了销售收入的领先地位;石油开采与加工两个相关行业携手并进,其排名不断前移;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受技术水平的限制,在国际市场的冲击下,只能依靠扩大国内市场的容量,维持其现有的行业位次;纺织、冶金、食品加工等传统行业的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的平均水平,因而排名不断后移;其他变化比较大的行业还有医药和普通机械制造业,两个行业趋势相反,医药制造业的产品销售收入大幅度增长,其行业排名也逐步靠前,普通机械制造业则有每况愈下的趋势;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自来水、煤气生产和供应业,由于销售收入的总量不大,排名靠后,但其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经济发展的大前提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环保意识的普及,这两个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是必然的。
3.能源、原材料、加工工业之间的结构比例
在进行行业发展趋势预测的基础上,我们根据行业特点和研究需要,对大类行业进行了重新分类,将37个行业分为能源工业、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三大类(见表4),在加工工业中选取电子、医药、 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等四个行业作为高新技术行业。
注:由于本预测仅对大类行业进行,故此表中的分类未使用常用的小类汇总分类。
从预测结果来看,能源工业在“十五”期间仍将保持高速发展的势头,其在整个工业销售中的比例将达到27.3%。原材料工业和加工工业的比例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是,在加工工业中,高新技术行业将会出现大幅度的增长,其产品销售收入势必将超过原材料工业。
标签:企业经济论文; 工业生产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因素分析论文; 反倾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欧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