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冠英,陈敏华,叶莉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 邮编:510630)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可取得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存在睡眠障碍症状的老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PSQI评分为(4.26±1.34)分,低于对照组的(7.48±2.6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为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提升其睡眠质量。

【关键词】认知行为疗法;睡眠障碍;老年患者;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9753(2018)10-0273-01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质、睡眠量出现异常,或在睡眠过程中出现某些临床症状,比如睡眠时间过长或过短、睡行症等,其中发生率最高的类型为失眠症[1]。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的机能降低,其自身所具备的睡眠模式也会出现改变,导致其睡眠质量受到影响。睡眠障碍的出现不但会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同时可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并可使患者的心脑血管发病率得以提高。本次研究就探讨老年患者睡眠障碍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可取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开展的时间段为2017年1月~2018年1月,研究对象为该时期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接受治疗的80例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包括56例男性患者以及24例女性患者,年龄65~88岁,平均(71.6±3.6)岁,病程最短为0.8年,最长为11年,平均病程为(4.6±1.5)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患者的入睡时间在30min以上;每晚会出现2次及以上觉醒;早醒;每晚总睡眠时间不足6h;晨醒后存在疲乏感;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沟通障碍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精神因素所致睡眠障碍者。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右佐匹克隆片(吉林美仑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6941)进行治疗,初始剂量为每天3mg,2周后减至每天2mg,4周后减至每天1mg,睡前1h服用,连续用药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认知行为干预,内容包括:(1)心理疏导干预: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需与其进行积极沟通,取得患者信任,为其开展健康宣教,由此对健康睡眠生活模式进行建立。使其能够对睡眠障碍有正确认识,防止其对睡眠过于关注,对患者所存在的错误睡眠认识进行纠正,如为了使自身能够得到足够的睡眠,必须在没有睡意前就上床强迫自己入睡;若睡眠时间未能达到8小时,则说明自身的睡眠质量较差等。由此减轻其自身的心理压力。(2)开展睡眠卫生指导:通过对患者实施睡眠卫生指导,可帮助其建立良好睡眠习惯,告知患者起床时间应尽可能保持规律,同时每日午间可开展适当时间的午休,通常以30min为宜,同时指导其开展室外活动。在晚间入睡前,可指导患者泡脚,并且在睡前1h避免看电视,不可使自身的情绪处于较为亢奋的状态,饮食需保持规律,晚餐不可过饱,食物需易消化,避免应用咖啡、浓茶。(3)刺激控制疗法:告知患者若自身尚未存在睡意,则避免过早上床休息,不可强迫自身入眠,其会达到相反的效果,会加重自身的心理负担,如果上床后20min仍旧无法入睡,则应下床离开卧室,若其机体行动受限,则需由护理人员或家属为其实施被动肢体活动,由此适当剥夺其睡眠,使其产生困意,促进其入睡。告知患者不可在床上开展进食、思考问题等活动。(4)睡眠限制疗法:若患者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则可对清醒卧床时间进行缩短,使患者的入睡驱动力得以增加,由此使患者的睡眠效率得到有效提高。(5)放松疗法:指导患者在睡眠保持坐立位闭目养神,并开展3~4min平缓呼吸,然后将双眼睁开,全身放松。(6)环境改变: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睡眠环境,室内灯光应柔和,床垫软硬度需合理,温湿度以患者舒适为宜,并为其选用透气性良好的被子。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其共包含19个条目,本次研究从5个维度进行评价,包括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障碍、入睡时间和睡眠效率。共0~21分,超过7分则存在睡眠障碍[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软件为SPSS17.0。表示计量数据,行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本组干预前后PSQI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认知行为疗法是通过使睡眠障碍患者自身的信念系统得以改善,使其能够对自我效能进行发挥,从而使失眠症状得到改善。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多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慢性疼痛和皮肤疾病,导致其睡眠质量受到影响,加之老年患者通常采用多种药物进行应用,如利尿剂、拟交感神经药物等,也会导致睡眠障碍的发生。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活动不便,其不会开展较多的日常活动,其在保持安静状态时,容易出现打瞌睡的情况,从而影响其睡眠周期规律[3]。不良睡眠行为会使患者自身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被打破,导致患者出现错误的睡眠概念,从而使得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适当减少其卧床时间,使患者的非睡眠时间得以缩短,同时可参照睡眠效率对卧床时间进行调整,并应用放松疗法,对老年患者的睡眠环境进行改善,可帮助患者维持良好睡眠。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2个月认知行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认知行为干预的实施可有效提高老年睡眠障碍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入睡时间得以有效缩短,这也和前人的研究报道相符[4]。

综上所述,认为行为疗法可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使其养成规律的睡眠作息规律,提升其睡眠质量。

参考文献:

[1] 冯虹,钱建军,马灵亚,等.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联合认知治疗青少年抑郁症睡眠障碍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4,29(02):121-122.

[2] 王彦芳,杜巧荣,李素萍,等.伴发睡眠障碍首发抑郁症认知功能损害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5,41(02):71-75.

[3] 张研,邱昌建,唐向东,等.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神经生物表征研究[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02):123-125.

[4] 陈汉水,童绥君,马祺琳.药物联合心理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6,36(23):5856-5857.

首先是两个大问题:

1.研究设计是否有对照组比较合适?老年患者绝对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口服药物治疗,单纯CBT治疗前后的对照能否说明问题?是口服药物的疗效还是CBT的疗效说不清楚。如果设计为药物治疗+CBT与单纯药物治疗或者药物治疗+解释性心理治疗的对比是否会更好些?

2.在干预内容第四点睡眠限制上是否能通过伦理?睡眠限制也就是睡眠剥夺,这种手段在普遍患有心脑血管等疾病的老年患者实施上,能否通过审稿?

以上两个问题修正,应该能使文章更有些质量。

其余就是文字的使用上,有些地方用老年患者,这是比较专业的措辞,但很多地方就用了老年人这种口头语,希望更严谨一些。另外,我院改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精神科。

论文作者:李冠英,陈敏华,叶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8年第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2

标签:;  ;  ;  ;  ;  ;  ;  ;  

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老年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论文_李冠英,陈敏华,叶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