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中山、南沙开发区之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沙论文,中山论文,启示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海南经济合作厅、日本兵库县香港事务所的建议,为了推进海南“兵库工业村”构想,1995年12月2日,由省经济合作厅、金盘实业及日本兵库县香港事务所三方组成考察团一行10余人,由唐苏宁同志带队重点考察了广东珠江三角洲中山火炬高新技术开发区,并顺访了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广东宏远工业区等地。在实地参观中,我们目睹了三个开发区欣欣向荣的丰姿,真切领略了当地政府和开发建设队伍锐意改革的精神风貌。
中山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中山开发区”)是由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3月共同创办,并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享受政策区面积9.8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已引进企业183家,外商投资企业115家,实施国家863计划、国家级和省级火炬计划共计54项,生产产品300多种,1995年1至10月全区已完成工业总产值32亿元,销售值34亿元。
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南沙开发区”)是由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斥巨资参与开发的;1993年5月国务院批准南沙划出9.9平方公里设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至今广州、番禺两级政府已投入15亿元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至今投资南沙的外资项目共有90多个,投资总额近8亿美元,利用外资4亿美元,投产项目90多个,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至今已投入10多亿港币进行开发区东部建设。为什么这些开发区在国家宏观调控偏紧、地区政策落差逐渐缩小的形势下开发建设冷中不冷,外商投资势头不减?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他们不等靠要,不坐待时机,千方百计增创自身优势,靠政通人和以及优质的服务赢得投资和发展速度,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一)
广东中山市领导对两大开发区采取了高度放权的做法,高度的自主经营给这些开发区带来了勃勃生机。
中山开发区和南沙开发区实行党委会、开发区管委会和开发总公司三位一体的体制,这一体制十分适应开发区经济的需求,一套人马三块牌子几个公章真正体现了“小政府、大社会”的功能,这一似离似分的交叉混合型管理体制决策迅速,反应灵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直接地为投资者提供高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小组组长由广州市市长黎子流担任,中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由中山市一位市委常委兼任,这不仅体现了领导的重视,而且开发区管理的权限也落到了实处。他们在充分发挥引进管理干部作用的同时,还大胆使用本地干部担当其主要经济管理领导工作,很好地发挥了两个方面的积极性。这两大开发区由政府设立的管委会都享有市一级的权限,实行“一支笔”“一个窗口”对外的原则,大大加快了外商考察、签约、注册、投产的速度。
自主经营不仅体现在体制上,更体现在财政决策、资金分配上,从91年开发区创办以来,中山市扶持开发区,开发区除国税上缴外的各种地方税费全部自留,投入市政建设,几年来开发区用税收留成部分积累开发资金3.3亿元,土地交易费收入也全部用于开发区滚动发展,同时市财政还拨出1200万元的启动费(另外国家科委、广东省政府也分别投入1200万元启动费,共计3600万元)及10亿元的低息财政贷款用于开发区市政建设,使开发区有了滚动发展的雄厚资本,真正做到开发一片、成效一片。由于开发区的土地开发资金有土地开发费用成本低,土地交易费自留,农民转让土地过程中没有哄抬地价行为等多种因素,使中山高技术火炬开发区的土地地价低廉,成为吸引外资的一大优势所在,他们以地为本,以地生财,完成了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并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项目,随着项目的进入和企业的开工投产,开发区有了自己的土地费收入和财政收入,他们又将这些收入优先用于新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上,实现了边投入,边回收,边开发的良性循环,雪球越做越大。
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开发则是鼓励外商投资直接参予基础设施建设,采用“二八式”土地补偿办法,具体而言,开发公司只需付承建开发的外商20%的工程建设款,其余部分用划拨土地的方式补偿,从而节省了开发建设资金,缩短了土地建设周期。这种方式有效地降低了土地开发费用,地价也自然降低。
(二)
营造一种良好的投资软环境也是中山开发区吸引外资的魅力所在,中山开发区在如林的开发区中注重创“名牌”,不惜一切努力创造出让投资者称心的服务环境,精心营造“仿真的国际投资环境”,他们善于以“软补硬”,实行“一支笔”审批项目,“一座楼”办完各种手续,“一条龙”服务,不仅在吸引外商进入时下功夫,也为外商的生存发展提供优质跟踪服务,使外商项目正常生产运营。投资开发部冯礼信经理在谈到他们的“服务观”时陈述这样的观点:“五通一平等基础设施有些地方比我们还好,老是吃优惠政策不算好汉。当前开发区之间的竞争,无非是人才和售后服务的竞争”。今年初,日本东丽集团准备在中国投资搞激光复印项目,他们在国内几经筛选考察后选择了中山开发区作为投资点。为了满足日商的要求,中山市电信、电力、土地等多个部门与开发公司通力配合,耗资200多万元对日商看中的厂址用地范围内的五个电力塔及高压电线进行搬迁,在日商约定的极短时间内完成了复杂的搬迁任务,令日商惊讶赞叹不已。93年日本生产结构陶瓷的厂商看了中山开发区的一座已有投产企业的标准厂房,中山开发区为了吸引开发区内第一家日资企业,毅然花费100多万元搬迁了厂房内的原有工厂,引进了开发区内第一家日资企业,自从这一家日资企业在中山落户后,不少日资企业纷至沓来,这一日资企业向其他日本投资商传颂中山开发区的优质服务,为开发区打出了“活广告”,中山开发区找好带头鸟以吸引日商战略初战告捷。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开发区的考察我们感触很深,一个开发区的健康发展,没有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以及政府各部门的大力支持是不可能的,政府在政策上、财政上需大力扶持开发区的发展。同时,开发区必须合理利用土地,以土生财走集约高效的开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