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6)
摘要:就审美活动来说,“没有美感的美是空的,没有美的美感世界是死的”,美感不是一种认识,美感是审美主体对意象世界的体验,“体验”是一种跟生命、生存、生活密切关联的经历,“生命就是在体验中所表现的东西”,就是当下的直接感兴所显现的世界,即美感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美感;瞬间;直觉;真实的世界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中西方美学界在讨论美学理论问题时,都把审美活动看作是一种认识活动,因而都用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来对它进行研究,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认识论的模式,但美感并不是认识。“主客关系式就是叫人(主体)认识外在的对象(客体)是什么。可是,审美意识根本不管什么外在于人的对象,根本不是认识,因此它也不问对方‘是什么’。实际上,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交融,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天人合一”。
这种关系的特征是:1.内在性。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是内在的。人是一个寓于世界万物之中、融于世界万物之中的有“灵明”的聚集点,世界因人的“灵明”而成为有意义的世界。2.非对象性。人与物的关系不是对象性的关系,而是共处和互动的关系。人是万物的灵魂,但不等于认定人是主体,物是被认识、被征服的客体。3.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相融。人不仅仅作为有认识(知)的存在物,而且作为有情、有意、有本能、有下意识等等内在的存在物而与世界万物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是具体的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生活不仅包括认识和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实践,而且包括人的各种有情感、有本能等等的日常生活中的活动,也是一种广义的实践),就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界”。这个“生活世界”是人与万物相通相融的现实生活的整体,是本然的世界。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审美活动并不是要把握外物“是什么”,并不是要把握外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不是要求得逻辑的“真”。审美活动是要通过体验来把握“生活世界”的活生生的整体。王夫之也强调:“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这是体验最原始的含义,就是当下的直接感兴,是当下的直觉就是“现在”。王夫之强调美感的直接性,显然受到了禅宗的影响,禅宗强调当下直接的体验,强调刹那片刻的真实,禅宗“庭前柏松子”的故事最能说明这种强调直接性的思想。《五灯会元》记载:
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曰:“和尚莫将境示人?”师曰:“我不将境示人”曰:“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庭前柏树子。”
对这个故事一般的理解是否第逻辑的至上性,即是说,佛法大道是不可问、不可说的,也就是超逻辑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就是:佛法大道就在眼前的这个世界。也就是说,当下眼前的这个世界,就是最真实的世界,就是“意义统一体”。“庭前柏树子”的意义就在于“庭前柏树子”本身显现的感性世界,它的意义就在它本身,而不在它之外。美感就是如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美感是“现在”,美不是抽象的逻辑概念(柏拉图、黑格尔的理念世界),美也不是某一类事物的完美典型(代表),美就是“庭前柏树子”,也就是当下的直接感兴所显现的世界。这里就是我们要重点讨论的,“现在”是“瞬间”,那么“瞬间”的直觉(感知)如何能有一个意义丰满的完整的本然世界呢?对此,王夫之的一段话给了解答:
有以往者焉,流之源也,而谓之曰过去,不知其未尝去也。有将来者焉,流之归也,而谓之曰未来,不知其必来也。而当前而谓之现在者,为之名曰刹那;谓如断一丝之顷。不知通已往将来之在念中者,皆其现在,而非刹那也。
意思是说,已往并未过去,而将来则必定要来,已往、将来都在念中,都是“现在”,所以“刹那”并没有中断历史,它依然可以显现一个完整的本然世界。
张世英在论述海德格尔关于瞬间(时间)的“超出”的特性时所说的一段话,也可以看作是对王夫之上述论断的一种证明。张世英说:“时间距离小至于零,实际上就是瞬间”历史的变迁和消逝的特征,其最根本的、最明显的表现在于瞬间。人生活于历史中,也就是生活于瞬间中。 瞬间实际上没有‘间’,它既是背向过去,也是面向未来,在场与不在场、自身与非自身、内和外的界限被打破了、跨越了,事物间的非连续性(包括历史的非连续性,古与今的界限,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界限)被超越了。世界、历史由此形成了一个由在场者与无穷无尽的不在场者相结合的本然世界,或者说,形成了一个无尽的、活生生的整体。 因此,审美体验的“现在”的特性,不仅有瞬间(刹那)性和非连续性,而且有连续性和历史性。在审美体验中,可以有一种“直接熔贯性”, 可以存在一种“意义的丰满”就是“现在”当下的直觉包含有瞬间无限、瞬间永恒的含义。朱光潜说:“在观赏的一刹那中,观赏者的一时只被一个完整而单纯的意象占住,微尘对于他便是大千;他忘记时间的飞驰,刹那对于他便是终古。”
审美直觉之所以能表现万物(生活)的活生生的整体,是因为它不仅包括体验,而且包括想象。因为审美直觉包含这种想象,审美直觉才能提供一个活生生的整体,即一个完整的本然世界,审美体验也才能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参考文献
[1]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4]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7]王蒙:《红楼启示录》[M].上海:三联书店,1991.
[8]宗白华:《形上学(中西哲学之比较)》[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德)恩斯特•卡西尔:《人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10]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作者简介:朱宛月(1994.05-),女,河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文物与艺术史。
论文作者:朱宛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6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5
标签:世界论文; 美感论文; 瞬间论文; 直觉论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文; 万物论文; 上海论文; 《知识-力量》6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