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研究
李江龙,陈昱,刘泽庭
(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处于发展成熟期的同时面临着众多外界压力,心理矛盾相对较激烈,容易出现心理危机。本文先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原因,然后分别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危机防护策略,其中学校方面包括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等班干部的职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完善心理咨询条件、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推进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等。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
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主导者,心理上处于未完全成熟向成熟的发展过渡期,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心理矛盾冲突比较激烈,其心理健康水平应格外引起关注。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完整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完善的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能更好地帮助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
一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原因
心理危机发生的原因可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 个体因素
性别、年级、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与生理健康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使其具备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危机的出现也具有独特性。
在总结国内外建筑防火设计经验和消防科研成果以及开展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公安部组织编制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14(以下简称《建规》),新增了对建筑保温系统的防火要求,于2015年5月1日实施,并于2018年进行了局部修订。《建规》第6.7节建筑保温和外墙装饰对外墙保温作了具体规定,整体上体现了“材料防火”与“构造防火”的理念,以条文规定的形式将这两个理念予以明确,可以认为该规范可用于解决外保温使用阶段的火灾问题。
据调查研究发现,个体的应对方式和自我认知与评价都与抑郁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女大学生在抑郁的总体水平和大部分因素上(除躯体与运动性症状维度外)均显著高于男大学生。相比男生而言,女生在应对消极事件的方式上倾向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也更易产生消极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导致了她们具有较高水平的抑郁情绪。大学二年级、四年级、一年级、三年级学生的抑郁情绪依次降低,原因可能是大一处于兴奋期,大三处于稳定期,大四处于就业期,大二处于重新调整期。已有研究表明,相比于城市大学生而言,农村大学生更易产生抑郁、不良心境、自卑感、绝望感、孤独感、能力减退感,其所承受的压力较大,自我概念的发展水平较低、对自我的感知和评价也较低。独生子女大部分在父母的溺爱中成长,无忧无虑,其心灵更脆弱,也更敏感,到了大学后远离父母,与众多学生一起生活,更难以承受外界压力。患生理疾病的人群相比普通健康人群而言,其心理危机的抵抗能力和应对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二) 环境因素
此外,这个时代和社会所倡导、弘扬的价值观、文化也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心理危机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
家庭类型、家庭经济收入、家庭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等因素对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应对心理危机的方式都具有密切的关系。学校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朋辈群体是否发挥作用,学生在校的社会关系、专业满意度、学习成绩是否良好等都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产生影响。
大学生对生活事件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保持身心健康。要学会自己采取有效措施将心理危机扼杀在摇篮中,降低危机伤害程度。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正确对待心理压力。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缓解抑郁和焦虑情绪。要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调动自身积极性,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增强自身积极情绪的体验。在意识到自己有异常情况后应主动及时地寻求帮助,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减轻压力,脱离困境。
家庭、学校、社会等外界支持系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 预防和应对心理危机的策略
(一) 个体方面
在有机化肥的制造过程当中,积造肥基础设施较差,建设标准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农家肥积造数量造成严重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在部分地区接近百分之五十的人畜粪没有被充分的利用起来。与此同时,在秸秆还田方面,秸秆还田总量相对较少,秸秆的利用率较为低下。并且通过不同方式秸秆还田量大约占据百分之三十左右,绝大多数秸秆被闲置,造成了秸秆极大的浪费。此外,绿肥种植面积正在逐年下降,呈现出整体下降的趋势。
(二) 家庭方面
4.完善咨询条件,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服务和能力,有效预防和治疗精神疾病。
(三) 学校方面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
1.重视学生年级、性别、生源地等差异,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心理帮扶。要重视年级差异,在不同时期,采取更具体有效的措施预防心理危机。要重视性别差异,引导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与评价,更关注女大学生心理健康。要重视城乡学生差异,引导农村学生正确认识贫困,科学定位自我,同时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更关注农村学生的心理健康。
2.充分发挥心理委员、班长、团支书等班干部的监督预防职能,对心理委员实施培训考核制度,使心理委员得到专业指导,具备一定的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能力,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将心理危机扼杀在萌芽初期。
3.适当提高补助标准,全市出台《村级动物防疫员管理办法》,明确责、权、利,完善奖惩办法,达到有人干事、有钱干事。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增大心理健康知识覆盖面,以心理情景剧大赛、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学相关讲座等为重要载体,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心理压力,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更有效地预防心理危机。
通过对三维有限元模型的计算,得到了从6:00至18:00之间组合梁各节点的位移时程结果,发现不均匀温度场会对组合梁产生很大影响。重点讨论箱梁边跨跨中、中跨跨中及中支座处混凝土板与钢底板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的时程反应。
家庭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密切相关,如家庭是否完整、经济条件是否优越、氛围是否和谐以及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合理,都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否健康,是否会发生心理危机。学生应多与家人联系,交流困惑,倾吐心扉,保持良好感情。同时我们高校必须加强与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与合作,着重预防,形成良好的家校联动机制。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深受唯意志论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强调发挥个人力量和承担个人责任,在不具有悠久历史与继承传统的情况下,其社会融合度和社会认同度比不上西欧的许多单一民族国家。不过,看似不具备福利国家条件的美国却是世界上最早实行系统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1]99。事实上,自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保障模式就地位和意义而言已经成为一种与欧洲社会保障模式并列的资本主义福利模式。笔者认为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经过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更加成熟完善,在西欧模式陷入低潮的今天,它或许能更好地给各国社会保障改革提供借鉴。
定期全面开展心理测评,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筛查出需要主动干预的对象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同时建立心理档案,实行“一人一案”,标准化管理,能提供持续、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设置专业心理咨询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心理绿色通道等,构建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和医院五级心理预警防护网络,以安全监护体系,更好帮助心理危机学生,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降低危机事件发生率。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五级心理预警防护网络,形成全方位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加强层级之间的联动,注重发挥机制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做好心理危机学生的跟踪服务,注重做好特殊时期、不同季节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创新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治疗模式,可以采取线上咨询(如论坛、微信、微博等)与线下咨询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每个大学生的心理困惑都能获得心理咨询专家的解答。引进权威心理危机干预专家,注重心理咨询效果,提高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的信任度。 同时应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效果,使每个大学生都有途径能主动接触专业的心理咨询。
5.推进大学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专业满意度。拓宽专业口径,改善专业办学条件,注重夯实基础理论学习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以适应多元化就业市场与职位需求。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四) 社会方面
社会应注重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氛围,弘扬正确社会价值观、社会文化,注重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同时为出现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提供有效的保障机制和全方位的援助系统,预防其心理危机的复发,促使形成良好的心理危机应对机制,尽量让预后对象可以不必再次应对部分危机事件等。
三 总结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并完善一套适用、有效的危机干预机制。高校作为主要管理者,我们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引导与帮助,使学生能够提高思维认知水平,发挥主观能动性寻求帮助。建立健全快速反应机制,充分利用宿舍、班级、学院、学校和医院五级心理预警防护网络,形成全方位畅通的信息收集渠道,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有助于降低大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概率,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以推动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竹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现状[J].教育现代化,2018,5(01):309-311.
[2] 陈晓伟.大学生心理危机成因及预防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02):185-186.
[3] 丁南泽,沈步珍,张刚刚.基于心理危机干预视角的思想教育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21):94-96.
[4] 叶磊,吉铮,陈林波.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与建立[J].教育现代化,2016,3(23):98-100.
[5] 马建青,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现状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23):73-75.
[6] 吴亚子.近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进展及存在问题[J].教育评论,2015(07):98-101.
本文引用格式: 李江龙,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干预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19,6(43):124-125.
DOI: 10.16541/j.cnki.2095-8420.2019.43.052
作者简介: 李江龙,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助教,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标签:大学生论文; 心理健康论文; 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论文; 广东工业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