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超越_自我效能感论文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超越_自我效能感论文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型学习者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学习者论文,效能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Zimmerman等人(1986,1989,1990,1992)的研究详细论述了自我调节学习理论的内容与结构,对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提出自我调节学习循环模式。[1]Zimmerman和Martinez-pons(1988)通过访谈法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中学生常用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共有10种,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与学业成就有很高的相关,并能很好的预测学生学业成就的分布。[2]国内学者周国韬(1997)、李晓东(1998)等人运用结构访谈法,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境出发,对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自我调节学习者能主动去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不依赖教师、家长或其它教育机构。[3]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就的实验研究过程中,自我调节学习策略与学生学业成就的高低有密切的联系,高成就组学生在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策略运用的频率以及坚持性上都显著高于低成就组学生。[4]自我调节学习既是个体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自身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增强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开展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与教育,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也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调节学习突出了动机的重要地位,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认为学习者为达到学习目标,能依据自我效能感灵活地运用某些特殊的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去促进学习。自我调节学习的循环模的使用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拥有学习的自控权,而这种感受又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的主要源泉。自我调节学习作为认知目标的一种心理操作,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生理的等诸多因素参与,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探索与发展。自我调节学习是积极激励个体拥有与调用适当学习策略的学习,也是使学习者积极主动对认知活动增强自我意识、有效进行自我监控的学习。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的增强,是实现个体自我效能超越的重要内容。

2 自我调节学习能力:策略型学习者自我效能超越的基石

2.1 策略型学习者的界定

所谓策略型学习者就是指能够为自己学习活动设置明确目标,自觉地运用多种类型的知识和方法,运用执行性控制过程创建学习计划,并有效对学习进程进行监控和调节,高效完成活动任务的学习者。策略型学习者掌握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是在学习中随经验的增长和积累而逐渐得到发展的。学习者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做出用什么方法处理新信息的决策,逐渐丰富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的储备,发展灵活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形成对自己学习的元认知,并掌握一整套策划、启动、实施、监控、调节和评价学习的有用技能。[5]策略型学习者是能够高效运用学习策略且自觉地将学习策略内化为主体需要的学习者。从内化的学习来看,无论是学习的量还是质,都有赖于学习者对学习策略的运用。学习策略的主要功能就在于,它可以通过对学习方法的积极运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性格特征,导致行动上的主动和坚定,带来学习成效的大幅度提高,这为学生素质的主动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从外化的学习来看,学生对心智技能的运用,必须有学习策略的指导和监控,才能更好地面对外部环境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迅速而准确地对这些问题进行判断、加工和处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教学和评价,则更有利于学生成为一个有效的策略型学习者。

2.2 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能力

B.J.Zimmerman等人认为,自我调节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是一个不断思考、判断和适应的学习过程。它是达到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最佳途径。[6]自我调节学习实际上包括了学习者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它是学习者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的效果、达到学习的目标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执行性控制作为学会学习中的重要组成成分,西蒙(H.A.Simon,1979)将执行性控制过程定义为“支配一个思维着的人的行为的控制结构就是一种策略或程序,该策略或程序为履行某一种任务而对认知资源进行配置。”学生可以运用执行性控制管理学习过程,协调各种学习策略和研究技能的运用。

策略型学习者在自我调节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中,策略的运用、策略使用的频率及策略应用的坚持性三方面都显著高于低成就组学生。[7]策略型学习者能够主动选择认知调控策略,进行自我指导、监控和评价,有计划地组织学习活动;能够积极选择动机策略,进行自我强化,具有自我效能感;能够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策略,自我构建有利的学习环境。从元认知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是在获得知识过程中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这些过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任务、做出决策。从动机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是自觉自愿进行的,是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从行为的角度来看,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调节学习表现为选择、建构甚至是创造最适宜的学习环境和物质环境。

策略型学习者具有较强的自我监控学习能力。他们是参与并控制学习过程的自我调节的学习主体。策略型学习者善于运用各种策略去协调和管理自己的学习与研究。这些学习与研究活动是由一系列互动的、以动态方式彼此影响的组成成分所构成的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是创建一个计划去达到一个目标,选择特殊的策略或方法用于目标的实现,运用所选择的方法去实施计划,对形成性与非形成性的主要成分进行监控,必要时也可修改计划、方法或最初的目标,对于达到目标的途径进行科学地评价,以确定其是否有效。当然,评价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它可以帮助策略型学习者组建起可供未来在相似情境中使用的一整套策略。此外,策略型学习者是自主的学习者和有效的合作者。在基于问题的学习过程中,策略型学习者尚需要自我激励、设置学习目标、做独立的研究、进行自我引导的学习、将新建构的知识应用到复杂的问题解决之中,还要监控和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他们完成问题解决之后,他们学会成为独立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通过基于问题学习,最终使学习者成为一个愿意合作也善于合作的人。

对策略型学习者与一般学习者特征进行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调节活动在策略型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与低学习成就的学生的比较可以发现,策略型学习者为自己设置更为明确的具体目标,使用更多的学习策略,对学习过程有更多的自我监控,而且更系统的根据自己的学习结果来调整所投入的精力。[8]策略型学习者能对某一项学习任务中的外显或内隐的结果进行有意的观察,比如阅读时的理解过程,策略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这种作为个体对自己的学习和操作可能达到的水平的一种自我知觉或信念,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速度、水平和质量,进而产生并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的精神。

3 自我效能感:策略型学习者自我调节学习的内在动力

3.1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及对策略型学习者的影响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社会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它是直接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关键变量。班杜拉等人认为,[9]自我效能感具有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进而影响活动时的情绪等作用。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选择过程、认知过程、动机过程和情绪反应等四种方式作用于学习主体的:[10]第一,选择过程。当个体面临不同的环境条件时,选择什么环境主要取决于他的自我效能感。个体往往会选择自己觉得能够有效应付的环境,而避免那些无法控制的环境,这些环境反过来会影响其行为和人格的发展。在不同的活动中,个体与之发生互动的对象对个体知识和技能的要求不同,获得的体验也会有所不同,各种不同的活动方式都具有转化为个体直接经验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个体对不同活动方式的选择,就决定了人性潜能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开发,在哪些方面又被忽视。第二,认知过程。个体的行动要受到思维的支配并对未来的行为结果进行预测。预期目标的设定则受到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强,个体设定的目标就越具有挑战性,其成就动机也越高。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往往把行为的成功归因为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努力程度的不足。这种思维方式能促使个体提高动机水平,发展技能。第三,动机过程。自我效能通过动机过程对个体发生作用并影响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自我效能感强的人在活动中会做出更多的努力并持之以恒,直到达到活动的目标。第四,情绪反应。自我效能将决定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和抑郁等情绪反应。自我效能感强的人相信自己能够对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施以有效控制,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常常体验到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并会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或者防卫行为,这些行为方式大大限制了个体主动性的发挥。

自我效能感不仅对人的行为结果发生重要影响,而且在调节人的行为上具有更重要的作用。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学生比低自我效能感的学生,表现出更好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自己学习结果自我监督的倾向。策略型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与完成任务的持续性、任务的选择、技能的获得、学业成就等学习结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它受制于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经验、言语劝说和情绪唤醒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向学生介绍有关成败归因方式,分析其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再让学生参与分析讨论影响学习成绩的原因,并且对主要因素诸如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所起的作用程度做出评定,这些方面的工作对于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归因和评定及时做出反馈,对学生正确的归因予以肯定、鼓励,对错误的归因要指出其归因误差,并加以矫正,帮助学生建立起积极适当的归因模式。此外,教师通过自我调控的具体方法,诸如自我调控十四法、出声思维、直接指导法、规程化训练等帮助学习者掌握自我调控的具体策略。

3.2 自我效能感:策略型学习者学习过程监控与调节的内在动力

自我监控与调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J.Biggs(1984)认为影响学习策略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境和情感等方面,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和相关的先行知识,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境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的特点是具有可变性,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动机。[11]Corno(1986)认为,学生学习的自我监控过程可分为自我监控的隐秘过程和自我监控的外显过程。[12]心理学家Mace(1989),Belfiore(1989)和Shea(1989)对此也做了进一步研究,认为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过程是由自我监察、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三个部分组成。Zimmerman(1989)研究了在自我调节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和策略的使用,Zimmerman(1989)、Pairs(1990)和Newman(1990)、Graham(1992)和Harris(1992)研究表明,自我监控学习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之一。[13]Oxford(1992)和Cohen(1992)则认为,“影响学习策略获得的因素主要有学习风格、知识背景、信念、态度和动机,其次还有焦虑、性别和民族。”[14]周勇等人研究表明,学习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对自我监控学习行为都产生作用,但影响的程度不同。周国韬研究表明,初中生的学习能力感和学习策略都对方程学习有影响;谷生华等(1998)研究表明,努力归因与学习成绩存在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王振宏等人研究揭示,自我效能与学习策略存在显著正相关,以自我效能、内在动机预测学习策略,相比较而言,自我效能对学习策略运用的预测性高。

策略型学习者可以运用执行性控制管理问题解决过程,协调各种策略和研究技能的运用。策略型学习者的重要特征是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对自我学习活动的进行调整和监控,其调控的方式可以有两种:一是学习者直接干预学习环节,达到学习目标;二是通过提高自身的认知功能,间接地达到目标。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并由此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策略型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就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是学习者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策略型学习者在利用这些信息的过程中,就有可能为每一个目标创建相应的计划,选择达到目标的特定策略或方法,运用所选择的方法,监控整个过程。另外,在需要时对目标或方法做出修正并评价完成任务的全部方式。这种对全部方式进行评价作为最后一个步骤,对优化策略型学习者的未来学习是十分重要的。

标签:;  ;  ;  ;  

自我调节学习:策略学习者自我效能感的超越_自我效能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