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办学体系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3)05-0094-05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以下简称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缺乏鲜明的办学特色,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最大问题,也是制约和影响其今后发展的最根本问题。没有特色,就没有活力,就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质量,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而建立完善的高职教育体系是高职教育走特色发展之路的基础。
一、我国高职教育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2章第10条规定: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实施以初中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的教育系统,建立健全职业学校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在2002年10月召开的全国职教会上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在‘十五’期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现有的高职教育从结构体系来看,有职业技术学院、本科二级学院、高专、成人高职、民办高职、五年一贯制等。虽然表面形式多样,但却各自为政,相互分割,互不联系。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沟通不足,高职院校之间缺乏联系,各自封闭,更为不利的是,高职专科教育成为终结性教育,没有更高层次的教育。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存在“两头小,中间大”(初职、高职比例小,中职比例大)的不合理格局。我国高职教育在结构体系上主要存在以下两大问题。
一是高职教育布局不够合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和隶属关系复杂。高职、高专、本科二级院校、成人高职、民办高职等虽然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增加,这种较混乱的布局已经成为抢夺生源恶性大战的根源。尤其在专业设置、地域分布上的重复,造成了人力、财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加上在扩招背景下仓促建立了一批水平低、无特色的院校,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声誉。
二是高职教育在层次体系上存在中、高职之间衔接不够,高职院校学历层次单一,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缺少沟通等问题。
由图1可见,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的教育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普通高中、大学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这一体系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已日渐完善,在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上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衔接方式。而职业教育系统却只有中等职业教育、高职专科教育,在此以后,很少有深造机会。虽然现在有些省市,设置了从高职专科到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的“专接本”模式,但规模较小,能“续本”的专业也较少。令人担忧的是,普通本科院校接受高职教育专科学生的动机是扩大生源,因此,在培养方式上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不利于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根据教育部最近的有关要求精神,“专接本”学生毕业时只能发放写实性毕业证书,这无疑会给高职毕业生带来一定的打击。而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普通高等院校一般对学生在社区学院、TAFE学院等高职院校取得的学分给与认可,高职院校的学生只要本人申请,在修够一定的学分后,可以非常顺畅地到其他普通高校学习。
图1 我国目前教育体系示意图(重点是高职教育体系)
二、我国高职教育办学体系的重构
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办学现状的分析,借鉴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本文认为,我国新型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应该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办学主体多样、学历层次齐全、办学功能完备,以市场为办学导向,以应用为根本特点的开放式、高水平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我国未来教育体系示意图
“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且相互沟通”,是指高职教育首先是自成体系的系统,但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相互沟通的关系。“办学主体多样”,是指高职教育可有多种办学主体(尤其在发展初期),应遵循“各安其位、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名副其实”的原则,它们之间应各有侧重,并且都应达到高职教育办学的基本条件,保证质量,否则,应通过评价与淘汰机制予以处罚。“学历层次齐全”,是指建立起专科、本科、研究生并可授予相应的副学士、学士、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办学功能完备”,是指在各层次的高职教育中,都必须把非学历教育放在与学历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学历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以市场为办学导向”,是指无论何种办学主体,无论何种办学层次的高职教育,都应紧紧根据市场的需要,根据区域或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来办学。“以应用为根本特点”,是指在高职教育的各项工作中,都必须突出高职教育的应用性,这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开放式”,一是指高职教育的办学体系具有开放性,办学体系中的办学主体、办学层次、办学功能等都是动态的,发展的。二是指各种办学主体在具体办学中,应该面向社会开放办学,与社会互动融合,产学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同时全方位为社会服务。“高水平”,是指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高职教育办学主体都应把质量视为发展的生命线,在办学中始终如一地突出高职教育特色,提高办学质量。
要构建上述新型的高职教育办学体系,必须解决以下四个问题。
1.改变我国目前存在的“全民办高职”的混乱状况
国家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掌握不同高职教育办学主体在办学方面的优势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促进它们真正办出高职教育特色。不能视办高职教育为“副业”,认为高职教育“有利可图”时,就一哄而上;认为高职教育“无利可图”时,就避而远之。我们并不是反对各种办学主体发展高职事业,问题是,如果现在鱼目混珠的问题不解决,本来社会认可度就不高的高职教育就会更加困难,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大批高职院校无法生存,整个高职教育就会陷入困境。有人主张把高职教育推向市场,由市场调节,适者生存,认为每年有些学校关门是正常现象。但这样会给许多高职学生带来不利影响,会给学校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应该认识到,我国高职教育虽然目前规模庞大,但实际上是大而不强,高职教育依然是一个“弱势群体”,非常需要给与扶持、保护。再者,我国现在的高教管理体制仍带有很强的计划性,许多本来应该交还给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仍掌握在教育管理部门手中,在不同的高职办学主体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教育管理部门有责任强化监管职能,采取措施避免可能出现的风险。
2.提升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
把高职教育局限在专科层次,严重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现在看,现代技术的方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需要大批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智能型高等技术性人才,这对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第二,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把高职教育长期限定在专科层次上,人为地增加了高职教育生存发展的困难。一些办学条件较好、多年从事高职教育的院校,一旦有机会,就被迫改换门庭,转办更高层次、更有社会地位的普通高等教育。
发达国家或地区高职教育的发展证明了高职教育学历层次高移的重要性。在我国台湾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教育的普及与进步以及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经济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型中,技职教育对促进台湾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技职教育的成长与茁壮,可以说是台湾经济起飞的见证。[2]台湾技职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其学历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技艺教育班、高等职业学校(相当于大陆的职业高中)、综合高中、专科学校、独立设置的技术学院、附设在普通大学和学院内的技术学院或系所、科技大学等。专科学校以上均属于高等教育层次的职业教育,学制有五专(五年专科)、三专(三年专科)、四技(四年技术学院)、二技(二年技术学院)、硕士班、博士班,被称为第二条教育通道。[3]台湾于1974年8月成立了第一所技术学院——台湾工业技术学院,1979年开始在技术学院设置研究所,培养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又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因此,如果我们仍把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作为终结教育显然是不合理的,应该尽快开展本科、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举办高职教育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同时也是解决我国高职教育出现的问题,保证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关键举措。当然,为防止“一放就乱”,“盲目升格”的现象,应该本着从严的原则,严格控制本科高职院校的数量,宁缺勿滥。
3.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沟通衔接,建立人才培养的“立交桥”
这种“立交桥”的建立,首先,有利于两种教育类型的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要通过加强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实现两种教育类型的合作、衔接,走共同发展之路。虽然普通高等教育与高职教育在教育目标、方法、内容上各有侧重,各成体系,但两者之间应该可以相互沟通与合作。其次,有利于满足学生(社会)对不同类型教育选择的需要。社会对两种类型的人才的需求是动态的,发展的,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学生,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本人的特点,有的愿意或需要到高职院校去学习,进一步提高其专业技能;而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有的愿意或适合到普通高校去深造提高,强化其理论研究水平,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可在高职院校中设置部分基础理论课,学生通过相关专业的理论测试,可进入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院校进行深造。普通高等院校也可开设部分职业技术课程,一方面可为普教系统不能完成学业的学生提供提前就业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使部分学生通过参加相关专业的专业技能测试,进入更高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学习。另外,中职与高职的衔接,除了现有的通过对口招生进入高职院校外,也可通过中职学校推荐,接受学校进行入学考试以及中职学生直接到高职专科学校修满一定学分等多种方式,拓宽学生的升学渠道,增加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
4.现有的高职院校必须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五类高职院校应互相合作、沟通与协调,并依据各自的优势,寻找与本校实际相结合的切合点,形成相互沟通与合作的高职教育循环系统,最终在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推动整个高职教育的大发展。具体地说,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寻找合适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层次。
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普通本科院校应该对高职专科毕业生敞开大门。高职专科毕业生入学,可经过统一的基础课考试加学校的专业课考试,也可以完全由录取学校单独考试,还可以采取录取学校承认办学质量较高、教学管理规范、社会认可度较高的高职学校的学分,学生直接入学等方式。二是普通本科院校应坚持办本科及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逐步取消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对于技术性、应用性专业较强的本科院校,可依据其优势,按照高职教育的特点要求,在保证质量的条件下,举办高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学术理论水平较高的本科院校不宜办高职教育,应抵制诱惑,始终坚持“精英”教育的方向,为国家培养学术类“精英”人才,这才是其价值所在。本科院校办高职教育,在专业开设上也应由少到多,逐步展开,切不可因为经济利益,仓促开设各种专业。否则不仅会影响高职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会影响普通本科院校自身的发展。
现行的高等专科学校办高职教育,由于在培养目标上与高职教育具有一致性,在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上具有重复性,因此,可在实践中把专科院校改制为职业院校,应根据职业、行业类别、学校优势,分为不同类别的专科高职院校,并取消部分专科院校。这样做有利于实现生源平等化,减少专科院校间的重复建设。专科院校办高职教育,应尽快实现向高职院校的过渡,不应再开设单一型专科学校(师范、医学类专科学校除外)。
独立设置的成人院校办高职教育,应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突出高职教育的非学历教育功能,加大培训力度,积极拓展培训空间;二是适应学习化社会的需要,积极开展双学历、单科学习等业务,最终把学校办成面向社会开放的“学习超市”;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成人院校应加强同其他高职院校的沟通与协作,优势互补,通过合作、合并创办强势专业,名牌专业,走规模发展之路。
办学条件较好、特色突出的老牌高职院校,应始终站在主力军的位置上,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估机制,强化师资培训,扩大实训基地,采用多种方式与途径,使自己真正成为高职教育体系中的中坚力量与模范院校。同时,这类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准备开办更高层次的高职教育。
民办高职院校目前出现了两种趋势,一种是以西部为代表,出现了一批办学质量较好、办学规模较大、办学理念较先进的民办高职;另一种是规模较小、日趋萎缩的民办高职。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民办高职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量力而行,万万不可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勉强应付,最终误人误己。对于办学条件好、规模大、质量高、特色突出的民办院校,国家及政府应给予积极的支持,鼓励它们开展通过普通高考录取的学历教育,并允许它们提高高职教育办学层次。其次,国家应在落实民办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同时,进一步规范民办高职院校的审批及管理,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检查和评估,建立优胜劣汰的管理机制。
总之,只要能尽快建立一个结构合理、层次多样、功能强大的高职教育体系,加快高职本科、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建设,扩大高职教育办学的规模,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不断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就一定可以在新世纪进一步发挥高职教育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最终实现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