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_外汇论文

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_外汇论文

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效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外资论文,效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今世界,资本的国际间流动规模愈来愈大。我国自1979年对外开放以来,政府有意识地调整利用外资政策,外资流入逐年增多。从实际情况看(主要包括对外借款和外商直接投资),1979~1993年已累计利用外资1355.88亿美元,年平均为90.4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714.0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641.8亿美元。从最近几年看,数量急剧增加,1993年实际利用外资389.6亿美元,1994年达458亿美元,1995年估计已突破500亿美元。外资的大量流入,弥补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资金不足,大大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有专家估计,最近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中约有2%~3%要归功于外资流入)。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已成为我国深化经济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基本国策。但是,外资的大量流入也对国内商品价格水平产生了极大的拉动效应,加大了我国通货膨胀的压力。

有关资料证实,一些国家和地区80年代以来普通呈现出外债(指对外借款,不包括直接投资)与通货膨胀极度的正相关。拉美国家中,头号债务国巴西1988年底累计外债余额达1210亿美元,通胀率达934%;二号债务国墨西哥外债高达1040亿美元,通胀率达160%;三号债务国阿根廷在背负600亿美元债务的同时,连续11年通胀率一直达到三位数。可见拉美国家作为世界上负债率极高的国家,其通胀率也是惊人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情况也非常明显。1985年外资第一次大量流入,当年实际利用外资46.4亿美元,是前两年的总和,当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8.8%,而1983年为1.5%,1984年为2.8%。1988年外资流入进入第二个高峰期,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02.26亿美元,同期通货膨胀率上升到改革以来最高位18.5%。1993~1995年,各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89.6亿美元、458亿美元和500亿美元以上,而同期的通货膨胀率也由1992年的5.4%猛升到13.2%、21.7%和14.8%。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外资大量流入对一国的价格水平或者说通货膨胀会产生如此强大的影响呢?二者是否具有必然性呢?下面从理论方面并结合我国近几年来的实际情况作些分析探讨。

一、外资流入对外汇储备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4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逐年大幅度增长,1993年底外汇储备余额为211.8亿美元,1994年猛升到516.2亿美元,1995年则达到740亿美元,1996年6月底已高达866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迅猛增长导致了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激剧增加,从而构成了对国内通货膨胀的直接压力。这一作用机制可具体描述为:外资大量流入→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中央银行以人民币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增加→国内物价水平提高→通货膨胀率上升。

从当时我国的实际情况看,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在新外汇体制下,人民银行成为同业市场外汇的唯一买家,被动地承担起了吸纳市场外汇的责任,致使外汇储备猛增,国内货币供应量乘数扩大。并且新体制的某些规定使得中央银行难以或不能对外汇储备进行自我调控,或通过国内货币政策的调整来相应缓解其对通货膨胀的压力。按理说,中央银行完全可以一手抓外汇,一手抓国内货币——人民币,并通过二者的相互增减协调来调控好国内基础货币的。但多年来,我国中央银行这两手都抓得很不理想。关键是中央银行调控宏观金融和货币供给的主要或根本手段仍是贷款限额,而国内信贷规模的刚性特点,难以通过紧缩或扩张国内信贷来相应调节外汇储备这一重要砝码,致使这一能力被严重削弱。因此,外汇储备的增加,必将带来人民币外汇占款相应增加。另外,有些外资虽然直接进口设备、机器等,但还有相当大一部分外资会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购买国内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果大部分外资或外汇储备不直接快速地从国外进口相应的物资设备,实际上它所造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投入就必然表现为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如果外汇储备不仅不用于从国外进口商品,还把外汇兑换成人民币,然后购买国内物资商品,会给国内商品供应造成压力,促使其价格上升,加大通货膨胀。

二、外资流入对汇率政策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下面我们主要从外资流入过程中人民币汇率的调低来进行分析:

1.由于国内通货膨胀不断上升,人民币不断贬值,人民币汇率也不得不下调。人民币汇率的调低会使商品出口增加,进口受抑,这样会加大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也就是说,国内商品大量出口,而同时没有进口等量的国外商品,使得国内商品供应数量相对减少,这样可能引发国内需求扩张型通货膨胀。

2.人民币汇率的调低,也意味着人民币对外贬值,目的之一可能是希望通过对外贬值实现国际收支逆差尽量缩减并达到基本平衡或顺差。但由于国内通货膨胀在先,商品价格已经全面上涨,故而汇率的调低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发展。

3.人民币汇率的调低,虽然有利于抑制国外商品的进口,使进口商品的数量或价值减少,但是进口商品的高价格会有可能对国内同类商品产生比价效应,使相关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加剧通货膨胀。有人把这种形式产生的通货膨胀称为国外输入型通货膨胀。

从另一面看,外资的大量流入,从理论上分析,会自动迫使本币(人民币)升值,因为相对于一定数量的本币,外汇供给增加并供大于求,外汇汇率下降,本币汇率相对上升,本币相对升值。而本币升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试图用调低汇率来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1994年及目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出现的稳中有升走势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三、外资流入对利率政策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外资的大量流入使得国内市场上外汇供应增加,迫使银行国内货币投放相应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相对供大于求,国内市场利率下降。用公式表示为:外资大量流入→外汇储备增加→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投放增加→货币供应量增加并供过于求→市场利率下降。根据这个推导,市场利率的下降将会对外资的流入产生阻碍作用,即会使外资的流入减少。但如在此时,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政府出于反通货膨胀的需要,必然会在政策上采取大幅度提高利率的做法,其结果将对外资流入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因为提高利率有利于吸引外国资本,资本或资金的运动规律是从利率低的地方流向利率高的地方(如果没有各种人为障碍而允许其自由流动的话)。这样,本来外资的大量流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并产生了物价上涨效应,而对策却不得不采取提高利率的措施,如此则进一步鼓励了外资的流入,使通货膨胀更为加剧。我国1994年、1995年实施的高利率政策对降低通货膨胀并未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大概这不能不算是抵销的因素之一。举个例子:从1993年底至1995年,我国一年期人民币存款利率在10%以上,大大高于国际资本市场的利率水平,二者之间利差一般在3.5至4.5个百分点之间。如以美元利率计,100万美元一年期存款一般可得利息3.3万元,如将100万美元投入我国按当时汇率1∶8.7兑换成人民币,然后再作为一年期存入银行,则可得利息87万元人民币,再兑换成美元,可得利息10万美元。这比在国际资本市场存款所得利息高出2倍之多,如此倒腾一下,不费吹灰之力就获得了高额利润。当然,一国出现通货膨胀,肯定要提高利率(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利率),这是勿容置疑的手段。但对外资我们应采取相应灵活的办法,我们应积极鼓励投资性外资的流入,限制旨在通过套汇、套利、证券投资等短期的、非生产性的、以赚取利差为目的的投机性外资的流入,对外资与外资企业可控制其结汇的条件,对其存款分类型分档次实行低利政策,使外资流入国门后尽量在生产部门、基础设施领域发挥作用。

四、结售汇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994和1995年我国通货膨胀的急剧发展与利用外资过程中实施的银行结售汇制也有较大关系。1994年,我国进行了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银行结售汇制。这一制度的变革导致银行结售汇差额急剧增加,从而通过结售汇差额增加致使人民币投放量增加,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据资料统计,1994年4~12月,我国银行累计结汇857.7亿美元,售汇近520亿美元,结售汇差额为337.7亿美元,按1∶8.7的比例套算,实际上等于向市场多投放了2900多亿人民币。为什么实行银行结售汇制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些专家认为有这样几条原因:一是人民币的贬值效用。1994年1月1日起,人民币汇率实现并轨,从IUS=5.8RMB★一次性调低到IUS=8.7RMB★,贬值幅度达50%。结果使得出口大增,进口锐减,1994年经常项目即顺差77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73亿美元,一下子扭转了1993年逆差106.55亿美元的局势(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又据《金融时报》统计,1995年我国的贸易顺差近200亿美元。外贸企业的大量顺差通过结售汇制,增大了货币的投放。二是部分企业预期外汇改革会导致人民币对外较大幅度贬值,从而将1993年的出口推迟到1994年结汇以赚取更多的人民币。三是滞留境外的外汇大量返回,资本外逃减少,增加了外汇供给。以上原因使我国外汇指定银行持有的外汇资金增加,人民币投放量相应增加,由此加大了通货膨胀程度。

五、外资流入对配套人民币资金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用外资要有相应的人民币资金与之配套才能相得益彰,一般来说,外资流入的规模越大,所需配套的人民币资金也就越多。从近年来世界银行在我国的投资项目的内外资配套比例来看,外资占30%,而人民币配套资金占70%,比例很高。

配套人民币资金包括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以我国基础设施投资为例,目前这一部分投资主体已多元化,除利用外资,还包括国家预算内资金、银行贷款、自筹资金等。根据专家测算,每增加利用外资换算为人民币1元,需增加国内配套人民币固定资产投资1.6元,同时需增加人民币配套固定资产贷款0.5元。而配套流动资金主要是用来购买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燃料,发放工资奖金等,其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据测算,每增加利用外资换算为人民币1元,需增加国内配套人民币流动资金贷款0.53元。由此可清楚地看到,每增加利用外资换算为人民币1元,需增加人民币配套资金贷款(含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贷款)达1元之多,如以现行汇率1∶8.32换算,则1美元外资必须要有8.32元人民币贷款来配套。按这个比例,1994年我国实际引进的外资而需提供的配套人民币贷款资金为458亿×8.7(当时汇率为1美元相当于8.7元人民币)=3915亿元人民币。从而使得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推动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上升。

六、外资流入对商品供求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外资流入与配套人民币高度相关,也与国内配套物资高度相关。因此,一国利用外资规模还要受到国内商品物资供应能力的制约。其具体表现在:一是对生产资料市场的影响。一般来讲,外资项目所需生产资料除部分用外汇进口外,较大一部分需国内配套商品供应,如不顾国内生产资料供应状况而盲目扩大利用外资规模,势必加剧国内生产资料供求紧张,引发或加剧通货膨胀。同时也可看到,引进外资所建项目的相当一部分在投产前不能为社会提供商品,某些投资大周期长的产业如基础产业、制造业等更是如此。这样,引进外资过多会由于国内基础产品市场供应不足导致供求矛盾紧张或加剧。二是对消费品市场的影响。外资流入,总会有一部分转化为消费基金。据测算,投入项目的基本建设资金,将近40%会转化为消费资金。而外资转化为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是用于购买国内商品,相当于借外国的钱来购买本国的消费品而不是借外国的钱去直接购买外国的商品,这势必给国内消费品市场造成压力。另外,一些外资企业的高价进口行为造成的国内同类商品价格上的示范效应,刺激了国内相关商品价格的上涨。由于过分鼓励和引导“三资”企业的商品外销而不能同比例地通过进口向国内市场供应商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物价的上升。伴随外资大量流入,也带来了外国的生活消费方式,而这种超前消费、追求享受的行为会给部分群体或个人产生强烈的、具有诱惑力的示范效应,而使市场商品供给出现紧张的压力。

七、利用外资的方式与投向不合理对商品供给进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利用外资的两种方式其比例如何,对通货膨胀影响很大。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相对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较小,下面则主要分析对外借款。第一,以纯货币形式流入的外资或者国外贷款,会增加人民币外汇占款,从而增加国内货币供应量的投放;第二,一些国外贷款用于投资周期长、收效慢的项目,很长时间内不可能形成供给,再加上还需要大量国内配套人民币资金和配套物资的投入,反而会在一段时期内更加拉大业已存在的供需缺口;第三,对外贷款有一部分被用于进口消费品,包括高档豪华、奢侈性消费品,这种消费不能直接增加任何商品的供给,如果还要从国内商品中挤出一部分来偿还此债务,势必造成实际消费需求增加而供给并没有相应增加,从而导致通货膨胀;第四,过于集中外债的偿还会影响到商品的进出口。一方面为了取得足够的还债外汇,必定要大力鼓励并刺激商品出口;另一方面又必须限制商品进口以减少外汇的支出。这样,国内商品的大量出口与进口商品数量〈或价值〉的减少,使得国内商品的供应相对减少,由此推动通货膨胀。

对外资来讲,其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因此,其资本投向有时会与流入国的产业、经济政策相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的相当部分是投向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获利高的加工制造业上,如广东省1992年这类外资的比重占其当年利用外资总额的87%。外资的这种做法与我国国内经济生活中只重眼前不顾长远的实用功利思想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难以扭正,“瓶颈”、“短板水桶”效应不断强化。外资的这种投向使我国本来就一直紧张的原材料、能源等的供应状况更进一步紧张。外资的另一投向重点是非生产性的服务业,1985年到1990年我国对外签订的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中,其中以宾馆业、游乐设施和房地产的协议在外商投资额所占比重最大。这对我国旅游业等的发展和投资环境的改善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但也要看到,外资的这一流向增大了对建筑原材料的需求,而这些投入不能创造出社会大众的供给,用保守的观点看,这些投资由于不能直接创造出社会大众需要的最终消费品,既不能用于生产消费,也不能用于生活消费,因而不能增加社会商品总量。而对处于第三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中国十二亿人口中的绝大部分而言,实用的、大众化的消费更符合中国国情。故我们利用外资时应特别注重其生产性,对非生产性外资投向应尽量压缩。只有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要求,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对我国经济社会生活具有启动促发式的外资,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我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很低,我们并不富裕,如果把花昂贵代价借来的外资用于高档豪华超一流的设施建设上,受害的将最终是我们自己。我们勿需炫耀用外资(实际上也包括内资)建设起来的奢华,我们应注重外资创造出满足人们身心需要的一般消费品,因为它是我们大众抵御通货膨胀的重要砝码。

八、外资利用效益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国外实践经验证明,外资利用效益的好坏对通货膨胀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拉美许多国家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大量借用外债,并且利用效益较差,许多项目投资到期不能回收,最终陷入了“债务危机”不能自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利用效益不断提高,从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看,我国利用外资的重点应放在质量效益上而非规模上。目前,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已相当大,因此如何提高外资利用效益是重要的问题。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资料,我国近年来在利用外资的项目中有30%左右的效益不理想。一部分外资在利用过程中不能带来相应的商品供给,或者与预期的商品供给或利润回报有较大差距。这势必对商品供给市场产生影响,由于不能产生正常的、增加的或者预期的商品供给,而投入时却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必将增加商品市场供求的压力,产生价格上涨,推动通货膨胀。

综上所述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外资的大量流入确实会对一国的通货膨胀产生诱导和推动作用。但由此我们不能得出结论:外资流入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国外引资成功的例子也有不少,如80年代以来的韩国,其外资的流入十分庞大,外债总额和人均外债额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韩国政府采取了比较恰当的政策措施,外资利用的效益和质量都比较高,不仅使其借助外资维持和促进了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而且也未出现严重的债务问题和通货膨胀。因此,我们在利用外资过程中应借鉴别国的经验教训,同时清楚地认识到外资大量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把消极影响尽量控制在最小的程度,促进和加速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发展。

标签:;  ;  ;  ;  ;  ;  ;  ;  ;  ;  

外资流入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_外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