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李红梅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李红梅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实验小学 138000

摘 要: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建立在社会生活基础之上的,其以开展品德教育为核心部分,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品德与社会》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传播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及生命教育的重要课程。因此,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师要按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相关要求,改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方式,推动该课程教学获得更大成效。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标 有效性原则 教学方法

新课标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也明确了相应的课程教学标准,明确要求广大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严格落实《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立足于小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确保该门课程教学能够顺应新课标的要求,也能够达到小学德育教育的目的,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并通过有效的社会活动培养正确的认知能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为基础,以培养道德高尚、勇于探索、热爱生活的小学生为目标的社会实践类课程。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生活中的小事为基础,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使学生学会如何为人与处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教材为指导,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和谐活泼的学习氛围。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将相关课程标准作为基本制定依据,并且将教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考虑在内,力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目标。此外,教师在制定了教学目标之后,将该目标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并且根据具体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随时修改教学目标,使其更科学、合理。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防止出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实际情况相脱节的状况。

2.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基础性教学目标当然要围绕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所以,真正有效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活动,应该在根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另外,因为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性,所以为了促使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就需要教师在制定目标时坚持层次性、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差异性,设置具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使不同水平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将教学目标的落实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制定教学目标,只是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步,关键是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后,就要采取措施将教学目标贯彻落实到整个教学活动中,使之发挥最大成效,帮助该课程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对此,要求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教学过程并借助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增强课堂教学活动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

1.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教材内容丰富,富有时代气息,直接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这门课程仅依靠空洞的说教往往会让学生感到乏味,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想增强思品课堂教学的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适应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开放性特点,构建开放的思品教学模式,注重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突破以往那种仅局限在课堂、教材以及固有教学模式的品德教学的束缚,拓宽教学渠道,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资料搜集、角色扮演、游戏比赛等形式,让学生直接参与到教师指导下的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体验知识学习和形成的整个过程。通过亲自动脑、动手,全身心地感受,在和谐轻松课堂教学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自身学习和生活本领,潜移默化地提高道德认识,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自然形成。

2.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内容十分丰富,贯穿着大量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说,该课程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即课程,课程即生活。这就要求我们的思品教学必须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要讲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教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在课内外教学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德育素材,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内容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主线,依据教学的具体情况来设计,要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他们的自身实践能力灵活选择和调整。同时,教师还应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走出教室、走向社会,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和发现,去聆听和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工厂访问,去农村参观,到社会上调查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让学生在广阔的时空里健康、快乐地生活、轻松愉快地学习和感悟,在活动中受到启发,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的道理。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新一轮课改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门社会实践类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社会生活常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把握教材主旨,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开展教学活动,并尽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志芬 浅谈小学思想品德与社会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8)。

[2]刘桂梅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J].学周刊,2012,(25)。

[3]高利佳 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品德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

论文作者:李红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6月总第1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6

标签:;  ;  ;  ;  ;  ;  ;  ;  

如何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李红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