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文学阅读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优秀学习者个案及其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者论文,个案论文,可行性论文,启示论文,有效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近年来,中学英语教学在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等方面大胆改革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英语教学“高投入、低产出”问题却难以解决。英语教学除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外,学生主要靠做与考试题型相一致的短文阅读来增加阅读量,以至于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成枯燥乏味的苦役,应试成绩不理想。如何提高中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怎样避免因功利性而造成学习乐趣的失却?笔者为此进行了个案研究。通过一个鲜活的案例,展示一位英语学习者的学习观念、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效,分析其学习行为和个人品质,倡导中学英语教学文学阅读的价值取向。
一、个案分析
个案研究对象为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学生,该生2007年高二时参加美国高考SAT(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s)考试,成绩2400分(英文800分、数学800分、写作800分),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位拿SAT满分的考生,同年12月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录取,获全额奖学金。
该生小学三年级开始学英语,六年级读英汉对照简写本小说,每天读一小时,读完200多本简易读物;初一时读各种英文小说原著,初三时读莎士比亚戏剧、生平和一些评论,能体会其中语言之美感;高中开始选读西方文史哲原著及西方古典音乐史、科学史。在学期间曾获校国际文化周“莎士比亚学小博士”称号;参加2007美国数学建模赛,获“成功参赛奖”。
该生认为,学英语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捷径可走,应夯实基础;培养语言能力,不必过分注重语法,光靠做题不行,应进行大量的语言实践。他课间经常与高手玩“猜单词”游戏,比拼单词量,“这样既好玩又可以背生词,还不容易忘记”。[1]
此学生不愧为一位优秀外语学习者,具备良好的学习心理、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他有坚定的信念,深知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在漫长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刻苦勤奋,坚持不懈,乐此不疲。他善于建构知识,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协调英语和各学科之间关系,心智同时得到发展。他的成功得益于浓厚的学习兴趣,广泛的文学阅读,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和长期的知识积累。他的学习观念和方法对英语教学很有启发。
二、教学启示
当前中学生课外阅读存在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文学阅读动力明显不足,二是阅读趋于快餐化。中学生普遍对阅读二三十万字以上的大部头文学作品感到吃力。[2]英语教育也不例外。操练性阅读大行其道,各种选择题耗时太多,学生无暇顾及课外阅读,文学经验和常识极度贫乏,词汇量不足,语感缺失,语言表达只能依赖语法,生搬硬套,或死记硬背,既不流利也不准确。[3]一项调查表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远离文学阅读,文学教育几乎是一个空白地带,对文学阅读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凤毛麟角,阅读量更是少得惊人。[4]尽管广泛阅读在中学英语教育中受到空前重视,但绝大部分阅读内容仍然拘泥于那些实用性强的豆腐块文章。这种现象偏离了英语学习的正确方向,成为我国英语教学长期低效的主要症结之一。本文个案给我们的启发是,大量阅读是提高英语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文学阅读可行性论证
专家指出,在掌握了基本语法和句型后,提高英语水平的主要手段就是阅读;学习外语应从文学作品入手,在阅读小说的基础上,向其他类书籍拓展,如传记、时评、报道、历史、科普等涉及多个领域的书籍。[5]英语教学专家罗伯特·希尔(2004)来华讲学时强调阅读英语经典作品,通过文学阅读掌握语言技能、理解英语文化。2005年我国台湾举行“全球化、儿童文学与英语教学”学术研讨会,与会专家就英语儿童文学与英语教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交流。[4]这表明外语教育界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已有共识。目前,我国一些出版社相继推出了面向中小学生的英语经典阶梯读物,互联网也有不少网站提供适合不同水平的文学读本,开展文学阅读的外部条件趋于成熟。
文学阅读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优良传统。新中国成立前初中英语教学常把文学名著作为教材或补充读物,诸如《鲁宾孙漂流记》、《木偶奇遇记》、《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金银岛》等;高中采用一种文选或一两种名著,如《伊尔文见闻杂记》、《富兰克林自传》等。[6]学外语需要大量阅读是外语学习成功者的共同经验。韩宝成博士[7]认为,语言学习靠的是“大量的语言输入”,靠的是大量的言语例子的反复撞击、刺激和积累;语言教育“举三反一”是本,“举一反三”是辅。他呼吁中学英语教学要回归语言教育的“积累”之本,初中生每天要读20分钟,坚持两年,读上百八十本书自然能打下坚实的英文基础。
阅读是一种语言输入,大量语言输入会促进所学的外显性知识转化为内隐性知识。显性语言知识和隐性语言知识的内容相同,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知识,但二者存在方式和作用各异。显性知识是那些通过言语、文字或者符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知识,是构成人们认知风格和认知特质的知识,它存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可以被清晰地表达;隐性知识是那些高度个人化、不易言传、内化了的知识,是一些非正式的、难以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技能或技巧,它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有助于个体理解、洞察、体会、感悟、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头脑中的内含隐性知识量总是多于表达量。显性知识的接收、理解、记忆、整理、深化等效果有赖于隐性知识的支持;隐性知识的缺乏会影响显性知识的吸收和组合,并直接影响认知活动的水平。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隐性知识的作用远远大于显性知识。[8]文学阅读能够不断内化词汇和语法,建立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把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为隐性的语言知识。
(二)文学阅读有效性研究
20世纪80年代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习得语言最基本的途径是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理想的输入必须是可理解的、有趣的、自然的、足量的。[9]有效的文学阅读应当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
第一,输入是可理解的。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掌握的语言知识。克拉申把当前的语言知识状态定义为“i”,把语言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定位为“i+1”,i和1之间的距离或缺口应调控在适度范围。若语言材料是学习者已掌握的知识,对语言习得就没有意义;若语言输入难度大大超出学习者现有水平,他们就难以理解输入材料,不理解输入知识的含义,语言输入就没有价值。[10]“最近发展区”理论也支持可理解输入观点。在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应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现有发展区,即学生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最近发展区,即学生在他助或互助中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11]可理解输入的文学阅读要走在发展的前面,应当做好三件事。第一,研究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不了解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就难以在学生发展进程与他受教育可能性之间找到正确的关系,但精确把握两种水平有一定难度。第二,根据学生水平选择不同级别的阅读文本。第三,鼓励学生多读多看,给予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引导他们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过渡,促进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在动态中不断更迭、螺旋上升。
第二,输入是有趣的。在培养学习兴趣方面,文学阅读之所以具有其他任何阅读无法比拟的优势,是因为小说中错综复杂的情节和悬念、诗歌中鲜明的意象和优美动人的韵律、戏剧中的人物形象和一波三折的戏剧冲突以及散文中优美的文笔和饱含智慧的至理名言,都会令读者爱不释卷,历久难忘。[4]真正的阅读是为趣而读,不是为做题而读。文本的趣味性是可理解输入的重要条件。让学生在课余读一些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的文学作品不啻是一种精神的调剂,学生读得下去,也容易坚持。一旦养成阅读的习惯,外语学习就不再是单调乏味的苦差事,而是轻松愉悦的享受。
第三,输入是自然的。大凡习得的都是自然的。克拉申把习得分为二语习得和外语习得。二语习得与外语习得在语言环境、学习对象、学习目的等方面有所不同,但也有相通之处。从学习形态看,习得是自然的、生动的、真实的;从学习过程看,习得是非正式的、自由的、无意识的;从学习时空看,习得可发生在课内或课外;从学习效果看,习得是容易记忆的,学而能用的。胡壮麟[12]指出,在中国环境下习得英语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创造英语语境,把习得的概念延伸至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他把外语习得分为三类:完全习得,即在母语环境下习得;指导下的习得,即在课内或课外经过教师指导和干预的习得;自学性习得,即学习者在课外自觉主动进行各种语言训练。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口语交流的机会毕竟有限,接触书面语言是习得英语的主要途径,文学作品为这一途径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是最佳的选项。此外,所有文学语言都是地道的,具有表达的生动性和语法的无序性等特征,适合不同水平学习者在不同时空开展个体阅读,能够实现指导下的习得和自学性习得。文学阅读是在自然语境中学习外语,所接触的语言是地道的、活生生的,读者无须考虑语法习得的自然顺序,但在阅读中能够下意识地对英语语法、单词拼写和词义产生直观的认知和深刻的记忆。
第四,输入应当是足量的。扩大阅读量是发展语言能力、提高英语水平的必由之路。无论是中国传统的语文教学还是外语教学,都有赖于广泛的阅读。读得越多,词汇量就越大,语言能力就越强。中学生足量输入的“量”多少为宜?《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规定是,初中生(六级)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20万词以上,高中生(八级)课外阅读量应达到30万词以上。参照本文开头的个案,若仅以200册、每册2万词估算,阅读量就多达400万字,这个数字超过英语课标规定阅读输入量十多倍!诚然,我们不能指望所有学生都达到这么大的阅读量。但根据“取法乎上”原则,笔者以为阅读量至少应达到课标建议量的2~3倍,即初中生阅读量累计应达到36~48万词以上。高中生阅读量应达到60~90万词以上,这样才能收到“得乎其中”之效。这一目标是可及的,即便按上限数量90万词估算,中学六年下来,每天阅读量还不到500个词,花20分钟时间阅读足够了。
三、推动阅读的方法
推动文学阅读的策略与方法很多,限于篇幅,本文讨论激发兴趣、勉励勤学、导学助读三种方法,其中激趣是前提,勤学是根本,导学是助推。
(一)激发兴趣
兴趣是可以培养的,培养学生文学阅读兴趣,不妨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选择有趣的文本。在开发阅读文本资源中,精心编选一些体裁多样、文质兼美的经典作品和阶梯读物。以简易的、饶有趣味的、原汁原昧的小说为主,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趣味性文学读本很多,如《企鹅英语简易读物精选》中作品大都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和阅读需求,具有以材激趣之功效。
第二,借鉴“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的原理,通过个体的介入,激活群体文学阅读的兴趣。多年前挪威人意外发现: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游动,被捕捞后运回码头时一般都会死去,渔民卖不上好价钱。一位聪明的渔民想出一个好办法,在刚捕捞的沙丁鱼鱼槽里放入几条鲶鱼,生性好动的鲶鱼在陌生的环境里会加速游动,沙丁鱼发现异己,紧张得四处游窜,不断波动的水会增加氧气,使沙丁鱼运回港口保持鲜活。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鲶鱼效应。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当在群体(如班级)中发现身边的“鲶鱼人才”,或挑选个别英语水平中等或中下的学生,先培养潜在的“文学阅读明星”。然后作为学习的榜样,把他/她介入群体中,诱发鲶鱼效应。当同伴看到“明星”的成绩和进步,就会产生阅读的表层动机(间接兴趣)和深层动机(直接兴趣),在新鲜感及危机感的心理活动中会产生效仿的心理倾向,觉得学有目标、赶有方向,感到文学阅读并非高不可攀。因此,通过激励个体阅读推动群体阅读,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可靠途径。
第三,用学业成绩激发文学阅读的兴趣。文学阅读能促进学业成绩吗?好的英语是“读”出来的吗?答案是肯定的。黄源深[5]认为,文学阅读能够提高应试水平,对付时下各种英语考试相当奏效。曾经有一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考TOEFL成绩达不到最低要求,向他求教,他让这位大学生放弃题海战术,改为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先读简易读物,后读原著,每周两本,辅以少量的练习,一年后再试TOEFL,考了六百多分。
(二)勉励勤学
学习外语只有勤学苦练。教师应尽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勤学苦练。“勤学”是指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即专心致志,孜孜不倦,求学钻研,陶醉其中;“苦练”是吃苦耐劳,刻苦训练。教师要用勤学英语的案例教育学生。同时,教师必须从心理方面诱导学生:既然学英语需要吃苦,没有轻松学习的选择,那就换一种观念,换一种心态——开开心心地去接受痛苦、拥抱痛苦,在阅读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何况,科学研究也支持勤学苦练的观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无法选择大脑某些基因决定的特征,但仍然可以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学习活动对它进行塑造;每个人都存在学习的潜能和天赋,人的潜能和天赋好像是埋在地下的宝藏,要想把宝藏源源不断地挖掘出来,要靠自身的力量,要靠执著的追求和坚强的信念,而不是靠上天。[13]
(三)导学助读
文学阅读是自读为主、导学为辅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先导后读、边读边导的原则。首先,关注阅读方式。信息时代有“读纸”和“读屏”两种阅读方式,前者是读纸质印刷文本,后者是读电子文本,即通过计算机视频阅读文本。传统的读纸有利于进行有深度、系统的阅读,且时空限制较少;现代的读屏信息传递及时快捷、内容丰富多彩。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各取所需,关键是多读多看,找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把阅读视为每天吃饭吸收养料一样,把书一本本读完,日积月累,自然会有长进。其次,确定文本难易度。衡量阅读材料是否合适的标准是词汇、句型和内容。每页生词超过五个,可能嫌过深;句型复杂而难懂,也不适宜;词汇和句型都没问题,仍觉得不知所云,即内容有一定难度。再次,调适阅读速度。初学者刚开始阅读有一些语言的困难如生字、成语、句子结构,解决和弄懂这些问题必然要利用字典和其他工具书,且可以放慢速度。[14]当学习者(如高中生)阅读了几十本书、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后,应该换一种方式处理阅读中的困难。如遇到生词不必着急,在上下文中猜测判断词义,不必一见到生词就查词典,因为阅读时常常停顿,会影响阅读速度、阅读兴趣、阅读效果,影响思维的连贯性,还对培养语感有妨害。[15]
建构文学阅读模式是助读的重要环节。譬如,在入门阶段创办读书故事会,采用“以美导引”模式,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文本,讲解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诱发学生跃跃欲试的阅读动机,在富于美感的文本语境中品味语言的用法;在自读过程中进行佳作欣赏,运用“以情陶冶”模式,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描写技巧,理解作品人物性格,体会小说情感内涵,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情操陶冶、言语情意表达能力;在助读评价中实施“以意贯穿”模式,诱发学生与文本对话,思考某些问题,训练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诗性思维,在赏心悦目的审美情境、活动情境和思维情境中,领略语言的魅力,透过语言贴近文学形象的心灵世界,使文学阅读真正成为滋润、塑造和展现学习者心灵的过程。[4]
结语
学好英语是否影响母语教育?这是很多人普遍担心的问题。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教育,外语教育是对另一种文化的理解、吸收和消化的过程,它不会影响对母语的学习;相反,它会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提升素养,实现素质教育。[7]学好英语是否干扰学习其他学科?本文个案已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广泛阅读英文小说和西方文史哲读物,英语和其他科目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如果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那么,学习者语言能力发展过程就是他的阅读过程。文学阅读既能丰富英语课程和文化教学的内涵,又能实现英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加强文学阅读教学是英语课程改革的需求,也是外语教育理性的、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