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民族地区的小城镇传统风貌特征正逐渐丧失,营造特色风貌也成为新型城镇化中面临的重点问题。本文结合贵州省独山县下司镇布依民族地区的景观风貌规划实践,探析民族文化与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构建适应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景观风貌规划体系,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布依民族;文化特色;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引导
1 引言
当前,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加快,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正受到冲击,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城镇独特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急需保护,营造特色风貌也成为新型城镇化中面临的重点问题。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复兴,增强文化自信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战略。在此背景下民族文化和风貌规划的研究和实践也成为了关注重点。本文结合贵州省独山县下司镇布依民族地区的景观风貌规划实践,探析民族文化与景观风貌之间的关系,构建适应少数民族文化的景观风貌规划体系,从风貌特色定位、风貌空间结构、风貌系统控制、风貌分区指引四个方面进行风貌控制引导,为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发展提供新思路。
2 民族文化与景观风貌的关系
一般认为,景观风貌体系由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两大部分组成。物质环境由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其中人工环境包括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灯光夜景等。非物质环境则包括历史文脉、文学艺术、民风民俗、节日节庆、地方特色等内容。
民族文化是景观风貌特色塑造的重要基础,在风貌发展形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民族文化对城镇的聚落形态、建筑风貌、民居样式、公共空间等物质环境塑造具有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作为景观风貌的非物质环境的组成部分,深刻地反映于城镇的文学艺术、宗教传统、民俗节庆等方面;民族文化演变产生的符号象征、集体价值、历史记忆、叙事行为等要素,成为景观风貌在空间和特色塑造上的重要来源和依据。
3 下司镇概况
独山县地处贵州最南端,是贵州省和大西南进入“两广”的重要通道,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下司镇位于独山县最南部,距县城47公里,下司镇区位于镇域中部。
下司镇的整体景观呈现自然生态、民风淳朴、民族风情独特的特点。自然景观要素以山、水、田、洞为代表,群山环绕,水体丰富,溶洞与山地完美融合;重要的自然资源包括环绕镇区的山体、龙井河以及南部的龙井湖。人文景观要素以布依民族文化为代表,并保留了大量的红色历史遗迹;具有代表性的人文资源包括王烈士墓、龙井河源头石刻、坝井传统建筑群、老八景部分遗址以及布依族典型风俗习惯。基于下司镇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景观风貌规划应充分挖掘布依民族文化内涵,塑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风貌控制体系。
4 以民族文化为导向的景观风貌规划探索
4.1 风貌特色定位
规划在对下司镇区的山水格局、空间形态、建筑特征、布依文化等要素进行解读和提炼后,确定镇区整体风貌定位为“古韵布依,水上下司”。充分依托河流、湖泊等水系资源,形成“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的蓝网水系风貌;利用丘陵、山体、林地等生态资源条件,形成“森林绕城,城绿相融”的绿网景观风貌。
4.2 风貌空间结构
景观风貌规划引导城镇建设格局与自然山水格局紧密融合,保护与延续“山水绕城”的整体格局,营造山水网络布依古镇。规划构建起“两环三区、两轴四带多核”的风貌空间结构。其中“两环”为外围山地运动环和环镇区休闲绿廊;“三区”为北部的山地运动生态养生区、中部的古韵布依水乡风情区,南部的大地景观游赏区;“两轴”为纵向的南北特色联动轴和滨水休闲文化轴,重点展示镇区特色发展和水系脉络的景廊;“四带”为横向的连通东西山体与镇区水系的四条景观绿带;“多核”为镇区多个环城公共绿心和重要空间节点。
4.3 风貌系统控制
规划对下司镇区的景观风貌资源进行了系统划分,主要分为开敞空间系统、街道空间系统、景观道路与门户系统、建筑风格与色彩系统、设施与标识系统,整体构建全域风景的景观风貌网络,并提出各系统要素的控制区域、控制内容和控制导则。
(1)开敞空间系统
开敞空间系统主要包括山地、森林、河流、湖泊以及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风貌要素,控制引导视觉控制区、视线通廊、开敞节点等内容。规划下司镇区的开敞空间系统分为绿色开敞空间和蓝色开敞空间。绿色开敞空间重点控制千亩荷花-龙井湖、育才路以北水系、龙井河东北段-水乡之门、烟灯坡-水上集市、火药洞-七星路水系、老国道G210、西联路等视线通廊与节点;蓝色开敞空间重点控制水上集市、创艺水街、荷花岛链、龙井明珠、临水部落等滨水岸线与节点(图1)。
图1 绿网视线通廊规划
(2)景观道路与门户系统
景观道路与门户系统主要包括交通型道路、生活型道路、商业型道路、景观型道路、水街、门户出入口等人工景观风貌要素。交通型道路强调通行性与观景开敞性,生活型道路强调生活街道空间的界定感和交往尺度,商业型道路着重打造街道空间热闹氛围和连续界面,景观型道路着重塑造与山水绿地等开敞空间结合的景观道路,重点控制西联路、新国道G210、育才路、龙井河路、临水部落内道路等。水街突出“水上下司”的定位,重点控制沿龙井河及支流形成的水上集市、休闲型水街和生活型水街。门户出入口重点打造高速公路出入口节点、老国道G210出入口节点,运用雕塑、牌坊等标志物进行引导,突出布依古镇特色。
(3)建筑风格与色彩系统
规划对传统历史建筑和新建建筑提出建筑风格与色彩的分类指引。
对于传统历史建筑,规划在尊重布依民族特色基础上进行修复。建筑体量维持原有2-3层建筑高度;建筑风格提炼布依风格的元素符号,包括屋檐、山墙、门窗、装饰、铺地形式、材料和建造工艺等;建筑色彩运用保留布依传统建筑吊脚楼、黄土房、石板屋以及木质建筑的原始色彩,整体呈现凝重、古朴之感。
对于新建建筑,规划提炼布依族传统图腾、服饰图案、色彩、文字等元素符号并加以创造,采取现代化的建筑结构、技术和材料,对新建的居住建筑、商业建筑、行政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旅游度假建筑、工业建筑都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筑风格和色彩的分类指引。
(4)设施与标识系统
环境设施标识包括指示牌、广告招牌、雕塑、座椅、书报亭、服务亭、垃圾桶等设施,照明与亮化设施包括道路照明、人行道照明、绿化照明、广场照明、建筑照明等内容。景观风貌规划指引中提出这一类型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当地的木材、石材等材料,可提炼和融合地域化和民族化的建筑、刺绣、雕刻、文字等重要元素符号,保留地方乡土特色,避免景观雷同化,加强与地方环境的协调,展现民族文化风貌。
图2 风貌分区规划
4.4 风貌分区引导
规划基于打造主题特色鲜明的风貌分区原则,结合镇区不同地区的资源特征和功能特点,将下司镇区风貌划分为山地景观风貌区、水上布依风貌区、布依民俗风貌区、古镇旅居风貌区、旅游休闲风貌区这五个风貌主题分区,明确各分区的风貌特色定位(图2)。
风貌分区引导涉及分区系统指引、分区要素分析和分区引导要求三个方面,对镇区五个分区的抽象主题定位落实为具体可操作的控制指引要求,并进一步指导景观风貌建设实施。按照每个分区的风貌主题特质,重点强化开敞空间、街道空间与界面、建筑风格与色彩三大系统,分区制定视线通廊、岸线设计、蓝绿节点、街道设计、建筑风格、建筑色彩等相应的风貌控制导则。
5 结语
布依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研究以布依族聚居的下司镇及其布依民族文化为研究对象,探索小城镇景观风貌规划的特色化途径,不仅有助于研究布依民族地区小城镇的特色建设,也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小城镇的文化传承和特色塑造提供有益借鉴。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中,小城镇的风貌营造应当充分挖掘地方民族文化特点,延续民族文化脉络,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才能更好地促进小城镇的特色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吕茂鹏.试论城市风貌特色评价体系[J].华中建筑,2016(1):16-18.
[2]唐莉.布依族村寨景观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83-86.
[基金项目]华南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科研启动基金(2016LA009);2017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农业+”的广东传统农业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立项编号:GD17CGL2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森林小镇导向下的广州北部山区城镇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19GZYB39)。
论文作者:陈思颖,黄嘉仪,卢丹梅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1
标签:风貌论文; 布依论文; 景观论文; 民族文化论文; 特色论文; 建筑论文; 龙井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