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的诊治与护理论文_张梅胜

湿温的诊治与护理论文_张梅胜

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康复科 014030

湿温是由湿热病邪引起的急性热病。初起具有身热不畅、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舌苔黄腻、脉缓等主要症状。本病起病较缓,转变较慢,病机演变虽有卫气营血的变化,但主要稽迟于气分,以脾胃为主要病变部位。临床表现具有湿、热两方面的证候。后期既有湿热

化燥伤阴,又有“阳气虚衰”两种不同转归。本病四时皆有,但多发生在雨湿较多的夏秋季节。湿温包括西医学中所论之多种疾病。很多急性传染病,可以采用湿温的诊治方法加以治疗,例伤寒、副伤寒、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等。

1、湿温诊治要点

汗、热兼夹症,肠中有无积滞以及舌苔和小便等,是湿温病辨证必须注意之要点。故在诊查病人时,首先察看皮肤是否有汗;手掌足心是否干燥;体温高低;胸腹部有无白?红疹发现;肝脾是否肿大;有无积便在肠。

湿温病虽然病程较长,病情变化较为复杂,但临床可见仍可分为“湿重于热”和“热重于湿”两种类型。

1.1湿重于热:此型临床表现为:面色晦滞,舌苔厚腻而润或薄腻而白,头痛头重,周身困倦、精神疲乏,胸脘痞闷,食欲不振,大便泻或秘,从外表看不出热象,按其皮肤并不太热。但高热可达40 度以上;热虽高但口不渴,即使口渴亦不欲饮,欲饮时则喜热饮且不多,初期有恶寒现象,汗出之后恶寒即罢,但热则不退且朝轻暮重,早晚体温相差可达2度左右,脉象濡缓或濡弱。此类型的病理机制为“脾不胜湿稽留不化”。

1.2热重于湿:临床表现为:面色淡黄而有热色;舌苔薄腻,黄多白少,舌尖边糙红,小便短少色深黄,大便秘,气粗声亮,口腔秽臭,头痛目眩,胸痞脘闷,知饥但不欲食,渴欲饮水且喜凉饮,烦燥不安,肌肤灼热,初期恶寒轻微甚至无恶寒,汗出之后高热不解,日哺为甚,

脉象濡数或弦细而数。此类型的病理机制为“湿邪久稽,邪从热化”。

湿重于热,湿为阴邪,阴盛则阳衰。故用药宜芳香、辛燥为主,佐以淡渗,常以三仁汤合平胃散加减,重症加少量肉桂。广藿香12克,白蔻仁9克,陈皮6,炒苍术9克,茯苓12克,川朴6克,佩兰梗12克,焦苡仁15克,制半夏9克,白通草6克,竹叶12克。

本方可持续服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失,药物无需多大变更,仅有时在用量度上根据病情适当增减而已。

2、临证见解

2.1关于汗:湿温病初期发热有轻度形寒时,用芳香化湿浊兼以达表,得汗后形守渐罢,仅须微微有汗,不可过汗。过汗,热虽一时退清,不久仍会上升,甚至比前更高。湿温病汗出常不能周遍全身,掌心足底经常比较干。

2.2关于热:湿温病除“坏证”外,没有不发热的。且大多热型为朝轻暮重,即从早到晚逐步上升,下午4时达最高点,半夜后开始下降,周而复始。故每2小时检查一次体温,有记录,从体温曲线变化来观察病情的发展趋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若每日同一时间体温下降0.5℃左右,脉象相

应好转,疗效即算满意。

湿重于热的湿温病,多数病例无论给药与否,每日中午其体温下降0.1-0.2℃,下午2时后则继续上升。

热重于湿的湿温病,多数病例每日中午的一次检温见体温上升,与湿重于热型成为鲜明的对照。

湿重于热的温湿病,在对症服药两小时内,体温有时会上升0.5℃左右,两小时后在查体温则低于先一日同一时间,这是正常现象。为什么服药后短时间内体温反高些?这一类型所服方药与症不合,偏于寒凉,因寒凉药利于热而不利于湿,常会在服药后短时间体温下降0.5℃左右,这是假象,两小时后当药物发挥作用,湿得寒则凝,体温即高于先一日同一时间,如一再误辛寒、甘寒、苦寒药物,病势便加重,导致热去湿存,这些机理是诊治湿温病极端重要的关键所在,应予以重视。

2.3关于白?:白?的透发与汗有关,与肠中有积滞有关,特别有与“气化”不利有关。湿酿成温,蕴蒸于脾胃,漫布于三焦,气不化则湿留,湿留则气化功能更相应降低。

“背为阳,腹为阴”湿为阴邪,故白?多见于胸腹部。“诸阳之气皆上于面”故白?很少见于面部和背部。

2.4关于积滞:湿温病常夹有多少不等的积滞,积滞少的病较轻。湿重于热的类型往往大便溏而量少不爽,热重于湿的类型大便秘。

湿温病积滞如多,常影响腰以下汗液放散,汗不能放散之部位,白痦透发也不顺利。然而,湿温证腹诊,积滞虽多但拒按不著,与《伤寒论》阳明腑拒按不同。

“露”最方便,由于病程中不进食,排出均为宿滞.粘腻如酱。

2.5关于小便:小便变化在湿温的辨证上,尤在邪入中焦后,很有参考价值。凡溲赤量少,甚或涓滴不通者乃湿无出路,势必酝酿助热而邪势愈炽。即使服药后汗出身热稍减,常为几又起。

2.6关于舌苔:湿温邪入中焦,每见舌色尖边绛红,上罩黄腻之苔,此属中焦之候,而非营分之热。伏温初发,热郁营分,新感束表,尖边舌降,苔色薄白。温热初起若营阴素虚而势将逆转,变见尖边绛红之舌,其上被黄腻之苔,治疗当予分消。若误作营热而投凉润,反致

壅遏,酿成它变。

2.7湿温与流行行性感冒:对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依照风温的方法而治疗。但是也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甚至肌肉挛急,倦怠乏力的风湿型流感。对这种类型,要在湿温证的范畴来探索其辨证治疗规律。薛生白《湿热病篇》说:“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藿、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又第三条就:“湿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卷、茯苓、苍术皮、藿香叶、鲜薄荷、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入苍术皮。”这里薛氏所说的“湿在表分”

“湿在肌肉”,乃源于<金匮要略》的湿病。验证临床确过似“风湿型”流感一类的病变。证之临床实践,宗薛雪上述方法,治疗这类流感疗效颇著。

2.8湿温与传染性肝炎:黄疸型肝炎或无黄疸型肝炎之属于湿温者,可遵湿温论治。例如:急性期或迁延性肝炎的活动期,黄疸(或无黄疸),口苦、恶心、纳差,不同程度的脘腹痞满,大便溏等症状较为多见。这里须辨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前者要重燥湿,而后者重以

清热。

临床对肝炎以山栀、郁金、茜草(或丹参)为基础方,热重于湿者配合半枝莲、黄柏或大黄;黄疸者加茵陈,湿重于热者配合柴平汤。当然肝炎,特别是慢性肝炎尚有气滞、血瘀、阴虚、气虚等不同变证,不仅限于湿热。其演变规律,一般偏热者易使肝血瘀阻,导致伤阴;偏湿者多兼气滞而导致脾胃虚损,应根据具体病情决择,对不同质的矛盾应用不同方法来处理。

2.9湿温用药注意事项:本病初起忌用辛温发汗、苦寒攻下、滋养阴液等药物。若见头痛、恶寒、身体疼痛、误作伤寒而发汗,则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蒙蔽清窍;若见胸闷脘痞,以为积滞攻下,则损伤脾胃之阳气而致脾气下陷;若见午后热增,以为阴虚而滋润之,则使湿邪滞着不化,病情迁延难愈。故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即指出了湿温病初起治疗的三禁忌。

总之湿温病临床表现不尽一致,需要详辩机理,合理用药,认真护理方可愈疾,时下正直温热病多发之时,为此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温病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六版教材

论文作者:张梅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  ;  ;  ;  ;  ;  ;  ;  

湿温的诊治与护理论文_张梅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