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世界潮流改革我国幼教的目标和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教论文,潮流论文,目标论文,我国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国际化、科技化、信息化的社会,随着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同层面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交流与合作也日益发展,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能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又能创造开拓的人才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的共同任务和追求的目标。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世界各国纷纷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掀起了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热潮。在此次改革热潮中,幼儿教育的改革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其程度是前所未有的。《学会生存》中早就指出,幼儿教育是“任何教育政策和文化政策的先决条件”,是“教育策略的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不可逾越的阶段,培养什么样的幼儿将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命运,这是各国竞相改革幼教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七十年代起,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利用儿童生理学、心理学、人脑科学和教育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大力进行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工作,使幼儿“学会学习”成了潮流;而在八、九十年代各国政府推出的教改计划中,让幼儿“学会关心”,注重社会性价值的倾向十分明显,这反映了时代的课题及教育改革的大趋势。
一、世界各主要国家教育目标、内容的调整及共同特征
世界各国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纷纷调整目标以造就适应21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因为培养目标是一个国家培养人才的总体规划。许多国家在对未来社会和现行社会制度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的共识是,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称得上是合格的人才。未来信息社会需求的现代化的人才必须具有科学的价值观念、全新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科学的生活态度和文明的行为方式等。因此,我们需要对各国幼教改革和发展的前景有所了解并加以借鉴。
美国在《美国的潜能——人》的报告中提出:教育要面向21世纪开发人的潜能,强调人们应具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社会责任感、社会适应能力、创造意识和知识获取能力,并能够克服自身的局限;英国在教育改革议案中提出要加强道德教育,使所有学生懂得诚实、自强、责任心和尊重别人的价值观,形成儿童适合现代生活的行为规范和伦理道德,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日本“临教审”第四次报告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明确提出,为了面向21世纪,不仅要培养儿童具有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更要具有丰富的创造力以及自由、自律与公共精神,成为面向世界的日本人;法国的教育目标不仅重视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更重视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各种潜能的充分发展,强调培养幼儿关心别人、与人合作,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懂得民主、科学、友爱、守法,增进人类的幸福;韩国政府确立“全人教育”的目标,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健康、爱美、有能力、有道德和自主的人。德国的教育目标非常强调儿童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注重儿童的社会经验,以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同时环保教育也是德国教育必不可少的部分;澳大利亚的“梅耶委员会”提出了以关键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目标改革方案,提出七项“为工作、为教育、为生活的关键能力”,其中特别提到了团队合作、分享信息及解决问题和应用科学的能力等。
纵观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都体现着由注重精英教育转向面向全体儿童,从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人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学科内容上由学科分割走向综合,由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由强调学会生存,进一步发展为强调学会关心,由只注重民族性走向民族性国际性相融合。
1、注重人发展的全面性和教育的全体性。不仅要求具有健康的身体、广博的知识、聪明的智慧,更要有良好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同时注重人的潜能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教育目标内容上适应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传统、不同家庭背景的儿童,强调每个适龄儿童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
2、突出提到发展人的社会性品质,注重人格品质的培养。特别强调个体要有爱心、责任心、会关心他人,关心周围生活,善于与人交往,会合作等社会性品质以及自信心、独立性、主动性、自强自立等人格品质。
3、强调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融合。理解并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传统,养成开放式和包容式的思维习惯。
4、注重为个人奠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基础。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主动性及对待事物和周围生活的兴趣、态度、意识和探究精神。
5、注重创造意识和创造力的培养。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及在日常生活中自发的、广泛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初步的能力。
6、增强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教育内容,重视培养环保意识,加强科学教育和自我保护教育。
二、我国幼教目标、内容改革的现存问题与改革趋势
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环,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幼儿教育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质量。要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抓好幼儿教育,幼儿教育的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是幼儿园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也是做好幼教工作的依据。所以,在国家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重视下,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最新的心理和教育研究成果,1996年国家教委颁发了《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提出我国的幼儿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并对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具体目标提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一教育目标结合社会需要和儿童需要,以促进儿童的发展,特别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为目的,为幼儿教育工作明确指出了方向,而《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即将颁布,对教育目标、内容进行了更加详细的阐释。这表明,我国幼儿教育目标在观念上已达到一定的高度。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幼儿教育目标、内容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实践中的差距还很大。这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知识技能传授,轻能力培养的倾向仍较为严重。单纯教给幼儿知识、传授甚至训练技能的现象仍十分普遍,而在儿童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是在求知欲、好奇心、良好的学习态度、兴趣及主动学习、思考的意识与习惯等方面的培养还十分缺乏。
2、对社会性、人格素质教育的重视还不够。与认知教育相比,无论是在目标、内容的制定上,还是在实际的教育中,社会性、人格素质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教育目标、内容中对社会性、人格素质教育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像认知教育有明确的任务,因而难以落实,也不便教育工作者把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对社会性、人格素质发展和培养的必要研究,使得教师们在实际的教育中缺乏有效的方法,不会进行教育。这些都造成了事实上的社会性、人格素质教育的严重缺乏与不足。
3、教育目标、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相脱节的现象较严重。一些教育目标过于笼统、空泛,严重脱离幼儿实际生活和发展水平,使空泛说教、讲大道理的现象在教育实际中普遍存在,儿童难以理解,教育效果很差。
4、教育目标、内容不能很好地体现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地区条件下幼儿发展的不同需要。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忽视了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与各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的不同情况和需要,不能很好的体现使所有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发展的教育目的。
幼儿教育目标、内容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国的幼教事业特别是儿童发展带来了很多不利的消极影响。从教育上来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多重视上课,而忽视游戏在儿童发展和教育中的重要价值;在教育内容上,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忽视能力,特别是社会性、人格素质的培养;在师生鳟交往中,教师直接的教导多,儿童的主动性、主体性体现不足;在评价中,教师更关心儿童的学习结果,更多的将儿童进行横向的比较,而看不到幼儿在社会性方面的进步,忽视儿童的努力和自身的进步。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儿童的发展,造成了目前幼儿无论在认知发展还是在社会性心理、行为方面均存在不少严重的问题。其中,缺乏学习兴趣与探究心,不会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现象十分普遍,而缺乏爱心、责任心、胆怯、退缩、自卑及依赖等问题更为突出。
为更好地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必须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进行调整。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儿童发展的规律,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我国幼儿教育目标、内容的改革趋势应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将儿童发展本身作为教育的目标。长期以来,人们在制定教育目标时,往往注意社会和学科教育两方面的发展,而很少考虑儿童自身发展的需要、特点和发展规律,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将儿童全面和谐发展本身作为学前教育的根本目的,这将意味着幼儿教育的目标将强调儿童的整体的发展而非某一方面的发展,着眼于未来,注重加强儿童人际交往、创造力以及个性方面的品质等培养目标,注重个体与群体并重的发展目标。
2、进一步将儿童的全面、主动的发展放在首位。幼儿教育目标应包括认知和社会性两方面,只有这样才可能实现幼儿在身心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同时,教育目标应特别重视个体发展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这是提高人才素质、并保证自我持续发展的关键。
3、加强社会性、人格素质的培养。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是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大量的研究表明,我国幼儿社会性、人格素质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幼儿在同情心、责任心、自制力、交往主动性、友好性、自信心、独立自主和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意识等方面的问题相当普遍和突出,而幼儿时期正是这些社会性、人格素质形成的奠基时期。因此,必须在幼儿教育目标中突出强调社会性、人格素质的培养,对社会性、人格素质各方面,特别是目前幼儿存在问题较多而又特别重要的方面,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同时要加强对幼儿社会性、人格素质发展和培养规律的研究,以使之科学、有效地进行。
4、教育目标、内容要与幼儿实际相结合。教育目标的制定要根据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结合儿童实际的生活、交往,选择儿童熟悉的、具体生动的、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对象为教育内容。
5、尊重儿童个别差异,改变目前存在的整齐划一的教育目标,进行多样化的教育,使每个幼儿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同时在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上,要考虑各地自然条件、经济、文化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办出有特色的幼儿教育。
6、突出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培养。现代社会对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合作意识与能力是幼儿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条件之一。但目前幼儿缺乏合作意识,不会与人交往、合作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教育目标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幼儿与人交往、合作、协商、共同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7、重视创新意识和科学意识的培养。未来社会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将成为其主要特征,因此,对人的创造力和科学意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目标中,要注意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培养其对科学的兴趣及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幼儿教育目标的实施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要特别注意:
加强教育立法。教育政策的法规化,是落实教育目标的根本保障。因此,要加大幼儿教育立法工作的步伐,早日实现幼儿教育目标的法规化、制度化。
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教师是教育目标、内容的基本实施者。教师的素质、特别是教师的观念、行为等,直接影响教育目标的实施效果。因此,我们必须改革现有的师资培养模式,调整其功能、目标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职前、职后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以全面、有效地贯彻、实施教育目标。
作好家教工作,促进家园共育。家长是幼儿发展中的影响源,是幼儿教育目标实施的另一关键性因素。家长的教育观念、行为及各方面特征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教育的效果,决定教育目标的实施状况。因此,必须重视家长工作,提高家教水平,并注意家园之间的共同配合教育。
总之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对科教兴国战略部署的实现、造就高素质的一代新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和儿童的发展,借鉴国外幼儿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及时调整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为培养富有社会责任心、合作精神、创新意识、自尊自信的一代高素质的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