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论文,关键论文,地理教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地理教学关键问题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教学关键问题的确立、解决应该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展开。 谈到地理核心素养,首先要明确这几个关键词:素养、地理、核心。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养是这样界定的:名词,平日的修养;地理,在此是指地理学;核心,名词,中心,主要部分。结合上述表述,地理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特别是地理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对其终生发展有益的主要的地理修养。也就是说,地理核心素养应具备地理特色、学科中心地位、能服务于生活实践以及不断发展的特点。因此,从地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来看,地理核心素养应包含地图技能、空间视角、综合思维和人地观念四大方面。 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吴岱峰先生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中指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地理学科品质和地理核心能力,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具有的关键的、必要的共同素养,是地理知识、地理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地理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应由空间意识、区域了解、综合思维、人地和谐意识培养这四方面构成。 关于地理思维到底是什么,中学地理教育专家特级教师刁传芳老先生在他的《秋实录》中表述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地图形象思维在地理思维中占据重要地位;二是地理思维是空间概念或空间形象的思维;三是地理思维过程最终指向综合。 综上所述,尽管现在对地理核心素养究竟应包含什么仍处于商榷阶段,但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养是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毋庸置疑的。 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地理课程标准》),可以看出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认识区域”部分,共有17条“标准”涉及“运用地图学习”。地图,其概念是“说明地球表面的事物和现象分布情况的图,上面标着符号和文字,有时也上颜色”。地图是地理学习的“无声语言”,在地理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地图的作用更多的应该体现在“学会运用”。《地理课程标准》在很多地方都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逐步学会“运用地图获取需要的各种地理信息”的能力。 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使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还是传统的讲授法,教师们用得最多的学习地图运用的方法或者说使用地图的方法都是让学生“找东西”:在地图上找山、找水、找城市、找交通线等等。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记住了很多实际的地名,而如何运用地图仍是镜花水月,忽略了“在生活中遇到需要,能想到拿出地图,目标明确,会使用且使用熟练”,而这才是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事实上,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没有落到实处,也就是说,学生读图能力一直是“虚”的,没有真正得到培养。 另外,“运用地图”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让学生学会简单地看图找信息,还要逐步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进行简单判断的能力。《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很多要求都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获取特定地区或区域内在的信息,即能够逐渐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或现象内在的地理关系。而在实际教与学的过程中,这种能力的培养经常得不到落实。因此,选取“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作为地理教学关键性问题就是力图解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 (二)问题的价值 第一,“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作为地理教学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落实课标内容的要求。 在《地理课程标准》各个部分,都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掌握阅读、运用各类基本地图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粗略一算,相关要求文字有近千字,在字字珠玑的课程标准中可谓浓墨重彩,其实都是在有侧重地反复强调“地图、地理事物联系、地理素养培养”等几个关键词。 第二,“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作为地理教学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可以更好地体现地理课程兼有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 “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的本质是运用一种地理工具,获取地理信息,然后做出因地制宜的判断,分析如何更好地安排人类活动。这个本质完成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有机衔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更是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表现的集中体现。更是对《地理课程标准》中“课程性质”的表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的很好诠释。而这一属性在中学所有各门学科中是唯一的。 第三,“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作为地理教学关键性问题的解决可以很好地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不管是阅读地图获取信息,对地图所展示的信息做出简单的判断,还是结合自然条件分析特定区域的人类活动,都是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的直接展示。 综上所述,《地理课程标准》中的要求都指向地理学科特有的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学地理特别是初中地理应该完成的核心任务之一是培养、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因此,结合初中教材,提取一个代表性的知识点作为关键问题,建立一种直观的思维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落实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二、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的解决策略 解决“运用地形图,如何分析地形、河流与当地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关系”这一教学关键性问题,要建立以下思维模式(见图1)。 (一)学会运用地形图 1.选取合适的特定区域地形图 选取的地形图一定是可以直观反映当地地形(河流:很多版本教材特别是世界地理部分都将河流附属于地形编写)特征的,图形内容不能多而杂。 2.指导读图方法,教会学生准确阅读地形图获取地形、河流信息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遵循“读图名、看图例、读正图”的基本原则,结合世界地理部分最初的基础知识“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原则”,就可以完成信息的获取。 (二)建立初中地理“人地关系分析”思维模式,明确思维步骤 按照图2,结合初中学生实际,教师还要注意给出图形或资料,让学生对特定区域的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等形成直观的印象,解决分析人地关系缺乏“人在干什么”的问题。 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一书中,专家们讲到,地理学中的地形、气候、水文、工农业、聚落、交通等要素间相互联系、制约、影响,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为因果联系。这种因果联系要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难度很大,因为这实际上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在培养学生的判断性思维。这要求学生已掌握大量的知识性资料,而初中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外部条件明显与要求存在矛盾。这就使得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注意,切忌把要分析、讨论的问题放得很大、很空、很高,如让初中学生看图分析影响亚洲人口分布的因素。同时要给学生可供使用的尽可能丰富的背景知识或素材。一定要明确,学习过程的核心是“运用”能力的培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无可“运用”之物,何来运用、分析、判断等思维过程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对自然地理的“是什么”与人文地理的“是什么”作对比,进而思考“怎么样”、“为什么” 教学中常用的“运用地图”能力要求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能够“看图说话”,即依据地图描述地理事象。二是“看图分析”,即能够对地图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寻找其内在规律。三是“看图判断”,即能够寻找地图中地理事象的联系,进行分析、提炼和归纳,还可以结合实际得出初步结论。这实际上就是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基本思维“在哪里、是什么、为什么”。为了便于教学的有效开展,笔者将初中地理教材中与自然环境要素中的地形、河流密切相关的以及在《地理课程标准》中要求明确的农业、交通运输、人口分布、聚落分布这四方面人类活动与地形的基本关系列表整理(见第57页表1)。 在实际使用中,可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引导: 第一,可以让学生从地形、河流的“在哪里、是什么”按照一般规律去推导当地人类活动的“是什么”,进而说出理由。 第二,可以让学生从人类活动、城市分布的“在哪里、是什么”按照一般规律去推导当地地形、河流乃至其他自然条件的“是什么”,进而说出理由。 第三,可以让学生了解地形、河流的“在哪里、是什么”,了解当地人类活动的“是什么”,两者对比,看二者之间哪些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哪些不符合,进而思考“为什么”。 总之,教学关键问题研究项目的设立,为中小学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将带来更多的启示。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研究_地理论文
初中地理教学关键问题研究_地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