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把编辑创作出的文字表达出来的同时,也需要加入自己的见解,所以,在了解并掌握了播音技巧和有稿与无稿的内在联系之后我们希望达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众所周知,播音是一项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就有了播音这一重要环节。播音又分为有稿和无稿,以便从创作依据上,进一步考察创作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特点,这似乎是十分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还要在无稿播音上进行思考呢?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仍有“播音怎么会有无稿”的质问,使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入阐述。
一、即兴话语与转述话语的内在联系
人类的有声语言,自从有了文字,就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由内部语言外化为有声语言,保有着语言的原生状态,或只言片语,或出口成章;另一种是,由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成为经过字斟句酌的语言新生状态,或目视口诵或熟记背诵。这两种状态,并不决然对立、划然隔离,而是相当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共同为人类的交际、交往、交流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有声语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思想感情的载体。它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话语权力。正是这种权力,使人们从“呀呀学语”开始,就把“由己达人”作为必然的能力,向着“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目标,实现着自己“社会人”的人生职责。但“由己达人”并非易事,岂是信口开河所能奏效。这“由己达人”,就包括把何种语言内容告知别人的问题。把什么内容告诉别人,首先遇到的就是话语依据。这依据来自两大方面:
一种依据是,从小习得的、对于世界的认识程度。这里有历史的积淀、现实的感悟、教育的浸润、经验的积累,当然也有先天的资质在起作用。这时,思维方式、方法,遣辞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在交往的需要驱使下,便都集中在“说什么”和“怎么说”的运作过程里了。日常生活的大部分话语,都是属于这种情况。我们把它叫做“即兴话语”。即兴话语的特点是“直接性”。可以是围绕某一个内容,也可以是多重内容。可以是一人主说,也可以是两人交谈。因此,即兴话语带有很强的瞬间性、片断性、残缺性、易碎性。这样,即兴话语的优长,如通俗性、贴近性、随意性、互补性,就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人们希望得到某种改善。于是就出现了另一种依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另一种依据是,从识字开始获得的、对文字语言的理解程度。这里有文学的基础、时代的感受、语义的辨析、艺术的敏感,当然也有表达的悟性差异在起作用。这时,如何创造性地解读、再现文字作品,或者旁征博引名言警句,就成了话语主体的基本任务。这就是“转述话语”的“间接性”特点。虽然是“转述”,虽然是“间接”,仍然不可等闲视之,重要的是克服简单地念字出声,避免无动于衷地“照本宣科”。
话语权力已经给定了人们这两方面的发展可能性,我们为什么不充分利用,而要强行割裂呢?谁有权力决定,一部分人只能运用“即兴话语”,另一部分人只能运用“转述话语”,二者不可逾越、不能融通呢?
二、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的联系
人际传播,不过是“个个相传”,一传十,十传百,或“有口皆碑”、“不胫而走”,或“争相传阅”,那也实施了人们的话语权力,包括“文稿”和“腹稿”两类。不可能只允许某一类单独存在,不允许另一类参与其间。
大众传播,应该是“对众传播”,面对大众,形成舆论。这更加突出了规范性、庄重性、鼓励性、时代感、分寸感、亲切感,强调了社会性、普遍性、服务性、引导性。从服务类节目的解释,到体育节目的解说,没有文字稿件做依据的播音,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其施展的场合。其实,所谓主持人节目,决不是像有些人凭空想象的那样,全部都是“无稿”,至今仍有大部分是“有稿”。
三、有稿播音与无稿播音自成一体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随着人们的认识不断深化,概念也要不断发展。凡是在实践中保有新鲜经验的人们,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吸纳前沿成果,校正自己的视角,扩大自己的视域。除了那些固执己见的人、存有偏见的人,恐怕鲜有知错不改的人。好在实践并不会停滞,理论也会给实践者丰厚的回报。有一点可以肯定:人们的话语权力,是要全面实施的、不可剥夺的。
话筒前、镜头前的有声语言创作,不管是“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永远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二者的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将呈现更加丰富多采的语言样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论文作者:柳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8
标签:话语论文; 语言论文; 自己的论文; 的人论文; 权力论文; 文字论文; 都是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