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探索*
韦武超 李菱菱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摘 要] 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应从教育、扶贫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通过合理的教育方式开展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充分发挥教育扶贫在其中的积极作用,科学地创建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机制,将教育扶贫方式合理融入全面精准扶贫工作之中,有效提升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工作水平和质量,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工作实效的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教育扶贫
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工作是当前地方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尤其在近五年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扶贫脱贫工作更是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全国上下实施了精准扶贫,人民群众广泛参与。要从根本上达到精准扶贫的目的,应从教育扶贫角度入手考虑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这为我们做好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共同制定统筹规划和目标任务,将合理计划扶贫脱困作为基础载体,更好地攻克脱贫问题,将教育工作与扶贫开发有机整合,充分发挥教育事业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创新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关系及其时空分异研究——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九省市为例………………………………………徐秋艳,张秋炜(4):63
一、教育扶贫内涵分析
教育扶贫指的是对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教育资助和资源投入,让贫困人口获得摆脱贫困的技巧和知识,保证当地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全方位进步,最终走向富裕繁荣的一种扶贫方式。我国在扶贫工作中,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意见,并提出了具体创新部署,要求将政策作为创新动力与基础,消除相关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充分利用内生动力方式与发展动力形式,集中解决目前面临的问题。在相关文件中指出,应全面将教育扶贫工程落实在工作中,在民族地区开展基础类型与职业类型的教育工作,在全国高校招生方面,应向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制定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积极借鉴地区之间先进的教育扶贫经验,完善的精准扶贫方案与计划,更好地开展教育扶贫活动、教育开发活动等,并将教育扶贫工作作为核心部分,制定统筹推进规划方案。
(一)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不足
目前,我国每个省区认定人均贫困标准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就广西为例,广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颁发的文件规定,精准识别认定家庭人均年收入为3500元以下就是贫困人口。各省区域中,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很广泛,从大环境来讲,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区域,其中少数民族地区占主要部分。多年以来,中央以及地方政府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等进行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部分的贫困区域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了国家的扶贫开发一定的成效。但是,在一些区域,受到地理环境因素、相关扶贫政策因素、扶贫模式因素、扶贫采取措施因素以及扶贫开展成效考核因素等影响,难以全面提升整体扶贫开发的实施工作。在有些贫困地区中,地方政府部门受贫困开发难度大的因素的影响,出现急出成绩的压力导向,从而探索各种方式进行脱贫,争取在中央以及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设各种项目,虽然是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模式。但是,在一些贫困开发项目建设中,真正的扶贫和脱贫成效不明显,未能从根本上达到扶贫的目的,难以实现全面的脱贫目标,难以解决实际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在过去几十年的扶贫历程中可以发现,相关的扶贫政策以及模式、观念意识、措施等还存在不足。习近平总书记到贫困地区中进行过多次视察,提出了深思以往的扶贫工作问题,需要开启新的视野,创建新模式,并提出了关于扶贫以及脱贫方面的计划、建议。而对于精准扶贫而言,应淘汰以往的扶贫工作理念,针对各种工作模式与形式进行创新改革,调整相关扶贫方面的政策,结合改革区域当中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将政策落实。在精准扶贫方面,应精确地探讨各种问题,并精准的创建相关扶贫体系与机制,筛选最佳的方式,以此达到最终的工作目标[1]。
(二)教育扶贫的作用
教育扶贫,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对教育事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必须要形成正确的认知,充分意识到相关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对于贫困地区而言,从根本上来讲,贫困的原因就是区域人口处于教育方面、思想方面、科技方面、文化方面、观念方面的贫困状态,因此,政府部门以及参与帮扶活动的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教育扶贫活动与开发活动中,将相关区域的人才培养作为主要工作,明确重点帮扶的对象,更好地开展育人活动。在工作过程中,应将脱贫与教育工作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一系列的计划行事与教育模式等,提升民族贫困地区人们的文化、科学以及思想水平,只有全面提升相关区域人口的综合素养,才能达到良好的扶贫工作目的,形成思想方面的内生动力。在此过程中,应重视民族贫困地区人口思想方面的转变,引导其充分地研究与探究环境资源特色内容与优势情况,正确开展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使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走出贫困现状。在我国精准扶贫的事业中,教育工作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已经将其列入到扶贫体系中,并创建了相应的扶贫工作模式、全新的工作体系,有助于提升整体扶贫工作效果以及水平。
(6)健全群团组织,发挥积极作用。新形势下农村群团工作必须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维护稳定、发展生产,摒除陋习、倡树新风,扶贫帮困、带头致富中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育扶贫助力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需要做好的若干工作
在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与相关教育扶贫有机整合在一起,通过合理的方式弥补当前的缺陷问题,形成良好的促进作用与发展作用。应综合性开展教育扶贫工作,加快教育工作的发展力度,提升当地人口的专业素质与综合文化水平,并保障人力资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人们基础文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培养民族地区人口的脱贫致富能力,使得地区的经济模式转变成为发达经济地区的模式,为提升当地的经济水平夯实基础。
(一)将教育扶贫与全面性脱贫有机整合
当前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其发展水平位于世界第二,然而,从全国各个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受到区域因素、城市因素、人群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在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方面,人数普遍偏多,不同区域之间的人口贫困程度不同,多集中在西部地区。这就需要在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将全面扶贫作为主要工作目的,正确进行各方面工作的分析与研究,加大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的改善力度,重点开展产业发展的引导活动,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状况,正确开展教育活动、培训活动等,并结合当地的具体状况,采用合理的措施解决问题,遵循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精准地完成扶贫任务。在此过程中,应创建有着内生动力、灵活性的教育扶贫模式,使得民族地区的贫困人口,都能利用自身的劳动达到致富的目的。在此过程中,通过教育扶贫方式开展相关工作,达到授人以渔的根本目的。应当将所有的精力集中在一起,正确开展各方面的精准扶贫活动,保证从根本上形成各方面精准扶贫的工作目的,发挥出教育扶贫工作的积极作用[3]。
耦合HEC-RAS模型和基于ArcGIS的HEC-GeoRAS模块,对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流域建立HEC-RAS模型,进行该区历史洪水模拟,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二)利用正确方式弥补教育短板
当前我国在城镇化方面的建设水平处于逐渐提升的状态,但是,过于重视城镇化方面的建设,民族地区的传承教育以及发展等容易受到忽视,导致两者之间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的问题。在城镇化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劳动力向外转移,乡镇的各个企业开始呈现壮大的趋势。淘汰的产业开始向乡村转移,污染问题与能源消耗问题逐渐加重,容易出现环境问题。所以,在民族地区扶贫的过程中,应转变盲目性的扶贫状态,重点关注教育扶贫工作的实施,并从综合方面进行改革,促使民族地区的经济与产业结构、生态文化、教育扶贫等处于平衡发展的态势。
目前,我国在教育方面就提供了很多的财政教育经费,占GDP总量的4%,从而看出,国家在教育工作方面加大了投入的力度。然而,在细致化的分析投入类型与渠道之后可以发现,目前在教育投入方面,还存在重复性与不足性的问题,很容易诱发教育资源浪费问题与匮乏问题[6]。而在教科文等领域中,一些部门经常会出现硬件重复性投入的现象,例如在教育工作与科技方面,相关系统中图书资源的投入量出现重复的现象,此类不精准的现象,会导致教育文化资源浪费。在此过程中,相关教育资源软件系统建设的工作中,很容易出现短板的现象,应进行合理补充。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应正确地分析与识别扶贫对象,在明确具体扶贫范围与内容的情况下,引导各个部门之间相互配合以及合作,以便于精准地探寻扶贫对象,并精准的开展各种教育扶贫工作。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教育扶贫属于国家精准扶贫方面的重点元素,应从学前阶段、义务阶段、高中阶段、职业教育阶段以及高等教育阶段等开展扶贫的投入工作,利用合理的教育扶贫方式,弥补传统扶贫工作的不足,通过正确的方式提升各方面工作质量以及水平。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谈话精神中,已经提出了“贫困地区是最艰巨的任务”,应当将此类短板弥补上。所以,在教育扶贫的工作中,应正确地开展全面性的扶贫工作,例如:在2016年的时候,已经制定出了贵州省的扶贫计划,提出了要为贫困地区孩子提供高质量教育的相关观点,通过扶贫开发的方式,使得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育,贫困家庭中的子女,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教育。由此可见,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应遵循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在各个地区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正确开展各方面的扶贫工作,提升扶贫教育的工作质量与水平,将其作为全面扶贫的主要方式,提升扶贫的精准度,达到预期的目的[4]。
(三)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与教育发展之间相互协调
要实现同步奔小康的根本目的,还需重点培养人们的经济创收能力,利用教育方式提升贫困人口的职业能力与经济的获取能力,从而达到“血液再生”的目标。在教育工作中,除了要重视教育数量之外,还需保证质量符合要求。此时应转变传统的大范围覆盖的教育扶贫方式,而是精准地开展各方面教育支持活动,创建高质量的工作模式,预防不合理教育脱贫所带来的影响,从精准瞄准、发力方面入手,从时序方面解决问题,形成新的逻辑形式。
在使用教育扶贫方式的过程中,重点内容就是对传统扶贫政策、模式与思路进行调整,重视民族地区人口素质的提升,制定完善的统筹规划方案,利用幼儿阶段、基础阶段、职业阶段与其他阶段的教育形式提升民族地区贫困人口的综合素养[2]。
在民族地区实际发展的过程中,应重视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与发展,将教育扶贫作为基本工作,创建科学化的教育模式与体系,全面提升整体工作效果与水平,将相关的教育扶贫积极作用发挥出来,达到预期的工作目的。
(四)根据教育扶贫类型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
正如哈佛商学院团队建设专题里讲的那样,信任是团队的基础,作为管理者,要通过行之有效的措施获得员工的信任,使他们愿意为团队出力,愿意为团队承担必要的风险。同时,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会慢慢改变团队的面貌和氛围,最终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在民族地区构建教育资助体系上,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需要靶向施策,精准发力,从而构建一体化教育模式,包括幼儿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中职高职全覆盖的民族地区教育扶贫政策资助体系。同时,还要采取积极的扶持政策,对于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学费、生活上等多项补助。
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的过程中,应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民族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合地区的教育发展的脱贫措施,把教育扶贫作为摆脱贫困的治本之策,构建教育资助体系,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体系,让每一位贫困学子有学上、上好学,让贫困劳动力有技能、能就业,走出一条深度贫困地区教育扶贫新路。
在民族地区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体系,要破解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协调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让农村孩子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目前是一块短板,这会影响教育长远发展的根基。
在民族地区构建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体系,要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坚持把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作为教育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按照“政府支持、专业培训、持证上岗、跟踪服务”的思路,在大力扶持中高职学校发展的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建立培训实训基地,完善就业服务网络,大力实施多类型、多形式实用型的免费就业培训,努力使每个贫困劳动力既有一技之长、有业可就,又能稳定脱贫、持续发展。
在民族地区实施这样的教育扶持类型,更有利于助推精准扶贫的脱贫,扶贫成效更明显。因此,需要教育相关部门在每个阶段都应该合理地开展各方面教育活动,提升整体工作水平。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方面,按照不同的教育种类,开展不同的扶贫活动。
我们应先明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单一主体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已无法承载社会发展的需要,非政府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逐渐壮大并发挥其重要的作用,政府需完成从全部承担社会治理职责到多元主体下社会治理的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其服务型政府的职责。在多元主体的视角下,由于组织间的信息不对称,以及利益倾向性不一致,因此往往需要政府带头引导,但如今政府的引领作用逐渐淡化,在社会治理力量发展下,政府和社会的职责逐渐模糊,开始倾向于有限政府的权责定位。
总之,教育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的基础,是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强国必先强教,习近平总书记一直以来很关心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反复强调教育扶贫对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意义,教育扶贫作为助推精准脱贫的主要指标系数,它的实现既能体现一个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又能体现党委政府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和“公平正义”的执政理念。因此,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经济方面的扶贫,还需合理使用教育扶贫的方式开展各种工作,遵循科学化的发展原则,利用合理的方式提升扶贫工作效果与水平,通过合理的方式完成相关任务,实现经济与教育的有机融合,为扶贫工作的合理落实以及长远发展等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吴霓.教育扶贫是实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根本措施[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7(6).
[2]郭婷,王燕,石蕊.内蒙古农牧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研究综述[J].北方经济,2019(2).
[3]岳宗凤,杨冬玫.云南民族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新定位及路径[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2018(10).
[4]罗瑶,祝聪,董永波,等.川西北高原藏区精准扶贫路径选择——以理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8(25).
[5]王春辉.论语言因素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J] .江汉学术,2018(5).
[6]赵佳雨.论深度贫困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现状及发展路径——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为例[J].企业文化 (中旬刊),2018(8).
[7]黄璜.湖南湘西侗族“非遗+扶贫”的文化发展新模式研究[J].艺术科技,2018(8).
[8]刘利.新形势下大小凉山精准扶贫脱贫的策略与路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4).
[9]刘雅轩,陈静.新疆喀什地区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现状研究[J].新疆财经,2018(4).
[10]范星照耀,朱贞翊,韦伊.脱贫攻坚易地移民背景下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外语教育研究[J].学周刊,2018(17).
[中图分类号] G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656(2019)04-0039-04
*[基金项目] 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助推精准脱贫的实践与研究”(编号:2018KY1243);2018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课题“开放教育推进广西精准扶贫的路径探究”(编号:2018KY1238)
[收稿日期] 2019-03-25
[作者简介] 韦武超(1977-),男,广西桂平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李菱菱(1985-),女,壮族,广西桂平人,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远程高等教育。
[责任编辑 时锦雯]
标签:民族地区论文; 精准扶贫论文; 教育扶贫论文;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