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响海洋整治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

吹响海洋整治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

一、吹响整治海洋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论文文献综述)

郑德雁[1](2022)在《政府工作报告》文中认为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过去的五年,是砥砺奋进、勇毅前行的五年。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

自然资源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2](2022)在《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文中研究指明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是国家安全的战略屏障,也是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关键领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代代海洋人栉风沐雨、接续奋斗,谱写了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蔚蓝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

谭国伟[3](2021)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郭晓霞[4](2021)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经济发展速度与环境破坏程度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这种矛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环境问题的存在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世界的生态状况受到了考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遇到了阻碍,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大讨论。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要求,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间的辩证关系,针对现实环境问题提出一些新论点,从而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逐步发展对改善我国环境现状,促进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综合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实际结合法等方法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和现实背景、科学内涵、当代价值,并且结合中国以及山西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一章具体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并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对生态的相关研究,也说明了文章的研究方法及本文的基本结构。第二章详细阐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西方国家生态思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了铺垫。全球生态危机的推进在现实意义上促进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第三章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阐述。分别从生态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方面的关系,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全球性、创新性、人民性、系统性等主要特征。第四章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分析。主要从理论贡献、实践价值、现实意蕴、世界意义四个方面说明。该思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发展,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善了生态环境现状,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蔡勤禹,华瑛[5](2020)在《中国海洋灾害研究70年》文中提出海洋灾害是自然原因或人类活动作用于海洋而导致的。1949~2019年的70年,可以将海洋灾害研究分成两个阶段:改革开放前的30年,我国初步建立起数个海洋研究与教育机构,它们整编出版了一批海洋灾害资料,自然科学工作者对近海的几种危害大的海洋灾害进行研究;改革开放后的40年,

孔涛[6](2020)在《中国北方海区航标巡检问题研究》文中认为

吴洋[7](2020)在《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文中研究指明在工业发展带来技术革新与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城市雾霾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英国伦敦雾霾与西安城市雾霾都具有工业化进程中雾霾城市的典型特征,通过比较分析两地雾霾的历史演进特征、空间区域分布、污染源、危害性、民众认知态度、治理措施及取得成效等,找寻工业作为城市雾霾的主要驱动因素,以期为我国城市雾霾的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史镜鉴,为铸就与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必要的学术探索。本文首先从自然地理的角度分别对伦敦和西安两地特殊的地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西安所在的风成黄土、风场作用、季风条件、盆地地形、降水量等因素以及伦敦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地貌等,并概述了中外其他爆发雾霾的典型城市所具有的特殊自然地理条件,阐述了自然环境对雾霾生成的重要作用。雾霾的爆发除了特殊的自然因素作用之外,人为因素是重要的环节。西安与伦敦均是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雾霾问题,在以煤炭为能源基础的前提下,两地工业发展迅猛发展,城市雾霾相伴而生。伦敦雾霾从初现期、持续期到爆发期的历史演进及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特征,针对雾霾问题英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措施,其成功经验表明政府监管力度、民众参与程度、科学技术投入是英国城市雾霾治理的三要素。煤炭资源的动力保障及清末民国时期政府出台政策、实地考察、工业西迁等开发西北的战略举措成为西安近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建国以来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便利,西安市工业经济从过渡期、奠基期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化工业体系,西安城市雾霾的历史发展脉络从古代以沙尘为主的“风霾”、“灰霾”现象到建国以来以煤烟型污染为主的城市雾霾,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西安市工业及家庭燃煤量的攀升,城市雾霾表现出空间区域分布及年代季节变化的特征,针对这一时期的城市雾霾问题,西安市所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政府层面的综合治理及企业层面如发电厂作为重污染企业的减排措施等。近三十年来西安城市雾霾呈现出复合型污染以及范围扩大、程度加剧的新特征,城市空气污染源的复杂多样性、空气质量的年度及季节变化、雾霾空间分布及主要污染行业等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针对西安市近三十年来城市雾霾的新特征,一系列治霾新措施相继出台,通过对我国雾霾治理路径及英国提升空气质量的方式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雾霾治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雾霾是一种空气污染现象,存在严重的危害性。伦敦与西安雾霾爆发后对人类生命与健康、城市交通运行、动植物与农作物生长、建筑物外观、全球气候及经济发展等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性,中外其他典型城市在雾霾发生后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城市雾霾这一空气污染问题,民众对其也产生了一定的认知度。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经历了从曲解到了解的转变过程,西安民众对雾霾则是从盲从转向清晰,可以看出两地民众对雾霾的认知度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纵观两地的城市雾霾问题,存在众多异同点。在经济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污染源与雾霾高发季、人与环境的互动作用以及科学技术与城市雾霾的双重关系这四个方面两地存在一定相似性;民众的认知度与参与度、雾霾引发的社会问题、所处自然地理环境、雾霾发生的经过及后果、两地雾霾发生时间段均有所差异。从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仍然是以高耗能的工业经济为主导,煤炭依然是现在及未来我国主要燃料来源,因此雾霾的治理任重而道远;从自然地理、燃料结构、群体意识、人地关系四个方面文末对西安雾霾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对未来西安市雾霾治理的自身优势做了分析,并提出雾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例如推动科技进步与产品研发、提升民众环保理念等。在环境保护成为人类共同使命的今天,在“建设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我们期待“繁荣”与“清洁”和谐共生,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会更加美丽。

叶善青[8](2020)在《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文中认为减贫和生态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需长期面对的现实问题。2020年我国即将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作为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世界人口最多的多民族发展中国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相对贫困问题还将长期存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生态资源短缺约束加剧,我国的贫困和扶贫实践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传统的以制度改革、开发战略为主的扶贫成效开始放缓;过度的扶贫开发伴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现行标准下脱贫人口获得资源相对困难;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疫病交织而导致的返贫现象增多;传统的“开发式扶贫”与近年的“精准扶贫”在基层实践中逐步呈现出一定的矛盾和冲突;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和丰富的物质生活需求对传统的开发扶贫、精准扶贫提出了更高要求等。以上这些都亟需我们寻求一条新的扶贫途径。顺应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和实证方法,将减贫与生态建设结合起来研究,提出应走因地制宜、低碳循环、持久效率、包容发展的精准生态扶贫新路,力求为处于脱贫攻坚决胜期的当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我国如何推进扶贫事业提供一种新思路。论文立足于我国传统开发扶贫实践和2020年脱贫攻坚后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剖析了我国开展精准生态扶贫的现实动因及具备的条件;运用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比较分析与综合分析、共性分析与特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证了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存在的交互影响关系;探析了生态贫困类型、成因、辨识方法以及精准生态扶贫的作用机理,揭示了生态贫困存在“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等四种主要类型,从新的角度为精准化识别扶贫对象提供了靶向引导,也为精准生态扶贫政策制定提供参考。论文在分析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现有探索成效和存在问题以及借鉴国外开展针对性生态减贫经验的基础上,构建了精准生态扶贫的理论框架,设计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生态扶贫治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并提出了基于资源禀赋开展针对性、差异化的生态扶贫措施建议,以为我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协同开展减贫与生态保护服务。精准生态扶贫战略的提出,是现有精准扶贫实践和传统扶贫开发理论的发展,其现实依据是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生态贫困问题的存在,理论基础在于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价值取向在于创新包容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路径是基于资源禀赋生态治贫发展,基本要求在于通过资本、劳动力、技术、制度等要素保障,协调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力量消除生态贫困地区人与生态环境不良关系,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同,根本目标在于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推动生态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享有美好生活。

林立峰[9](2019)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论文从探讨语言与环境保护认知之间的关系入手,紧扣全球环境共治的时代要求,在考察中国环境保护话语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面临的困难与问题,为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中国方案提供建议。环境保护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唤醒了人类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语言学问题。通过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用语言清晰描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话语明确人对于自然的态度,在环境保护话语中恰如其分地运用好隐喻,对于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局面尤为重要。通过环境保护语篇分析,清晰展现了环境保护话语在激发读者环境保护热情、唤起人们环境保护共鸣中的语言魅力。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正以各种方式对人类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濒临失衡的地球》《空前的生态危机》《巴黎气候协定》《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关注全球环境危机、倡导全球环境保护合作的话语文本,促成了加强环境保护全球合作的共识,凸显了关注全球环境危机的话语文本在推动全球环境保护共治中的作用。唯有将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中国才能在推进全球环境共治进程中掌握话语权,在全球环境保护各项议题的谈判中掌握主动权,从而在保卫地球家园进程中展现大国形象。环境哲学是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思想基础。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应当重视探究环境哲学与环境保护话语之间的关系,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发展的话语互动,实现从环境保护到社会正义的话语连接,实现人类利益与公共利益的话语衔接。语言学则为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提供了理论支撑。话语分析理论是分析环境保护话语的有效方法,生态语言学是理解语言和生态关系的理论源泉,为环境保护话语分析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框架。当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文学着作、国际性文件、法律政策、新闻报道、领导人演说等不断涌现,中国环境保护语言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发展,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时机已然来临。尽管中国的环境保护语言呈现出多点开花的繁荣景象,但仍然存在着与全球环境保护话语的衔接不紧密、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保护话语传承不到位、对环境保护语言的运用不规范、环境保护语篇的科学元素不充足以及各类环境保护话语不协同等问题。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既要放眼世界,也要立足本土。关键是要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把运用好语言学理论作为一以贯之的技术主线,并着力强调话语规范、话语衔接、协同表达、连贯表达,提升话语传承、话语借鉴与话语甄别的水平。同时,要通过编撰《中国环境保护词典》、建设环境保护语言语料库、编写环境保护政策与法律释义本、加强环境保护语言人才的培育、建立环境保护语言评价与纠错机制等具体措施加以推进。本文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作为环境保护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综合运用归纳分析法、例证法、学科交叉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正文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重点阐明语言对环境保护认知的功能和作用,旨在强调语言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认知过程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第二章分析了全球化背景下环境保护话语的新内容与新特点,旨在强调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应当与全球环境共治话语实现有效对接和高度融合。第三章重在强调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把环境哲学推上了理论发展的新高度,是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根本遵循。第四章探讨了生态语言学在环境保护话语分析中的运用,阐释了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语言学基础。第五章就中国所展现出的环境保护话语现状及其特征进行分析,以求尽可能展现中国当代环境保护话语的概貌。第六章从全球视野、文化传承、语言规范、语言精确和语言连贯等视角,剖析了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困难和问题。第七章以全球化为时代背景,结合中国环境保护话语的现状与困境,提出了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与实施策略。第八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应当在全球化进程中实现与国际环境保护话语的有效衔接;应当以提升环境质量、改善人居环境来提升话语温度;应当从语体规范、句式规范、语篇结构规范等方面实现环境保护话语的协同表达与连贯表达;应当注重对传统文化中环境保护话语的研判与传承,以及对国外环境伦理思想的甄别与借鉴。建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这一宏大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本文的研究仅仅是勾勒出了全球化背景下环境保护体系建构的方向标和路线图,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还需要在环境保护话语的中外对接、古今传承、逻辑自恰、体系严谨、语言规范等方面做更为深入细致的研究。

刘佳[10](2019)在《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中国的主要媒体强化“对外信息发布”,把中国国内的新闻翻译成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充实了面向海外的多种语言网站内容。本实践以“中国?大连(日语版)”为对象,以顺应论(the theory of adaptation)为基础,探讨了中文新闻的转述话语中所使用的信源、转述动词和引语的翻译方式及同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得出以下结论。(1)在信源中,对于像“政府/机关人士”这样具有权威性的“明确信源”,译者通常会选择尽可能不去介入原文,有效利用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另一方面,为着重表现原发话人所说的内容,像“**专家”这样的“明确信源”常被看作是“个人信源”,此时多使用省略身份或姓名的同化策略。而同一段落中,“人物信源”出现两次以上时,在后文中一般用“王司长”这样的“姓氏+职位”的方式来表达。同“明确信源”相比,“非明确信源”的翻译方式呈现出多样性。像“韩国媒体”这样的“匿名信源”,在日语中通常会直接翻译出来。但是,像“据悉”这样的“非明确信源”作为信息来源时,其权威性较低,为达到忠实于原文的效果须仔细斟酌。也就是说,比起形式更要顺应意义的对等。或者说,为寻求对读者“心理世界”的顺应,要多采用同化策略,译成“とみられる”或“?という”。(2)在转述动词的翻译中,动词极性的变化与信源、被转述的内容和译者的目的密切相关。极性动词也会对读者的判断产生影响。例如,把中性动词“说(shuo)”翻译成积极动词“表明”时,明确表示出报道者对被转述的内容持有赞成的态度。这也可以看作是顺应读者“心理世界”的一种方法,此时,译者可多采用同化策略来选择转述动词。但是,当信源是以“政府/机关人士”为首的权威组织(人)所提出的法规或报告时,译者要降低介入度,动词极性往往不会发生变化。此时,更要忠实于原文信息进行转述,多采用异化策略。(3)在引语的翻译中,引语形式受读者的“心理世界”、“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及译者“视点”的制约。在“直接引语”中,因其是原封不动地引用原发话人的说话内容,所以在翻译时一般会忠实于原文,选用异化策略。但是,当以读者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为中心时,有时也会将“直接引语”译成“间接引语”,采用同化策略。在“自由直接引语”中,译者要控制自身对原发话人情感表达的介入,最好是忠实于原文直接翻译。当“直接引语”和“自由直接引语”同时出现时,考虑到二者“视点”一致,在译文中可采用同化策略,将其统一成“直接引语”。在“间接引语”中,其翻译上最大特点是通过“视点”的转移来实现“间接引语”到“直接引语”的转换。报道者通过介入原文的表现形式来统一引语,有效地发挥了同化策略的作用。在“施为引语”中,关于“认同的是……”这样的命题内容的转述有很多。此时,报道者应保持客观的“视点”,不去介入原发话者的思想或发话内容,而是按照原文的样子自然地叙述会更好。并且,当转述“深表认同”这样的说话态度时,译者可站在报道者的“视点”,使用“表明”这种积极动词来翻译,进而表示出对于原说话者的想法?行为的认可。在日语的译文中,也会用到对语义、语法层次进行调整的异化策略。本实践报告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了翻译实践的背景、目的、意义和内容;第二章综述了转述话语的相关研究;第三章描述了实践过程,即译前准备、翻译流程和进度;第四章说明了翻译理论及其在新闻翻译中的指导作用;第五章从信源、转述动词、引语这三方面进行了举例分析,并结合第四章的顺应论探讨了转述话语的翻译策略;第六章总结出新闻翻译的一般性规律和心得体会,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吹响整治海洋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吹响整治海洋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论文提纲范文)

(2)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二、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三、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1.4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背景
    2.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
        2.1.1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理念
        2.1.2 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态意蕴
        2.1.3 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实践
        2.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探索
    2.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
        2.2.1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蔓延及人类生态意识觉醒
        2.2.2 国内生态环境恶化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2.3 习近平总书记基层工作实践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反思
第3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3.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3.1.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经济论述
        3.1.2 “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的生态政治论述
        3.1.3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生态文化论述
        3.1.4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社会论述
    3.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特征
        3.2.1 视野宽广的全球性
        3.2.2 与时俱进的创新性
        3.2.3 以人为本的人民性
        3.2.4 着眼全局的系统性
第4章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当代价值
    4.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贡献
        4.1.1 继承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4.1.2 丰富和发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
        4.1.3 完善和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思想
    4.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意蕴
        4.2.1 推动了和谐生态文化环境的构建
        4.2.2 改善了人民的生活环境现状
        4.2.3 推进了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4.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
        4.3.1 为人类生态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4.3.2 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7)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雾霾城市的地理环境
    第一节 伦敦的地理位置与气象特征
    第二节 西安的地形地貌及气象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
        二、气候特征及降水条件
    第三节 地理因素对城市雾霾的影响
        一、地理环境与伦敦雾霾的关系
        二、地理环境助推西安雾霾发生
    第四节 主要雾霾城市的地理特征
        一、洛杉矶特殊地理因素促成雾霾的形成
        二、北京地理环境加剧雾霾的严重程度
    小结
第二章 伦敦城市雾霾的历史探究
    第一节 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特征
        一、英国煤炭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
        二、英国煤炭资源的空间格局
    第二节 伦敦雾霾的历史回顾
        一、伦敦雾霾爆发的主要成因
        二、伦敦雾霾的历史演进及空间特征
    第三节 伦敦城市雾霾的政府治理及民众应对
        一、早期环保人士的反烟斗争
        二、政府对空气污染的治理模式
        三、民间团体参与雾霾治理
        四、科技进步提升空气监测水平
    小结
第三章 西安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态势
    第一节 清末民国时期西安工业起步的条件
        一、煤炭资源是能源保障
        二、政府对西安工业经济的开发
    第二节 建国以来西安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煤炭运输条件的提升为工业生产提供便利
        二、西安市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第三节 西安市雾霾的历史演进
        一、民国前西安市空气质量概况
        二、民国时期西安空气质量良好
        三、1949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西安城市雾霾的特征
    第四节 西安市城市雾霾治理的举措
        一、限煤运动的开展
        二、发电厂的废气减排措施
        三、城市雾霾的综合治理
    小结
第四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呈现的新特征
    第一节 西安城市雾霾近三十年来变化趋势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问题总体概述
        二、20世纪90年代西安市雾霾的变化特征
        三、近二十年来西安市雾霾的变化趋势
    第二节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阶段性特征
        一、雾霾呈现复合型特征
        二、雾霾程度加剧,范围扩大
    小结
第五章 近三十年来西安雾霾的治理及成效
    第一节 西安市近三十年来雾霾治理的新举措
        一、政府加大治理力度
        二、加强污染源的治理
        三、扩建城市绿地面积
        四、企业配合,科技支撑
        五、能源转型、产业升级
    第二节 中英两国改善空气质量的路径对比
        一、近三十年来我国雾霾治理的历程
        二、英国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关注
        三、我国雾霾治理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一、伦敦雾霾治理成效显着
        二、西安雾霾的治理成效
    小结
第六章 城市雾霾的危害性
    第一节 雾霾危害性概述
    第二节 国外主要城市雾霾事件及其危害程度
        一、美国洛杉矶城市雾霾带来的危害
        二、美国多诺拉镇及其他城市的遭遇
        三、日本城市雾霾及其危害性
        四、其他地区雾霾的爆发及负面影响
    第三节 伦敦雾霾的危害性
        一、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威胁
        二、对建筑物及动植物的损害
    第四节 西安雾霾的负面影响
        一、对人体带来健康风险
        二、对城市交通造成负面影响
        三、对农作物造成破坏
        四、雾霾造成经济损失
    小结
第七章 城市雾霾的认知度
    第一节 从曲解到了解——伦敦社会对雾霾的认知
    第二节 伦敦雾霾时代的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
    第三节 从盲从到清晰——西安民众对雾霾的认知过程
        一、我国公众对城市雾霾的总体认知
        二、西安市民众对雾霾的认知态度
        三、了解民众认知有益于政府开展雾霾治理
    第四节 西安与伦敦对雾霾认知度的差异
    小结
第八章 城市雾霾的中外异同
    第一节 两地城市雾霾的相似之处
        一、经济社会结构与环境问题的辩证关系
        二、人与环境关系的普遍性
        三、空气污染源及雾霾高发季的一致性
        四、城市雾霾与科学技术的双重关系论
    第二节 伦敦与西安雾霾问题呈现的差异性
        一、经历过程及后果的差异
        二、民众参与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
        四、雾霾发生时间段不同
        五、伦敦雾霾引发社会问题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科研成果

(8)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结构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贫困
        二、减贫
        三、生态贫困
        四、精准生态扶贫
    第二节 主要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理论
        三、西方经济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精准生态扶贫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脱贫攻坚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一、经济发展任务要求持续推进扶贫事业
        二、经济增速放缓带来开发扶贫投入压力
        三、区域发展不平衡要求深度贫困区脱贫加劲
        四、社会结构分化需加大贫困群体的社会保障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传统开发扶贫方略的升级方向
        一、弥补传统开发扶贫的不足
        二、具备创新包容低碳发展新特质
        三、优化现有扶贫模式和体系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客观需要
        一、两者密切相关且具内在协同性
        二、助推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三、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谐发展
        四、增强乡村内生发展动力
    第四节 精准生态扶贫已具备实施条件和机遇
        一、生态扶贫战略理念日渐清晰
        二、生态扶贫政策调整日趋到位
        三、生态扶贫实施环境日臻完善
        四、生态发展与生态减贫已成为国际共识
第三章 我国生态贫困的现实与理论考察
    第一节 贫困状况与生态环境条件
        一、当前我国贫困状况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状况
    第二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理论阐释
        一、环境脆弱引发生态贫困论
        二、生态贫困导致生态环境脆弱论
        三、生态贫困和生态环境脆弱交互影响论
    第三节 生态贫困与生态环境脆弱关系的实证分析
        一、表现及特征比较
        二、空间分布考察
        三、耦合度评价
        四、数据验证
    第四节 生态贫困类型的划分
        一、划分原则
        二、划分依据
        三、主要类型辨识
    第五节 生态贫困主要类型的形成原因
        一、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成因
        二、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成因
        三、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成因
        四、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成因
第四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与实践探索
    第一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现机理
        一、生态环境内生变量化优化了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目标
        二、绿色投入产出动力机制的构建驱动了生态经济增长
        三、扶贫整体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二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进程及成效
        一、实践进展情况
        二、典型实践案例
        三、现有实践成效
    第三节 精准生态扶贫的实践障碍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依然存在矛盾
        二、产业资本增值和产业项目选择不能满足需求
        三、市场要素、社会及贫困群体人力资本作用不足
        四、生态贫困基本情况不精准
        五、生态扶贫资源配置体制机制还不完善
第五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国际经验启示
    第一节 相关国家针对性生态扶贫举措
        一、针对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
        二、针对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
        三、针对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
        四、针对制度缺失性致贫型
    第二节 国际针对性生态扶贫的基本经验
        一、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二、保障生态贫困人口发展权益
        三、注重市场减贫与社会减贫作用
        四、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
    第三节 国际经验对我国精准生态扶贫的启示
        一、精准生态扶贫成效获得应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宜模式
        二、精准生态扶贫动力激发需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精准生态扶贫区域协调要有统一的资源配置管理机构
        四、精准生态扶贫有序实施重在制度的健全与保障
第六章 精准生态扶贫的战略导向
    第一节 坚持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一、促进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良性互动
        二、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布局
        三、坚持生态扶贫与新农村建设相衔接
    第二节 立足资源禀赋发展与因人施策相结合
        一、基于区域禀赋因地制宜发展
        二、因应家庭差异分类帮扶
        三、区分贫困个体不同施策
    第三节 发挥市场机制与社会多方力量作用
        一、突出发挥市场作用
        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四节 完善生态扶贫制度设计和治理体系建设
        一、优化顶层制度设计
        二、科学搭建治理体系
        三、创新精准运行机制
第七章 推进精准生态扶贫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生态环境不良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三生融合”,厚植生态资本
        二、发展科技新能源产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三、加强基础设施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推进劳动力转移,多举措提供就业机会
    第二节 功能角色束缚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生态资源
        二、探索生态资源的价值转换渠道
        三、优先发展生态服务业
        四、深化发展现代化农业
        五、积极发展特色禀赋产业
    第三节 工业化进程中资源耗竭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推进废旧资源再生利用
        二、发展资源互补或替代的产业
        三、推进生态复建工程
        四、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五、加快新城镇、新农村建设
    第四节 制度缺失性致贫型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
        二、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三、完善精准生态扶贫模式
        四、健全财税金融支持政策
        五、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语言与环境保护的认知
    第一节 语言的认知过程
    第二节 基于认知功能的语言类型化分析
    第三节 隐喻的运用与环境保护的认知过程
    第四节 语篇对环境保护认知的影响与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全球化与环境保护的话语表达
    第一节 全球化与环境保护语言的融合发展
    第二节 全球化背景下环境保护话语表达的聚焦点
    第三节 全球环境共治经典文学作品的话语表达
    第四节 联合国环境保护文件的话语表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环境哲学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环境哲学智慧
    第三节 生态文明思想对环境哲学的发展与贡献
    第四节 环境哲学指引下的环境保护话语表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语言学基础
    第一节 话语分析与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
    第二节 生态语言学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与理论发展
    第三节 生态语言学在环境保护话语分析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环境保护话语的现状考察
    第一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领导人话语及其特征
    第二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政策文件话语及其特征
    第三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法律话语及其特征
    第四节 中国环境保护的报刊话语及其特征
    第五节 中国环境保护文学着作的话语及其特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与探讨
    第一节 环境保护话语的全球视野与有效表达
    第二节 环境保护话语的文化传承与自如表达
    第三节 环境保护话语的准确界定与规范表达
    第四节 环境保护话语的科学元素与精准表达
    第五节 环境保护话语的语言协同与连贯表达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的路径与实施策略
    第一节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建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
    第二节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
    第三节 语言规范目标下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
    第四节 在传承、借鉴和甄别中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
    第五节 中国建构环境保护话语体系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要旨
1 序论
    1.1 実践の背景
    1.2 実践の目的と意义
    1.3 実践の内容
2 伝达构文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1 ニュース?ソース
    2.2 伝达动词
    2.3 话法
    2.4 先行研究のまとめと本実践の位置付け
3 実践の过程
    3.1 実践の准备
        3.1.1 翻訳ツール
        3.1.2 伝达构文に関する用语
        3.1.3 伝达构文の収集と分类
    3.2 実践の流れと进度
4 翻訳理论
    4.1 适応性理论
    4.2 ニュース翻訳への応用
5 伝达构文の翻訳実践
    5.1 ニュース?ソース
        5.1.1 実名ソース
        5.1.2 无记名ソース
    5.2 伝达动词
    5.3 话法
        5.3.1 直接话法
        5.3.2 自由直接话法
        5.3.3 间接话法
        5.3.4 発话行为の语り手による报告
6 结论
    6.1 本実践のまとめ
    6.2 心得
    6.3 今後の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谢辞

四、吹响整治海洋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论文参考文献)

  • [1]政府工作报告[N]. 郑德雁. 烟台日报, 2022
  • [2]党领导新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与启示[N]. 自然资源部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2
  • [3]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海南省域“多规合一”改革研究[D]. 谭国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4]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当代价值研究[D]. 郭晓霞.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5]中国海洋灾害研究70年[J]. 蔡勤禹,华瑛. 社会史研究, 2020(01)
  • [6]中国北方海区航标巡检问题研究[D]. 孔涛. 天津大学, 2020
  • [7]西安城市雾霾演进与治理研究(1912-2019年) ——兼与英国伦敦雾霾的历史比较[D]. 吴洋.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8]精准生态扶贫研究 ——对2020年后我国扶贫战略的思考[D]. 叶善青.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9]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环境保护话语体系建构研究[D]. 林立峰. 福建师范大学, 2019
  • [10]新闻转述话语的中日翻译实践报告[D]. 刘佳.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吹响海洋整治的号角——“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即将启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