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材应淡化知识点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应淡化知识点_初中语文论文

初中语文教材应淡化知识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点论文,初中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被分解为一个个知识点,教材按点来编,课按点来讲,考试按点来考,一个博大的语文体系,一个受制于多种因素的语文教学过程全部被“点”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而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却还在强迫学生去死记一些孤零零的学习要点,以应付各种名目的考试,不给学生一点创造性思维的自由,其结果是,学生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语文能力残缺不全。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抱怨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应试教育固然是其根本原因,但恕我直言,语文领域的“点”化现象为应试教育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特别是初中语文教学改革,其基础性工作应该是改变以知识点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模式,而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前提是改变现行语文教材以知识点为主线的编排方式,使初中语文教材淡化知识点,强化能力训练。

淡化知识点就应该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的一些基本编排方法进行改变:

一、汉语知识的编排变机械“点”化为能动“活”化。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把汉语知识编在每单元重点课文之后,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放在预习提示中,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为了把语文基础知识放在一定语言环境中教学。从教材使用情况看,文体知识和文学常识安排得较为恰当,而汉语知识的安排却欠妥。虽然它依附在课文之后,但因为教材把它单独列项,所以教师往往用培养语言学家的方法来讲授汉语知识,“汉语知识教学要结合课文和读写听说训练进行,不要死抠名词术语”的教学要求难以实现。

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切活动都要围绕这一目的进行,汉语知识教学也不例外,因此注重知识的动态性,着眼于知识的能动运用,应该成为汉语知识教学的基本原则。为体现这一原则,教材对汉语知识的编排要力求“活”。所谓“活”,一是把初中生应掌握的汉语知识融入每单元重点课文之中,而不单独列项。比如“并列短语”这个汉语知识,现在教材是把它依附在《同志的信任》这篇课文之后的,把它融入课文之中就是在设计《同志的信任》这篇课文阅读目标时,把掌握并列短语知识作为目标之一提示出来。这样,教师在讲解《同志的信任》这篇课文时,就会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来解决并列短语的教学问题。如此可以避免汉语知识教学机械呆板和死抠名词术语的弊端。二是为汉语知识的能动运用创造语言环境。张志公先生说“语文知识是运用语文的知识,不是理论的知识”,教学中也不应把汉语知识当成抽象的理论知识硬塞给学生,应着眼于知识的能动运用。为此,教材除在重点课文中提出汉语知识的学习要求外,在非重点课文的阅读要求中,在作文训练中也应有针对性地提出对本单元汉语知识运用要求,使汉语知识的学习运用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使汉语知识教学更具活力。

二、阅读训练的编排变重点项目的机械界定为阅读要求的原则提示。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为重点课文的阅读设计了训练重点,这些训练重点的来源是,把语文教学大纲对阅读训练的要求进行细化,而后把细化了的东西分解到每单元重点课文之中。因为层层分解,大纲的要求一旦进入教材就变成了一个个知识点。比如教材为《故乡》设计了这样两个训练重点:“①理解运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②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设计这两个训练重点原本是为了使教学有纲可依、有章可循,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训练重点一旦确定,教、学、考等一系列活动便唯点是举,点以外的东西弃之不管,语文教学领域的诸多弊端也就由此而生;况且课文的训练重点都像《故乡》这两个训练重点一样,既呆板狭隘,又没有体现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由此看来,训练重点既于教学无助,设它何益!

变训练重点的机械界定为阅读要求的原则提示,就是使阅读要求充分体现以读为中心,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教学思路,而不引导教学去刻意肢解课文。为此阅读要求应该是综合性的而不是零碎的、灵活的而不是呆板的。还以《故乡》为例,教材可以这样来提示阅读要求:“①本文几个主要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他们各自特点;②本文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对此进行评价;③以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段为例来揣摩作者的用语特色。”这种类型的阅读要求包括了理解、运用、鉴赏等阅读教学的基本层次,而且灵活性较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索性,因此更接近初中阅读教学规律。循着这一思路去改革阅读教材,至少可以避免阅读教学的僵化,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使阅读教学达到其应有的境界。

三、作文训练的编排变写作要点的单项突破为指导观察和写作实践为主、章法指导为辅的综合训练。写文章的历史在我国源远流长,有了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以后,作文一直是学生必修课之一,应该说作文教学的经验更成熟、教学方法更接近作文能力提高的规律。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把写作理论分解为一个个训练要点,散编于每个单元之中,一个单元训练一个要点,希望一旦这些要点训练完以后,学生作文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实践证明,这不符合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规律,教材这样安排作文训练也就缺乏科学性。学生作文能力不是写作要点累计相加的结果,而是在大量写作实践中形成的综合表达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系技能,不能视作知识。宜于实践中练习,自悟其理,不能空讲知识,或以为多讲知识既有裨于写作能力之长进,殊为不切实际之想。”(《语文教育书简》《叶圣陶教育论文集》736 页)既然如此,教材就不应该为作文训练设计知识性要点,而应该着眼于对学生写作实践的指导。

如何进行写作实践指导?我认为教材在作文训练的编排上应把握两点:一是充分体现以培养观察能力为主的创作规律,以解决中学生作文“无米下炊”的问题;二是不设训练要点,不罗列写作理论知识,侧重于写作实际操作,以解决中学生作文“理论一大堆,实践不上套”的问题。文章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学生观察过了关,在观察中获取了素材,在观察中形成了思想,在观察中产生了灵感,文章大抵会水到渠成的;至于文章的写法——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构思等等,往往因人而异、因题而异,教师只可点拨,不宜空讲。为体现以指导观察和指导写作实践为主的教学思路,初中语文教材可以这样来安排作文训练:初一、初二年级每单元提示一些观察方法、列举一些观察范例、设计一些观察课题,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实践应着眼于学生原有基础,尽量让学生自由发挥,不拘形式、不拘体裁,只要学生肯写,都可以让其一写为快。久之,学生对作文的认识和实践能力都会来一个飞跃。初三年级在进一步强化观察训练和写作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章法指导。这样初中作文教学便形成了以指导观察和写作实践为主,以章法指导为辅的训练系列。完成了这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就可能使目前初中作文教学的被动局面得到改观;同时,只要训练扎实,学生步入社会后便会运用观察方法去捕捉生活中的写作素材,然后凭借较强的写作实践能力,用自己的笔去反映生活,从而使作文教学显示出更大的实用价值,一扫传统作文教学的沉闷空气。

标签:;  ;  

初中语文教材应淡化知识点_初中语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