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工程2.0”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忆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城市构成要素相关信息的全面感测和高度整合,支持社会成员的科学决策和协同运作,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持续创新的城市发展形态[1]。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为中介提高社会活动的科学化、理性化和精准化程度,实现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以尽可能完备的社会记忆信息为基础,使得城市社会生活中的机构和个人可以实时掌握城市各类要素的状态,了解某领域社会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上述需求对以抢救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城市记忆工程”提出了诸多挑战,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的拓展和升级,构建广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现代城市社会记忆体系,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城市记忆工程1.0”的建设概况 “城市记忆工程”是档案记忆观在城市文化管理领域的实践形式,在城市文化记忆留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这种以抢救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城市记忆工程称为“城市记忆工程(1.0)”。 1.1 “城市记忆工程(1.0)”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末期以来,从社会记忆视角审视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全球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潮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著名的“世界记忆工程”(The Memory of World),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保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手稿、档案、古籍等珍贵文献遗产[2]。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各地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历史记忆留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世界记忆工程”的启发和影响,我国多座城市的政府部门启动和实施了旨在抢救和留存城市历史记忆“城市记忆工程”(Urban Memory Project)。据上海大学丁华东教授研究,我国的城市记忆工程缘起于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冯骥才先生1999年发起的以“抢救天津老街”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保护活动[3]。2002年,青岛市政府率先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规模化的城市面貌档案库,为档案管理部门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2003年,武汉市档案局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收集和拍摄了大量反映城市原貌、旧城改造、历史建筑和街区等主题的档案资料[4]。2004年,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启动了“广州城市记忆工程”,以数据库、电视专题片、照片、画册展览等多种形式记录广州城市历史面貌的变化[4]。2005年,上海市档案局将“城市记忆工程”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包括“世博会档案”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保存体系,完整记录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4]。同年,长沙市政府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构筑全面反映长沙城市风貌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2006年,济南市档案馆启动“城市记忆工程”,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集中展示老街巷、古建筑、特色民居、泉水、商铺等历史原貌[4]。2008年,重庆市档案局启动“重庆市城市数字记忆”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同年,辽宁省丹东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全面系统反映丹东历史发展进程的档案资源体系[4]。根据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研讨会公布的数据和近年来相关新闻报道,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大连、青岛、柳州、南通、苏州、威海等50余座城市,在构建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档案部门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1.2 “城市记忆工程1.0”的不足之处 “城市记忆工程”反映了我国各地政府部门社会记忆构建和保存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受到行政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各类城市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在运行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普遍存在“先实践、后总结”的问题,理论准备相对不足,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理解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例如,尽管各地的“城市记忆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城市记忆”,“城市记忆”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城市记忆”应该如何构建和留存等基础性问题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理解。②绝大多数由所在城市的档案行政机构推动,由市级综合档案馆或城建档案馆负责实施,与其他城市记忆相关机构的合作较少。尽管不同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推进机制实现形式上有所差别,其共同特征是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核心功能,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机构类型较为单一,例如与城市记忆紧密相关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很少参与这项工程。③绝大多数“城市记忆工程”采用的是技术主义视角,缺乏对城市记忆构建和留存过程中深层次管理问题的缺乏关注和思考。例如,“城市记忆工程”大多重视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单次采集和保存,将“城市记忆工程”等同于城市记忆主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却忽视城市记忆资源采集和保存过程中各类复杂关系的协调和梳理,而后者才是真正理解和构建“城市记忆”的关键所在。④“城市记忆工程”的工作重点是采集和保存反映城市面貌的各类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档案信息资源,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对其余类型的城市记忆资源关注不够,城市记忆工程在城市生活当中渗透程度不够。“城市记忆”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术语,除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之外,还有大量属于城市记忆的信息资源没有被纳入“城市记忆工程”的范畴之内。例如,对市民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交通历史数据、气象历史数据、物价历史数据等档案信息普遍不在“城市记忆工程”关注的范围之内,因而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 “城市记忆工程2.0”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记忆工程”在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历史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承认和肯定。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数据智能分析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的拓展和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2.1 “城市记忆工程2.0”概念的提出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城市系统数据大规模智能分析的需要,在“数字城市”(Digital City)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概念,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高度成熟和深度融合的产物。自2008年IBM公司发布《智慧城市白皮书》以来,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先后加入到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的行列当中。2009年至今,我国有多座城先后启动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城市信息化项目,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例如,北京市启动了“感知北京”示范工程;上海市以世博园为契机,推进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建设;深圳市启动了“智慧深圳”的建设任务;无锡市提出了打造“传感网示范城市”的目标;武汉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5]。据统计,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当中都包含有“智慧城市”的相关内容。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信息化建设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IBM公司的研究[1],“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可以对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工商业活动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特征:①全面感测,由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②深度整合,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能源网等多种类型网络的融合,实现各种来源、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充分、便捷共享;③协同运作,城市系统各类参与者围绕公共信息平台进行高效协作;④激励创新,依托智慧基础设施进行业务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持续创新。因此,构建智慧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全面采集、记录城市运行过程中各种类型要素的状态信息,妥善保存各类要素运行发展的历史数据,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上述任务与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其称为“城市记忆工程2.0”。由于“城市记忆工程2.0”是“城市记忆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拓展和升级,为了便于表述,本文将由以记录城市面貌、留存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简称为UMP 1.0(Urban Memory Project 1.0),而将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城市记忆工程简称为UMP 2.0(Urban Memory Project 2.0),即“智慧城市记忆工程”。 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工程2.0”是为了满足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生活中的智能决策需求,对城市社会系统各类构成要素的状态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全面感知、记录、采集和保存的所有技术和管理活动的总称。根据软件工程原理,输入端的数据质量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整体质量(Garbage in,Garbage out)。“城市记忆工程2.0”处在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的底层,是智慧城市大规模数据流的源头,其核心功能是为城市系统各类应用提供大规模基础数据,是各类智能分析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因而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 2.2 UMP 2.0与UMP 1.0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记忆工程2.0”是“城市记忆工程(1.0)”的升级版,两者之间具有承接和延续关系,主要体现在:①“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的核心目标都是真实记录和保存城市系统的状态和变化,满足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对此类信息的利用需求。②“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都与档案学、档案工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档案记忆观”认为,档案是构成社会记忆最重要的载体,档案馆是社会记忆最主要的保存场所,档案工作者肩负着构建社会记忆主体框架的神圣使命,档案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决定了社会记忆的构成和内容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实践而可以被信任[5]。因此,尽管工作范畴和工作方法有所不同,“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都离不开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离不开档案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③“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对构成社会记忆的信息资源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即记忆信息凭证效力的保障程度,要对信息资源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原始性(Origina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ccessibility)、安全性(Security)等属性作出判断。 “城市记忆工程2.0”是为了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而对“城市记忆工程(1.0)”进行的改进,因而两者诸多方面又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城市记忆工程(1.0)”是对城市面貌、城市特色等相关主题社会记忆信息的选择性采集和保存,而“城市记忆工程2.0”着眼于对城市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全面记录和保存。“城市记忆工程2.0”的工作目标是构建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状态和变化信息的采集和保存体系,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其范畴比“城市记忆工程(1.0)”更加广泛,“城市记忆工程”所关注的城市面貌、城市文化等信息只是“城市记忆工程2.0”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②与“城市记忆工程(1.0)”由档案管理机构单独推动不同,“城市记忆工程2.0”是在档案管理机构的规划和引导下由城市系统当中的各类机构和个人协同推进的,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社会记忆系统的多主体共建共享,因而更加复杂和困难;③“城市记忆工程(1.0)”主要的成果是以一次集中采集的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的城市记忆资源库,而“城市记忆工程2.0”则工作成果除了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各类机构和个人在社会记忆采集和利用过程当中的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④“城市记忆工程(1.0)”是按照主题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组织,对社会记忆信息完整性关注相对较少;而“城市记忆工程”要为智慧决策提供支撑,因而要细化到按照城市系统要素本体进行信息采集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构建对应事物的知识本体。⑤“城市记忆工程(1.0)”重在城市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的留存,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相对较弱,而“城市记忆工程2.0”着眼于支持城市系统的智能分析和智慧决策,与大众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城市记忆工程”所忽视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类业务记录信息都在“城市记忆工程2.0”所关注和采集的范畴之内。 2.3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记忆工程2.0”是在档案管理部门规划和引导下,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构建的城市系统运行变化状态信息全面采集和集成保存体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反映城市系统运行发展的真实过程和规律,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城市记忆工程2.0”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全员参与(Totally Participation)。在档案管理部门规划和引导下,建立城市记忆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城市记忆资源的共建共享。②全面采集(Comprehensive Collection)。基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对城市生活中涉及各类事物的状态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采集和保存。③集中存储(Centralized Storage)。构建统一的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对从各类来源采集到的多种类型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④深度整合(Deep Integration)。对各类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使其可以反映对应事物本体的现实状态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⑤持续扩展(Continued Expansion)。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性积累城市系统运行的历史数据,扩大城市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保存体系的规模,改进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保存的方式,为智能分析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城市记忆工程2.0”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城市系统当中的各类重要事物的状态都可以通过信息的形式记录和反映出来,从而为城市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当中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 3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体系规划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记忆工程2.0”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涉及的各类要素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体系框架。 3.1 “城市记忆工程2.0”的规划思路 “城市记忆工程2.0”是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城市系统的状态信息,从而使决策行为可以基于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决策的风险。近年来在系统工程学当中发展起来的“平行管理”(Parallel Management)理论可以对“城市记忆工程2.0”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平行管理”由系统工程学当中的“平行控制”理论发展而来,其基本思想是[7]:以计算机建模方式构建实体系统的“虚拟模型”,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使两者的状态保持一致,通过观察和分析“虚拟模型”的参数来实现对实体系统的掌控,也可以基于“虚拟模型”进行管理政策的计算机实验。基于“平行管理”思想的“城市记忆工程2.0”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标签:信息化管理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数据整合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工程信息论文; 项目类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