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工程2.0”理论与实践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忆论文,理论论文,城市论文,工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以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对城市构成要素相关信息的全面感测和高度整合,支持社会成员的科学决策和协同运作,推动产业发展和社会管理持续创新的城市发展形态[1]。智慧城市的本质是以信息为中介提高社会活动的科学化、理性化和精准化程度,实现城市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实现必须以尽可能完备的社会记忆信息为基础,使得城市社会生活中的机构和个人可以实时掌握城市各类要素的状态,了解某领域社会系统运行的客观规律,为科学决策奠定基础。上述需求对以抢救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城市记忆工程”提出了诸多挑战,结合智慧城市建设推动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的拓展和升级,构建广覆盖、多维度、多层次的现代城市社会记忆体系,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 1 “城市记忆工程1.0”的建设概况 “城市记忆工程”是档案记忆观在城市文化管理领域的实践形式,在城市文化记忆留存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这种以抢救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城市记忆工程称为“城市记忆工程(1.0)”。 1.1 “城市记忆工程(1.0)”的发展历程 20世纪末期以来,从社会记忆视角审视档案管理工作逐渐成为全球档案事业发展的新潮流。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启动了著名的“世界记忆工程”(The Memory of World),主要任务是保护和保管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大影响的手稿、档案、古籍等珍贵文献遗产[2]。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各地城市建设进程的加速,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历史记忆留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世界记忆工程”的启发和影响,我国多座城市的政府部门启动和实施了旨在抢救和留存城市历史记忆“城市记忆工程”(Urban Memory Project)。据上海大学丁华东教授研究,我国的城市记忆工程缘起于当代著名作家和画家冯骥才先生1999年发起的以“抢救天津老街”为主题的系列文化保护活动[3]。2002年,青岛市政府率先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通过摄像、照相等技术手段,全面记录21世纪初期青岛的城市面貌,在国内率先形成了规模化的城市面貌档案库,为档案管理部门参与城市记忆构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4]。2003年,武汉市档案局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收集和拍摄了大量反映城市原貌、旧城改造、历史建筑和街区等主题的档案资料[4]。2004年,广州市城建档案馆启动了“广州城市记忆工程”,以数据库、电视专题片、照片、画册展览等多种形式记录广州城市历史面貌的变化[4]。2005年,上海市档案局将“城市记忆工程”列入《上海市档案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设包括“世博会档案”在内的多种形式的档案资源保存体系,完整记录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轨迹[4]。同年,长沙市政府启动了“城市记忆工程”,构筑全面反映长沙城市风貌的档案信息资源系统。2006年,济南市档案馆启动“城市记忆工程”,通过照片、录像等方式集中展示老街巷、古建筑、特色民居、泉水、商铺等历史原貌[4]。2008年,重庆市档案局启动“重庆市城市数字记忆”工程,建设覆盖全市的分布式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同年,辽宁省丹东市启动“城市记忆工程”,建设全面系统反映丹东历史发展进程的档案资源体系[4]。根据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档案与城市记忆”研讨会公布的数据和近年来相关新闻报道,目前我国已经开展“城市记忆工程”的城市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广州、沈阳、太原、长沙、福州、大连、青岛、柳州、南通、苏州、威海等50余座城市,在构建城市历史记忆,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档案部门影响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4]。 1.2 “城市记忆工程1.0”的不足之处 “城市记忆工程”反映了我国各地政府部门社会记忆构建和保存意识的觉醒,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但是,受到行政体制等因素的制约,目前我国各类城市开展的“城市记忆工程”在运行模式上存在诸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普遍存在“先实践、后总结”的问题,理论准备相对不足,对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理解还没有完全取得共识。例如,尽管各地的“城市记忆工程”已经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就,但是对于究竟什么是“城市记忆”,“城市记忆”通过什么形式来体现,“城市记忆”应该如何构建和留存等基础性问题仍然缺乏较为清晰的理解。②绝大多数由所在城市的档案行政机构推动,由市级综合档案馆或城建档案馆负责实施,与其他城市记忆相关机构的合作较少。尽管不同城市的“城市记忆工程”推进机制实现形式上有所差别,其共同特征是档案管理部门承担着核心功能,推动“城市记忆工程”的机构类型较为单一,例如与城市记忆紧密相关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很少参与这项工程。③绝大多数“城市记忆工程”采用的是技术主义视角,缺乏对城市记忆构建和留存过程中深层次管理问题的缺乏关注和思考。例如,“城市记忆工程”大多重视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单次采集和保存,将“城市记忆工程”等同于城市记忆主题档案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却忽视城市记忆资源采集和保存过程中各类复杂关系的协调和梳理,而后者才是真正理解和构建“城市记忆”的关键所在。④“城市记忆工程”的工作重点是采集和保存反映城市面貌的各类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档案信息资源,保留城市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对其余类型的城市记忆资源关注不够,城市记忆工程在城市生活当中渗透程度不够。“城市记忆”是内涵非常丰富的术语,除了历史记忆和文化记忆之外,还有大量属于城市记忆的信息资源没有被纳入“城市记忆工程”的范畴之内。例如,对市民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交通历史数据、气象历史数据、物价历史数据等档案信息普遍不在“城市记忆工程”关注的范围之内,因而城市记忆档案信息资源服务社会的能力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2 “城市记忆工程2.0”的概念与特征 “城市记忆工程”在推进城市管理智慧化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其历史贡献应该得到充分的承认和肯定。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大规模数据智能分析的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进行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的拓展和升级成为大势所趋。 2.1 “城市记忆工程2.0”概念的提出 “智慧城市”(Smarter City)是为了满足大数据时代城市系统数据大规模智能分析的需要,在“数字城市”(Digital City)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概念,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高度成熟和深度融合的产物。自2008年IBM公司发布《智慧城市白皮书》以来,全球有超过200个城市先后加入到探索和实践“智慧城市”的行列当中。2009年至今,我国有多座城先后启动了与“智慧城市”相关的城市信息化项目,掀起了建设“智慧城市”的热潮。例如,北京市启动了“感知北京”示范工程;上海市以世博园为契机,推进智慧城市样板工程建设;深圳市启动了“智慧深圳”的建设任务;无锡市提出了打造“传感网示范城市”的目标;武汉市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规划[5]。据统计,我国所有的一线城市,50%的二线城市的信息化建设规划当中都包含有“智慧城市”的相关内容。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绝大多数城市信息化建设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根据IBM公司的研究[1],“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在于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可以对社会大众在日常生活、城市服务、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工商业活动等领域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一般而言,“智慧城市”必须符合四个基本特征:①全面感测,由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和智能设备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进行测量、监控和分析;②深度整合,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能源网等多种类型网络的融合,实现各种来源、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充分、便捷共享;③协同运作,城市系统各类参与者围绕公共信息平台进行高效协作;④激励创新,依托智慧基础设施进行业务领域和生活领域的持续创新。因此,构建智慧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全面采集、记录城市运行过程中各种类型要素的状态信息,妥善保存各类要素运行发展的历史数据,就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上述任务与我国“城市记忆工程”的目标和任务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本文将其称为“城市记忆工程2.0”。由于“城市记忆工程2.0”是“城市记忆工程”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拓展和升级,为了便于表述,本文将由以记录城市面貌、留存城市历史记忆为主题的传统城市记忆工程简称为UMP 1.0(Urban Memory Project 1.0),而将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的新型城市记忆工程简称为UMP 2.0(Urban Memory Project 2.0),即“智慧城市记忆工程”。 综上所述,“城市记忆工程2.0”是为了满足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生活中的智能决策需求,对城市社会系统各类构成要素的状态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全面感知、记录、采集和保存的所有技术和管理活动的总称。根据软件工程原理,输入端的数据质量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整体质量(Garbage in,Garbage out)。“城市记忆工程2.0”处在智慧城市建设任务的底层,是智慧城市大规模数据流的源头,其核心功能是为城市系统各类应用提供大规模基础数据,是各类智能分析软件和决策支持系统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因而是智慧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环节。 2.2 UMP 2.0与UMP 1.0的联系与区别 “城市记忆工程2.0”是“城市记忆工程(1.0)”的升级版,两者之间具有承接和延续关系,主要体现在:①“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的核心目标都是真实记录和保存城市系统的状态和变化,满足公民和各类社会组织对此类信息的利用需求。②“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都与档案学、档案工作者具有密切的联系。“档案记忆观”认为,档案是构成社会记忆最重要的载体,档案馆是社会记忆最主要的保存场所,档案工作者肩负着构建社会记忆主体框架的神圣使命,档案工作的理念和方法直接决定了社会记忆的构成和内容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实践而可以被信任[5]。因此,尽管工作范畴和工作方法有所不同,“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1.0)”都离不开档案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离不开档案工作者的参与和努力。③“城市记忆工程2.0”与“城市记忆工程”对构成社会记忆的信息资源所采用的评价标准是一致的,即记忆信息凭证效力的保障程度,要对信息资源的真实性(Authenticity)、原始性(Originality)、可靠性(Reliability)、完整性(Integrity)、可用性(Accessibility)、安全性(Security)等属性作出判断。 “城市记忆工程2.0”是为了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而对“城市记忆工程(1.0)”进行的改进,因而两者诸多方面又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①“城市记忆工程(1.0)”是对城市面貌、城市特色等相关主题社会记忆信息的选择性采集和保存,而“城市记忆工程2.0”着眼于对城市系统运行状态信息的全面记录和保存。“城市记忆工程2.0”的工作目标是构建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状态和变化信息的采集和保存体系,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其范畴比“城市记忆工程(1.0)”更加广泛,“城市记忆工程”所关注的城市面貌、城市文化等信息只是“城市记忆工程2.0”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体系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②与“城市记忆工程(1.0)”由档案管理机构单独推动不同,“城市记忆工程2.0”是在档案管理机构的规划和引导下由城市系统当中的各类机构和个人协同推进的,其目标是实现城市社会记忆系统的多主体共建共享,因而更加复杂和困难;③“城市记忆工程(1.0)”主要的成果是以一次集中采集的信息资源为基础构建的城市记忆资源库,而“城市记忆工程2.0”则工作成果除了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建立各类机构和个人在社会记忆采集和利用过程当中的长期、稳定的协作机制。④“城市记忆工程(1.0)”是按照主题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采集和组织,对社会记忆信息完整性关注相对较少;而“城市记忆工程”要为智慧决策提供支撑,因而要细化到按照城市系统要素本体进行信息采集和组织,最终目标是要构建对应事物的知识本体。⑤“城市记忆工程(1.0)”重在城市文化记忆和历史记忆的留存,其服务社会的功能相对较弱,而“城市记忆工程2.0”着眼于支持城市系统的智能分析和智慧决策,与大众生活联系较为紧密,“城市记忆工程”所忽视的日常生活当中的各类业务记录信息都在“城市记忆工程2.0”所关注和采集的范畴之内。 2.3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主要特征 基于以上分析,“城市记忆工程2.0”是在档案管理部门规划和引导下,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构建的城市系统运行变化状态信息全面采集和集成保存体系,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反映城市系统运行发展的真实过程和规律,为智慧城市提供基础数据支持。“城市记忆工程2.0”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全员参与(Totally Participation)。在档案管理部门规划和引导下,建立城市记忆相关机构和个人的协同配合机制,实现城市记忆资源的共建共享。②全面采集(Comprehensive Collection)。基于智慧城市建设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综合应用,对城市生活中涉及各类事物的状态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采集和保存。③集中存储(Centralized Storage)。构建统一的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对从各类来源采集到的多种类型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④深度整合(Deep Integration)。对各类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使其可以反映对应事物本体的现实状态和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⑤持续扩展(Continued Expansion)。随着时间的推移,持续性积累城市系统运行的历史数据,扩大城市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保存体系的规模,改进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保存的方式,为智能分析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总而言之,“城市记忆工程2.0”是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使城市系统当中的各类重要事物的状态都可以通过信息的形式记录和反映出来,从而为城市社会管理和日常生活当中的科学决策提供数据保障。 3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体系规划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记忆工程2.0”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对涉及的各类要素进行整体规划,构建工程建设各项任务的体系框架。 3.1 “城市记忆工程2.0”的规划思路 “城市记忆工程2.0”是要尽可能完整地记录和保存城市系统的状态信息,从而使决策行为可以基于较为全面准确的信息,降低决策的风险。近年来在系统工程学当中发展起来的“平行管理”(Parallel Management)理论可以对“城市记忆工程2.0”的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平行管理”由系统工程学当中的“平行控制”理论发展而来,其基本思想是[7]:以计算机建模方式构建实体系统的“虚拟模型”,通过建立两者之间的关联使两者的状态保持一致,通过观察和分析“虚拟模型”的参数来实现对实体系统的掌控,也可以基于“虚拟模型”进行管理政策的计算机实验。基于“平行管理”思想的“城市记忆工程2.0”的整体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记忆工程(UMP2.0)示意图 图1中智慧城市体系框架被分为“城市记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和“智慧城市应用体系”三个子系统。其中,“城市记忆系统”是智慧城市建设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记忆工程2.0”的主要内容。“城市记忆工程2.0”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的记录和感知,获得反映城市系统状态的各类信息资源,然后对其进行集成组织和深度整合后构建起基于本体的虚拟城市系统,为智慧城市其他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这里的“记录”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完成对城市系统要素状态的描述过程,例如撰写文档、修改数据库记录等等,本质上都是对外部世界的一种描述和记忆过程。与此对应,“感知”主要是通过传感设备完成对城市系统状态的采集过程,例如通过遥感技术获得城市地理信息、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完成对街道交通情况的视频信息采集等等。 “城市记忆工程2.0”建设的过程同时也是实现人类对城市的感知和认识由分散走向集中、由浅层数据走向深度融合的过程,参与“城市记忆工程2.0”的相关各方所产生的文档、数据库、网页、遥感信息、业务数据等社会记忆信息,实际上代表了这些机构和个人对城市系统当中某一部分、某一侧面或某一片段的记录和认识,相当于是城市记忆的“碎片”,当这些信息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序化集中组织的时候,就可以大体上还原城市系统运行和发展变化的规律和面貌。因此,“城市记忆工程2.0”的思维方式,实际上也代表了大数据(Big Data)时代信息管理的基本特征,即关注数据的总体而不是用抽样,关注数据的广泛性而不是精确性,关注数据之间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8]。可以说,“城市记忆工程2.0”正是为大数据在城市管理当中应用的典型案例。 3.2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体系框架 结合图1所示的基本思路,对“城市记忆工程2.0”建设的体系框架梳理如图2所示。 图2 “城市记忆工程2.0”的体系框架 图2中的“城市记忆工程2.0”的整体架构可以分为11大模块,分别为:城市系统建模、城市记忆信息资源规划、智慧城市记忆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建设、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通信网络整合、城市记忆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城市记忆工程战略协作机制构建、记录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归档管理体系建设、感知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采集体系建设、城市记忆信息历史数据导入体系建设、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接口,各模块主要建设任务如下: (1)城市系统本体建模。城市系统本体建模就是对城市运行过程中的各类子系统及其互动关系进行全面梳理和归纳,明确各子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组合方式,以此为基础建立城市系统的本体模型。城市模型的构建是非常复杂的任务,需要多方参与,反复修改和完善才能投入使用,作为城市记忆系统构建和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整合的重要依据。 (2)城市记忆信息资源规划。对城市系统各相关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整体梳理,根据不同类型社会组织或个人设计多个层次的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管理级别,确定纳入“城市记忆工程2.0”的信息资源的采集范围,明确各类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数据质量要求。 (3)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智慧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鉴于信息资源分散保存带来的信息孤岛问题,尤其是对数据大规模关联分析所带来的制约,“城市记忆工程2.0”必须高起点规划,基于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技术建设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为各类机构和个人提供硬件和软件服务,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尽可能的社会组织利用云平台开展数字化业务。 (4)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通信网络整合。为了实现各类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整合,需要实现物联网、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等多种信息网络的融合,为基于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的信息资源采集和保存提供通畅的信息通道。 (5)城市记忆工程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建设,参照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共享的相关技术和管理标准,制定“城市记忆工程2.0”实施过程中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编码、元数据、描述方法、存储格式、安全管理等标准规范,为城市系统互联互通提供重要保障。 (6)城市记忆工程战略协作机制构建。“城市记忆工程2.0”是全员工程,几乎涉及城市系统中所有的机构和个人,需要按照合作共赢的思路构建起多元主体战略协作机制。在城市档案管理主管机构的规划和引导下,兼顾各类机构和个人的信息权利保护与社会记忆资源整合的双重需求,采用有条件的管理权限让渡等方式实社会记忆信息资源采集各类主体的参与和配合。 (7)记录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归档管理体系建设。记录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是通过人工方式产生的,是处在各类场合的人对外部世界进行理解后通过文字、图表、数据记录等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忆信息,是人的生物记忆外化为文献信息资源的过程,是社会记忆工程的重中之重。记录型社会记忆信息分为电子文档、数据库记录和网络信息资源等类型,其中,电子文档是档案管理部门最典型的工作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数据库记录是非常重要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尤其是公共机构建立的业务数据库本身就是对现实世界某类事物属性和状态的记录和描述,对来自多个数据库的数据资源进行联合分析是智慧城市运行的主要方式,因而对数据库记录的采集和保存也是城市记忆工程的重点任务。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和保存是档案工作范围的拓展,可以通过对网络信息资源的深度发掘,发现社会舆论的动向和传播规律,为政府了解舆情民意奠定基础。 (8)感知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采集体系建设。感知型城市记忆信息资源采集必须以传感网或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为基础,是通过传感设备自动采集到的城市系统的相关信息,例如通过遥感设备记录城市空间地理概况、通过视频监控设备记录城市运行动态、通过射频识别(RFID)技术记录城市物流情况、通过气象仪器记录城市天气状态等等。 (9)城市记忆信息历史数据导入体系建设。“城市记忆工程2.0”不仅仅是要记录城市当前的运行状态,同时需要根据历史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因此各行各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也是城市记忆信息资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其中以纸质文档、微缩胶片、模拟录像带、录音磁带等载体的非数字化方式保存的信息资源需要按照科学的流程进行数字化加工,将其转换为数字化信息资源后再导入“城市记忆工程2.0”的公共信息平台。 (10)城市记忆信息资源深度整合系统建设。以城市系统本体模型为框架,对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集中保存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进行重新组织和整合,构建城市系统各类实体的虚拟信息本体模型,为实现城市系统的“平行管理”和“平行控制”奠定基础。 (11)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接口。“城市记忆工程2.0”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城市系统运行的现实状态信息进行采集和保存之后,将信息资源体系结构和参数等信息提供给应用支撑系统的开发人员,供进行大规模关联分析编程使用。 4 “城市记忆工程2.0”的实施策略 “城市记忆工程2.0”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是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和最前沿。“城市记忆工程2.0”要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社区信息化、家庭信息化、个人信息管理等领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与集成,实现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理论和技术的集中应用,其范围和规模超过以往的任何信息化项目,其建设任务的综合性、复杂性和难度也前所未有。基于我国城市信息化的现实状况,对实施“城市记忆工程2.0”作如下政策建议: 4.1 梳理与协调与“城市记忆工程2.0”相关的信息化建设项目 “城市记忆工程2.0”的内容与近年来社会信息化建设领域的部分项目存在重合交叉现象,需要进行梳理,明确各类项目之间的关系,尽可能按照一体化思想进行重新布局。“城市记忆工程2.0”与社会信息化项目的关系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对原有信息化项目的继承和扩展,例如对作为“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概念组成部分的“数字城市”(Digital City)项目的继承,在原有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的基础上,继续整合来自其他来源的信息,逐步构建起虚拟城市的模型。②对行业或领域信息化项目的整合集成,例如对电子政务(Digital Government)、电子商务(E-Commerce)、数字社区(Digital Community)、数字家庭(Digital Home)、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等领域产生的电子文档、数据库记录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整合。③对信息化领域前沿技术的应用,例如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城市系统地理和空间信息的采集,应用云计算技术促进城市跨行业、跨机构信息资源的共享。总之,需要协调诸如“数字城市”、“感知城市”、“智慧城市”等概念的城市信息化项目,尽可能通过统一的规划,使城市信息化建设具有相对固定的思路和架构。 4.2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制定“城市记忆工程2.0”专项规划 智慧城市是个系统工程,大体上可以分为“城市系统信息记忆”、“城市系统智能分析”和“城市系统智慧应用”三个模块。“城市系统信息记忆”模块是对城市现实系统状态的大规模采集,工作原则是“面向城市系统本体”,最高目标是建立与现实城市系统相对应的“虚拟城市系统”;“城市系统智慧应用”,模块是以城市记忆信息为基础对社会大众的决策需求提供智能化支持服务,工作原则是“面向用户需求”,最高目标是通过满足公众智能决策需求带动城市系统持续创新,“城市系统智能分析”模块则是介于两者之间,通过对城市社会记忆信息的多维度智能分析满足社会的动态需求。可以看出,“城市记忆工程2.0”与“智慧城市应用系统”的建设思路具有很大的差异,也面临着比“智慧城市应用系统”更加复杂和困难的局面,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最终的成败。因此,建议各地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将“城市记忆工程2.0”作为重点项目制定专项规划。 4.3 制定和推行城市社会记忆信息资源通用语义描述框架标准 “城市记忆工程2.0”要实现多种来源、多种格式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整合,为基于大规模数据的关联分析提供基础条件。数字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在于数据结构的不统一,尤其是实现信息资源管理的元数据结构的不兼容。目前,元数据结构互操作性的解决主要是使用通用元数据框架,例如资源描述框架RDF(Resources Description Framework)就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通用元数据框架之一。 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组成部分的“城市记忆工程2.0”对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智能化利用的需求,要求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能够支持基于语义推理的智能检索,因而需要建立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语义元数据框架标准。目前图书馆的FRBR模型[9]、档案馆的CIDOC CRM模型[10]都是比较成熟的语义元数据模型。档案管理领域EAD、OAIS模型[11]虽然比较成熟,但是属于二维结构的元数据模型,还不能表现数据项之间的复杂语义关系,迫切需要以现有而二维元数据模型的为基础,结合本体思想设计能兼容二维元数据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语义描述框架模型。在通用语义描述框架标准制定以后,档案管理部门就可以通过推行标准的方式参与到城市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使得各类机构和个人在开发各自的业务系统适合尽可能考虑到社会记忆信息采集的需求,按照规范的格式和方法进行相关信息资源的著录,从而减少在后期进行格式转换的工作量。 4.4 以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建设作为突破口 “城市记忆工程2.0”是涉及多个领域、多个层面的复杂工程,推进过程中可以将“城市记忆基础设施平台”作为重点,以带动工程的整体性进展。在硬件基础设施具备以后,先期可以将档案管理部门所收集和保存的电子文档、测绘部门采集的城市空间地理信息、公共安全部门采集的城市监控录像、重要的网络信息资源等导入平台,并按照城市系统本体模型的思路进行组织与整合,构建起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总体框架。此后,可以随着城市记忆信息资源规划、城市记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在与各类社会机构沟通协调的过程中增加新的机构和新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鼓励各类机构采用云计算架构开发业务系统,从技术角度促进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整合。总之,“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是“城市记忆工程2.0”的关键所在,对于全局具有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4.5 构建以档案管理部门主导、各类机构和个人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 档案管理部门是当前文档型社会记忆信息资源最主要的管理机构,承担着搭建社会记忆“骨架”的使命。在长期的档案管理实践中,档案管理部门逐步总结出了“前端控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档案需求嵌入”等参与社会记忆建构的基础理论,在推进“城市记忆工程(1.0)”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城市记忆工程2.0”极大地拓展了社会记忆信息资源采集和管理的范围,但是总体性框架还是沿用了档案管理的基本模式,档案部门参与城市记忆建构的原理与档案管理原理基本类似。因此,档案管理部门是“城市记忆工程2.0”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进行城市社会记忆信息资源体系整体性规划,指导各类机构和个人进行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管理,接收和管理公共机构呈缴的社会记忆信息资源,引导私人机构提交社会记忆信息资源或者进行特定条件下社会记忆资源使用权利的让渡。同时,通过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记忆留存意识,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按照规范化的方式管理业务和生活当中的各类记录信息,在保护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等信息权利的前提下,有条件地进行社会记忆信息资源的共享。总之,“城市记忆工程2.0”必须处理好社会记忆信息资源采集过程中的利益关系,使得参与提交社会记忆信息的机构和可以优先享受智慧服务项目,实现城市记忆信息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5 研究结论 由城市档案管理部门主导的,以留存城市历史记忆为特征的“城市记忆工程1.0”无法有效满足公民和社会组织在城市生活中的智能决策需求。“城市记忆工程2.0”是在智慧城市背景下,对城市社会系统各类构成要素的状态信息和历史信息进行全面感知、记录、采集和保存的所有技术和管理活动的总称,以全员参与、全面采集、集中存储、深度整合、持续扩展为特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工程,其推进程度直接关系到智慧城市建设成败。“城市记忆工程2.0”建设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对城市系统各类要素的记录和感知,获得反映城市系统状态的各类信息资源,然后对其进行集成组织和深度整合后构建起基于本体的虚拟城市系统,为智慧城市其他功能的实现奠定基础。为确保“城市记忆工程2.0”的顺利推进,应该梳理相关的信息化项目,建立专项规划,制定社会记忆信息资源语义描述框架标准,构建城市社会记忆基础设施平台、通过档案管理部门主导、社会组织和成员广泛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分期逐步推进。标签:信息化管理论文; 相关性分析论文; 个人管理论文; 数据整合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信息化规划论文; 信息化时代论文; 工程信息论文; 项目类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