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冬梅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山东淄博255300)
摘要:目的:分析在肿瘤内科导致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到本院治疗肿瘤且行PICC导管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密切观察,统计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分析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结果:150例PICC置管患者中有20例(13.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而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高浓度药物是导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高危因素。结论:肿瘤内科PICC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较高,且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应用高浓度药物密切相关。所以医务人员需要掌握PICC置管的适应症,明确造成PICC非计划性拔管关键因素,从而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不断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概率。
关键词:肿瘤内;PICC;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
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深静脉穿刺方法,相比于传统穿刺方式而言,具有创伤性较小、适应性强、感染发生率低、减少反复穿刺次数等优势,可作为需长期输注化疗药物的高龄患者。随着PICC在临床广泛应用,化疗期间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也呈逐渐增长趋势,也使得高龄患者的痛苦程度增大,影响治疗效果[1]。因此,为了有效预防高龄患者出现PICC非计划性拔管风险,加强护理安全管理,我院对PICC化疗期间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提出相应的预防管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肿瘤内科收治的150例PICC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所有患者经过诊断确定为患有肿瘤,且未经过治疗。排除远处转移者及药物性过敏患者,入院时意识清晰,并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研究。其中男67例,女83例,年龄30~85岁,平均年龄(57.5±3.25)岁;所有患者经过确诊患有肠癌48例、患有乳腺癌29例、患有肺癌20例,患有淋巴癌21例,患有胃癌22例,其他肿瘤10例。给予患者右上肢置管73例,给予患者左上肢置管77例。留置时间最短4d,最长1年。其中头静脉置管39例、肘正中静脉置管40例、贵要静脉置管71例。
1.2治疗方法
将穿刺针及装有肝素盐水的注射器安装好。在上肢选择合适部位,穿刺针斜面向下做静脉穿刺,见到回血后压低角度略向前进,以确保导管尖端进入血管。松开止血带,撤除针芯。用镊子轻夹导管前端,向心性地将其送入穿刺针。当导管进入10~15cm时,退出穿刺针,逐渐撕掉穿刺外套管。继续轻柔地缓慢送入导管,当预计导管到达肩部时,将患儿头转向穿刺侧,使导管易于进入上腔静脉。导管送至标记处,撕掉导管保护套。左手固定导管末端,放松导管锁,轻轻拔出导丝。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然后用肝素盐水封管。消毒穿刺点,固定导管并以无菌敷料覆盖,将导管通过三通接输液装置,在床边摄片确定导管位置。
1.3观察指标
观察正常拔管、非计划性拔管出现的概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分析导致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及非计划性拔管与患者年龄、肘窝下置管、导管留置时间、高浓度药物等存在的关系。
2.结果
2.1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的数据显示
计划性拔管130例,拔管概率86.7%;男性58例,拔管概率44.6%;女性72例,拔管概率55.4%;非计划性拔管20例:拔管概率13.3%;男性8例,拔管概率40%;女性12例,拔管概率60%。
2.2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原因的数据显示
导管堵塞3例,概率15%;导管感染5例,概率25%。血栓3例,概率15%;导管脱落3例,概率15%;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2例,概率10%;其他4例,概率20%。
2.3PICC导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危险因素的数据显示
指标为60岁以上、60岁以下48例、10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29.2%、7.8%;肘窝上置管55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7.3%;肘窝下置管95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18.9%;置管30d以上、置管30d以下58例、9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34.5%、17.4%;高浓度药物42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19%;普通药物108例,非计划性拔管概率9.3%。
3.讨论
导管堵塞、导管与皮肤感染、导管脱出、肢体肿胀均可导致PICC导管出现非计划性拔管。导管堵塞主要是由于输液时未能及时有效更换导管,导致导管出现回血现象所致。感染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患者穿刺后未重视穿刺部位皮肤清洁,护士换药间隔时间过长,导致感染的发生,加之高龄患者自身生理功能大幅度降低,对于外界防御力较弱,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时,高龄患者会不自觉抓挠导致导管拔出。由于高龄患者的血管弹性较差,穿刺针与导管较粗,使得穿刺后患者的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导致静脉回流受到影响,从而出现肢体肿胀症状。高龄患者在活动或者床上翻身时,若导管未能妥善固定会使导管易牵拉拔出;个别患者夜间病情加重或者精神烦躁时也会故意将导管拔出。
第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进行PICC置管,护理人员需加强对穿刺皮肤的卫生护理,预防感染的发生,同时对于污染、潮湿的贴膜也需及时更换,避免因汗渍侵蚀敷料导致导管易滑动脱出[2];第二,定期进行查房巡视,掌握正确的封管与导管冲洗方法,有效预防肢体肿胀、导管堵塞方式,在检查过程中需对导管松动、部分脱出等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处理,避免拔管不良事件发生;第三,加强护理人员责任心,重视健康教育,使高龄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到置管的重要性,同时消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方式率,提高治疗成功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PICC非计划性拔管与高龄患者的年龄、性别、置管时间、疾病类型、置管静脉等临床资料无关,主要因导管堵塞、导管与皮肤感染、导管脱出、肢体肿胀等因素所致,因此,在临床护理期间需对上述风险因素开展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PICC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
参考文献:
[1]卞尧尧,杨丽丽,梅震,等.降低血液肿瘤患者PICC非计划性拔管率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5,22(5):19-21.
[2]高显臣.肿瘤内科PICC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23(16):32-33.
论文作者:陈冬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5
标签:导管论文; 计划性论文; 患者论文; 概率论文; 静脉论文; 高龄论文; 肘窝论文; 《医师在线》2019年8月1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