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华文班远离伪善之美_创新论文

让华文班远离伪善之美_创新论文

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课论文,虚伪论文,美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理念在广大教师的头脑中逐渐确立和巩固,课堂教堂也随之出现了体现创新思想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语文课堂更是生机勃勃,异彩纷呈。但是,我们在看到很多老师大胆创新、张扬教学个性、追求教学风格的同时,也会发现不少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耍弄花拳绣腿,变着法儿追求虚伪的美丽。这种虚伪的美丽使语文谭变得苍白和贫乏,很让人担忧。以下几种情况比较突出:

一、滥用表演法

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以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世界,并获得真切的体验,还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因此,这种表演法常常见诸语文课堂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语文教学。但是,近几年表演法很盛行,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不少老师竞相使用,乐此不疲。有的老师不看文体,不看课文内容,也不看学生的年龄层次,只管让学生表演,结果弄巧成拙,不只是老师自己落下个肤浅做作、华而不实之嫌,更主要的是害了学生,45分钟在学生的哄笑声中流逝,而他们得到的却很少很少。有一次到某校听课,执教者上的是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这是一堂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表演课。教学进行到第三段时,老师先找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他们的滑稽动作和表情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招来更大的笑声。看着这样的表演,我真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气愤,好端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给糟蹋成什么样子了!大家知道,这段文章叙写了项脊轩的变迁,回忆了母亲和祖母的往事,字里行间隐含着作者对家境败落的感伤和对亲人的怀念以及对光阴易逝、怀才不遇、有负亲人所望的感慨,贯穿其中的是“多可悲”之情。老师理应通过诵读感悟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心灵的回应和共鸣。而这位老师所采用的方法与其说是表演,不如说是搞笑,这就严重冲淡了作者深沉的悲伤情感,损害了文章的内容。试想,在学生前仰后合的大笑声中,哪里还能体会到作者悲之所在?

二、“放羊式”的讨论

讨论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其优点在于较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大力提倡“开放性教学”和“研究性学生”的今天,讨论法自然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高频率使用的教学方法。可现在的问题是,有的老师使用讨论法(特别是公开课上使用),仅仅是为了以此换得课堂上的热热闹闹,给自己的课堂教学贴上“学生为主体”“研究性学习”等时髦标签,根本不考虑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只管让学生信马由缰地讨论,这就使讨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盲目性,成了“放羊式”的讨论,成了一件虚伪的美丽外衣。我们时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讨论:学生七嘴八舌,泛泛而谈,讨论的内容没有丝毫价值,而老师总是左一个“讲得好”,右一个“掌声鼓励”;老师不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深化思维,而是袖手旁观,只放不收,任凭学生横生枝节,结果是漫无边际,“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一两个学生争来争去,变成“一言堂”,大部分学生只能成为旁听者,讨论缺乏广度和深度。有这样一节公开课,老师执教的篇目是鲁迅的《阿Q正传》。上课后,老师简单地总结了上堂课的内容,然后提出了一个讨论题:如何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接下来老师把学生分成几组,展开讨论,由一位学生担任主持人,各小组推出代表发言,而老师自己则坐在一旁,一言不发,成为局外人。发言开始后,一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可以使阿Q在精神满足中忘却痛苦,它实际上是一种乐观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另一位同学起来反驳,两人唇枪舌剑,争得面红耳赤。又有两位同学站起来助阵,各执一词。一直到下课铃响,双方还欲罢不能,老师这才鸣金收兵,夸奖发言的几位同学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看起来讨论很热烈,实际上由于老师没有及时引导、点拨,致使学生的讨论走进了死胡同,大部分学生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该讨论的问题没有讨论,该明确的问题没有明确,该完成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课堂教学处于一种低效状态。就这个案例而言,还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老师不应该把主持人的角色让位于学生,使自己陷入插不上嘴的被动局面,失去了引导、点拨的机会。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老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而不应该放手不管,使自己成为旁观者。第二,对学生的观点,老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应该提出自己的看法供学生参考,能肯定的就肯定,该否定的就否定,不能什么问题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像本案例中认为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老师要及时予以纠正和引导。不然,课文课的问题讨论就变成了永远没有结论的讨论,学生会认为谁说的都有道理,怎么理解都可以,这样就使语文课成了一门没有是非标准的课。

三、把耍花样当做创新

当今教育界最时髦的一个词语恐怕就是“创新”。有的老师缺乏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缺乏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不是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格上,而是拙劣地赶时髦,做创新的表面文章,在教学形式的浅层面上运作,追求花里胡哨的虚伪美丽,使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五花八门的怪现象。君不见,有把语文课上成流行歌曲演唱课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滑稽小品表演课的,有把语文课上成港台影视名星绯闻课的,等等。有一次到一所重点中学听“研究性学习探讨课”,执教老师上的是鲁迅的小说《祝福》。一上课,老师满脸的严肃,煞有介事地说:“昨天晚上,在一个古镇的郊外,公安人员发现一具无名女尸,年龄大约四五十岁,身上未见刀枪痕迹,为了查明死者的身份、死因及凶手,我已派出三个调查组分别到鲁四老爷家、贺老六家和卫老婆子家进行调查,要求迅速侦破此案,现在就请三个调查组汇报各自调查的案情。”接下来几个学生先后发言,述说祥林嫂不幸的身世,最后共同认定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是鲁四老爷、卫老婆子,还有鲁镇的人。下课时老师赞扬这几位同学办案迅速准确,有侦破天才,将来可以做一名出色的侦探。听了这堂课,我十分诧异,这样的教学,还能美其名曰“研究性学习探讨课”?这样上小说,还能叫“创新教学”?小说的教学,不分析人物形象,不讨论作品的主题,不分析环境描写,而是模拟公安人员办案,把语文课上成案件侦破课,亏这位执教者能想得出。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在评课时,有位当地颇有名气的老师对这堂课大加赞赏,张口闭口“有创新意识”。我们不禁要问,语文课这样“创新”下去,还有什么文化底蕴和人文含量可言?还谈什么提高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语文课还有一点语文的味道吗?

以上列举分析了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几种不良现象,这些不良现象反映了一部分老师的错误的价值取向。在他们看来,语文课上得越热闹越能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越花哨越能体现创新思想,越奇特越能博得听课者的喝彩。殊不知,这些虚伪的美丽,既削弱了语文学科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作用,又流失了语文教学本应该具有的丰厚的人文精神,长此以往,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语文教学的质量,导致学生语文素养的低下,使语文教学再次陷于被人指责为“误尽苍生”的尴尬局面。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语文老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都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和踏踏实实的教学作风,丢掉花架子,练练真功夫,努力追求既有创新思想又实实在在的教学填界,做一个无愧于时代的语文教师。

在此我呼吁:让语文课远离虚伪的美丽!

标签:;  

让华文班远离伪善之美_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