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科技合作前景_科技论文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科技合作前景_科技论文

台湾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趋势及两岸科技合作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合作论文,台湾论文,发展趋势论文,两岸论文,高科技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全球经济面临剧烈的变革,主导这个变革的主要力量是科技革命。日趋激烈的经济竞争点,无疑集中在科技的较量上。而科技的较量是从各国的产业发展中体现出来的。产业是决定各国未来兴衰的经济命脉。在此种形势下,台湾的经济发展受到挑战。昔日的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随着科技时代的来临,其优势及竞争力已不再辉煌。为此,台湾当局对今后及跨世纪的经济发展制定了新的发展战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进而实现下个世纪建成科技岛的总目标。

一、高科技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的主导力量

1.产业结构角色异位,科技产业晋升首位

80年代以前,台湾主要靠基础工业(钢铁、石油、机械、建材、汽车等)和传统产业(纺织、食品、日用品)来支撑其经济的发展。其中,传统产业中制造业居首位,基础工业居次,技术密集工业居第三位。随着台湾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台湾传统产业和基础产业的优势及竞争力逐渐减弱,甚至成了与科技产业发展争夺资源和人才的耗能产业以及夕阳产业,致使产业结构的矛盾突显,直接制约着台湾科技产业的发展。

进入90年代后,台湾不失时机地发展了高科技产业,如资讯产业、半导体产业、通讯产业等。其中有些产业已跨入了世纪先进行列,其产品不乏国际市场上的精品。它们创造了较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更高的附加价值,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最近台湾“行政院经济部”推出的“2020年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对原有的产业发展顺序调整为:技术密集的科技产业由原来的第三位提升到第一位,其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40%,提升到2020年的54%,技术密集的十大新兴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由1998年的21.3%,增加到2020年的25.5%;基础工业仍居第二位,其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35%下降到26%;而传统工业则由原来的第一位调整为第三位,所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0年的25%下降到2020年的20%。同时,今后的基础工业,因其不符合全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需求和形势,将改为以内需为主,不再鼓励外销。并开放耗能原料产业赴海外或祖国大陆设厂发展,再回销台湾。

2.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明星产业领航新世纪

1997年以来,台湾高科技产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尤其是资讯电子业,更是一支独秀,业绩十分突出,资讯电子产业及其相关产业,已成为台湾经济的中坚和主导力量。

对台湾1999年1000个大制造业企业排名榜资料的分析,显示了台湾资讯电子业及其它新兴高科技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和活力。进入台湾1000强的大企业中,通讯、电脑与半导体产业已达354家,占35%。1998年进入台湾10强的大企业中有6家是传统产业,4家为电子企业,1999年正好倒过来,进入10强的大企业有6家是电子企业。其中,宏基电脑已成为民营制造业的龙头老大;按利润排队,列入前20名的大企业中,1998年电子业有10家,1999年扩展为14家,其中列入十大企业的有7家是半导体和电脑企业;列入资产报酬率最高的20个大企业,电子业有14家,其它也多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列入成长最快的20家企业中,几乎都是电子企业,其中年营收入增长率最低的企业也在280%以上。近三年成长最快的20家企业,也几乎都是电子企业,三年增长最低的为10倍,最高为166倍。许多企业是在跳跃式地发展。台湾高科技产业尤其是资讯电子业,已在世界高科技产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商业周刊》在最近公布的全球科技100家大公司排行榜中,台积电名列第5位,鸿海名列第27位,显示了台湾科技企业的实力。

由于台湾高科技产业以世界市场为导向,积极参与全球科技竞争,努力抢占市场份额,若干资讯产品,如笔记本型电脑、掌上型扫描器、监视器、主机板、键盘、视讯卡、音效卡、绘图卡、终端机、PC用交换式电脑供应器等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居于首位或位于前列。

台湾成功发展电子、资讯和半导体等高科技产业所产生的火车头效应,促使当局决定扩大高科技产业的比例,选定了跨世纪发展的最具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七大高科技产业、即资讯产业、半导体产业、精密机械产业、通讯产业、环保设备产业、生物制药产业和航太产业。台湾计划将这七大高科技产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比重,由1995年的16.7%,扩大到2005年的30.8%,增长率最高的是半导体产业占18.6%,通讯产业占15.2%,航太产业占12.9%,资讯机器占12.7%。届时,资讯机器和半导体产业的产值都将达到1兆元新台币。各高科技产业的具体目标如下:

资讯产业:随着人类即将进入信息社会,资讯工业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方面计算机(硬件)的生产需求日益增多,产品更新换代也日益加快;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业将在社会生活中登台担任重要角色。因此,台湾计算机产业2000年的发展目标是总产值增长到7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3.8%,以仍高于全球平均成长率的速度增长。随着全球资讯工业分工体系的日益完善,半导体、软件、硬件和电脑网络等产业趋向整合,软件将是贯穿整个资讯电子产业的灵魂。因此,21世纪台湾资讯产业也将由组装、维修、生产和制造为主的产业模式,升级为设计、软件、关键零组件等模式。同时,21世纪也是3C(电脑、通讯、消费性电子)产品整合的时代,全力发展3C产品也是台湾资讯产业锁定的发展重点,以此来配合台湾21世纪迈向电子化、网络化管理的目标。

通讯产业:世界即将进入天涯若比邻的通讯时代。横跨通讯设备与电信服务两大类产业的通讯产业,在21世纪随着科技的进步,将发展成为多媒体的宽频世界。台湾不但要将通讯产品发展成为下一轮的高科技产业,而且要冲向全球前5名,并借助通讯产业的兴盛来带动各项产业的崛起。

台湾制定的发展目标是:总体通讯产业的产值到2002年时,达到60.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5%。在无线通讯领域,2005年时产值达到1650亿元;在宽频网际网络方面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每年增长20%,到2002年,硬件设备产值达到1400亿元,服务业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同时,当局推动的资讯基础(NⅡ)建设计划为,自1997年起的五年内,投入11项重大资讯基础建设工作,以奠定台湾资讯建设的基础,尽快实现“3年300万人上网”的目标。

生物技术产业:生物技术将是最具有发展潜力和远景的新兴科技。从2000年起,台湾已将生物技术产业纳入十大新兴工业,把生物科技定为八大关键科技之一。预定在2005年时,生物技术的总产值将达到800亿元,占全球生物技术产业总产值的3%。从生物技术产业的结构来看,预定2005年时,医药工业将从现在的24%提升到50%,特用化学品工业将从目前的11%提升到2005年的20%,而食品工业则从目前的51%下降到25%。

半导体产业:该产业是台湾的产业之米,它广泛应用于资讯工业、精密机械工业、消费性电子工业、通讯工业及服务业各个领域。按照调整方案,台湾半导体产业2005年的总产值目标为660亿美元,占全球8-10%的比重。未来10年的平均增长率维持在16-20%,到2005年时,占制造业的比重将增加到10.3%,晶园代工将成为半导体的主流产业。迄今为止,台湾对半导体产业的总投资额已超过5000亿元,跃升为全球第三大生产地。2000年半导体产业的投资额已达到127亿美元,2001年将达到154亿美元。台湾还计划10年后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增加到2兆元。

环保产业:当前,全球环保意识日益觉醒,发展环保产业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环保管理系统已导入全球市场,成为解决环保问题的经济手段,使全球进入绿色消费时代。加之全球正致力于削减二气化碳的排放量,以克服温室效应。因此,台湾将其定为下个世纪着力发展的科技产业。按照规划,今后环保设备产业产值的年平均增长率为6.7%,产值从1995年的50亿元新台币增长到2005年的96亿元,占制造业的比重将为0.1%。附加价值到2005年时,增加23%,附加价值率增加24%。

航太产业:台湾的航太产业发展,已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此跨世纪的关头,又制定出第二个“航太工业技术发展计划”、“民航航电发展三年计划”和“民航卫星通信导航系统发展五年计划”等三个科技计划,决定大幅扩充研究开发能力。预计从2000年起的五年内,台湾投入的经费预算将超过25亿元新台币,增长比例为40%。未来航太产业将朝飞机制造与参与开发零组件生产、维修及航太电子等重点策略方向发展。预计在2002年时,其产值可达到70.5亿美元的目标,平均增长率也可达到21.3%。

精密机械产业:它是各产业的基础。台湾发展该产业定出的目标是,总产值由1992年的36.3亿美元,提升到2002年的128.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3.5%。

3.多媒体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是台湾21世纪的主流产业

台湾在众多重点加强发展的明星科技产业中,又把多媒体产业和生物技术选定为21世纪的两大主流产业,大力加以推动。其中包括了医学生物技术、制药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环境生物技术和保健生物技术等。

发展多媒体产业是指电子、通讯、Content软件。它所带动的相关产业主要包括:电脑、通讯网络业、有线电视业、网络服务业等,也涉及消费性电子家电业。预计未来产值可达到制造业及服务业一半的水平。

发展生物技术产业,近年来在台湾已成风潮。台湾决定在本世纪三年内,掀起生物技术投资热潮。同时,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予以加速推动。1995年,台湾出台了“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7年又制定了“农业生物技术”与“基因医药卫生”计划。最近还打算推动“生物技术与制药研究”计划。在资金方面,有鉴于生物技术开发时程较长的特性,台湾“行政院开发基金”,“经建会中长期资金”以及“经济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都给以较长时间的贷款年限,对生物技术厂商上市上柜放宽条件;取消对生技发明人的技术作价限制,对生技业者提供长期协助等等。在人才培育方面,台湾“教育部”制订了“生物技术教学改进方案”,在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教学研究中心,培育生物技术产业所需的人才。

目前,新竹科学园区竹南基地中,已规划了约10余公顷的生物科技产业专区;台南科学园区目前也在规划27公顷的“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区”。此外,彰滨、台南、云林科技园区共计有354公顷的土地正在规划中。

二、台湾发展高科技产业的特点

1.以政策引导,采取优惠的产业政策

信息产业、技术产业是投资大、风险高的产业。为此,台湾当局修订了“信息电子工业发展执行计划”和“资讯软件工业辅导重点”,并通过修订“奖励投资条例”等措施,将资讯工业的生产与产品研发列入“重要生产事业特别奖励适用范围”,指定专业银行对资讯工业施以中长期低息贷款和短期融资便利。针对资讯厂商产品研发意愿低落与关键零部件中自主性脆弱阻碍资讯工业发展的状况,当局设立“研究发展基金”、“研究信用保证基金”,支持对风险高、投资大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工业经济研究院每年投入上百亿新台币用于研发资讯技术。

2.集中各方优势,开发科学工业园区

台湾模仿美国加州硅谷,于1981年在新竹设立了科学工业园区。在该园区内,除土地、厂房的购置上予以优惠外,还提供给厂商5年免税、输入各种机器、设备、原料、半制品可免征进口捐税、货物税及营业税等租税奖励措施。由于当局的大力推动,现已形成了一个公营与民营并举、互补共存、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1993年园区产值首次突破1000亿元。到2000年,园内产值已达2万亿元。

新竹工业园区的成功,为台湾发展高科技提供了经验。台湾当局已决定设立台南科学工业园区、南港软件园区、云林科技工业园等园区。民间投资也纷纷创建了一些规模较小、专业化较强的工业园区,如宏基的宏基科技园区、东和纺织的龙港科技园区,以弥补当局投资覆盖面小的缺陷。

3.增加科技经费的投入

新竹园区从创建到1997年共投入167.5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研究开发。为推动“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未来5年还将投入超过300亿元的资金。1984年,台湾当局确定了“资讯基础建设计划”,每年投资200多亿元新台币,以推动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在台湾主导全民“上网运动”,积极创造资本投入资讯产业的宏观环境。

4.重视科技人才,加强人力资源的发展

台湾从1968年起国民教育从6年增为9年。这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改进有极大裨益。过去对于职业教育不大重视,现在已有所改观。目前每年约有5万名新工程师,这是一支可观的生力军。

此外,科技企业还相应采取了科技人才入股分红的措施,将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紧紧地拴在一起,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知本家”。

5.发挥社会力量,引入风险资金

高科技的中小企业,自身没有雄厚的研究发展资金提供高新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和投产。它们创办新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3种方式:①向家庭成员或亲朋好友筹款;②向银行贷款;③寻求当局科研资金资助。这些传统的融资方式已很难满足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寻求新的融资途径。风险资本的引入可为建立新企业、制订市场战略、提供组织和管理所需的技能提供服务。打破了一般股份公司的股本投资者仅仅被动地等待收回投资的局面,使投资者能与经营管理活动保持密切联系。

6.走专精化的发展道路

台湾的高科技企业从仿冒制造起家,除宏基等少数几家外,绝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先天不足,核心技术力量落后于先进国家和地区,它们做不了CPU、CD-ROM等高精尖产品。为此,台湾企业不刻意追求规模,走专精化的道路,即一家厂商专门发展一项或几项产品,力求以某一项或几项产品的“精益求精”占据市场,从而实现单项产品或零组件的世界级规模和效率,进而集各单项优势为产业整体优势。宏观上获得规模效应,在产业内部形成产销合理分工的网络渠道。产业内部自然形成的同呼吸、共命运、互利互惠、互相依赖、以协作求生存、求“双赢”的“策略联盟”——由两个或以上的相关产业厂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成员间分工合作,资源互补、信息共享,实现了较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形成了产业整体极具竞争力、个体上也具有比较利益的优势。

高科技产业对推动台湾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首先,高科技发展的直接结果,是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自90年代以来,台湾经济稳定增长。1996年,台湾经济增长率是6.10%,GNP达2829亿美元;1997年经济增长率上升为6.68%,GNP达2926亿美元。可见,台湾高科技产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的支柱。

台湾在贸易收支方面一直保持着顺差,且此差额稳中有升。1999年,出口累计达到1106.18亿美元,进口累计1004.01亿美元,贸易顺差为102.17亿美元。与1998年相比,1999年的进出口差额有了65.4%的高额增长。

其次,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方式,提高了管理水平。高科技,特别是国际网络所掀起的热潮,对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式是一种冲击,同时更是一个挑战。企业经营者可以根据畅通的信息,开发新产品,同时将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依据各个部分的比较利益进行地区分工。

再次,解决了就业的难题。伴随着大量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兴起,台湾的就业压力得到了缓解。1998年在包含有科技企业的制造业里,就业增长率达4.6%,而整个产业的就业增长率也相应有了2.8%的增长,有929万人实现了就业。

最后,高科技的发展提高了人口素质。高科技产业的高速发展要求人口有较高的素质,特别是科学文化素质。为此,台湾当局调拨给教育的经费不断增长。1998年,实际用于教育的经费达4307亿元新台币,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金支持,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断增加。

三、开拓海峡两岸科技合作和交流的新纪元

新的世纪是伴随着科技、经济的激烈竞争到来的。世界高科技的发展,正因技术创新的加速更具挑战性、垄断性;世界经济竞争也更明显地呈现为高科技产业的较量。正如江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进步深刻地改变了并将继续改变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和世界面貌,……。”我们应当从这个大趋势去展望两岸科技关系的前景,把握住合作发展两岸科技产业这个新世纪向我们提出的大方向。

1.利益互补机制是两岸合作的客观基础

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的发展,由于体制背景、内外条件及发展道路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两岸合作的基础,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资源的互补性、资本投资的互补性、产业优化的互补性和科技开发的互补性。

资源的互补性,主要表现为祖国大陆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丰富与台湾自然资源的匮乏和劳动力资源的短缺。祖国大陆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可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极为丰富的各种自然资源。其自然资源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结构与品质、潜力与开发利用能力等都有一定的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台湾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其工业发展所必需的矿产资源甚为贫乏。例如在能源方面,煤炭略有蕴藏,但质量不佳,且不能自给;石油产量极为有限,绝大部分需要进口。在劳动资源方面,祖国大陆拥有全球数量最多的劳动力资源;而台湾的劳动力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而日益短缺。

资本投资的互补性,主要表现为祖国大陆资本短缺和台湾资本的充裕。祖国大陆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之前的高速增长时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台湾经济经过多年较快的发展,资金较充裕,且长期的贸易顺差为其积聚了较大数目的外汇。但自80年代以来,台湾投资环境日益恶化,加上外资顺差较高,台湾资金呈现相对过剩状况。大量资金需要寻找出路。而祖国大陆价格低廉的劳动力,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正是台商理想的投资场所。

产业优化的互补性,主要表现为台湾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与祖国大陆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定需求。作为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工业化地区,台湾很多企业为了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急于寻找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合适场所。而祖国大陆又对劳动密集型工业还有一定的需求,这正好为台湾劳动密集型工业的转移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科技开发的互补性,主要表现为祖国大陆技术开发的“科技型”与台湾技术开发的“开发型”。在多年国际竞争的拼搏中,台湾为了支持出口产业,一向重视应用技术和技术产业化,却轻视基础科学研究。由于这一倾斜政策,导致了台湾一般科技成果的产业化程度较高,而在基础研究,特别是高新技术和尖端科技方面的实力却显得不足,难以在高新技术前沿有新发明和创新。这已成为台湾产业升级的一个瓶颈。而祖国大陆重视基础科学研究,多年的科技积累和较为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使得祖国大陆在若干基础科学、高新技术和尖端科技方面已具备相当的实力。物理、数学、化学、化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超导研究、生物基因研究、原子反应堆研究和应用等领域都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

2.文化优势为两岸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如果说海峡两岸的利益互补机制是从经济层面推动着两岸科技与经济的合作的话,那么,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则将中国人所具有的心理、行为和习惯等,深深地埋藏在两岸中国人精神的深处,并在更深层面上影响着人们的投资心理和行为方式,对两岸科技与经济合作起着粘合、加固、推波助澜的作用。

首先,在语言沟通方面,由于台湾与祖国大陆语言相通,台湾企业进入祖国大陆无需借助翻译就能相互沟通。据台湾学者对向大陆投资的台湾制鞋企业的投资动机的问卷调查,在所列举的促使其投资的11个因素中,“相同的文化和语言”是仅次于“低工资劳动力”的第二大动因。

其次,在地方习俗方面,台湾的饮食、生活习惯及习俗等与祖国大陆,尤其是与广东、福建两省相近,台商进入祖国大陆,无需太多调整即可入乡随俗。

最后,在企业文化方面,中华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本,推崇人性伦理,形成了中国式的“情、理、法”的管理理念,只要细加比较,就会发现,台湾的企业文化较之欧美企业文化,与祖国大陆企业长期以来形成的某些习惯作法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在两岸的交流和合作中,双方能找到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更易沟通。

总之,台湾和祖国大陆同文同种,深厚的血缘、地缘、亲缘、情缘关系使两岸人民有着传统的人文亲和力。这将会有力地推动两岸科技与经济合作的持续发展。

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合作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较大发展,两岸的合作已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基础。如果说两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分为相互了解和开展实质合作两个阶段的话,经过10多年的人员来往和交流,两岸科技界应当说已经完成了相互了解、相互磨合阶段的任务。两岸在今后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中,应当跨入开展实质性合作的阶段。在基础研究方面,应选择一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和课题进行合作,通过一定的形式,如合作建立研究机构或实验室等,发挥两岸各自的优势,提高双方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实力;在科技产业方面,也应选择一些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项目,如中药领域的项目,共同研制、共同开发,创出中华民族的品牌,打入和占领国际市场,并以此带动两岸科技产业界的合作。展望未来,其发展势头将不断增长,前景十分广阔。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深信:如果两岸进一步撇开政治歧见,凝聚两岸的科技与经济力量共同规划,将诸多互补性要素有机组合,则不仅可以使海峡两岸在降低成本、减少风险、深入合作及有效管理方面更具得天独厚的优势,以促进两岸的繁荣和科技进步,提高双方的竞争致胜力,而且还可以开拓新的发展契机,加速东亚地区区域性协作体系的形成,从而增强迎接国际上区域性集团挑战的能力,并最终促进海峡两岸的统一。

3.对促进两岸科技合作的一些建议

两岸的科技合作与交流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规模和层次还远远不够,两岸在科技发展上优势互补的有利条件尚未充分发挥出来。目前,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许多工作需要去做:

(1)扩大往来,增进理解,提高共识,排除干扰

由于多年相互隔绝,两岸无论在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制度或商贸习惯上,都有许多差异,相互有许多方面不熟悉、不习惯、不理解是难免的。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往来,以利增进、加深相互了解。

(2)进一步完善法规制度

从法律上为扩大两岸科技往来创造良好的条件。1978年以来,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在“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引下,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有力地推动了两岸的交流和合作。

但是,众所周知,台湾当局对海峡两岸的交流和合作虽然有了些松动,如颁发了《现阶段大陆政策》、《对大陆地区间接输出货的管理办法》、《大陆产品间接输入处理原则》、《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人民关系条例》、《引进大陆技术办法》和一些相关的优惠政策等,但台湾当局实行的是“口和心抗、言和行抗”的方针,使许多符合两岸人民利益的事无法付诺实施。

(3)从易到难,从间接到直接,稳步前进

由于海峡两岸在自然资源、资金、技术、劳力资源及经济发展阶段上的差异,客观上存在两岸之间多层次的互补性,加上有利的地缘关系,发展两岸科技交流和合作,对双方都是有利的。因此,在两岸合作上,不要有急躁情绪,急于求成,而要视时机的成熟程度,从易到难,从间接到直接,逐渐发展,稳步前进,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4)发挥创造性,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科技交流与合作涉及许多学科、门类、水平、群体等,必须视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式方法,如学者个人或单位团体的互访、学术报告、研讨会、客座教授、短期培训、留学、交换资料、成果转让、共同研究、资助、投资、合资、合作……等,有些活动可以在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或第三地进行。总之,要不拘一格、扎扎实实地以追求双方的实际利益为目的。

(5)充分发挥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的作用,推进“中华经济圈的形成”

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后,由于与台湾关系的历史渊源,必将继续发挥沟通海峡两岸的桥梁作用,将双方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许多有识人士认为,由血缘、亲缘、地缘联系起来的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如能组成“中华经济圈”,必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支柱。尽管目前要实现这个理想还有许多难处,但只要各方都能以大局为重,顺应时代潮流,努力推动,真诚协商,也不是不可实现的。

(6)充分发挥海协会和海基会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海峡两岸在科技交流和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分歧与矛盾,甚至利害冲突,必须妥善解决,才能保证交流合作的顺利发展。为此,海协会和海基会可考虑将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列为自己的工作之一,必要时也可设立一个分科委员会,就科技交流和合作制定计划和措施。

(7)将产业科技作为切入点,加速推进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回顾海峡两岸10年来的交流史,可以看到,经贸交流是最早的突破口,也是双方重大的利益所在。为了在剧烈竞争的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两岸都必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因此,科技交流与合作也可随着经贸交流的扩大而扩大,可以同心协力发展面对世界市场的高科技产业。

总之,两岸在科技及其产业化上的合作,对于两岸的繁荣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共同营造有利于两岸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宽松环境。不管在前进道路上还有多大的障碍,海峡两岸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必将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标签:;  ;  ;  ;  ;  ;  ;  

台湾高科技产业发展趋势与两岸科技合作前景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