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幅起落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策论文,大幅论文,股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市场比人强、形势比人强、价格比人强时,就要警惕市场全面通胀的风险。2007年10月以来,短短5个月时间,上证综指从6124点的峰值跌近3300点(截至撰稿之日),面对持续蒸发的市值,股市中恐慌情绪日益蔓延,市场要求政府救市之声更是响彻云霄。大家知道,上证综指2001年从2245点跌到998点用了4年,而这次从6124点跌到3300点只不过半年时间,跌幅之巨可谓惨烈。底在哪里?割不割肉?如何优化资本市场结构,促进股票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着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这对于进一步巩固股权分置改革以来的市场建设和改革成果,对于解决当前市场面临的突出矛盾,具有十分现实的指导意义。
通常来说,一轮大牛市的兴起至少要两个条件:企业价值低估和市场充裕的流动性。这两个条件在2005年中都具备,而且还多了一个股权分置改革的历史性事件,三大因素碰撞在一起,引发了一轮海啸行情。反过来,一轮熊市的到来也至少两个条件:企业价值高估和市场流动性的紧缩。这两个条件在2007年四季度都具备了:市盈率高达七八十,怎么看都是泡沫;央行信贷紧缩一下子吸干市场多余流动性,让民间真实利率飙升。这其中还再加上一个条件:美国次按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恐慌。三大因素交织在一起,结果就是现在绿油油的大盘和吱吱惨叫的股民。
笔者认为,2008年股市走势可能复制2005年。因为2005年和2008年资本市场的宏观经济背景基本相同。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的原因就是经济过热和通胀形势开始严峻,包括信贷紧缩在内的一连串的行政调控急刹车之后,立即看到了股市、楼市、物价开始下行,然后就是信贷慢慢宽松,人民币升值引发资金套利小高潮,股市随着股权分置改革渐入佳境。2008年财经工作“双防”总基调其实就是2004年行政手段的重复,这种情况下,股市、楼市走势就有复制2005年的可能。
但历史从来不是简单的重复。2008年的一些局限条件也与2004年不同:全面通胀预期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形成;存款实际负利率和市场真实利率飙升同时并存;包括美联储在内的欧美央行货币政策明确为大幅减息,以防止金融系统崩溃;国有银行完成上市后商业化特征明显,行政色彩减弱;政府换届后的投资冲动强烈,全面通胀预期形成、存款实际负利率和市场真实利率飙升三个条件并存,决定钱绝对不会老老实实趴在银行账户上坐以待毙迟早会流向市场;人民币升值预期和欧美宽松货币政策,决定境外资金将如洪水一般涌入国内;银行上市后盈利冲动,会驱使其想尽办法打信贷擦边球;地方政府换届后的投资冲动不是中央所能约束的,更何况2008年实施的稳健财政政策本身,就有加大项目投资力度以对冲信贷紧缩含义;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在这场博弈中未必占优势。这些条件交织在一起,最终将表现为明显的流动性过剩。
这一切转变需要时间,由于高通胀带来的压力,政府信贷紧缩政策将极为严厉,所以2008年资金宽裕的局面也许来得比2004年晚,但考虑到以上条件,局面一旦转变,其形势发展可能要比2004年来得猛!
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条件,目前只满足一个,那就是股价大跌使得企业价值开始浮现。市场目前平均市盈率不过25倍左右,在一个经济增速高达10%左右的国家,这样的市场无论如何都不能说是高估。下面就要看市场流动性宽松局面何时出现。今年三月份,地方政府换届后的基建投资刺激境内资金投放、美联储的减息政策效果、人民币升值套利潮推动基础货币投放,这些都要到今年年中才能看出来。之前境内头寸恐怕依然紧张,这一点可以通过民间借贷利率的指标也可以观察到。目前温州民间借贷利率依然在高位。所以,如果宏观政策没有大变动,股民呻吟之声恐怕还是不绝于耳了。
在股市快速缩水、证券市场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一些旧有的制度性缺陷还没有完全解决,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也陆续出现。繁荣与隐忧相伴,掩藏着经济运行存在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目前经济中存在的“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的通货膨胀”的风险,认真落实“两个防止”,严把信贷和土地“两个闸门”,加强对投资新开工项目的控制,从紧把握货币信贷总量和投放节奏,维护金融稳定,推进股市健康稳定持续向前发展。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促使我国股市走出以往暴涨暴跌的状态,实现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期待,更是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根本利益所在。当务之急是:
——稳定预期,增强市场信心。数以万亿计的财富从股市消失,投资者信心受到重创。一是要保护好投资者利益。无论是成熟股市,还是我们这样新兴加转轨的市场,政府的责任都在于培育和维护市场的成长,在于保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稳定当前股市,应当是一项重要工作。二是要及时沟通信息。今年以来,沪深股市振荡加剧,投资者信心受挫,投资行为趋于短期化,各种猜测、传闻铺天盖地,需要相关部门及时阐明政策、披露信息,不给始作俑者以机会。而股市最核心的矛盾是供需矛盾,投资者信心的基础是“三公”秩序。要把供需矛盾作为突破口,把“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作为不断加强、持之以恒的工作主线。越是在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时期,越要强调维护公开、公平、公正。三是下大力气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面对亟待解决的市场结构不合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约束机制仍不健全、部分市场参与者守法意识弱、信用建设程度低、投资者整体风险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在法治原则和轨道上,通过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四是进一步加强对股市的监管。要依法严厉打击市场操纵、内幕交易行为,提高各方面的信息披露水平,是维护市场秩序的十分重要的环节。“标本兼治,远近结合,内外并重”,是我们推进证券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方向。
——灵活调控,把握“从紧”节奏。当前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但固定资产投资反弹的压力较大,货币信贷投放仍然偏多,流动性过剩矛盾尚未缓解,价格上涨的压力明显。国际上,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进一步加剧,全球经济环境变化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增加。防止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是金融宏观调控的中心工作,应从增加供给和稳定预期等方面综合采取措施。要充分认识结构调整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财政、产业、外贸、金融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国际收支趋于基本平衡。在货币政策取向和措施上,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从紧货币政策取向。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正确把握金融宏观调控的节奏、重点和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坚持有保有压,加大对“三农”、就业、助学、中小企业、消费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供求的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跨境资本流动监管。
——多元化融资,加快资产证券化。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虽然有限,但启发不小。次贷危机的根源并非资产证券化本身出了问题。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不可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在机制设计上吸取教训,加快其进程。当前国内依然是以间接融资为主,但无论哪家商业银行,都经不起每年贷款百分之十几的增速,如此发展,用不了两三年,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就会接近警戒线。难道要银行每隔几年就来一次再融资?市场不会允许无节制地再融资,而且股本融资的成本很高。国外银行业应对这个问题,一是靠盈利结构多元化,尽量发展经济资本占用少的业务;二是靠资产出售,特别是贷款转让,而贷款转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资产证券化。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为市场提供更多产品,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工具,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育和成熟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技术实际起到了分散风险的作用。
——坚持价值投资,发挥基金业对投资的引导。基金行业应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坚持长期理念和价值投资,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与稳定。经过10年发展,基金资产规模稳步扩大,投资者数量不断增加,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基金行业更应该认真思考如何进一步发挥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不论市场如何变化,都要始终保持冷静和清醒,始终坚持长期理念和价值投资,始终把基金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强化内部控制,防范市场风险。基金应更多地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向广大投资者提供更多更好的专业理财服务,为投资者谋取更多的回报,传播更多的金融知识和正确的理财观念,做好投资者服务;另一方面,要自觉维护市场秩序与稳定,积极推动市场创新,促进市场运行质量的提升和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此外,还要积极参与社会捐助等公益事业,努力回报社会。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长期以来,我国实际上实行的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在经营不善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的过程中,往往是由中央银行和地方政府承担个人债务清偿的责任。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由各级政府或中央银行“买单”的缺陷和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这种模式不仅给各级财政带来沉重负担,而且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的严重扭曲。近年来,我国尽管没有经历金融风险的集中和大规模爆发,但中小金融机构的经营危机乃至存款挤兑事件仍时有发生。诸如几年前的“海南发展银行”“广东国际信托”“中农信”等事件,就直接威胁着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和社会的稳定。作为国家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已迫在眉睫。
所谓存款保险,系指存款类金融机构,按照所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特定机构缴纳一定保险金;当其发生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或者其他经营危机时,由存款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的一项制度。从防范金融风险的角度看,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天生存在着脆弱性和不稳定性,一旦个别经营不善的银行出现挤兑现象,极易导致健康的银行受到冲击。而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有助于抑制挤兑,维护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的稳定。这项制度的核心在于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摊因金融机构倒闭而产生的财务损失。有利于保护中小存款人的利益和提升社会公众对银行业体系的信心,有利于维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发达国家金融安全网必备的三大支柱——中央银行、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机构相比,只有中国后者尚未成立。美国在上个世纪30年代最早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此后,不少国家纷纷引入这一制度。尤其是在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许多国家在出现较严重的银行危机或金融危机以后,存款保险制度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目前全球共有9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这一制度,此外还有20多个国家正在研究、计划或准备实施之中。
——择机推出股指期货。由于“大小非”解禁、再融资及对宏观调控的担忧,今年以来中国股市的波动显著放大,系统性风险加剧,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个金融市场体系还十分单一,特别是缺乏有效的风险分散和管理的功能。自2007年10月16日,国内A股达到历史新高后就一路震荡向下,迄今累计已经大幅调整超过40%。意料之中的暴跌已经完成了,股市上的多空预期开始重新均衡,此时中国市场对于风险管理工具有迫切需求,重新迎来了一个推出股指期货的良机。从国际经验来看,股指期货是一种很好的稳定市场的工具,作为市场的减震器和稳定器,有利于平滑市场风险,有效防止市场大起大落、过度波动。现阶段推出股指期货,有利于推动蓝筹行情和恢复市场信心,帮助机构规避下跌风险,减缓基金赎回压力,为股市带来一定的流动性。从长远看,股指期货能平抑市场波动,鼓励投资者的长期投资行为,对股市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尽快推出股指期货,也是金融创新的要求。
当前,要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确保国家整体利益的前提下,共同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努力保持市场平稳发展。增强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意识,促进上市公司提高质量规范运作,走出大起大落循环,实现中国股市又好又快发展!
标签:银行信贷论文; 信贷规模论文; 信贷业务论文; 金融论文; 股市论文; 银行论文; 经济论文; 投资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