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理解形成的内在机制_系统思维论文

高级理解形成的内在机制_系统思维论文

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机理论文,超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1)05-0048-07

机理亦称机制,原意是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它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广为引用且其引伸意义甚为复杂。综合当前各学科使用“机理”一词时所表达的涵义,我们认为“机理”一词的基本涵义有三个:一是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结构;二是指事物在有规律性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三是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就是指超前认识在有规律的生成运动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超前认识的形成,具有坚实的客观基础,又具有客观的主体依据,是客体物质运动和主体思维活动的辩证统一。因此,对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应从其客观基础(现实根据、客体根据)与其主体依据(生理基础、思维基础)两大方面进行分析,以揭示超前认识形成过程的基本动因和内在根据,以观念形式逻辑再现超前认识生成运动的一般过程。对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在把握超前认识的概念内涵、本质特征、基本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超前认识形成过程的奥秘,以达到对超前认识生成过程的本质的科学理解,从而推进超前认识的深入研究。

一、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

作为人类认识的诸多表现形式之一,超前认识是主体在实践活动基础上,立足当前现实,通过把握客体运动规律的人脑思维活动所产生的对客体的未来趋势和前景的能动的提前反映。事物的现实存在和事物自身内在的本质和规律,构成了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方面。

现实客观物质世界的系统性存在,是超前认识形成的现实根据,也是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的最基本的方面。超前认识以未来为认知向度,但决不是脱离当前的现实、与当前的现实无关的。因为事物的未来状况是以其当下的现实为前提的,因而对事物的未来的状况超前认识也必须立足于现实,以对现实的认识为前提。按照唯物辩证法和系统论的观点,世界是一个充满了极其多样的物质形态和现象的统一的物质世界。构成物质世界的具体的事物或事件各自都是一个系统,这些系统都是由一定的因素组成,而每一种因素也都是系统的,这就表现出系统的层次性。因此,在一定的时空界域内,那些系统中一个个的具体的事物、事件或因素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产生一种大于它们分散、分解的能量的结合能,于是那些看起来好像是一个一个的事物、事件或因素,就会在不同层次上按一定的方式组合成一种具有总体构型的复杂的整体性系统。这些整体系统具有自身特定构型的结构,具有自身具体的属性、规定和本质。并且这样的结构、属性和本质,在相对稳定的条件下,具有保持下来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恒常性、不变性。这种恒常性、不变性,就使同系统的事物在时间和空间的展开上具有连续性和普遍性,亦即具有可重复的规律性。这体现在物质世界具有无限的宽容度,它容许总的物质运动发展出多种多样的总体构型和组织结构,容许它们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规定和本质,容许生成无数多层次的系统形式,而且物质世界正是在遵循整体系统自身具有的属性、规定和本质,并合规律性地不断地改变旧的系统形式和产生新的系统形式的过程中变化发展的。在这个有规律、合逻辑的历程中所包含和存在的各种系统的结构、属性、规定和本质与它们的建构和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分解和解体与新的系统的生成过程,就像一条由现实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的链条。由此现实,我们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现存状况,而且可以通过后思回溯地认识事物的过去,也可以通过推理超前地认识事物的未来。

超前认识形成的现实根据,从信息论的观点来看,更容易得到理解和说明。按照一般唯物主义观点,信息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客观世界中一切物质系统在普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普遍地同时发生着输出、传递、接收和保留信息的过程。从信息的水平认识物质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也就是一个能动的信息系统效应过程。因此,客观世界在普遍的物质过程和能量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信息过程,因而人们在同客观世界发生实际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就能够参与到信息过程之中,使认识具有客观性内容,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物质世界这一认识信息过程为超前认识提供了客观可能性,这种可能性的根据就在于现实的事物或事件的现存状况中包含着有关这些事物或事件的未来状况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物或事件的某些朕兆性信息。所谓朕兆性信息就是指现实的事物或事件的现存状况,预示着其未来变化发展的信息。掌握和利用这些朕兆性信息,人们就可以运用假说演绎法预测和推论现实的现存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的未来趋势和前景。现实的事物或事件的现存状况中预示着的有关其未来的朕兆性信息,是人们运用假说演绎法超前地认识未来,形成超前认识的客观根据。

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是超前认识形成的客体根据,也是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的核心内容。超前认识是主体立足事物的现实,根据客观事物运动的规律而对客体未来状况所作出的一种特殊反映。“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事实把握是超前认识形成的客观基础。何为规律?辩证唯物主义的所谓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内部或此一事物与彼一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而且这种本质联系是由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的,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一定要贯彻下去的趋势。因此,只有坚持矛盾论,把规律置于事物发展变化的运动过程之中,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规律的科学内涵。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事物自身内在矛盾推动的,推动事物发展的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两个方面。事物的内部矛盾构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根据即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矛盾构成事物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即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它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外在原因。具有特定的内在根据的客观事物在相同的条件下其发展变化会具有一种确定不移的趋势,这种趋势就是规律在客观事物变化发展中的具体的展开和实现。因此,人们一旦把握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内在根据和外部条件),也就可以以之为根据,并结合事物的现实状况及其条件,把逻辑原则和历史原则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大致地预见事物发展变化的未来状况。可以说,正是客观事物自身固有的普遍联系和客观规律性,才为人脑从一事物预见另一事物,从客体的过去、现在预测其未来提供了初始的客观可能性。由此,我们说人们只有把握了客体的运动规律,才能预见其未来趋势和前景。不仅如此,对事物规律性揭示得愈深刻,对事物的未来状况就预见得愈清晰、准确。

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是超前认识形成的现实根据在客体自身的内在逻辑规定,而客观事物蕴蓄过去朕兆未来的现实存在则是超前认识形成的客体根据在历时态中的具体展开和实现,二者共同奠定了超前认识形成的坚实的客观基础。

二、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

认识表征着主体对客体的一种概念的或理论的关系。主体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是一种具有意识—生理结构的生命实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是意识要素和生理物质要素(核心是大脑)。主体人自身的内在结构及其功能属性是认识形成的当然根据。超前认识一般指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人脑这一物质生理器官的意识思维活动而产生的对客体运动变化的趋势和前景以及人类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提前反映。因此,同一般认识一样,对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的考察实质上也就是对超前认识形成的生理机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何以使超前认识成为可能)、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意识思维如何具体展开和实现超前认识)作一科学阐释和说明,亦即对主体何以具有超前认识能力的问题的回答

要揭示超前认识形成的生理机制,实际上就是对人脑何以能够以及怎样实现超前认识的生理基础进行透析。超前认识是主体通过意识思维活动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前景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提前反映。主体的自觉意识和思维活动是超前认识形成的根本主体依据,但是主体的意识和思维并非纯粹的精神存在,它有其现实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及现代科学告诉我们:意识和思维是人脑的属性。人脑的肉体组织和生理机能,是人类意识和思维进行信息加工,从事认识活动的物质载体和机制。思维的现实展开和实现必须以人脑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发挥作为生理物质基础。因此,主体的超前认识能力(意识思维能够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及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作出提前反映)必然根植于人脑的结构及其功能实现的机制之中,必然有其坚实的生理基础即有一定的人脑结构及其功能与之对应。

人脑是生物界经过漫长的演变与进化才逐渐形成的,它有自身特殊的时空物理特性和生命机体特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物质—机能系统。它以神经细胞(神经元)作为自己最基本的单位,包含着许多在结构和机能方面各不相同的神经活动器官,通过神经纤维和神经纤维束连接自身的感觉器官和运动—效应器官,组成以中枢神经系统为核心的周围神经系统。现代脑科学和神经心理学把人脑分为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协同的基本机能联合区:(1)调节紧张和觉醒状态的联合区;(2)接收、加工和保存外感受性信息的联合区;(3)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主体超前认识能力的生理基础在这三个联合区中分别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在大脑的第一机能联合区,网状结构(即在中脑部、下丘部的后部和它相连接的下丘脑结构)是调节皮质紧张程度和觉醒状态的器官,它不仅能引起觉醒反应,提高兴奋性,增强感受性,给予大脑皮质以一般的激活性影响,而且能够将大脑皮质所受一般性影响同从外部世界进入有机体的刺激相联系,这种外部刺激包括人的某些认识理想、认识愿望、认识意图、认识计划等的激励,从而导致以定向反射的形式出现的,完全另一种形式的刺激作用的产生。这种新型刺激作用的相应认识论意义就是使主体的认识积极性或意向性有了明确的指向,因为定向反射使得人的兴奋流受到严格限制。人生活在信息的世界中,人的认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面对纷杂多变的外部信息,定向反射的认识兴奋约束机制,一方面使认识主体排除不必要的认知干扰,集中于与待识客体有关的信息的加工和处理,并持续以认知兴奋相维系,以便透过现象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前识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提供客体根据;另一方面促就主体认知理想、认知意图、认知计划、认知目的等的形成和巩固,从而为主体超越当下事物既存状况前识其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提供主体根据。

人脑建构主要是第三级皮质区的扩张和整个脑皮质的重组,其中额叶和前额区是脑皮质进化的最后产物,是进行最复杂的与人的目的活动相联系的最高级中枢。它约占整个大脑半径的24.4%,加上颞叶和枕叶这些执行认知机能的脑区,其面积达67%。大脑新皮质这种非均衡性建构,是人类工具性活动的产物,它使得脑机能“特异性递减”规律成为可能,并为人的意识、语言、思维和有目的的活动出现、发展提供了脑生理基础。人脑皮质结构特殊组合决定脑机能“特异性递减”规律即脑皮质第一、第二、第三级区神经元的信息整合机能依次增强,相应地,其所接收、加工、处理的信息的特异性依次减小,一般性逐渐增大。受此规律作用,人脑皮质第三级区成为各种分析器部分的“重叠区”,其神经元的模式特异性更小。在这里,信息实现了高度的抽象和综合,并升华为人认识或行为的程序、规则和目的,为超前认识的产生、形成提供了一般前提和条件,这在联合区(2)的三级皮质区体现最充分。

联合区(2)的三级皮质区,是人所特有的具有高度抽象概括机能的生理物质结构,其机能的发挥实现为超前认识的形成做了认知形式上的积极准备。本级机能组织的投射皮质区和投射—联合区从外部接受各种认知信息,并把它们分解为最小部分,加以识别、编码和整合,而三级皮质区则在此基础上,对兴奋加以空间组织,把先后到来的连续的信息转变为同时起作用的信号组合,并为人们借助语言从事表征、概括等提供可能。因此,三级皮质区“不仅对顺利地综合直观的信息是必要的,而且对于由直观综合水平过渡到象征水平,对于词的意义、复杂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的运用、数的系统和抽象的相互关系的运用都是必要的”(注:[苏]鲁利亚:《神经心理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正是第二级机能联合区的三级皮质区的生理活动,一方面使得大脑能够将外部的、分散的、特殊的信息通过一系列处理作出概括和综合,保证由对被感知世界部分的模式特异性的详细反映向较一般的、抽象图式的综合反映的过渡,而这恰为人们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规律,并以此为据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进行超前认识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使得所有同语言相联系的高级心理活动形式——范畴知觉、积极言语记忆、逻辑思维等得以顺利进行,这则为人们借助观念的分解、组合创设符合人的需要的有关未来的超前认识或理想客体提供了认知中介和途径。可以说,联合区(2)的第三级皮质区使主体不仅具有再现客体的能力,而且具备了建构与创新的能力,这为人们认识和揭示外部世界及自身活动的本质规律,进而在观念中实现对自身当下和未来活动的提前反映提供了认知形式的准备。

规划、调节和控制复杂活动形式的联合区,是超前认识特别是以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为认知对象的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的重要生理基础。它定位于脑半球中央沟前面的额部各区,额叶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现代脑科学借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等多学科的广泛途径以及采用了新技术对人脑前额皮质区的研究表明:脑的前额部分在刺激物的整个系统的综合中和在行动计划的建立中的作用,不仅表现在与当前起作用的信号的关系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指向未来的积极行为的形成和对所进行动作的控制及其结果估计方面。其认识论意义在于:人们从事具体的认识活动不仅能对当下外来信息被动地予以反应,而且还能据之制定自己的行动计划和程序,建立意图,组织和监督动作的进行,并将行为的可能效果与原初的意图相对照,纠正错误,调节行动,以保证在实际活动中目的性、计划性的完满实现。这构成了超前认识特别是以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为认知对象的超前认识的内在生成—调控机制。

以上,我们探讨了主体超前认识能力的生理基础,从物质层面对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作了生物学、心理学的解释。但超前认识作为主体人理性认识的重要分支与基于生理机制的超前反映不同,后者是以过去无数次重复作用于自己的祖先或多次地重复作用于自己的那类现象或事件为对象,以生理的遗传结构或暂时接通的神经通路为基础,而同外界建立的一种刻板的联系。它是机体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功能特性,而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对环境条件的自觉把握。因此,我们对超前认识主体依据的考察不能仅限于主体超前认识能力生理基础的分析,还必须就超前认识通过人脑的思维活动具体展开实现的内在机理进行透视,否则我们对超前认识主体依据的探究就将易于与生物学意义的超前反映相混同,且不足于揭示超前认识形成主体依据的真实所在。

人是思维的动物。超前认识形成的主体依据即主体具有超前认识能力,特指主体通过思维活动在认识当下现实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对现存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以及人类的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作出判断性前识。意识思维作为人脑的属性,是以人脑的结构和机能为生理物质基础的,人脑的结构和机能决定意识思维的品质。我们对超前认识能力生理基础的分析是为了更好地阐明主体借助思维活动何以能够达到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及人类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前瞻性认识。超前认识的发生、发展尽管以人脑的机能属性为生理基础,但并不隶属于生物规律,而是遵循更高级的社会思维规律,在人脑思维的各种具体内容、形式的交互作用过程和活动中实现对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提前反映。

超前认识,就其思维品质而言,当是以人的理性认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结合主体的需要、价值、愿望、意志等主体性因素的内在要求,对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或人类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进行预见性认识的思维活动。人的现实思维是知、情、意对立统一,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交互作用的多维结构——功能系统。超前认识,作为主体能动性高级展现形式,是最能体现人类思维本性的认识方式。因此,我们将把对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的考察视点聚敛到思维内部结构之中,在透视思维自身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上阐释超前认识在思维中的形成过程及其内在机理。

首先,立足思维的知性层面,从思维内容的信息化和操作的符合化来看超前认识在人脑思维中的展开和实现。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也就是主体人以感性直观形式和理性思维形式协调统一地对外界信息进行接受、储存、加工、处理的过程,思维以感性直观作为自己的信息来源,它又能借助思维理性的力量及其认识中介系统,超越直接的感性直观的界限,透过现象深入揭示那些感性直观所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联系。在思维活动的行程中,先通过分析、抽象对具体的感性信息材料进行筛选、识别,作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从中抽取、综合出反映事物普遍本质和规律的抽象的一般规定。作为认知结果的一般规定,相对认知符合系统而言,即所谓的概念、范畴体系或作为符合的符合(如数理逻辑中的特殊符合),它们具有高度的抽象性、科学性和超现实性,从而为超前认识在思维中的形成提供了最一般的认知基础和依据。因为正是在此基础上,思维还将借助语言符合系统对这些抽象规定进行再综合、再概括,进而达到对现实客体的总体性的具体观念。不仅如此,主体还将运用分析、综合、推理、演绎等思维方法,对观念进行分解、组合、再分解、再组合,以形成新的观念认识或新的信息系统。这种新的观念认识既有对当下事物本质规律的揭示,也有对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或人类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的提前反映,藉以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未来世界将会怎样”的问题。它们或表现为作为科学发展形式的假说、理论模型,或表现为作为实践预期结果的方案、观念模型,或表现为理想的创造物等。

超前认识,作为思维综合品质的集中反映,是以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为基础,把客体自身发展的可能性与主体对它的发展要求结合起来,在观念中形成一种人所需要的超越事物当下的前瞻性认知或理想客体的过程。对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的科学揭示,离不开对认识主体需要、愿望、价值、意识等主体性因素在超前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作用的考察。因为超前认识的形成必须以人们对当下事物的真理性认知为依据,在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未来世界会怎样”的基础上结合主体的内在需要和要求对现实世界的未来发展变化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过程及其效应进行前瞻性的观念把握,进而回答“世界应该怎样”、“人应该怎样改变世界”的问题。因此,要完整全面地揭示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必须对需要、价值、愿望、意志等主体性因素在超前认识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全面透视,这也就是对超前认识在思维的非知性层面上的展开和实现的内在机制的揭示。

思维结构作为主体的内在的精神世界,本身就体现着人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的一方面,体现着主体的内在需要、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等。这些存在于人脑中的先在的因素必然以主体的主观形式发挥作用,用以实现主体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的要求和目标。主体总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要求、愿望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对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或人类未来实践活动及其效应作出预见性认识。由主体需要形成的需要意识,是思维活动的内在动因、动力。人们的超前认识也是植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之中的。人的需要即对外部世界的价值追求,它使人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带有某种目的性、指向性。在人的认识活动中,人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进行选择,人只选择他自己所需要的结果。也就是说,人们在探索某一未知领域时首先面临的是对认识对象的选择,同时要对认识结果预先进行价值评价。只有当主体意识到这一认识结果对人们具有某种价值,能够满足自己需要时,他才会进行认识。这样需要本身所具有的超越现实性的特质就决定了认识的超前性。正是因为需要意识,主体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作为参照系,结合个体主体的特殊情况和具体需要,从事认识世界及其自身的活动——其认识目的不是仅停留于对现存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揭示,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预先前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前景以及人们未来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效应,以便更加有效地范导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更好地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乃至长远的需要。

不仅如此,在思维结构的内在系统中,情感作为一种激发力量和动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维的活力。在人们超前认识形成的过程中,社会情感作为人们的一种客观需要,并在不同程度上转化为超前思维的动机、激发力和推动力,从而影响着超前思维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和实现。此外,意志作为思维结构内在系统中的一种激发和调控因素,是人们进行认识实践活动的巨大的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在超前认识形成过程中,正是在这种力量的激发、支撑和调控下,人们才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愿望,以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为依据,而去追求和实现对自身当下未来发展变化的提前反映,并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排除外来的或内在的干扰,去实现自己的认知理想和信念。

总之,需要意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等主体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构成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在思维的非知性层面具体展开和实现的重要内容。它以超前认识形成的思维机制在思维的知性层面的展开和实现为基础,并与之有机结合,二者彼此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超前认识在思维层面上的具体展开和实现的内在机制。

三、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超前认识,作为人类认识形式中的重要一种,在人类认识形态中有着自身的独立性和不可取代的地位。其认识运动同其它任何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相应的运动规律和形成的一般过程。超前认识的运动是由它的内部规定性即它的固有的基本矛盾运动而呈现出来,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也就是在它的基本矛盾运动过程中形成、展开和获得解决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主体和主体所需认知和把握的事物的未来状况的矛盾,是超前认识的基本矛盾,也是超前认识自身运动的内在根据和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的运动轴心。任何人类活动都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运动。主体和客体的矛盾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基本矛盾,当然也是人类认识活动包括超前认识活动的基本矛盾。但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或个别性呈现出来。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认识运动,主体和客体的基本矛盾,在超前认识运动中,又具有其特殊的具体表现形式。超前认识跟一般认识活动的不同在于,它的客体不仅是认识客体,而且还是现实或可能的价值客体。超前认识是主体立足并超越当前现实(包括人自身)而对其未来状况的前瞻性观念把握,对主体的人的自身现存状况的超越及其未来理想的实现的认识追求,使得超前认识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内涵规定。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超前认识的客体不能是一般事实认识的客体,而只能是主体所需要的、表征着事物未来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前景的特殊客体,后者超现实地蕴涵有主体的需要、愿望、目的、价值等主体性因素。因而,超前认识的基本矛盾,就是主体与主体所需要认识和把握的事物的未来状况之间的矛盾。超前认识的运动实际上就是这对矛盾的展开和实现的过程:主体根据自身实践活动的需要对当前现实的未来状况即事物未来变化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的认识追求,是超前认识的发端;主体追求实现对合乎人之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理想的事物的未来状况的思维行程,便是超前认识的过程;主体在超前认识规范和导引下认识把握客体,乃至实践改造客体,则导致矛盾的解决。这样,超前认识也暂告一阶段。由于超前认识主体总是力求把握事物的未来的状况,并保证其实践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持续稳妥地进行,而事物的未来状况又尚未展开或充分展开,未来实践的因素及其结构、动态运动还不可能清楚地加以把握,并且在超前认识的演进过程中,主体的需要、目的、价值、愿望等主体性因素作为超前认识赖以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的激发因素,也不断变化和发展,这样就必然导致主体与主体所需要的客体的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从而推动超前认识过程的不断发展。因此,要揭示和把握人们对事物的未来状况的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就必须把握贯穿于整个超前认识过程的这一基本矛盾。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揭示超前认识运动的内在动因和根据的基础上,进而明了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

超前认识,超越现实,展开未来,它是对暂时还不存在的“现实”进行能动的反映和自觉创造,把未来可能存在的客观系统通过主观创造转变成主观的观念系统,从而实现对事物的未来状况的预先性观念把握。作为一种认识形式,超前认识有它自己的发展运行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轨迹,但其基本的思维行程仍是严格遵循从客体的本质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把握再到具体的实践这一认识活动的辩证途径。

首先,它在主观之内根据对当前现实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揭示和认识,设想未来世界的图景,回答“世界将是什么样”的问题。在超前认识活动中,主体与主体所需要认识和把握的事物的未来状况的矛盾是其基本矛盾,它决定了超前认识活动的目的不同于一般认识活动的目的即实现主体对认识对象的合规律性的科学反映,超前认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认识对象,通过对事物的未来状况的预先观念把握来满足主体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客观世界走着自己的道路,它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为了使客观事物朝着人类需要的方向发展,人类就必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要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首先就必须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前景作出判断性前识。因为只有人类意识超越于事物的发展和实践的现实界限,获得了对它们未来发展趋势的各种信息、各种可能的变化的预先把握,人类为满足自身存续和发展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才有坚实的科学认知基础,人类实践活动才会取得成功,人类自身存续和发展的需要才会得到最终满足。当然,这里对客观事物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景的科学预见,不是脱离了客观基础的随心所欲,而是以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为前提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超前认识的目的就是把握事物的未来状况的。可以说,它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必然发展和延伸,是建立在对现实的现象方面和本质方面的科学认识基础之上,运用想象、假设、推测等思维形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使得未来世界以和现实相同的形式,超前存在于人们的主观之中,藉以回答“世界将是什么样”的问题。

其次,它要在主观之内的这些图景中或在建构这些图景的过程中探寻出人的能力范围和对人的需要满足的限度,回答“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围内认识、控制和改造未来世界”的问题。超前认识的基本矛盾即主体与主体所需要认识和把握的事物的未来状况的矛盾规定和要求超前认识必须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是如何”存在,其中内在蕴涵有对现存事物未来发展状况的预先前识,以便从中寻得人类未来实践活动的科学依据和范式;而且还规定和要求超前认识必须在回答客观世界“是如何”的基础上,提出并解决未来世界“应该怎么样”才符合人类利益的要求,人“应该怎么样”才能实现人类存续和发展的需要等价值性命题。后者表征着超前认识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主体追求价值、创造价值进行价值预设的过程,这使得超前认识具有极强的理想性,使得价值认识同事实认识一样成为超前认识的主要内容。超前认识总是主体基于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带着愿望进行的。在建构出有关事物的未来状况的各种图景之后,主体就先假定这些图象都是未来的现实,然后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即对人自身存续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为评价和选择的标准,对这些假定的未来现实在主观内进行审视,把原来主要根据科学认识的标准和尺度建构的有关未来世界的认识成果当成现在的价值认识对象进行再认识,再创造。通过这个过程,人们在主观之内的未来世界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预设,或者抛弃、修正自己的价值预设。愿望也就是主体对未来的世界的主观价值预设。超前认识在这里,就是要把这个主观的未来,放在依据客观事物自身的内在逻辑而创造、设置出的科学认知的未来之中进行比较,看这主观的未来在这可能的客观未来中处于什么位置,看它们之间有多大程度的一致性,从而推断出这个主观的未来具有多大程度的现实性,藉以寻找出人的能力范围和对人的需要满足的限度,回答“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和多大范围内认识、控制和改造未来世界”的问题。

其三,它要在主观之内设想出人们改造事物的未来状况,使其存在和发展更能体现人的意志的一般途径及条件,回答“人们如何认识、控制和改造未来世界”的问题,这是超前认识由对事物未来状况的观念把握而走向现实实践操作的关键环节。超前认识不仅能够科学地预见事物发展的种种趋势和可能,而且能够把这些科学认识自觉融入主体性力量之中,将其变为思维中的具体而加以确定。因此,超前认识实质上是主体在思维中结合自己的需要、目的、愿望等主体性因素对所获得的有关事物未来发展进程及其结果的种种趋势和可能的信息进行重新建构的结果。这种结果就是蕴涵有客体外在尺度和主体内在尺度双重标准和尺度的观念模型。它是主体在观念中寻找和确立实现对事物的未来状况的改造,以使事物的未来状况的存在和发展更能体现人的意志和需要的一般途径及条件的思维逻辑预演的具体形式。观念模型的建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观念地构造“物的模型”,人们在获得事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利用客观世界中已有的物的因素去超越事物进程进行创新想象,在观念中改变现实事物的关系和结构系统,重新建构新的未来物质客体。这种观念中具体而确定的物质客体,就是“物的模型”。另一方面,是观念地构造“实践模型”。“物的模型”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对象化、现实化。因此,还必须对与“物的模型”相适应的未来具体实践过程进行观念建构。超前认识的主要目的,就在于通过“物”的观念模型的建构指出人们未来活动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超前认识和掌握人们未来行动的现实条件、可能利用与创造的各种条件,从而在观念上为人们提供未来实践的一般途径。实践的方式、程序、手段等是多种多样的,达到同一实践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案、计划、方法、途径可供选择。但实践是有目的的组合运动,在超前认识中,主体预先设计出来人们对各种条件因素的组合运动、预先设计出未来人们活动可能并且是可用的方法,并对可能组合及方法进行价值评判,超前预测,比较分析,选择出主体看来最有效、最有利的组合和方法,预先确立出人们未来实践的观念模型,从而回答“人们如何认识、控制和改造未来世界”的问题。当然,未来实践观念模型的确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有目的的逐步展开才实现的。在超前认识中,主体要超前认识到未来实践活动的程序,主体就要把实践目的即未来人们所要达到的理想境界在主观意识中具体化,在主观意识中预演未来人们行动的全过程。这种预演是多次地进行的。主体也只有通过多次地对未来实践活动的种种可能性进行思维预演,才能对之进行观念的比较,才能最终确定未来人们实践活动的逻辑程序。

总之,超前认识是关于事物的未来状况以及人们未来活动的思维操作和逻辑预演,上述三方面或三层次构成了超前认识形成的内在的逻辑结构和运动轨迹即超前认识形成的一般过程,这是由超前认识的基本矛盾——主体和主体所需要认识和把握的事物的未来状况的矛盾决定了的。

标签:;  ;  ;  ;  ;  ;  ;  ;  

高级理解形成的内在机制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