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刘月梅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刘月梅

宜春中学 刘月梅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现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作初步探讨。

一、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生个体知、情、意多向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情理交融,心灵交汇的宽松教学环境。

受传统教育观影响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师道尊严’’,只有唯唯诺诺,恪守成规的学生才合他们的心意。要消除师生之间这条无形的心灵鸿沟,教师必须进行换位思考,角色转换,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导航者和合作者。

如:求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师往往照本宣科,直接推导。我们能否将推导的任务交给学生自己来完成呢?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实践证明,学生对这样的思维教学是乐于身体力行的。

二、给予学生充分探究的时间与空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因此,都必须通过主体的积极参与,才能将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让学生凭借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经验去感受,通过自己的摸索去发现。教师将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探究的时空,让他们有更多的体验、感悟、实践的机会。

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育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常常只注重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提出问题”,它造成了学生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依赖倾向,无形中抑制或扼杀了学生的思考与创新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努力增强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有时学生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也应给予肯定,表扬其探索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使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增值。因为有的时候错误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错误中能隐含着新的方法。

四、使每一个学生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之间的差异几乎是绝对的。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多一份感悟,多一份理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

然而,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求得发展呢?笔者采用如下办法:

(1)低起点,导其成功;

(2)多交流,相互补益;上述问题有没有其它解法呢?学生们各抒己见。

这样,在积极的交流和相互启发中,优生赢得了反思的时间,基础较差的学生赢得了思考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发现问题的新解法,体会到学习成功的愉悦感。

由于教学中坚持了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在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的前提下,因材施教,使知识的发生发展规律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各层次的学生在课堂内均有所得,智能尽量得以发展,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品尝到成功的欢乐,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五、让学生始终处于再创造、再发现的状态

数学教学要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活动,把数学教学变为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展示思维来获取知识,暴露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困难、障碍、错误、疑问,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通过变式教学,让学生始终处于再创造,再发现的状态。这时学生的思维水平升华到更高层次。

由于相互交流、相到碰撞,在变式教学中,使学生始终处于再创造,再发现状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创造的主人。

论文作者:刘月梅

论文发表刊物:《少年智力开发报》2014-2015学年第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7

标签:;  ;  ;  ;  ;  ;  ;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论文_刘月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