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资源合理开发分析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贵州经济论文

贵州省资源合理开发分析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贵州省论文,经济发展战略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自然条件概述及优势资源障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概述

贵州是一个典型的山区省份,绝对高差大于500米、相对高差大于200米的各类山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7%;绝对高差小于500米、相对高差小于200米的丘陵占总面积的10%;较宽的河谷盆地只占3%。总的地势由西部向东部,由中部向南北两侧逐级下降,各地垂直高差突出。全省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十分明显。年平均气温在8-20℃之间,≥10℃积温2500-6000℃,无霜期210-350天。年降水量850-1200毫米。大致来说,南部和北部边缘热量最低,雨水最多;东部边缘次之;西北部热量最低,雨水最少。广大腹地年均温约14-16℃,≥10℃积温在4500℃左右,无霜期260-280天,年降水量多在1000-1200毫米。

在这些自然环境下,蕴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各种资源不仅类型多,藏量大,而且质量、分布、组合及开发条件都相当优越,便于形成相互配套的资源开发体系。

2、优势资源分析

(1)类型复杂的土地资源与生物资源相结合,便于农业的多种经营、综合开发,为轻工业提供较丰富的原材料。

贵州的土地资源有沟谷、河川、平坝地、岗台地、丘陵地、低山地、中山地等多种类型。这种复杂的土地类型为生物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环境条件。全省从喜温的水稻、玉米、红苕、油桐、烤烟到喜凉的小麦、油菜、洋芋,从偏湿性的常绿阔叶林到偏干性的常绿阔叶林,从喜湿的杉木林到喜干的云南松林都能生长。全省共有木本植物1480种,草本植物4000余种,其中香料50余种,珍贵树种17种,药用植物2500多种。贵州的烤烟、油菜籽、油桐、生漆、栓皮、五倍子、杜仲、木耳等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动物种类繁多,据调查统计有陆栖脊椎动物近700种。各种各样的植物产品,为农副产品加工、轻化工、食品工业和医药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丰富优势的煤炭资源和富足的水能资源相结合,形成了煤电互济,水火互补,协调发展的能源优势。

贵州既有埋藏于地下的优质煤炭资源,又有蕴藏于江河富足的水能资源,还有遍及全省的生物能源以及天然气、石油、地热、铀等矿物能源,其中以煤炭和水能资源的蕴藏量最大。据勘察资料显示,全省煤炭资源储量491亿吨,居全国第四位,系江南之冠。其中炼焦煤106.6亿吨,占总保有储量的21.7%,是贵州和大西南冶金用焦的主要能源;非炼焦用煤384亿吨,占总保有储量的78.3%,是化工用煤,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的能源。全省水能蕴藏量达1874.5万千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2.8%,居全国第六位。可开发量为1325万千瓦,分布比较集中,具有淹没少、投资省、开发条件好的优点,每平方公里蓄能1084千瓦,居全国第三位,年发电量可达665.1亿度。这种煤炭,水能两大资源并存的特点,为贵州发展以煤电并举,水火并举的能源,为把贵州建设成为我国南方的能源基地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3)富集的矿产资源与能源资源相结合,有利于发展原材料工业及其加工工业,特别是发展高能耗的冶金工业、重化工和建材工业的条件优越。

贵州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的地区之一,已发现的矿种有82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65种,保有储量居全国前五位的有14种,居全国第六位至十位的有15种。在65种矿产中,有煤、磷、汞、铝、锰、锑等优势资源,其中的许多矿产资源加工,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贵州丰富的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能够保证铝、磷、铁合金等高耗能工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原料及其加工工业的发展。

(4)多姿多彩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与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相结合,为把贵州发展成为有贵州特色的旅游省份,奠定了物质基础。

贵州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华南喀斯特区的中心部位,是我国喀斯特最发育的省份之一。千姿百态的名山、秀水、奇峰异洞遍及全省各地,形成贵州高原独特的以山、水、洞“三奇”著称的喀斯特风光。贵州还有很多古人类遗址,古城镇、历史文物、革命文物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歌舞、民族传统体育竞技、民族建筑、精美的工艺品,在宜人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成为国内外游客旅游向往之地。

3、障碍因素分析

贵州资源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也有若干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

(1)山区自然条件恶劣,环境改善任务艰巨。

贵州地形切割度大,地面崎岖破碎,耕地分散,坡耕地比重大,不仅易造成水土流失,而且不利于机耕和灌溉;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上游的分水岭地带,耕地连片,人口稠密,城镇和工矿集中,但河流水量小,工农业和生活用水不足;下游地区河流水量大,但耕地分散零星,田高水低,取水困难,特别是占全省面积约70%的喀斯特地区基岩裸露面积广,土层较薄,保水性差、影响农业生产;气象灾害较多,干旱、冰雹、雨凇和低温冷害等均可成灾。尤其是东部地区的伏旱,西部地区的春旱和低温冷害,对农业生产威胁最大。

(2)经济发展缓慢,与省外其它地区的差距急剧拉大。

进入80年代以来,国家对沿海地区实行资金、政策双倾斜的发展,贵州经济发展与其它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据统计,全省1989年人均社会总产值1300元,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1.5%;人均国民收入631元,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41.1%;均处于全国之末。特别是农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低下,粮食平均亩产只有191公斤,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79%。粮食不能自给,全省三分之一的县和农村人口仍然处于贫困线以下,温饱问题尚末根本解决。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二、三产业之间、重工业与轻工业之间、原材料工业与加工工业之间、资源开发与新兴技术产业之间联系微弱,末能构成资源开发与加工增值转化的产业链;企业亏损面大,缺乏自我发展和适应市场的功能,效益低下。

(3)人口增长过速。

4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贵州人口增长的速度居高不下。1989年末全省总人口已达3184万人,比1949年增加了1.2倍,平均每年增长2%;高于全国同期年均递增1.8%的速度。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省人口将超过3516万人,并有可能突破3600万人。

(4)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进入90年代以来,全省以交通、能源、供水和邮电通信为主的生产性基础设施,虽有明显改善,但仍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铁路运能与运量的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全省公路约有四分之三的线路为等外级,与运量要求极不适应。省内国家电网覆盖面仅限于地、州、市及沿路39个县城,半数以上的县城供电不足,极大地制约了工农业发展,水利工程设施少,水资源开发率约为12%。邮电通信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市话普及率及自动化水平低。

(5)城市化水平低,阻碍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是非农业人口比重低,1989年全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仅为10%左右。而全国平均为19.8%。二是城市数量少、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仅为10.8%,而全国城镇化水平平均为18.3%。全省平均82平方公里才有一个集镇,边远山区160平方公里以上才有一个农贸镇。此外,现有城市的功能不健全,辐射微弱,影响城市综合经济效益和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6)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以贵阳为主的大中城市“三废”污染日益严重,并开始出现沿交通干线向广大乡村成点、线、片状蔓延,已构成对水质、大气、生物、土地等不同程度的危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由乱砍滥伐、陡坡开荒导致的水土流失面不断扩大,耕地不断减少,自然灾害频繁上升。

二、扬长避短,拓宽思路,振兴贵州经济

贵州的资源优势,因受障碍因素的制约,未能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为让其有序的转化,应利用能矿资源的综合比较优势,挖掘资产存量和技术贮备,突出发展能源原材料工业,扩大工业规模,增强后备加工能力,使能源和初级原材料产品向增值减重方向转化;发挥以三线军工为主体的潜力和优势,加强机械电子工业的改造和发展,使其生产能力与资源开发相结合;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使原材料工业向轻工业的农业渗透,并注意运用新兴技术,逐步改造传统生产部门,把轻工业发展推向更高层次;通过轻工业和支农工业发展,为农业提供资金、市场和生产资料,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在保证粮食稳产增产的同时,大力发展优势生产项目和品种,切实加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步伐,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相互融合,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在提供更多的资源、原材料及深加工产品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省内产业关联和经济循环,以增强全省经济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能力。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贵州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基本设想是:

1、广开思路、积极进取、因地制宜、大力推动农业综合开发。

贵州是一个农业省。从现有条件出发,把解决当前温饱与中长期稳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把改造传统农业与开发农业资源、开拓新的生产领域结合起来,把重点开发与扶持贫困结合起来,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键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把保证粮食稳定增产与发挥地区优势结合起来,把资源合理开发与环境生态整治结合起来,依靠科技兴农,实行农业综合开发,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粮食稳定增产是贵州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坚持“发展生产、稳定调入、逐步提高自给水平”的基本方针,稳定政策、增加投入,强化资金技术一体化投入,全力促进粮食增产。经济作物要继续发展烤烟、油菜籽的优势、稳定面积,主攻质量,提高单产,逐步向生产区域化、专业化、良种化、栽培规范化方向发展。稳步发展水果、茶叶、桑蚕、药材、黄红麻等生产和相应的加工、保联贮运能力和商品流通体系,逐步形成以城镇近郊为主,远郊为辅,外地调剂相结合的蔬菜生产格局。畜牧业的发展,坚持科技兴牧,配套投入,综合服务的指导方针,稳步发展生猪饲养,改进饲养方式,缩短饲养周期,提高饲料转化率,建设节粮型高效益的畜牧业体系。林业的发展,以营林为基础,兼顾林业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防护与生产相结合,继续发展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经济林基地,加快营造防护林和薪炭林,重点抓好乌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体系建设和清水江都柳江流域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造林、护林和封山育林相结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积极推进林纸结合,适应国家需要建设林纸基地。乡镇企业的发展,需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结合当地实际,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生产领域,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的食品加工,饲料加工和其它农副产品加工,以及以本地资源为原料的采矿、矿产品初加工和部分深加工。同时发展建筑业和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农村第三产业。

2、选择好经济突破口,努力抓好现有重点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贵州经济发展问题,应从战略的高度来加以考虑,把它摆在全国总体战略的适当位置上。在经济发展目标选择上,根据省情,选择一些能尽快缩小与全国先进地区差距的项目,在人力物力上重点倾斜投入,力争上一个,见效一个。“七五”期间,国家在贵州的重点投资项目较多,加快这些项目的建设,能缓解贵州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所面临的紧张状况,给经济发展增强后劲。同时,应抓住沿海地区加工工业骤增和原材料严重短缺的时机,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同省外的横向经济联合,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引进资金,发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快贵州资源开发。

3、实行特殊政策,加快电力建设和煤炭资源开发。

鉴定贵州电力开发前景在西南诸省中的优势地位,以及煤炭外调受运力和运输调配方面的阻碍,贵州适宜于大力发展电力工业,通过水电与火电的配套,以电力输出代替部分煤炭输出。同时,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出合乎贵州实际的特殊政策,广泛吸引外资、人才,积极开展煤电联营,铝电联营、磷电联营,电矿结合,允许国营、集体、个体一起上,促进贵州电力建设,煤炭开发,要与铁路、电力、冶金行业的发展协调配套,在抓紧进行现有矿井和选煤厂改扩建技术改造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新井、新区的开发与建设。在保证统配煤矿,地方国营煤矿稳定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扶持和发展县及县以下集体乡镇及个体小煤矿。火电开发以六盘水煤炭基地及周围地区的煤炭资源为依托,加紧建设盘县、安顺电厂和扩建水城、贵阳、遵义电厂,并陆续建设水城塔山,兴义,黔北等电厂和扩建清镇电厂。水电开发,以乌江梯级开发为重点,同时注意南、北盘江和红水河、清水江的水电开发及小水电开发。保证东风电站按计划装机发电,抓紧进行构皮滩、洪家渡、天生桥一级水电站的建设,并陆续建设思林、沙沱、三板溪和光照等水电站。

4、合理调整城乡经济布局,有计划有重点地搞好城镇规划建设。加快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内外贸易发展。

根据贵州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的特点,一方面应有计划地搞好城市建设,除集中力量建设好省城贵阳外,应有重点地建设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中小城市,使其成为具有一定经济实力、规模的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同时积极推行市带县的管理体制,打破城乡分割格局,把城市工业发展同农村乡镇企业发展结合起来,把轻工业发展同养殖业等原料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城市中心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在充分重视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并把它同支持和促进粮食生产结合起来,保持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商品服务的发展重点帮助封闭的山区发展商品经济,使自给自足的小商品生产汇入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体系中。加快集镇及小集市的发展,合理布局城乡商业网点,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适当增加农村集市和代购代销点,形成城乡贯通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市场流通体系,促进农村商品开发和加快劳动力的转移。旅游业的发展,首先需要解决交通问题,增强输入能力和主要旅游点的通达性。在地域上可以逐步建设各具特色的旅游区,即贵阳旅游区、安顺黄果树旅游区、阳河云台山旅游区、荔波小七孔旅游区、织金打鸡洞旅游区。其中安顺黄果树旅游区资源条件好,知名度高,旅游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应列为重点建设地区,其它旅游区应加强宣传,扩大其影响。同时逐步开发新旅游点,尽快形成西线旅游区(贵阳—红枫湖—安顺—黄果树)和东线旅游区(阳河—云台山—黎、从、榕、雷民族风情)分别与云南、广西、湖南连成旅游线网。

从宏观经济效益着眼,组织好旅游商业网点和旅游商品生产,以旅游促工贸,以工贸带动旅游,这也应当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贵州的名优土特产品十分丰富。只要注意结合旅游商品的特点进行开发,完全有可能成为旅游业的重要关联产业。

5、强化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

贵州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在整个经济建设中是个薄弱环节。全省应花大力把发展交通运输放在优先地位,做好铁路与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的合理分流,开展铁路与公路、水陆,水水联运,进一步改善运输结构,运输装备和各种运输方式的配置,逐步形成综合运输网络。铁路建设,在完成贵昆线、湘黔、川黔线电气化改造工程和贵阳铁路枢纽扩建改造工程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黔桂线技术改造,加紧建设贵阳西环线,南昆铁路威舍至红果段,内昆铁路安边至树舍段,都茂铁路、黄织支线,马瓮支线,并根据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需要适时修建水城至西昌铁路,隆昌至遵义铁路。公路建设,重点是完成昆明至贵阳至长沙和重庆至贵阳至南宁两条国家级干线公路的改扩建工程,以及建设贵阳至遵义二级公路,大纳(大方—纳溪)和盘百(盘县—百色)两条出省通道,同时逐步进行现有干线公路的技术改造,有计划地新建一批地方公路,接通断头路和尚未通车乡的公路。内河航运,主要是改善通航条件,提高通航能力。重点完成南北盘江和红水河二期整治工程,陆续进行赤水河渠化一期工程,乌江和清水江等航道整治建设,逐级扩大乌江上游至下游的通过能力。民用航空,重点是加快建设贵阳龙洞堡机场,改造安顺机场,并逐步开辟国内,国际新航线,增加航班。邮电通信的发展,以扩大长话、市话能力为重点,大力发展程控电话,逐步实现各地州市县所在地进入全国长途自动网,形成一个在省内上下畅通,传递迅速的信息系统。同时重视农村邮政、电信建设,增设邮件投递点,延伸投递深度,形成多层次、多手段的现代化结构的通信网。

标签:;  ;  ;  ;  ;  ;  ;  ;  ;  ;  ;  ;  

贵州省资源合理开发分析与经济发展战略研究_贵州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