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债务危机:影响与启示_迪拜债务危机论文

迪拜债务危机:影响与启示_迪拜债务危机论文

迪拜债务危机:影响与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债务论文,迪拜论文,启示论文,危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随着各方一系列救市政策的实施,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看似已经淡去,世界经济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但是,由于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联动性,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表现出多层次、多角度以及带有明显时滞性的复杂效应。这突出地表现在,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多个国家相继爆发了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债务危机。冰岛已成为第一个被称为“国家破产”的国家,构建在沙漠中的迪拜塔看似岌岌可危,希腊主权评级已被三次下调,从新兴经济体到中东欧国家的拉脱维亚、匈牙利、立陶宛和爱沙尼亚,到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再到英国甚至世界储备货币的“核心”——美国,主权债务风险不断积聚,给全球经济复苏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和隐患。

在已经爆发的债务危机中,迪拜债务危机从表面上看,因其数额有限,涉及面较窄,对世界经济复苏的影响并不大,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微乎其微。但是,从危机的本质来看,迪拜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有着更强的借鉴价值。

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由于无法按时偿还债务,目前迪拜的信用评级已被大幅下调,许多人担心迪拜将成为第二个冰岛,并对全球脆弱的复苏带来冲击,引发世界经济的“二次探底”,再掀全球金融风暴。但是,笔者认为,迪拜危机只是本轮金融危机“大地震”之后的一场“余震”,是释放危机的必然结果。金融危机远没有过去,世界经济的复苏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经济复苏的路线图不可能是简单的V型,也不可能是W型,而应该是螺旋上升型的。迪拜债务危机只能算作经济复苏过程中的诸多障碍中的一个,不可能彻底逆转全球经济复苏的大势。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迪拜危机涉及的违约偿还债务的数量不大,并在可控的范围内。在2009年12月1日迪拜世界发布的官方声明中指出,此次债务重组涉及迪拜世界及其子公司棕榈岛世界与无限世界,重组债务总额约260亿美元,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就公司本身来说,拥有1000亿美元的资产,总负债不到600亿,而这260亿元也仅为债务重组延期偿还额,并非无法偿付。可见,此次危机仅属流动性问题,并不是资不抵债,应该说不存在破产倒闭的可能。当然,我们不能把迪拜世界和迪拜的债务混为一谈,可以预计的是随着事态的发展,除迪拜世界外,今后可能有更多的迪拜企业出现偿债困难。据摩根士丹利最近的报告指出,迪拜企业债务重组的整体规模可能最高达到467亿美元。目前,迪拜政府的总资产约有3000多亿美元,总债务有800亿美元,可见即便发生近500亿美元的偿还困难,从整体来看也不存在发生坏账的可能。

第二,与雷曼危机不同,迪拜危机仅是债务危机,牵扯的外部链条少。因为迪拜世界只是一个债务融资机构,涉及的仅为简单的债务问题,与雷曼兄弟不同的是没有很多高杠杆化的发散金融风险的渠道。简单地说,如果发生500亿元的债务困难,对整个世界来说,也仅此而已,不像雷曼倒闭一样具有乘数扩散的能力。同时,与雷曼兄弟运作的虚拟经济不同,迪拜投资的大多是实体经济,切切实实的存在固定的抵押品。更何况与“雷曼危机”不同的是,当今全球流动性相对宽松,低利率仍将维持,因此,债务偿还的压力相对小得多。

第三,迪拜世界已获得多方支持,预计债务重组计划不久将予以通过。迪拜危机爆发之后,迪拜政府虽表示不对迪拜世界的债务进行担保,但阿联酋央行承诺向当地银行注入流动性以稳定金融市场,充分表明政府对此次债务危机的救助计划正日趋明朗。随着资金支持的到位以及迪拜世界财产估值程序的完成,市场预计迪拜世界的债务重组计划很快将浮出水面。

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之后,迅速蔓延至全球资本市场,这场债务危机对中国影响到底有多大也成为各方关注热点。首先,从资本流入角度看,据了解迪拜世界在我国大陆只有两个直接项目,一个坐落在天津港的货运码头,另一个是在青岛修建一个七星级酒店,总金额在10亿美元左右,项目目前均未正式动工。其次,从资本流出角度看,多家与迪拜有业务往来的中国公司,均作出了各种类型的澄清表示。银行方面,截至目前,除建设银行表示尚在调查统计外,其他几家大型上市银行均表示没有持有迪拜债务。即便有媒体在迪拜世界债权人名单中发现了工行的名字,但具体涉及数额并不大。再次,从热钱的角度看,迪拜债务危机发生后,国际热钱的流向现在还不明朗,据不完全统计,有部分国际热钱因迪拜危机而流向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包括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也有部分热钱因新兴市场的不稳定而流回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最后,从贸易的角度看,在美国次贷危机中,我国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主要是由于国外特别是欧美经济衰退导致的出口大量减少,而中国对中东地区的出口是远少于对欧美地区的。而且在迪拜经商的中国商人似乎也不那么恐慌,虽然有一部分人抛售了当地房产,但同时还有一些浙商愿意继续在迪拜发展,贸易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从经济体的角度来说,迪拜债务危机无论对中国的金融体系还是实体经济的影响都是相当有限的,不可能打断中国经济复苏的脚步。但是从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角度来说,任何国际市场上的风吹草动跟中国都有关系,国内市场的信心、资本流动、资产价格现在都已经与国际市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有很强的联动效应,我们也绝不能忽视这个风险。

三、给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虽然阿联酋是一个石油国,但迪拜的石油储藏量却很小,而且预计到2010年将会开采完。因此,迪拜转向以房地产业和旅游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上,决心把迪拜打造成世界级观光和金融中心。不断融资推动豪华房地产项目,先后建造了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阿拉伯塔、世界最高建筑迪拜塔,还有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等,令迪拜的金融、贸易、房地产、旅游业飞速发展,成为沙漠上的一方热土。“迪拜模式”也一举成为中东其他地区津津乐道和纷纷效仿的发展模式。迪拜债务危机爆发之后,所有的光环似乎已经退却,留给后人更多的惊醒与启迪。同样作为新兴市场和转型国家,迪拜模式给中国经济发展敲响了警钟。

第一,不能完全走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发展模式。过去的五年,以迪拜塔为标志,迪拜推进了近3000亿美元规模的建设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大多都是政府主导的固定资产投资。在这些项目中不乏一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基础设施建设,但同时大家更看到诸多的“全球之最”,甚至要在沙漠上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滑雪场、人工岛和高尔夫球场。迪拜寻求经济转型本来无可厚非,其错误之处在就于以贪婪的胃口和无可遏止的规模大搞基建投资,不但本国需求根本无法消化,就连全世界可能都无法填满迪拜的欲望。迪拜危机充分地说明,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方式拉动经济的发展模式存在巨大的缺陷,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显得如此的脆弱。在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也一直是我国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特别是在本轮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后,进出口备受打击、消费市场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屡试不爽。同时,很多地方政府为配合中央“四万亿投资”,在地方财政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纷纷以财政信用作为担保,建立政府投融资平台,上马大批基建项目。因此,如何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即降低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提高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未来的基建投资应该适度压缩,提高居民收入和消费倾向应该成为国内经济工作重点。

第二,不能过分的依靠单一的房地产业来促进区域经济增长。迪拜债务危机从源头上来说,与次贷危机一样,都是房地产泡沫惹的祸。在石油储备枯竭的情况下,迪拜政府不得不拓宽思路,走房地产和旅游的“双引擎”发展模式。迪拜总人口有220万左右,其中外来人口就占了95%,本地人对房地产的需求规模相当小,大量依赖外国人购买。靠全球巨额融资吹起的房地产泡沫,一旦全球经济出现问题,外国人对迪拜房地产需求大幅萎缩,或房地产投资基金出现断供,迪拜这种建立在非刚性需求和受外部控制严重的房地产业所隐藏的问题也就凸显出来,对地区经济的拉动更不可持续。

第三,不能高估外债与地方政府负债的承受能力。为支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迪拜政府及国有企业大举借入外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该国外债水平约为800亿美元左右,几乎与其GDP规模相当,大大超过了25%的国际警戒线水平。其中,政府或政府担保的外债就达到236亿美元,占其GDP的30%左右。而危机发生以来,随着贸易、旅游等收入的下降,政府财政收入已开始萎缩,不得不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偿还外债,仅2009年2月以来迪拜政府就已多次发行债券弥补流动性不足。这种完全依靠外部力量、依靠政府运作下的经济发展模式,虽然能解“燃眉之急”,但却缺乏永续机制,更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全盘皆输。从对外负债的角度看,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近4千亿美元,其中中长期外债约为1648亿美元,短期外债约为2220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7.39%。从数字上看,虽然目前我国外债总额还未达到国际警戒线,但是短期外债比率远远超过了25%的安全要求。造成短期外债激增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结果势必会给金融市场带来不稳定性。从地方政府负债的角度看,截至2009年底,我国地方政府负债总余额将达到8万亿元左右,相当于GDP的1/4,其负债总规模将超过地方政府全年的总财政收入。这些借贷资金大部分被使用在自偿能力比较低的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建设项目之上,给地方留下了隐性赤字和债务负担,造成巨大的财政结构性风险。同时,这些资金中85%以上都来自于银行体系,一旦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积聚,势必会对银行产生重大的冲击。

第四,不能忽视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的市场基础的重要性。从迪拜金融中心建设来看,即存在可取之处,又有失败的教训。迪拜金融中心的建设与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有着极其相似之处,都是同时强调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航运中心的联动性,但从实际发展水平上看,迪拜的确已经走到了我们前面。在2009年的国际金融中心排名中,迪拜排在第23位,远远高于上海的35位,同时,迪拜世界也已发展成全球第四大港口的运营商。从这个角度上说,迪拜金融中心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迪拜金融中心的建设路径却值得我们去深思。一个完全依靠“石油美元”重金打造,完全依托“筑巢引凤”模式,在一片沙漠上构建的“空中楼阁”可以说是不稳固的,迪拜债务危机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这一问题。当前国内很多地区在谋求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全国性的或者区域性的金融中心,其路径选择和手段模式极为单一,仅仅依靠建设“金融街”和“CBD”,通过优惠政策来吸引金融机构落户。但由于金融体系的高流动性和趋利性,金融机构总部和部门的多少是无法代表地区金融业发展水平高低的,也无法从根本上确立金融中心地位的。金融中心建设不是盖几座高楼,吸引几个总部的问题,而是重点在发展壮大自身金融实力与核心竞争力上,只有当市场规模与发展水平与金融中心地位契合时,才具备夯实的基础。

第五,不能低估主权投资基金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阻碍。迪拜世界集团是迪拜酋长国政府控股的旗舰公司,发挥着主权投资基金管理与运用的职责,负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经营范围覆盖高度多元化的行业领域,在迪拜快速的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迪拜世界的投资涵盖了四大具有战略意义的增长领域,即交通物流、船坞海运、城市开发、投资及金融服务。本次迪拜债务危机的导火索直接指向了具有政府背景的迪拜世界,让人始料未及,一个公司的债务危机却引发了“蝴蝶效应”,使得整个国家的信用评级受到影响。近年来,主权基金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日益重要的参与者,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但许多研究表明,主权投资基金的投资环境和自身发展却正在趋于恶化。由于政治压力、保护主义手段以及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以产油国和新兴市场国家为主导的主权投资基金的发展面临了新的瓶颈。迪拜世界债务危机从表面上看是流动性出了问题,从根源上看是运作过程中出现了障碍与阻力。

标签:;  ;  ;  ;  ;  ;  ;  ;  

迪拜债务危机:影响与启示_迪拜债务危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