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悲剧使命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悲剧使命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当代中国美育的悲壮使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育论文,悲壮论文,当代中国论文,使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7326(2000)02—0083—05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断言,近代市民社会中的一套社会秩序及其价值观念最不适合艺术创作的规律,因为它将外在的商业法则与世俗欲求作为追求目标,这与艺术创作所需的个性至上与自由天性是背道而驰的。现代商业文艺的泛滥,证明黑格尔的话是有预见性的。商业文艺破除了封建与专制年代行政干预的暴力,但是它同时也给艺术家与读者强加上商业利益下的审美趣味,美育在这种社会环境中的作用弱化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中国还没有到达西方那样高度发达的后工业文明,中国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一方面饱受前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痛苦,诸如体制僵化、贪污腐化、愚昧无知、经济变革等问题的困惑,另一方面也受到西方后工业文明中的技术至上、工具理性、价值消亡、人格平面的影响,这些因素又在中国传统文化断裂后的精神平台上展开,因而当代中国人的道德失落、人心的浮荡、风气的靡废,较之以往更为触目惊心,一个可以量化的事实便是,这几年中国人心理障碍患者正日益增多,各种犯罪率更是居高不下,这说明我们的道德价值观念与理想境界正遭受到空前的挑战。文艺与教育方面的问题同样令人担忧,文艺在逃避政治的同时却有日益成为商业奴婢的倾向,节操观念本来就很差的某些文艺人将自己的人格售予市场,要指望这些人来承担文艺启蒙,培养健康向上的国民人格,犹如缘木求鱼也。

然而,正如英国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所强调的,文明起源于挑战。当前中国的精神困境,也使我们的美育具有了较之以往更为广阔的前景,具备了更加悲壮的命运与意义。

一、美育与当代人生价值的启悟

当代美育在当代人格构建中的一个重要任务,便是帮助人们克服过度物欲化社会中的人生价值观念的偏离。在现代物欲膨胀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发现,传统的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一旦随着理想主义分裂之后,人性中潜藏着的欲望便如干柴烈火一般呈现出燎原之势,而人性中最基本的东西,如价值观念便从道德至上转向世俗化。黑格尔在《历史哲学讲演录》中谈到幸福时说:“使自己的存在适合于他的特殊的性格、意图和选择,并由此在他的存在中享有自己的人是幸福的。”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脱离了动物世界粗陋的感性生活,在制造工具、改造自然中确立了自由自觉的本性,这种本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人类的幸福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的实现及人格的独立是一致的,只有在他确立了自己的独立人格时才获得最高的人生幸福。这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魏晋年代那些名士,如嵇康、阮籍与陶渊明等人,为什么要鄙弃世俗的功名利禄,游心高远,以自己人格的独立作为最高的幸福。说到底,这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选择。而人们所以赞美他们的这种选择,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显示了人性的最高境界,是对人性的讴歌。相反,一个人如果为世俗的物质与金钱所左右,成为感官的奴婢,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言。而现代中国人的最大误区之一,就是价值观上的偏离。如果说西方科技文明所造成的工具理性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还属于一种比较高级的价值观念的转变,那么对当代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人来说,直接影响他们的则是由于长期贫困造成的对于物质财富饥不择食的贪求,并以这种浅陋的物化作为自己的幸福。近年来对青少年犯罪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青少年犯罪几乎是清一色地为了钱财而铤而走险。对于这些青少年的悲剧人生与价值观的迷失,我们的社会应当负主要的责任。长期的贫困生活与他们从父辈那儿感受到的人生价值,再加上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足,贫困家庭失学率居高不下,使他们无缘接受教育,有的连基本的教育都没有受过。因此,他们只是在人性的最粗糙的层次上来理解人生,感受人生。近几年一些青少年犯罪大案与要案的实施主体,许多就是处于这一层次的青少年。1998年10月7 日《南方日报》刊登了题为《蓉城:小姐促销寡廉鲜耻》的报道:“成都消息,10月3日,记者在蓉城一个著名商家门口看到,6个大学生模样的姑娘头戴纸制的某品牌妇女卫生巾模型正在向来往行人推销该品牌卫生巾。对这种把隐秘用品‘广告’做在头上的做法,行人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表示这样做得‘过头’了。问及促销小姐有何感受时,一位穿旗袍的小姐撇撇嘴:‘心里不好受,但一天可挣几十元钱,就不管那么多了!’”

这则消息很典型地反映了一些青少年为金钱所驱动,不顾廉耻的事实。在现代中国,金钱支配社会的力量太大了。它足以扭曲人的真善美的价值观,而使人沦落为假丑恶的奴婢。其实,我们也不必过分责备这些小姐,就是在目前中国电视铺天盖地的广告中,有许多就是这类广告。审美教育在人口素质高层次的世界来说,往往体现为一种更高境界的发展教育、理想教育、个性教育,而在中国当下,还要承担许多德育的东西,还要继承中国古代寓教于乐、美善一体的状况。不考虑这种情况,完全将美育作为一种理想教育是不行的。美育对人性中的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这种价值观念的教育,在当前的重要任务就是扭转中国过分浓重的“拜物主义”。弗兰克·戈布尔在《第三思潮:马斯洛心理学》中批判了那些庸俗唯物主义的“经济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的经济学家几乎都忽视了人类更高的要求。几乎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过分唯物主义的了。我们不得不毫不留情地说,经济学这门‘科学’只是在熟练、精确、技术地运用一种关于人类需要和价值整个地错了的理论,这种理论只认识到了人类低级的、物质的需要。”对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是一个很好的疗方,因为,中国古代的美育是关于人生境界与人格培养的学说,它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这就是从来没有将人性的价值定位于物质第一的基础之上。

当然,审美并不排除人的世俗生活,关键是将人的物质生活与世俗利益放在何种位置上。在欲海翻滚的社会中,人们难免为物质欲望所左右,进而将其作为整个人生的价值所在,丧失了对美和人生全部内容的追求。世俗化既可以成为对政治威权的抗争,也可以变成一种无所不在的新权威,正如马尔库塞在《现代文明与人的困境》一书指出的:

一个人在外在的商品范围内是幸福的,而这个领域却并非个人可以自由把握的,相反,这个领域服从社会生活秩序的难以理解的偶然性。因此,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推广与实施,就不得不承担起人性价值启蒙的重任,它通过哲学与艺术教育的方式,唤醒人们从过分物欲化的人生中超脱出来,为他们描绘出新的人生乐趣的画卷,使人们知道,除了有形的物质幸福之外,还有更高级的精神文化的价值所在。老子当年曾慨叹世人只知道有形的美与世俗的幸福,而不知道“无”即精神之美的魅力,为此他说:“大音稀声”、“大象无形”。今天我们的美育,也要着眼于这种精神之美与价值观念的提升,使国人反观自身的潜力,提炼人生的更高形态的乐趣,启发国人为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去创造,在不断的创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美育与人格境界的提升

当代美育的另一个重要职责便是对于人格与个性的提升。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生价值是人格境界的前提,只有当人们对人生价值作出“求仁得仁”般的选择之后,才会去创造自己的人格类型。这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当他在“生还是死”的价值选择下,才可能决定人格的悲剧与喜剧类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交换。当前中国人格的分裂与败坏,有个显明的现象,就是建立在自觉的价值选择之上。许多人明知自己的行为有违人格,但为利益所驱,便顾不得那么多了。人格在当前不少中国人的心目中,由于价值观的扭曲,显得那么脆弱不堪。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人格相对于政治禁忌年代要自由得多,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受制于商业利益——适者生存、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定法则,它使人性与人格都成为它的臣民。当然,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一定物质保障的人格也很难获得独立。就是在中国古代,也强调衣食足而知荣辱,“食必常饱,然后求美”(墨子语),不以圣人的道德作为平民道德的标准,而以“中民”的道德作为人格建设的起点。教育则是人格提升的关键,这一点在今天也是相同的。

人格的建设不仅是自我完善的事,也是完善社会的活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因此自我完善与社会完善是一致的。在物欲横流,金钱与权力主宰社会的时代,人格问题也就与社会问题相联系。对世俗的抗争与坚持人格的独立,具有社会的意义。例如魏晋之际的嵇康,在世人竞进、风俗浇漓之际,坚持人格的独立,以养生论作为抵抗流俗的思想信仰,在当时被人称作“人伦之胜业,方中之美范”。这对于净化当时的风尚,遏制流俗具有风中之炬的力量。惟其如此,才引起司马氏集团的恐惧,最终将其下狱害死。

人格境界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它的超越功能,也就是将人性的最高境界即超生物性作为人格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儒家就曾突出人格的这种超生物性,如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庄子则以人格的独立来鄙弃世俗的欲利之心,他对惠施相梁时的丑态,曹商使秦时的无耻作了辛辣的嘲讽,体现了古代有骨气的士人对人格境界的追求与向往。而美育所培养的人格境界与这种超越物欲的境界是相通的。王国维在1906年写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这种人格境界不仅对于政治强权与物质诱惑具有解毒抗争的意义,而且对于后工业时代的泯灭人格、逐于物欲的现实同样具有巨大的抗争意义。

与此相关的美育作用便是对人格中个性的张扬。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充分张扬个性的,美育作为一种对于理想人生境界的培养与向往,将个性置于首要的地位。作为美育重要教科书的艺术,它是以个性化的创作来打动人的。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艺术美育的实现,必定是以个性作为前提的,而艺术教育所达到的境界,以提升艺术个性、涵濡审美人生作为目的。西方一些对资本主义文化持批判态度的学者,最痛恨的就是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对于人类个性原则的亵渎与践踏。在资本主义金钱统治一切的年代中,文化体制被纳入商业运行的轨道之中运转,而在现代商业文化中由于电视电影及其它电子传媒的发达,使得大众文化借助于传媒覆盖社会,威力极大。这种工业化的文化产品,其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艺术个性,是以满足大众审美心态中最一般的感官欲望来猎取利润。这样的产品当然也不可能有什么思想深度与个性特征,而只是以从众作为追求目标。在商业性的文艺产品的制作中,不仅泯灭有才华的艺术家的个性,而且使大众成为商人的“大众文化”的强暴对象。正如西方传播学家豪泽尔所说:“大众传媒的受众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受众不同,首先在于他只能接受而不能选择。”(注:阿诺德·豪泽尔《艺术社会学》,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288页。)在这种情况下, 大众长期接受制造商们泡制出来的文化产品之后,其文化口胃必然会被败坏,个性必然受到侵蚀,变成一种缺乏个性自主性的接受机器。在这种时候,美育相对于德育来说,更注重启悟人的个性与创造性,它强调个性心理的独特价值,倡导在艺术的天地中驰聘个体的想象,激发个体的情感,在充分发挥个性的基础上使社会与个人自由达到和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报告指出:

未来的教育必须成为一个协调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内,社会的一切部门都从结构上统一起来了。这种教育将是普遍的和继续的。从个人的观点来说,这种教育将是完整的和富于创造性的,因而也是个别化的和自我指导的。这种教育既是保障专业活动、促进专业创造的动力,又是文化中的堡垒和推动力。这个教育运动是不可抗拒的和不可逆转的。这是我们时代的文化革命。

这种设想,可以说是对于美育在这种未来教育中的地位的确定与勉励。这也使中国传统美育的延伸成为可能。在未来中国的美育事业中,除了吸取西方美育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外,还必须充分开掘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优秀遗产。中国传统美学虽然是古典时代的产物,有许多糟粕的东西,但是它的优秀部分完全可以成为我们今天精神文明的源头之一。黑格尔的《美学》认为,古典理想相对于象征艺术与浪漫主义是时间性与无时间性的统一、是非可逝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中华传统美育思想揭橥人与自然的统一、追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为人类精神文化的建设树立了不可移易的风范,有它永恒的艺术魅力。

梁启超说过:“爱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个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能,在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变为有趣。”(《美术与生活》)面对中国出现的大众审美趣味的麻木化,传统美育与古典韵味的那种内在活力,可以缓解这种社会文化症状。宗白华先生盛赞古典美学中的那种“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英华外发”的魅力,“是多么精神饱满,生活力旺盛的民族表现!”(《美学散步》)在它面前,那种千篇一律,滥情造作的商业文化会相形见绌。因此,开掘与弘扬这种古典韵味,可以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粹。

传统美育倡导的人生境界具有审美理想的性质,我们欣赏这些古典作品,可以使精神得到洗礼,产生沁人心脾的美感。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认为,中国的古典艺术尤其是诗歌之于中国人,有一种宗教的作用,“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它生物表示体贴和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已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中国古典艺术讲究“发泄幽情”,“导达意气”,在言志抒情的同时,使心灵得到净化,产生一种静谧宁静的心境。故钱钟书先生在《诗可怨》一文中认为,中国美学重在止痛安神。传统美育的精神魅力,对于祛除现代国民性格中的贪婪与浮躁是大有裨益的。它所展现的人生境界,比如《桃花源记》描述的理想境界,虽只是一种乌托邦,但这种人生理想的感召作用是很有益的。

人的存在是自由与必然,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体。中国古典韵味中的理想主义光彩,对于今日耽于物欲、醉生梦死的许多人来说,可能不屑一顾,但对我们这个转型期的文化建设来说,却是很有意义的。振奋精神,拯救理想,使今日一些中国人从行尸走肉般的价值观念中解脱出来,其意义不亚于使人从十年动乱后的政治迷信中走出来。传统美育不是宗教,但它可以从一个侧面唤醒人们麻木的心态,它与我们吸取西方的民主思想与先进的科技文化来建设我们今日的人格并不矛盾。在兼融古今中外优秀文化传统的过程中,我们当今的审美文化体系才可能得以重建。

传统并非是落后的代名词。任何民族的现代化过程都必须与传统相接榫,即使是主张全球一体化的美国学者约翰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中也强调:“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将伴随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的特点,……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而法国人也会更法国化。”(注:《大趋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75页。)传统美育中重视人格铸造与提升的思想,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中承担着比以往更有意义的任务。它不仅是为着简单的政教目的服务,而是具有了人类学意义上的个性解放、人格开放、完善现代生活质量的意义。它将融入发展教育、个性教育、理想教育的系统之中,打开一个全新的局面。当代中国的美育事业犹如风中之炬,将会点燃中国人的生命之光,呈现辉煌的前景。

标签:;  ;  

当代中国审美教育的悲剧使命_人格结构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