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中国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中国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本之道,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道论文,流动性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否正在步日本20世纪80年代的后尘,进入一个流动性过剩的泡沫时代?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期的货币政策方向,而且对于防止日本式的“繁荣一萧条”在中国重演,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于经济规模,为什么中国的货币供应这么高?主因是贷款和居民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并非货币或汇率政策所造成。由于贷款和储蓄存款的增长具有刚性,当前的流动性过剩也很难用货币政策去调控。

银行存款的增长反映了财富的迅速积累和积累形式的单一,盈利压力迫使银行努力将存款转化为贷款,但贷存比仍不断下降,近期已到60%左右的低位(作为一个参照,美国商业银行的贷存比在90%至100%之间波动)。银行的尴尬道出流动性过剩的实质:现有金融体制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流动性过剩在制造业产生的“泡沫”体现为过剩产能,国内市场容纳不下,就涌向海外市场,造成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的膨胀,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一如日元20多年前的情景。

后果更为严重的是资产泡沫。日经指数1989年底从4万点的峰值急跌,直到2003年4月才在7800点左右回升。日本房地产市场几乎同时崩盘,城市土地价格指数从1991年的148跌到今年3月的64。股市和楼市的损失变成银行和保险公司的坏账,而金融体系的瘫痪将日本经济拖入萧条长达15年之久。

资产泡沫的可怕在于其不可预测性——破灭时点的不可预测,以及后果的不可预测。

减少泡沫对经济的影响,必须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短期的货币政策如提高准备金率、加息和扩大人民币浮动区间都是必要的,有助于抑制流动性泛滥,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储蓄转化为投资的问题。如何突破银行主导的局面,才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既然流动性过剩是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产物,改革的目标就应该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多元化:既然流动性过剩的原因是财富积累形式的过于单一,改革的目标就是资产品种的多样化。而妨碍金融多样化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政府对投资和融资的行政管制。

——从企业的角度看问题,投资和融资是企业的经济决策,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上马什么项目,如何融资,发债券还是发股票,发多少,以什么价格发,什么时候发,都是企业和投资者之间的自愿市场交易。如果不涉及公共资金,不需要行政审批;如果不涉及公众投资者,甚至不需要强制性信息披露。现行审批制包括以核准、报备为名的事实上的审批制,剥夺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阻塞了社会投资的渠道。

——从金融渠道的角度看问题,必须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

目前,中国股市和债市行政管制重重;私人股本基金受管理细则制约,迟迟无法进入实际操作;中小型民间信贷机构长期处于试点阶段,不能大面积推广:银行、券商、基金、保险公司的机构设立、产品、网点乃至人员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审批问题。行政管制过严,限制了金融产品的供应。对此,改革方向应是降低准入门槛,金融全面对内开放,尽快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

股市和债市上的监管应以信息披露和维护市场秩序为主,取消发审委,取消各种形式的审批制。私人股本基金因为是私人对私人,不需要行政部门的管理细则和报批,符合国家法律即可。此外,应立法允许中小型信贷机构存在,并研究组建存款保险公司。

标签:;  ;  ;  

中国化解流动性过剩的根本途径_流动性过剩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