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_心理健康论文

论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_心理健康论文

谈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惩罚的历史及其产生的根源

为规范学生行为而对学生施以惩罚的历史源远流长。《学记》中被称为“教之大论”的七条管理措施之一就是教师要备好教鞭和戒尺,以维持严肃的教学秩序。明清国子监设有绳衍厅,内置集衍册,记录学生所犯过错,绳愆厅有权对学生施以惩处。中国过去的私塾的体罚之酷是有名的。在古代各民族的儿童教育中,体罚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古代埃及、古希腊罗马、西欧中世纪及其以后都有关于体罚的格言流传下来。中国的“教”字则是由表示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孝”与表示教育方法的“攴”(扑打)组成的,说明无体罚即无教育。

惩罚与教育(基础教育)难以分离,是因为它符合了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的一生中难免犯错误,但人的一生又都在努力避免犯错误。因为犯错误就要受到惩罚。惩罚在使受惩罚者受到震撼的同时,也对他人起到告诫的作用。惩罚行为是学校教育、学生管理中的一种常用手段。学校对严重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施以适度的惩罚行为,进行惩戒教育完全是必要的。有不少人认为惩罚和教育是统一的,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是以惩罚为保障的。正因为如此,有些教师把运用惩罚有时是过度惩罚作为进行管理的主要手段。“打手心”就成了代代相传的必备教育手段,“不打不成才”就成了教育的一个至理名言。据日本教育专家冲田丰等人的研究,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所有国家的中小学中都存在,而且在不少国家还相当普遍。现在在美国的不少州,学校体罚学生是合法的,老师“适当”地打学生也是允许的。美国有的私立学校曾以惩罚学生之严厉而出名。据2000年1月8日《华声报》消息:近期逾半数英国家长希望学校恢复体罚。1992年在我国中南、西南七省区分层抽取初中在读学生250人进行的我国基础教育现状调查中,学生对“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时有发生”的评价,31.3%认为基本如此,31.3%认为基本不如此,16.8%认为完全不如此,13.5%完全如此,3.8%不清楚。

惩罚之所以在管理中能发挥作用,我们可以用态度改变理论中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来解释。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里昂费斯汀格于1957年提出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在对待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保持自身认知与行为一致的趋向和动机。如果自身认知与行为之间不协调,那么人会感到不愉快、不舒适和紧张,就有一种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驱力。管理中运用惩罚的目的在于造成个体认知上的不协调,从而使个体的态度向管理者要求的方向转变。

引发惩罚行为的部分原因来源于教师。国内外的研究表明:这种行为来自于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偏低。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教师的心理问题正显示出增长的趋势。英国的一项有关调查表明:有1/5~1/3的教师感受到巨大的职业压力。美国的研究则显示:有78%的教师感受到职业压力,有37%的教师有严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况。我国的研究者认为:教师的心理焦虑比其他职业群体的人更为严重。一个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通过惩罚学生来宣泄自身的情绪。教师的心理状况不佳是引发惩罚的原因之一,部分教师的职业素质低是另一原因。我国中小学教师在实际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学等学科知识的能力不强,致使部分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采取了极不恰当的手段。同时部分教师法制观念的淡薄也是导致使用惩罚尤其是过度惩罚的原因。

在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其教育目标和任务,实际上似乎只是为了升学,学校、教师以“考分取人”,好分数就是好学生,学生分数涨了几分,赞扬、鼓励一番;学生分数掉下来了,便“全盘否定”,讽刺、挖苦学生,更有甚者体罚学生。应试教育导致了教育目标的严重偏离,这也是造成近年来教师过度惩罚学生的现实原因之一。据1999年11月12日《扬子晚报》报道:天津市第十九中学一个教师因班上有十几名学生在日前举行的期中考试中成绩不及格,便让这些学生每人轮流站在讲台前,当众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差一分打一下。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知识的授予者,学生是被动的受教育者。产生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传统是导致惩罚的深层原因。

二、惩罚的利与弊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惩罚能教给学生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也是激励学生上进的一种手段。现代的社会是法治的社会,适当的惩罚教育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惩罚教育主要处理学生的严重问题,可是有些人把它作为教育管理的主要手段,随意地运用惩罚或过度惩罚,给学生身体、心理等造成一系列问题。

1.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有些教师利用手中的权力,花样翻新地惩罚学生,学生要么迫于无奈谨小慎微、提心吊胆,要么产生抵触情绪,师生之间成为猫鼠对立的紧张关系。

2.影响学生身体、心理健康、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个人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达到一个完好的状态。也就是说,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只有同时具备健康躯体和健康人格的人,才能适应多变的社会。据北京儿童心理卫生中心门诊疾病构成统计:儿童心理障碍的患者1993年占67.71%,1994年占80.77%,1995年占90.78%,成直线上升趋势。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43%。在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中,教师的惩罚不能不算是个重要因素。据1999年12月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曾是河北省井陉矿务局第一矿小学生马国君,从四年级开始,由于没有完成作业,或是做错题,或是写的不好,经常被22岁的班主任焦燕君打骂,导致他精神失常,辍学一年有余。

三、合理使用惩罚手段,避免过度惩罚的对策

1.说服教育与适度惩罚相结合。虽然温情教育无法“包治百病”,但是在教育学生时,我们仍然要以说服教育为主,在需要对学生进行惩罚时,运用艺术性的方法,因人而异的采用适度的惩罚手段。英国著名科学家约翰·麦克劳德上小学时因想亲眼看看狗的内脏而杀了校长的宠物狗。气愤万分的校长非常艺术地罚他画一幅人体骨骼图和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我们也可借鉴教育家魏书生是如何惩罚学生的:犯了小错误,罚他给全班同学唱支歌,犯比较重一点的错误,就罚他去做一件好事来补偿,犯了严重错误,就罚他写份500字的说明书。

2.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有想做好人的愿望。”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的觉醒时期,教师的评价对学生自我观念及未来成就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显示:来自他人和自我的积极评价是一种巨大的激发力量。适当地激励有助于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其成功。教师及管理者应当善于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使其不断规范自己的行为。

3.转变教育理念,改变人才观,正确评价学生。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强调共性的整齐化,以牺牲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代价来要求和培养“听话”的学生。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经在《领袖们》中谈到: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在“听话”教育理念下,多少张扬自己个性,如爱因斯坦般“离经叛道”的学生受到过或正受到惩罚!

要减少惩罚,杜绝过度惩罚,作为管理者就要改变人才观。“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语)。冰心老人曾说过:“淘气的男孩子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要知道那些在某些方面具有高创造力的学生往往精力过剩,高度独立,倔强,不墨守成规。我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儿童心理的三“好”(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四“喜欢”(喜欢成功,喜欢合群,喜欢野外生活,喜欢称赞)的基本特征。作为教师及管理者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特征,以多元标准来评价学生,并宽容的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4.提高教师的师德与素质。不可否认,有部分教师师德低下,心理素质、职业素质差,他们有意无意地打击、排斥那些“不听话”的学生(尤其是高创造力的学生)。因此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是减少滥用惩罚的根本。

5.提高管理者的法制观念,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都明确指出体罚和变相体罚是一种违法行为。提高教师及管理者的法制观念,并加大对教师的监督力度,以保证杜绝过度惩罚的发生。

标签:;  ;  

论学生管理中的惩罚行为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