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教的坐标中确定育子方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坐标论文,家教论文,方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是感人肺腑、脍炙人口的故事,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大多与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关。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对发达的今天,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
上篇:走出家教的误区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人生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任老师。在这所学校里形成的意识,将深深地潜藏在孩子的心灵深处。家庭教育作为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其作用是不可替代也不容轻视的。但作为父母该如何发现、弥补家教的不足,促进孩子健康的成长呢?
悲哀的“灰色幽默”。在某小学,老师讲《朱德的俭朴生活》一文时,向学生提问:朱德同志为什么自己种菜?答:是为了锻炼身体,美化环境。再问:朱德同志为什么很少吃肉?又答:为了减肥。孩子的回答与教育内容、教学目的相差甚远矣!
据《人民日报》载:北京一所中学通过对某班的一次调查发现,全班50名学生中只有1人知道孔子的名字为丘,无一人认出鲁迅先生年轻时留学日本的照片,有的学生竟说成是刘德华。
对于今天的新生代来说,让他们多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意识,还能使其从中感悟到许多做人的真谛。
“亲爱的父母,放飞我们吧!”是骏马就要奔腾,是苍鹰就要奋飞。面对孩子渴望自由自立的目光,父母们,能否给予他们一个珍贵的承诺?
在《青年报》的一项“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话”的微型调查中,透出了孩子们的心声——“女儿已长大,大胆地让她自己去面对世界、接受生活的考验、经受风雨的袭击吧!”“请理解我,让我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亲爱的爸爸妈妈,放飞我们吧!”……
作为父母,应支持理解孩子建立自己的世界,鼓励帮助孩子选择现实的丰富的生活,使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理性,处理解决各种问题。
“孩子,你问得好!”有位家长怕孩子耽误学习,在苦口婆心地管教玩游戏机的孩子时,没想到孩子仰起小脸问:“爸爸,你每夜里都打麻将,白天不也会耽误工作吗?”孩子,你问得好!
身教胜言传。父母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行为素质的形成,所以做父母的应慎于自己的言行,不然,正中了中国的那句老话:上梁不正下梁歪!
家长该换换脑筋了。某学校为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实行了一项新举措,即学生在校内完成全部作业后,不再布置家庭作业,低年级学生的书包可以不带回家。谁知,这一有利学生身心健康的教改措施,却引来了家长的非议和抵制。他们认为这样做是老师在偷懒,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于是乎,自发地隔三差五带孩子出入大小书店,不惜本钱购买那些价格昂贵、质量低劣、印刷粗糙的“课外辅导读物”。
有的家长为让孩子通过升学的“独木桥”,往往不切实际地让孩子去拼搏,在时间上不断加码,在作业上不断增量,使孩子不堪重负,疲于应付,这无异于“拔苗助长”,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更有些不太成功的父母,总是把未了却的“成功梦”寄托在孩子身上,这种心理虽说也是个人的一种自我完善的心理,但却忽视了孩子自身个性的要求,抹杀了个性的完善。很难想象一个在心理上既依赖父母又轻视父母的孩子会从内心百分之百地接纳父母为自己的前途定向,如此发展下去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语:“大抵童子之性,乐嬉游,而惮拘俭,如草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诚哉斯言!
“做父母的最好有一只手。”这是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50年前针对父母对儿童照料过度的现象,经常奉劝父母们的一句话。
今天有些父母,孩子都10多岁了,还给孩子穿衣脱袜,叠被洗刷,逐渐把孩子宠成了“小皇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私任性,懦弱懒惰,形成致命的弱点——生活智慧匮乏,社会应变能力差,个性压抑扭曲。
孩子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让孩子自己动手做。我们尽量教孩子学会生活自理,进而培养自立能力。
别拿义务做交易。打水付0.5元,叠被付1元,扫地付3元……
乍一看这些,还以为是旅馆经理给服务员定的报酬呢,然而这却是一位家长给孩子定的规则。
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家长有责任给孩子灌输一些商品意识,但不能拿义务做交易。我们可以利用假期通过“打工”的形式,让孩子力所能及地挣点钱,培养孩子的自立和商品意识。在市场经济中,劳动是一种商品,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商品,如社会公益劳动、为自家干的家务劳动就不是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而是应尽的义务。孩子干家务家长付钱,可能会助长学生斤斤计较于金钱。为了孩子学习好,家长奖赏钱,无异于贿赂,更是极端错误的。
成于忧患败于奢。许多父母都把让孩子生活得幸福愉快、无忧无虑作为神圣的职责。殊不知,其实在太舒适的环境太优越的生活里长大的孩子思想会缺“钙”,脾性也会被宠坏。从长远利益考虑,让孩子从小适度地知道一点忧愁,品尝一点磨难,并非坏事,这对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和意志,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或许更有好处。
双重的困惑。目前,对于多数年轻的父母来说,没有哪件事比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更为迫切的了。
然而,期望归期望,现实归现实。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所导致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
君不见每逢升学考试,校园外守望的家长恐怕比考生还要多。不论是头顶烈日,还是身冒大雨,“只要孩子能考上,自己苦点累点,值得!”一位家长这样说。遗憾的是,如此苦心却未能感动孩子,一位学生说:“我的书包已经够重的了,我不愿再背上‘精神包袱’。他们根本不体谅我的苦衷,我有时真恨他们。”我们没有忘记几年前发生的夏斐、夏辉事件,家长“恨铁不成钢”的悲剧,不能不发人深省!
孩子竞争的背后,往往是家长的竞争,然而在这种充满竞争压力的家庭氛围中,孩子又如何成长、成人、成才?!
下篇:科学地进行家教
家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应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言行、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监护、抚养和教育,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树立良好的家风,这对孩子健康的思想、良好的性格和优秀品格的形成,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试着让孩子读“无字书”。鲁迅先生教诲: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部大书。可谓语重心长!
时下,孩子们出家门关在校园内,出校门又关进家门,稻麦不分、五谷不辨一类的事并非没有。我们应让孩子走向社会的课堂,利用业余时间,适当地读读“无字书”。
我们或许还记得高尔基当年流浪街头,历经忧患,深读了世间的这部“无字书”,终成文坛巨匠。李时珍跋山涉水,品尝百草,著出经典医作《本草纲目》。万勿将跨世纪的一代人养成“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有字书”的书蠹、书痴,把孩子弄成“平面人”——只有长度与宽度,而没有思想的力度与精神的深度。那不仅会贻误孩子的前程,更会贻误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
打孩子也是一种艺术。俗话说:“孩子是娘的心头肉”,“打在儿身,疼在娘心”。仅此可见,打孩子颇非易事,“打”中包含了复杂的感情,倘只以“对”、“错”的逻辑来评断,不免有些简单化了。当然,还是少打为好,不打为佳,不也有许多家长教子有方,从来不打的吗?即使打也要有个“度”,有分寸。打孩子也是一种艺术,不打才是艺术的极致!
“孩子有时是需要重责的,轻描淡写的批评很容易流于形式。当然,重责并不是打骂,而是严厉,是严肃,是语重心长!父母教育孩子应有分工:一个担当严厉些的角色,一个担当仁慈些的角色。严厉使孩子有所忌,不致从小就任性胡为;仁慈使孩子心智茁壮成长,不致使孩子性格压抑扭曲。双方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我们从作家汪国真的这段话中能得到什么启迪呢?
做孩子的益友。“在家里,我首先做孩子的朋友,然后才做孩子的爸爸。”
说这话的家长不但明智,而且睿智。这样既融和了亲情关系,又沟通了心灵。千万别忽略了,孩子也有独立的人格,也有强烈的自尊心。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不强制、不威胁、不恐吓,多商量、多诱导、多启发,既不过分严厉,也不过度迁就。如果孩子不“乖”,那才真怪呢!
学会赞美孩子。得当的赞美是一种投资少收益大的鼓励行为,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感情投资,是一种催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家长若得当地赞美孩子的优点,孩子肯定会精神爽利,学习动力倍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每个人都是需要善意赞美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纽约一所中学里,在各班随意挑选出十多位学生,私下称赞一番他们各自的优点,或听课专心,或作业认真,或勤学好问等,并宣布他们是最有前途的学生,结果这些私下受赞美的学生,刻苦求学,锐意进取。半年后,奇迹出现了,在期末统考中,这些被赞扬的学生,包括以前学习较差的学生,成绩全部优秀,这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精神营养更重要。据《文汇报》载:天津市14岁女学生庞秀玉家藏图书13000多册。她利用业余时间博览群书,丰富了自己的课外知识,连续两届获全国中学生作文大奖赛一等奖,还获“物理小制作”发明奖。
庞秀玉的父母都属工薪阶层,平日里省吃俭用,粗茶淡饭,家无豪华家具、现代化电器,但对于女儿对知识的渴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在庞秀玉同学后面站着的是了不起的父母——在商潮滚滚、物欲横流面前,以平静心看待知识的价值。愿天下千千万万为人父母者都有这样的眼光,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庞秀玉的父母是可敬的。他们节衣缩食,不求家庭现代化,只求孩子知识丰富,此举对那些一宴掷千金、百元压岁钱的父母们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与嘲弄!
目前,我国各种“家长学校”、“家教专题咨询中心”、“家长委员会”等指导家教的组织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家长们纷纷报名参加,积极探讨咨询,大大有利于启发引导家长、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们找到了家教的坐标。
近期来,一些家庭纷纷自发地为年满18周岁的子女举行“成人仪式”。在仪式上,家长们少了以往一味强迫孩子加班加点学习、向高考冲刺的内容,多了教育子女自立、自强的内容。鼓励子女成人后,勇敢地担负起公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家长们除了注重教育孩子学好书本知识外,开始较多地注重对孩子进行生存能力及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育,旨在提高中小学生生活能力、劳动能力和创造能力。
这些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可喜变化,使家庭教育朝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