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军 四川省中江县冯店镇中心学校 618108
兴趣是知识的入门,是学生学习的内动力,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初中历史若能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学起来轻松且趣味盎然。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的学习中保持注意力结合历史这门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综合教学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巧设导入,点燃学习兴趣。
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1.悬念法。每上一节新课的前一天我都要把设置好的问题让科代表写在黑板上,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上课时该组推选一个学生讲解,在学生讲的基础上教师再补充讲解。
2.社会热点问题与史实联系法。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那一天?毒主要指什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这种引导使学生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毒品”这个敏感的、引人注目的社会热点问题与即将学习的“鸦片战争”这个历史主题紧密结合起来,找准了落脚点,为学生继续探究埋下很好的伏笔。
3.增强直观性的图片法。教学实践表明:刺激强度大、变化性大、形象有趣的材料,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加强学生对重要知识的注意,起到强化的作用,进而达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功效。如我在上《秦朝的统一》这一课时,首先挂出一幅秦始皇的图像,让学生描绘出他的外貌特征。然后告诉学生,这就是灭六国、统一全国的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也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千秋一帝”,他究竟有何功过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秦朝的统一》。图像与个人的事迹相结合,让学生记忆深刻。
二、课堂上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历史并不是单纯记住时间、人物和事件经过就可以,必须学会发现现象的本质、由现象而学会归纳历史规律,这才是真正会学历史。
1.形象的讲述,变枯燥为生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课本中的知识只是梗概,因此不能照本宣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把史实故事化,以生动形象、富有时代感的语言去形象表述,复原鲜活丰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去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如在讲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我就采用故事讲述法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课之前先布置好几个学生做好充分准备,让学生讲故事。
2.创设问题的情境。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有引导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才能引发其智慧火花,这个目的实现的最佳途径就是发动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是非常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方法。如:在讲远古人类时让学生“展开想象描述北京人一天的生活”。在教学中,还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情感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在教学方式上,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特点,运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情绪高涨,兴趣倍增。图像、实物及电化教学更具直观性和刺激性,可以使学生留下更为深刻和持久的印象。如在讲授《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艺术地再现了汉初中原的贫困,北方匈奴又不断南下进犯,时刻威胁着西汉的安全,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经过一番讨论,同学们对于“和亲政策”的理解就比较的顺利也比较的深刻了。而情景活动教学法,也是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3.通过探究激发兴趣。初中生好奇心强,对历史事件的结果,历史人物的命运很关心,有时甚至替古人担忧。教师应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在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一些问题,介绍、提供一些小资料,引导他们初步地研究历史问题,帮助他们在学习上获得成功,体会到创造性活动的乐趣。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添学习兴趣。古人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们要想深入了解和认识事物,最佳办法是亲身参与、体验。同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也需要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历史活动的组织有多种形式,就课堂教学这一有限的时间空间而言,开展讨论、辩论、知识抢答、演讲比赛、模拟角色都是迅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教学时,组织学生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兴趣,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的投入到竞赛中去。
三、精心设计课堂结尾,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结尾则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堂成功的课,要有始有终,学生在掌握新知识后,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延续,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每一节课结尾时,我们应设计出学生感兴趣、耐思考的思维拓展题。
总之,在教学中只有始终坚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才能把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论文作者:吴文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学生论文; 学习兴趣论文; 这一论文; 兴趣论文; 鸦片战争论文; 历史论文; 思维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7年10月第29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