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直属高校与中科院科技活动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部论文,科技活动论文,中科院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4;G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203(2008)07-0030-07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简称“纲要”)明确提出:“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的科研机构,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纲要》同时也提出:“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作为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中的“国家队”——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和教育部直属高校(简称“直属高校”),无疑承载着《纲要》的目标与希望,是国家科技创新所依靠的核心力量,理应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两支队伍的现状如何?各自潜力发挥的优势何在?投入产出的效能怎样?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发现各自的功能差异,寻找合作和发展的途径。这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一、人员投入及其结构比较
1.人员总体情况
中科院网站显示①,2006年末② 中科院事业单位的在职职工为4.72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占在职职工的72%。教育部直属高校司网页资料显示,直属高校教职工总数为28.4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2.7万人,占44.85%;科研人员1.66万人,占5.84%,两者之和为14.36万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0.69%。可见,直属高校的总人数是中科院的6倍多;但专业技术人员的比重却比中科院低近20多个百分点,这是因为高校除教师和科研人员外,还有大量的教辅人员、行政人员、工勤人员和其他附属单位人员。若将这些人中有专业技术职称的统计在内,则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为76.6%,与中科院差异不大。
2.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情况
中科院3.4万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38万(正高级0.54万),占40.6%,中级技术人员1.21万,占35.6%。直属高校17.96万教学与科研人员、科学家和工程师中,高级职称72198人,占总数的40.2%;中级职称69793人,占38.9%,初级职称35904人,占20%。③ 可见,中科院和直属高校的高级专业职称人员比例都在40%以上,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非常接近,直属高校稍高。
3.学历情况
中科院博士学位人员0.85万,分别占专业技术人员和在职人员的25%和18%;硕士0.71万人,分别占21%和15%。直属高校专任教师中博士44751人,占专任教师的35.2%;硕士47792人,占37.6%。若不考虑其他人员中的博士、硕士人数,则专任教师中的博士、硕士人数分别占直属高校在职职工人数的15.78%和16.85%。④ 可见,直属高校教师专业技术人员中博士、硕士所占比率明显高于中科院。但是,博士、硕士人数占在职职工人数的比例,两者没有太大差异。
4.科研活动人员投入情况
中科院投入R&D的人员达3.89万人年(包括R&D课题中的本单位及流动人员、科技管理人员和为R&D课题直接服务的人员),比2005年的3.72万人年增长了4.5%。直属高校R&D当年全时投入人员为4.59万人年,比2005年的4.53万人年增长1.3%。[1] 可见,在R&D课题的人力投入上,直属高校比中科院多0.7万人年。
5.科研优秀人才队伍建设情况
近年来,中科院和直属高校都加大了“人才强院(校)”的队伍建设,优秀青年人才群体茁壮成长。中科院共有5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31.2%;14个群体获得“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63.6%;并通过“百人计划”择优支持70位优秀青年人才。[2] 2006年直属高校共有83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占全国总数的48.8%;有47个群体入选国家和教育部“创新团队”,178人受聘长江学者,710人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3]
二、经费投入比较
1.R&D经费总体及主要构成情况的静态比较
表1显示:(1)从收入总量看,2006年直属高校的办学收入总量是中科院的5.06倍,但直属高校的科技经费总量与中科院相差不大。这反映了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有不同的任务。虽然科研事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但高校主营事业仍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收入是高校最主要的业务活动和收入来源。正因如此,《纲要》明确了“大学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这是高校与科研机构在履行科技创新职能时一个很大的不同。(2)从经费来源结构看,中科院和直属高校财政性经费比重均占50%以上,说明国家财政性投入其资金来源的重要部分,但是,中科院的财政性经费比重高于直属高校。(3)从人均科技经费投入看,中科院是直属高校的2.55倍,原因主要在于直属高校专任教师中部分教师很少从事科研活动。从科技投入的全时人年计算,直属高校的单位投入是中科院的1.41倍。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高校科技活动的特点。
2.经费投入情况的动态比较
表2显示,“十五”以来,无论是中科院还是直属高校,科技经费收入均呈波动状态,都呈现出总体增长趋势,说明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投入的力度在不断增强。另外,中科院的财政性拨款比重一直都在50%以上,个别年份接近60%;直属高校一直在40—50%之间,“十一五”期间超过50%。这说明中科院、直属高校的科研实力在服务于国家目标、国民经济主战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获取科研经费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
3.三大主体活动的R&D科研经费支出情况
科技创新活动主要分为三大类型:一是基础研究,指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运动规律,获得新发展、新学说)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研究,它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或使用为目的。二是应用研究,指为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用途,或为达到预定目标探索应采取的新方法(原理性)或新途径而进行的创造性研究。应用研究主要针对某一特定目的或目标。三是试验发展,指利用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际经验所获得的知识,为产生新的产品、材料和装置,建立新的工艺、系统和服务,以及对已产生和建立的上述各项实质性改进而进行的系统性工作。
表3显示,“十五”以来,R&D三大主体科研活动经费支出方面,中科院和直属高校排在第一的均为应用研究,排序第二、三位中科院与直属高校总体上刚好相反。两者的突出差异还体现在动态变化上:(1)基础研究比重中科院“十五”期间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十一五”初开始呈上升趋势;而直属高校则一直呈上升趋势,2001年到2006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2)从应用研究比重看,中科院“十五”期间呈上升趋势,“十一五”初又开始呈下降趋势;直属高校基本一直呈下降趋势;(3)从试验发展研究比重看,2001—2006年间中科院和直属高校均呈波动状态,但波动幅度均不大,中科院在7%左右波动,直属高校则在25%左右波动。
可见,从总体看,中科院的经费支出中基础研究经费支出高于直属高校10个百分点以上,这体现了中科院在基础研究方面占有一定优势;直属高校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比重高于中科院15个百分点以上,这反映出直属高校与社会经济活动主体(企业)结合较紧密,从事了大量产品研发与中试生产工作。
从表4、表5、表6中全国和世界范围的比较看,中科院与直属高校“十五”期间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经费比重均高于全国水平,也高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整体水平,而试验发展研究的比重远远低于全国和世界。这说明中科院、直属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国家队”,主要着力于原创的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科技活动,是国家科技创新持续动力的重要提供者。同时,也表明企业承担了大量试验发展研究的任务,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当然也反映了中科院与直属高校在产学研尤其是与企业结合方面还有很大潜力。
三、科研成果产出比较
一般而言,考核科技产出的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科技论文发表的质与量。科技论文是科研活动成果的重要表现,是科技人员研究思想和方法的直接体现。单位投入的科技论文发表数量越多,尤其是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越多,表明科技产出就越高。二是发明专利申报与授权量。发明专利申报与授权量越多,表明科研活动实际产出的可供企业和社会应用的技术就越多,科技投入可能给社会创造的价值就会越多。三是科技成果的获奖及应用。这一指标表明科技活动的社会认同价值,以及通过应用实际创造的社会财富价值,反映了科技活动的实际创造力与贡献力,是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主体获奖数量越多,获奖级别越高,其科研成果的社会认同度就越高,社会认可的价值就越大,应用创造的社会经济价值就越大。
1.科技论文
从静态看,2005年中科院科技人员作为第一作者被国家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2257篇,其中被SCI(扩展版)收录论文11952篇,占53.7%;被EI收录论文7707篇,比2004年增长67.2%;被ISTP收录论文2598篇,比2004年增长59.5%(见表7)。
2005年《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我国研究人员为第一作者的科技论文中,高等学校论文49438篇,比2004年增加14491篇,增长41%,增幅为历年最高。2005年高等学校国内论文达23.5万篇,比2004年增加2万篇,增长9.3%,高等学校发表的国内论文占国内论文数的66.1%。[4] 但是,无论是SCI论文还是国内发表的论文,直属高校都占绝对高的比例。2005年全国发表SCI论文前20名高校中,直属高校占18所,且这18所高校发表的SCI论文总数达23153篇,占全国高校SCI论文总数的47%。2005年直属高校国内自然科学发表的论文数达到133301篇,占全国高校论文数的57%。2005年三大检索文章前20名的高校中,直属高校占绝对优势,其中SCI为18所、EI为16所、ISTP为15所。也就是说,进入三大检索文章排名前20名的直属高校均在15所以上,占80%—90%。三大检索55762篇论文中,SCI占42%、EI占40%、ISTP占18%。
数据来源:中科院数据来源于其网页http://www.cas.cn并加工整理,直属高校的数据为对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2002—2005)加工整理而得,原始数据为中国信息研究所,均为非直接引用。SCI数据根据网络版统计,EI根据光盘版统计。
数据说明:三大检索是指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和《科学技术会议索引》收录;SCI论文为扩展版SCIE。
以上中科院与近年三大检索论文排名前十几名的直属高校对比,可以发现“十五”期间教育部这十多所高校:(1)三大检索文章的总量与中科院之比大致为2∶1以上,两者2005年的增长率都在40%以上;(2)SCI论文总量与中科院之比大致在2∶1以下,低于三大检索文章总量之比,但增长率高于中科院;(3)SCI论文引用篇数和次数均高于中科院,尤其是2005年有较大增长,均为中科院的5倍以上;(4)SCI论文在三大检索论文中所占比重有一定差异,虽均为最大比重,但直属高校为40%左右,由2002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41%以上;中科院为60%左右,2005年以前均占60%以上,最高达到67%,2005年下降到54%,仍比直属高校高10多个百分点。
另外,从人均角度看,2005年中科院与部分直属高校的比较情况见表8。从总体看,按相似口径比较,直属高校人均(人年)三大检索文章大致为中科院的3倍以上;SCI文章的人均(人年)也为中科院的3倍。这反映直属高校近几年科研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另外,从经费投入产出看,中科院发表的每篇SCI论文经费支出是(部分)直属高校的3倍。
图1 2000—2007年中科院和直属高校国家三大奖获奖总数
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科技部主页http://www.most.gov.cn/bstd/cx/kjjlcx/历年公开的数据加工整理而得。
数据说明:①由于科技部公布的每年获奖目录没有显示获奖人的单位,因此无法按获奖人单位归属统计,且即使按获奖人单位来统计,也存在重复和交叉。为便于比较,本图显示的数据仅按推荐单位这一口径统计中科院和直属高校每年国家三大奖的获奖数。②中科院推荐的奖项中有少量为其所属军工高校完成,在此统一归并为中科院;同样教育部推荐的奖项,有极少由非直属高校完成,在此均统计为直属高校。
2.专利申请与授权情况
表9显示,2006年直属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和获得量总数均为中科院的3倍左右,但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比中科院稍低。
2006年全国高等学校共提出专利申请总数2449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8059件,占73.7%,直属高校申请数占51.2%,发明申请占57.6%;高等学校获专利授权总数12043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占55.2%,直属高校授权量占58.4%,发明授权占70%。可见,直属高校专利无论是申请数还是授权数,均占全国高校的5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占70%;显而易见,直属高校发明专利的比重远远高于全国高校平均水平。⑥ 这说明直属高校在科技发明上的贡献远远高于地方和其他高校。
3.获奖情况
图1显示,2000—2007年间,中科院和直属高校获国家三大奖的总数,虽然有所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多数年份直属高校的获奖数高于中科院。中科院和直属高校总计279项三大奖中,中科院推荐115项,占41%;教育部推荐164项,占59%,直属高校略高于中科院。从三大奖类别看,数据显示279项获奖项目中,国家自然科学奖112项,占40%;国家发明奖44项,占16%;国家科技进步奖123项,占44%。可见,奖项集中在科技进步奖和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比重较低。这与中科院和直属高校的性质功能密切相关。从获奖级别看,数据显示中科院获奖级别高于直属高校,如2000—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最高奖中科院推荐获奖的有6项,直属高校仅1项;国家发明奖中科院和直属高校均没有一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3项,中科院1项,直属高校2项。可见,中科院和直属高校研究的优势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重大问题,中科院比直属高校更具优势。
四、简要结论与建议
1.高度重视国家科学创新的主体作用。国家科技创新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科学创新。科学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条件,直接为技术创新提供原动力和持续力。上述投入比较显示,中科院、直属高校分别作为科研机构、高校的“国家队”代表,无论从人力资源投入还是经费投入上,均主要为基础和应用研究,大多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肩负着实现科技原始创新的重任,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重要生力军。
2.加大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的科技融合力度。上述科技成果的比较显示,中科院和直属高校拥有大量的理论成果(科技论文)和技术发明专利,直接承担了大量国家高新科技项目,但这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还有很大潜力可以挖掘。关键是要加快科技成果与企业生产快速“无缝”对接,调动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产学研高效结合。
3.加强科学创新“国家队”的人才队伍建设。科技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从某种意义上说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从上述人力资源投入的比较可以看出:虽然中科院、直属高校拥有大量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但从总体上看,与已基本实现创新型的国家相比,科技人员的队伍数量还是偏低,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明显偏少,这直接影响到未来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造就“千—百—万”优秀人才,实施“人才强校、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不仅是直属高校和中科院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关键。
4.全面推进直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工程”。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重任务。目前,我国R&D科技人员从相对量上看万人中占有数只有18,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100相差81。[5] 若按此差额和我国人口总数13亿计算,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要达到一般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水平,至少还需科技人员1亿人。因此,加大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力度,培养和储备大量科技人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石。然而,对于“国家队”的直属高校而言,人才培养的重任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科技人才。
5.增加直属高校国家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上述比较显示,中科院和直属高校近年来不仅科研经费呈快速增长势头,在科研成果产出上更是成绩喜人。虽然,直属高校的科技人均产出和单位经费产出与中科院不相上下,但是直接由国家拨款的科研事业费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这直接影响到直属高校科研队伍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建立起高校专项科研事业费的拨款机制,加大对高校科研事业的财政投入,就显得十分重要。
6.实施直属高校科研管理的政策创新。与中科院相比,直属高校参与和获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能力还有待加强,这一方面有国家政策层面的原因,也有高校自身的因素。因此,通过管理政策创新,打破高校间的“学术资源壁垒”,整合直属高校的科研资源,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才能争取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科技目标和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
收稿日期:2008-05-07
注释:
① 中科院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其网页http://www.cas.cn。
② 本文选取的数据如未特别注明,皆指2006年的数据。
③ 根据《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表2计算得出。
④ 根据《2006年教育部直属高校2006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第66页表3计算得出。
⑤ 根据《2007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69页表45计算得出。
⑥ 同注释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