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本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汲取和文化继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知识论文,时代论文,数据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时常这样想,如果小时候祖父辈没有帮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等到他感觉读书的重要性时才去读,那很可能就是一种功利主义的读书。像我这年纪的人,最好的读书时间,基本上都被“文革”给荒废了。小学时还能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可是一到中学就基本上读不成书了,然后是长达8年的工厂劳动。等到有机会上大学后,才真正知道我们这一代人的差距在哪里。感谢我的祖母在我小时候,看我老不读书,就背《木兰辞》给我听,有了点古典文学的基础。后来我做出版方面的管理工作,才明显地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1 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文化基础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我们这个民族能不能很好地用好文化、把阅读作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一个自觉行动,有很重要的关系。或者说,中华民族要实现这一次伟大复兴,要圆好“中国梦”,光靠文化知识是不行的,但不读书没有文化知识却是万万不行的。 首先来说,我们这一次中华民族复兴和中国历史上的若干次复兴有一个巨大的不同。中国历史上有过多次复兴,我们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但是,那个时候中国远远领先于世界,在那个时候复兴了,就站到世界第一位了。这一次复兴不同,我们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来看我们复兴的,“中国梦”应当放到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放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环境下考察。如果没有这个视野的话,这个复兴我认为是不存在,人家也会不承认的。 看看欧洲,他们在文艺复兴后开始繁荣,英语文化成为世界强势性文化,英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而且是政治、经济、科技每一个领域都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尽管英国在衰落,但由当年的“工业革命”带来的文明优势和文化成就,却不是我们在三五十年能超越的。比如他们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甚至学校用的教科书。就是到现在,《哈利·波特》出一集就热销一集。在伦敦奥运会的闭幕式上,最后出场的是一个演员扮演的丘吉尔来念莎士比亚的闭幕剧《暴风雨》,把英国人意识形态、文化内涵,打包式地展示给了全世界。我当时在那现场看的时候就想,哪一回我们再办奥运会,或者办什么大型社会活动时也能这样做,也拿得出这样的读物和创意,那中华民族的文化也就是真的复兴了。 所以,我们这一次复兴,光有目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成果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经济有了一定根基之后,让我们的孩子在师长们的引领下,有一个高远、宽广的文化眼光来认识和参与这个世界。因此,我很赞成张家港、常熟、苏州等率先建设“书香城市”的作为,努力继承和恢复“忠厚持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精神文明和阅读文化传统,政府要重视对阅读设施和条件的投入,要重视城乡家庭阅读氛围的创建,要重视个人阅读习惯的培养。 我们中国人用在打牌、搓麻将、娱乐厅里的时间,用在喝酒、吃饭、应酬上的时间,用在玩乐和休闲上的时间,不知比读书用的时间要多出多少。今天,我们为素质提升的阅读、为审美趣味的阅读很少,在总体上表现为没有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很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在欧洲,你不管到哪儿去,都能发现读书早已是人们的自觉习惯。我经常出国,发现中国人在国际航班的经济舱里喜欢不断交谈。后来我坐到了公务舱,发现周围的外国人有80%在看书,而我们的同胞不是在看电影,就是在窃窃私语,甚至大声喧哗。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曾被美国和前苏联各自占领着,但它的读书人始终很清醒,德意志民族的魂魄始终没有失落。有一个小出版社波坎波尔的老板温格尔,是当时德国最著名的哲学家赫斯最得意的学生。赫斯对他说,德国战败后,唯一可以在世界上抗争的是德意志的民族精神,德国战败了但精神不能失,文化传统不能丢,你如今搞哲学,大概一百年之后才能会有影响,还不如去把文化普及工作做好,使德国人在战败的精神阴霾下还能够有所追求。 于是,温格尔就把波坎波尔的员工召集起来说,现在这个出版社是赚钱,愿意留下来跟我做德国文化重建的人留下来,其他的钱可以分一半走,就这样波坎波尔就一分为二了。随后,它设了一个“彩虹出版计划”,立意在于虽然我们的物质供给是贫乏的,但依靠我们的思想和民族精神,我们仍能够在世界立足。这道“文化彩虹”、“知识彩虹”,使德国人获得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给养,不致迷失人生的方向。温格尔工作了50年,把世界上他认为最好的2500本书出版了,排下来正如一道彩虹。当他在20世纪90年代去世时,出现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场景:欧洲有7个国家的总统,8位总理参加了他的葬礼,因为大家认为他为欧洲保持世界的领先地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彩虹出版计划”,说到底就是一种由读物构建起来的文化的力量。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美国人首先发现并提出知识含有生产力。在V·布什的影响下,马克卢普在1958年写了一本书叫《知识产业论》,他说美国如果想领先世界,就要把科技知识、文化知识能很好地“生产”出来,进而在文化上引领世界。结果书一上市,招来一片骂声。如今,“知识是生产力”已是世界共识了。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抓全民阅读的意义,要看到阅读的本质,即阅读的本质在于掌握知识,继承文化。 2 阅读需要的社会资源是“国家立法” 我们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的经验,谋划如何落实好开展全民阅读的各项基础性工作,使我们这个民族能用好阅读这个工具。 读不读书,看上去是个人的私事,最多是家事和学校领域的事,其实不是。因为要把阅读做好,是需要“资源”的。所谓“资源”,即你这个国家有没有统一认同基础上的“立法”,如果说你们认为这件事情重要,那就让它进入基础法律,在法律上给它应有的地位,以此来规范和引领它在这个领域的作用,所以讲国民阅读,第一个需要的是立法,让它转化成国家法律上所规定的事情,这件事做到了,其他资源才能够被派生出来。 发达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基本能完成立法,我2007年在保加利亚访问,它是东欧比较落后的国家了。我去了之后大吃一惊,他们国家是欧洲比较晚立法的国家,1928年立的法,就是阅读在法律层面上,在“国王时代”它就解决了,然后让我参观他们的“人民书屋”,不管在封建王朝、社会主义,还是现在,他们的“人民书屋”始终存在。匈牙利也有立法,甚至规定汽车过隧道都必须把灯打开,以便保障想阅读的人有条件。欧洲和北美在20世纪30年代就完成这个立法工作,而且把阅读作为一个研究性的工作来展开。 那么,人类为什么要读书,政府为什么要倡导阅读? 美国的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在1822年写了一封信,这一封信就阐明了阅读和知识的重要意义,为美国后来的两百多年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96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政府印刷局参观,门口就有麦迪逊总统的一句话:“一个明智的政府,如果没有获取民情的渠道,其执政结果不是悲剧,就是闹剧,或者两者兼而有之。”因此他倡导,美国要用知识把自己的公民武装起来,使他们有条件来监督政府,同时有条件来管理好自己,发展好自己。 根据麦迪逊总统的提议,美国成立了政府印刷局,由政府向老百姓告知其应当获取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知识、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生产知识,那个时候是派送给每个选区的。这看似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行为,却同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精神文明有关,与国家的长治久安、公民意识的进步紧密相连。 但也不是仅仅立了法就够了,还要落实到有书可读,有很好的阅读引导。曾国藩给他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不仅开了书单子,还提出要他精读哪几本。晚清名臣张之洞在做四川学政时,编写了《书目答问》来指导考科举、做学问的学子。在美国,《美国读本》开列了公民必读的25本书。哪个领域哪些书必读,都由专家、学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开列出来。孩子读什么书,家庭读什么书,老师引导学生读什么书都是有一定之规的,哪些书开始小孩不能读,也是有年龄规定的。 要有经济保障、社会认同、组织保障和实际措施。英国政府的“阅读基金”预算是0到3岁是多少镑,6岁以后是多少镑;北美对12岁以后孩子要发什么书有明确规定,以便保证他们有书读。美国发生“911事件”时,小布什正在给一个小学的五年级学生朗诵《橙色的山羊》,特工人员报告他说有了特别重大情况,他说等我把这段文字念完了——如果能有这种政府高端人士重视读书的社会氛围,那么全社会就会认同“好读书,读书好,善读书”的价值观。 3 共同认识古今中外的六条重要阅读经验 据说,从20世纪20年代阅读学作为一门科学研究开始,已经编写出版了1800多本书,发表了25000多篇论文,这些论著大体上是从读者培养、读物质量和阅读条件三个维度上来做的。那么,我们今天如何来吸收古今中外良好的阅读经验,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阅读水准呢? 首先,“读书要从娃娃抓起”,是全球性的阅读学共识。 在这方面,世界上好多民族都有非常成功的经验。德国有一句话,父母或者祖父母让孩子伴着书声入睡是对他一生最重要的投资,也是最便宜的投资。以色列人生了小孩,当小孩眼睛会转动,特别是能爬动时,会在以色列《圣经》上盖一块很干净的布,涂上蜂蜜,引导他爬去舔,感受书的“甜蜜”。中国人在过去也有个很好的风俗,小孩在一周岁时要“抓周”,如钱锺书就是在无锡老家“抓周”后,才叫“锺书”的。在小时候养成阅读习惯十分重要,一旦有了爱书的意识,长大后就会通过阅读,掌握知识,所以政府应当在这一方面做出规定,要让我们各个家庭把阅读重视起来。 其次,大力抓好“校园阅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果说,婴儿时期养成阅读习惯最重要,那么学龄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学校教育除了要接受必要的课本知识外,养成阅读的技能,养成好的阅读方法,是最为重要的。教师在教文化知识的同时,应该把如何阅读的方法也教会给学生。2011年我去法国做访问学者,遇到了北京大学一个学生,他的法国老师自从带了他之后,指导他读了1500本书。这位老师对他说:“知识不能遗传,不能赠予,但可以传承。”教授把他的读书心得、智慧和方法,传承给了学生,学生就能以较少的时间接受应有的知识,事半而功倍。 第三,积极倡导“终身阅读”,建构社会书香氛围。 这是我们今天要举全社会之力破解的一个困境。我们这一代人在过去没有养成“好读书”的习惯,也没有掌握“善读书”的方法,尽管少数人后来通过高考等通道接受了更高层次的教育,有了一定长进,但因为小学、中学的重点是在“应试教育”上,读书没有成为人们内在的需要。今后如何读书学习,这需要我们作认真的反省。走出校门,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学习与读书进行有机结合,用新知识、新理论、新方法来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职业能力很重要。尤其是公务机关的领导干部,要带头读书,起表率和引领作用。 第四,编辑出版好书精品,重视数字化时代的阅读。 编辑出版工作者要多出好书,追求出精品书,让不断完善的图书市场拒纳“垃圾书”,这是我们的文化责任和社会使命。传播技术进步至今,阅读正在发生还将不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一方面,数字化技术能把你需要掌握的知识快捷地抓取到你面前;另一方面,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海量信息,一般的人已经不知道该看什么。因此,有效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人们解决三个基本问题:如何迅速准确地理解?如何存贮到自己的知识库?如何调取应用,让它转化成为生产力? 第五,不断完善阅读条件和设施,使全民阅读得到可靠保障。 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部门,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把社会阅读条件和实施的完善,作为政府的公共职能落实到位。各个家庭也要把孩子的成长、读书求知的条件,作为重要的文化投资。孔子问他的儿子伯鱼,《周南》、《召南》念了没有,如果还没有念,那就去面墙而立,反省深思。朱熹解释说,所谓“面墙”,就是如果不读经典好书,你的面前就像挡着一堵大墙,就一步也跨不出去。德国人说,家庭没有书架相当于屋子没有门窗,你就看不到世界;所以每个家庭,每个社区,每个地方政府,都要创造条件,让大家能够有书看,有地方看书。 第六,养成全社会尊重读书、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努力使每个公民把阅读化为人生的自觉行动。 传播媒体,社会组织,要经常组织阅读推广活动。我不久前在印度签署中印两国文化交流互益工程项目,我在“圣城”看到每天晚上都有宗教经典的阅读活动在免费举行,大家热热闹闹地在那又唱又跳,无形中就培养了阅读的传统和氛围,因此印度教才能数千年来绵延不断。阅读推广工作也需要有这种宗教般的精神,需要长期的坚持,积极的互动,不断的探索。 早在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时代,中国阅读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到了宋代,已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阅读观,《朱子语类》几乎把阅读的重要方法、重要原则都讲到了。曾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的河南师范大学教授曾祥芹先生,曾经主编过一部《中国古代阅读论》,介绍了240位古代先贤卓有成效的阅读经验,内容非常丰富和生动。 中国古人读书的好经验,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阅读志向;二是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阅读观;三是循序渐进、融会贯通的阅读方法;四是刻苦攻读、持之以恒的阅读态度;五是不耻下问、虚怀若谷的阅读情怀;六是善用时间、不拘一格的阅读情趣。 总之,我们要继承优良的文化传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怎样睁大眼睛看世界,同时,按照世界上先进的阅读学经验和实践,把阅读推广活动组织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文化根基。阅读的本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吸收与文化传承_文化论文
阅读的本质:大数据时代的知识吸收与文化传承_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