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北论文,汉画论文,鲁东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鲁东南与苏北同为汉画像石分布比较密集的地区之一,到目前为止,鲁东南已发现汉画像石地点110多处,出土画像石1000余块; 苏北已发现汉画像石地点40处,出土画像石600余块(图一)。 由于两地在自然地理上南北接壤,同为淮河北部支流沂、沭、泗水系流域,北有沂蒙山与鲁北相阻,南有淮河与江淮平原相隔,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小区,在人文地理上,又同属于南方吴楚文化与北方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带,南北文化交流密切,特别是在东汉时期,两地又基本同属于徐州刺史部管辖。故此,反映在汉画像石上,无论在墓室结构、画像内容、雕刻技法、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因此,多数学者在对汉画像石作综合研究时将它们视为一个区域,但两地南北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及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又各自形成了一定的地域特点。本文试对此作一简要的比较,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墓葬形制
两地所见画像石墓的主要形制大致可分为四型九式:
A型:石椁墓。形制与木椁墓相仿,椁内置木棺。 可分为单椁室墓(如临沂庆云山墓)[1]和双椁室墓(如泗洪重岗墓)[2]二式。
B型:平顶石室墓。由墓门、前室、后室构成,顶平盖。 如徐州曹山墓[3](图二、1)。
C型:凸顶石室墓。可分为前、 后室的双室墓(如苍山城前墓图二、3)[4],少数分为前、中、后室的三室墓(如沂南北寨墓、铜山白集墓图二、4、5)[5],二式。 大部分墓在前室或中室两侧附设侧室(或耳室、壁龛),后室又有单间、单间带回廓、双间或三间之别。墓室整体平面布局绝大多数呈中轴线左右对称式排列。墓顶的形式,前室和中室均砌成凸起的高顶,后室和侧室的顶部或直接用石板平铺,或亦砌成凸顶,砌筑凸顶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长条石从四面向上层层挑出,形成叠涩式藻井;另一种是每层用四块三角形石板压角相扣,逐层缩口而上形成抹角式藻井。一般是上砌二至三层,高者可至五层,最上口一般用方形石板盖顶。
D型:砖石合构墓。其砌筑方式一般是由石立柱、门楣、 过梁等构成主体框架,再单用砖或砖石合用砌四壁和墓顶。据其墓室的多少可分作单室墓(如徐州韩山墓[6])、双室墓(如临沂金雀山托儿所墓, 图三、4)三室墓(如徐州十里堡墓图三、5)[7], 横前堂左右后室墓(如临沂五里堡墓、白庄墓,图三、2、3)等四式。
图一 鲁东南苏北汉画像石分布图
1.东莞 25.赵庄49.前姚村 73.茅村
2.沈刘庄26.桥头50.大仲村 74.范山
3.西杨庄27.西安静 51.埠阳75.万寨
4.韩家渠28.西张官庄52.楼子76.义安
5.牛岭埠29.五里堡 53.兰陵77.汉王
6.岜山 30.三岗店子54.东朱仓 78.十里铺
7.李庄 31.金雀山 55.曹庄79.小黄山
8.安岭 32.白庄56.庙上80.乔家湖
9.王家岭33.庆云山 57.胡村81.周庄
10.狄庄子
34.西古城 58.窑上82.张集
11.后城子
35.毛沟59.大旺83.苗山
12.新王庄
36.刘家瞳 60.黄山84.洪楼
13.白石窝
37.翟家村 61.黄楼85.张圩
14.北寨 38.鲍家庄 62.燕子埠 86.双沟
15.汪家庄
39.孔家洼 63.大王庙 87.旧朱集
16.双凤庄
40.鲁郎城 64.宿山88.金山
17.北上庄
41.永西庄 65.过黄山 89.锦屏山
18.丁家孟宴 42.埠阴66.杨楼90.昌梨
19.大店 43.北陵67.白山91.瓦窑
20.东兰墩
44.东阳68.古泗水 92.曹庄
21.武阳街
45.殷家馆 69.栖山93.泗洪
22.桑庄 46.大吴宅 70.利国94.褚兰
23.鲁家庄
47.东大埠 71.贾汪95.淮北市
24.西许口
48.城前72.青山泉
以上四型九式墓葬形制,A型石椁墓较早,流行于西汉中晚期, 延至东汉初期。在鲁东南已见有10余座,以临沂庆云山、临沭曹庄墓为最早,约当西汉中期偏早阶段;在苏北,亦见有10余座,以墓山[8], 范山墓[9]最早,约当西汉晚期。B型平顶石室墓,为由石椁墓向凸顶石室墓过渡阶段的一种形制,出现于东汉早期,发现较少,仅见于徐州曹山墓。C型凸顶石室墓与D型砖石合构墓主要流行于东汉中晚期,又均以分作前、后室的双室墓和分作前、中、后室三室墓最为常见,而D 型Ⅰ式单室砖石合构墓仅见于徐州韩山、Ⅳ式横前堂左右后室砖石合构墓也仅见于临沂市郊。
在两地均常见的A型石椁墓、C型凸顶石室墓和D型Ⅱ、 Ⅲ式砖石合构墓,它们从平面布局到构筑方式及其建筑规模都基本一致。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第一,在凸顶石室墓的墓顶结构上,一方面,后室,特别是双室墓的后室亦砌成凸顶的做法普遍见于苏北地区,如邳县故子墓[10]、铜山洪楼M2[11]等,而在鲁东南地区则较少见,仅见于三室墓的北寨墓、刘家疃墓,双室墓中尚未见,但在临沂三岗店子墓,已见用平盖于后室中间的一整块石板刻成抹角结构藻井的做法;另一方面,在藻井的构筑方式上,虽然抹角结构与叠涩结构在两区都有发现,甚至同见于一墓,如沂南北寨墓、铜山利国墓,但是,叠涩式藻井主要流行于苏北徐州区,东见于邳县故子墓(图二、2)、 西见于铜山茅村墓[12],在鲁东南,则仅见于北寨墓;而抹角式藻井则在鲁东南十分流行,在苏北少见。第二,在后室前壁雕刻窗棂的做法在苏北较为普遍,在鲁东南则不见。第三,在鲁东南分别见于北寨墓、白庄墓、普村墓及邻境的昌梨墓中的透雕双龙拱多棱立柱、高浮雕熊、胡人等力顶栌斗形象的立柱等建筑构件,在苏北少见。
二、画像内容
鲁东南与苏北的画象内容大致可概括为现实生活、神话传说与祥瑞、历史故事、装饰性图案等四类。以反映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与祥瑞的内容占绝大多数,其中的大部分内容在两区均常见,表现形式也基本一致,主要有:车骑出行、迎宾拜谒、乐舞杂技、庖厨宴饮、捕鱼田猎、亭台楼阁、门卒侍卫、东王公与西王母、伏羲与女娲、天神羽人,灵禽瑞兽、铺首衔环等。但是,反映现实生活、神话传说与祥瑞的画像内容在两区之间存在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它们分别在两区内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以主要画面而言),苏北反映神话传说与祥瑞的内容明显高于鲁东南,如徐州白集墓中,8幅门楣画像中就有5幅祥瑞画,而沂南北寨墓9幅门楣画像中仅一幅祥瑞画;徐州十里铺墓24 幅画像中仅3幅生活画,莒县沈刘墓29幅门楣画像中就有10幅生活画。 大幅的珍禽异兽祥瑞画,在苏北比比皆是,而在鲁东南却不多见。其次,就某些具体方面的内容而言,也往往是仅在一区多见。而在另一区少见、甚至不见,或发生变异,如反映纺织和农耕的生产画像,在苏北已于洪楼、青山泉[13]等地发现7幅,而在鲁东南至今未见1例;流行于苏北墓室门楣上的双龙穿壁图,东见于邳县,西见于铜山、南见于睢宁,徐州十里铺一墓中即有3幅,但鲁南仅在金雀山托儿所墓发现1例;流行于鲁东南墓室立柱上的双龙或四龙编环的结龙图,北见于莒县沈刘庄[14],中见于临沂西张官庄、金雀山,南见于苍山城前及邻境的东海昌梨等诸墓中,而在苏北少见。
图二 墓葬形制图
历史故事画像两地均发现较少,除在沂南北寨墓集中刻画多幅外,余均为零星出现于画面中。鲁东南所见在北寨墓中有仓颉造字、周公辅成王、齐桓公释卫、晋灵公杀赵盾、荆轲刺秦王、蔺相如完璧归赵等,其它见于莒县东莞镇的有七女替父报仇、尧、舜、汤妃、禹母抱夏禹等故事,此外,在临沂白庄、梨行两墓中分别见有炎帝神农画像。苏北所见的历史故事画像主要有泗洪曹庙的曾母投抒[15]、东海昌梨的周公辅成王,铜山苗山的黄帝和炎帝,东沿的乐老君、诸离忌等。两地所见神农的形象大致相仿,均是头戴王冠状斗笠,短裳赤足,扶插而立。
装饰性图案以大幅画面出现的情况在两区并不多见,主要是穿璧纹或编环纹、莲花纹、菱形纹等。穿璧纹在两地区的石椁墓中均是占据主要位置,在其后的多室墓中,一般退作边饰,仅在东汉中晚期的少数墓中,呈编环的形式,以大幅画面来装饰墓璧,如铜山白集、大山等墓。装饰图案在两区均常见的主要有连弧纹、三角纹、菱格纹、带状纹、波浪纹、连续S纹、垂帐纹等。
图三 墓葬形制图
三、画像内容的配置
各类画像内容在墓室中的分布与相互配置的特点,两区亦是大同而小异。石椁墓的画像主要布置在四壁。底板与盖板有画像者较少,分别见于临沂庆云山墓、铜山县墓山墓。石室墓、砖石合构墓的画像主要布置在墓门、前室、中室;后室、侧室有画像者较少,墓顶仅部分墓布置了画像。墓顶画像内容均为神话传说、瑞兽祥禽、装饰性图案,不见生活画与历史故事画,其顶盖藻井画像以莲花纹为常见,有的中心雕作圆凸状花蕊(主要见于鲁东南),其它还有编环纹、菱形纹等几何纹图案。门楣、横额一般用作墓室主题画像,雕刻反映墓主人身份及地位的车骑出行、迎宾拜谒、舞乐百戏、庖厨宴饮、战争、狩猎等较大规模的生活画及大幅的祥瑞画面。门柱、中柱、斗拱、过梁等主要雕刻神话故事与祥瑞画。墓壁主要刻画现实生活画,部分神话祥瑞画、历史故事画穿插其中。在墓室上下内容的安排上,总的看来,是神话故事与祥瑞大都居于生活画之上,即便在同一幅画像中亦然,如苍山城前墓门楣画像,即在车骑出行图的上层刻龙虎祥瑞图,正如其题记所言,“堂央外,君出游,车马道(导)从……上有虎龙衔利来,百鸟共持至钱财”。画像内容在各室之间的安排上,亦往往有所侧重,如北寨墓,前室主要刻画了奇禽怪兽;中室主要刻画了车骑出行、舞乐百戏等生活画面及历史故事;后室主要刻画了庄园内院的家具、侍婢、厕所,衣架等。无中室的前后室墓,表现墓主出行、拜谒、日常宴乐等生活画及神话祥瑞、历史故事画等均集中置于前室及墓门;后室以内寝画为主,多是仅雕刻后壁,常见的画面是夫妇燕居图,如邳县故子墓,后壁画面横分为三格,中格刻主人与妻妾对饮,左右两格刻凤凰一只,凤凰的羽翼下各有一或二只小凤凰,以象征合家欢乐之意。耳室,即外藏椁,其门口往往雕刻兵器架、马厩、或有关烹饪的画像,以象征其为武器库、厨房类的建筑,亦有个别墓在耳室内壁刻出行、宴饮内容的画像,如铜山利国墓。
流行于鲁东南的结龙图,在城前、沈刘庄、邻境的昌梨等几处可知其位置的墓中,均是刻于墓门中柱或通向后室门洞的中柱上,这正与苍山城前墓题记中“中直柱,只(双)结龙,主守中霤辟邪”的说法相吻合。流行于苏北的双龙穿璧图,不仅刻于正门门楣,并刻于内门门楣。结龙立柱与双龙穿璧门楣,分别在鲁东南与苏北似乎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配置模式。
鲁东南与苏北纪年汉画像石简表
帝纪
公 元 出 土 地 点
成帝河平三年前26年
平邑麃孝禹碑首立鹤画像
明帝永平四年61年 铜山县东沿墓画像
章帝元和二年85年 莒南东兰墩孔氏阙
章帝元和三年86年 铜山县东沿墓画像
章帝元和三年86年 平邑北陵皇圣阙画像
章帝章和元年87年 平邑北陵功曹阙
安帝永初五年
111年 莒南县武阳街墓画像
桓帝元嘉元年
151年 苍山城前墓画像
桓帝元嘉元年
151年 邳县燕子埠缪宇墓画像
灵帝熹平四年
175年 铜山县茅村画像
帝纪 雕刻技法
成帝河平三年 打制平面阴线雕
明帝永平四年 磨面阴线雕
章帝元和二年 浅浮雕.
章帝元和三年 浅浮雕、深剔地平面雕.
章帝元和三年 凹面雕
章帝章和元年 凹面雕
安帝永初五年 打制平面浅浮雕阴线刻、凹面雕
桓帝元嘉元年 深剔地多层次平面雕.
桓帝元嘉元年 减地平面雕.
灵帝熹平四年 浅浮雕.
帝纪 备注
成帝河平三年 较粗糙.
明帝永平四年 同时征集品有浅浮雕.
章帝元和二年
章帝元和三年
章帝元和三年 磨制平面.
章帝章和元年 磨制平面.
安帝永初五年 纪年石已失,据调查而知.
桓帝元嘉元年
桓帝元嘉元年
灵帝熹平四年
驱鬼避邪、把守门户的铺道衔环,作为一种较为固定的模式,普遍见于两地的墓门门扉及画像中楼阁图的门扉上,但在苏北还常见把它刻于各门立柱、墓室中柱、墓壁、顶梁及门楣上,这种现象在鲁东南则较少见。其它表现避邪意义的蹶张、方相、兽头等具有相对固定形象的图案,两地亦均是以雕于门柱、中柱之上为主。墓门侧柱上,亦往往雕有拥彗、持盾、执戟的门吏形象。
四、雕刻技法
汉画像石的各种雕刻技法在鲁东南与苏北均有发现,也都是以打制平面阴线刻、剔地平面雕、浅浮雕最为常见。打制平面阴线刻主要见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初期的石椁墓上,石面均较粗糙,图像简略,线条粗涩率直,风格古拙粗犷。石椁墓画像布局多是左右分格,一格一画,亦有个别对称布局不分格者。大多有几何纹边饰。有些画像在物像轮廓外,或包括个别简单物像内的空间凿刻紧密的细线条作底,其方向多是随物像的变化而变化,如临沂庆云山、徐州墓山墓画像。有少数画像石面略平整,整个石面布满细凿纹阴线条,如徐州万寨墓、沛县栖山墓的部分画像,这在鲁东南则较少见。剔地平面雕与浅浮雕是两区内贯穿于整个东汉时期的主要技法,画面往往上下分层,构图复杂、充盈丰满。剔地平面雕又有浅剔平面雕、深剔平面雕、深剔地多层次平面雕之分。浅剔地平面雕以沂南北寨、睢宁九女墩两墓室主要画像为代表,石面光滑平整,剔地极浅,仅1至2毫米,并且往往是仅将物像轮廓外近处的地轻轻铲深一层而已。物像刻画细腻繁复,线条纤细流畅,颇具绘画风味。深剔地平面雕以临沂红埠寺画像、铜山洪楼个别画像为代表,减地一般为0.5至1厘米左右,石面多略显粗糙,物像内刻画不细,有些物像表面留有凿纹。深剔地多层次平面雕苏北少见,在鲁东南较为流行,所占比例较高,如白庄、刘家疃、沂水韩家渠、苍山兰陵等墓的主要画像均属此种雕法。石面光洁,刻画细腻、线条流畅的特点基本同于浅剔地平面雕,并因其剔地很深,而使整个车马、人物等形像显得质朴古拙。浅浮雕是两地汉画像石中存在较丰富的一种,所占比例苏北比鲁东南为高。绝大多数为剔地,凿纹地者少见。凿纹地主要见于鲁东南西部平邑、费县出土的部分画像石中,如平邑东埠阴、费县毛沟画像等,而且在毛沟墓画像中还是凿纹地与剔地同见于一墓。在对物像的处理上亦各有特点:一是在剔地外凸起的物像及边栏石面上均留有凿纹,这在两区内均有少量发现,如莒南东兰墩、大店画像,新沂瓦窑墓[16]部分画像等,前者属东汉早期画像,古朴原始,有如现代儿童画,后者属东汉晚期,刻画已较为成熟。二是在人物、禽兽图像上随运动走向加刻细密的阴线条,这在鲁东南较多见,如临沂西张官庄、苍山城前墓画像。在苏北亦有与此风格相近者,如睢宁张圩画像。三是在物像上很少细部刻画,有如剪纸风格,莒县沈刘庄画像为其典型代表。
其它几种雕刻技法在鲁东南与苏北所见均不多。凹面雕在鲁东南已见于临沂金雀山石椁墓、平邑东埠阴M2、平邑北陵墓阙、莒南武阳街墓等4例,在苏北亦仅在铜山县檀山石椁墓、铜山县青山泉所见2例。磨面阴线刻以临沂五里堡、铜山东沿村部分画像为代表,风格与浅剔地平面雕同,见于白庄墓的个别画像还在物像轮廓线外阴刻出细密的平行线或菱格纹作衬地。凿纹减地平面雕所见更少,以平邑东埠阴部分画像为代表。高浮雕、透雕在两地东汉中晚期墓中均有少量运用,如临沂白庄墓、东海昌梨墓中,均有高浮雕人物、熊等,亦有透雕的龙头等。
综上所述,鲁东南与苏北汉画像石在墓葬形制、画像内容及其配置方式、雕刻技法等诸方面的总体特征上都表现出了较强的一致性,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地域性差异。其差异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在墓葬形制上,墓室的石建藻井在鲁东南流行抹角结构,而在苏北则流行叠涩结构;凸顶前后室石室墓的后室在鲁东南多是平盖,而苏北则以砌成凸顶者多见;在凸顶石室墓的后室前壁雕刻窗棂的做法于苏北广为流行,但鲁东南却至今未见。
在画像内容及其配置方式上,苏北因受楚鬼神文化的影响,反映神话传说及祥瑞的画像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鲁东南。刻二龙穿璧图于门楣的做法在苏北流行,却少见于鲁东南;刻二龙或四龙相盘的结龙图于中柱的做法流行于鲁东南,却又少见于苏北。门楣画像在鲁东南用以雕刻反映现实生活的画面为主,而苏北主要用以雕刻神话传说及祥瑞的内容。
在雕刻技法上,画像石发展鼎盛阶段的东汉中晚期,鲁东南流行深剔地多层次平面雕,苏北则主要流行浅浮雕。
注释:
[1]临沂市博物馆:《临沂的西汉瓮棺、石棺墓》, 《文物》1988年第10期。
[2]南京博物院等:《江苏泗洪重岗汉画像石墓》, 《考古》1986年第7期。
[3][8]徐州博物馆:《江苏徐州市清理五座汉画像石墓》,《考古》,1996年第3期。
[4]山东省博物馆等:《山东苍山元嘉元年画像石墓》, 《考古》1975年第2期。
[5]曾昭麃、蒋宝庚、 黎忠义:《山东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1956年。南京博物院:《徐州青山泉白集东汉画像石墓》,《考古》1981年第2期。
[6]徐州市博物馆:《徐州市韩山东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参考资料》1957年第12期。
[7]江苏省文管会等:《江苏徐州十里铺汉画像石墓》, 《考古》1996年第2期
[9]徐州博物馆:《徐州汉画像石》,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年出版。
[10] 南京博物院等:《江苏邳县故子东汉画像石墓》, 《文物》1986年第5期。
[11]王德庆:《江苏铜山东汉墓清理简报》,《考古通讯》1957年第4期。
[12]南京博物院等:《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古》1980 年第4期。
[13]邱永生:《徐州青山泉水泥二厂一、二号汉墓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92年第1期。
[14]苏兆庆、张安礼:《山东莒县沈刘庄汉画像石墓》,《考古》1988年第9期。
[15]尤振尧:《江苏泗洪曹庙东汉画像石》,《文物》1989 年第4期。
[16]南京博物院等:《江苏新沂瓦窑汉画像石墓》,《考古》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