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育内容的科学观_语文教育论文

论语文教育内容的科学观_语文教育论文

试论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论论文,语文教育论文,科学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坚持科学的语文教育观的指导,教学内容才能发挥最优化的中介作用。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一,大语文教育内容观,即根据大语文教育的需要,把大量的课外语文实用活动纳入科学的语文教育体系之中,使课内示范性语文教材系统与课外应需性语文实用系统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二,语文教育内容优化观,即根据语文母语教育的优势和整体性特点,用超前教育思想和系统方法优化语文教育内容;按照学生认知基本规律,用以简驭繁原则对语文教材进行编写具体优化。三、语文训练系统观,即正确处理教育内容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在教育内容中做到训练的系统化、强化、规范化。

关键词:大语文教育 优化 系统化 规范化

把语文教育目标转化为切实的教育效果,必须通过语文教育内容这个中介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育内容决定着语文教育质量。因此,深入地研究、正确的把握语文教育内容,对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任何具体教育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教育观点指导下进行的,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内容,也必须在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指导下进行。在语文教学中,只有在科学的8语文教育内容观指导下,全面、正确地把握语文教育内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会减少盲目性,才能真正使语文教育内容这个中介发挥最优化的积极作用。

树立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说到底,就是要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内容与生活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内容与学生认知心理的关系,要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内容与学生能力发展的关系,从而形成全面把握、正确处理语文教育内容的科学的观点,具体而言包括三个方面,即大语文教育内容观、语文教育内容优化观和语文教育内容系统训练观。

大语文教育内容观,也就是语文教育内容的全方位观,即全面地审视语文教育内容,不仅注意课内教科书的重要作用,而且要重视课外大量应需性的语文教育内容的重要作用,从而科学地将语文教育内容划分为两个系统,即课内示范性语文教科书系统和课外应需性实用语文行为系统,并尽力发挥两个系统的功能,引导学生在学好课内教科书系统的基础上,把大量的非自觉的应需性实用语文行为纳入语文科学学习的范围,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在长时期里,很多人把语文教育内容等同于教科书,这实在是一种片面认识。等同论者忽视了教科书的局限性与课外语文实用行为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无论编写出怎样的语文教科书,由于种种条件限制,如量的适度性、内容相对稳定性、典范的选择性等等,相对学生形成语文能力所需要的教学内容来说,都无法避免出现“量少、面窄、内容相对陈旧”等等弊端。相反,课外应需性语文实用系统却能弥补教科书的这种缺陷。所以,凡有识之士总是很注意从课内与课外两方面学习语文。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有这个意思。朱绍禹先生提出语文教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也就是这个意思。他说:“语文教材有广狭两种含义。狭义的语文教材,通常是指语文教学大纲、学习纲要、教科书、教学和学习指导书等。广义的语文教材,还包括报刊、书籍、电影、幻灯片、图表,乃至社会生活和自然界。”①朱先生这段话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语文教材应是系统的,即或课内教材也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而是包括大纲、指导书在内的一个系统;二是“报刊、书籍、电影、幻灯片、图表,乃至社会生活和自然界”都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大语文教育内容观首先要肯定的就是这两点。

树立大语文教育内客观,要正确认识课内教科书系统和课外应用系统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从总体看,课内教科书系统是语文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其主要特点是科学示范性,起着语文学习的示范作用,是教师向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依据;课外语文实用系统是语文教育内容不可缺少的补充部分,其主要特点是应需性实用,它是学生感知积累的一个重要途径,更是学生将课内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成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甚至可以说,从语文能力的迁移来看,课外实用行为系统更加重要。

课内语文教科书系统是语文教学的凭借。没有教科书则无法进行教学,这是谁都明白的事。课内语文教科书的这种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的科学示范性上。如果说,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途径是“接受——模仿——运用”,而课内语文教科书就是对学生这一能力形成过程的示范,起着一种科学示例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对此精辟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②“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③语文教材是例子,而例子的重要性就在于其科学性。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目的就在于通过这种教学让学生掌握语文的规律,从而导致良好的模仿与运用,直至形成能力。

所谓课外应需性实用语文行为系统,说明白一点也就是顺应生活的需要而听说读写,这是一种非自觉的语文学习。但是正象叶圣陶所说的,“因用他,亦练了。”其实,这是最自然,最经常、最受用、最省时的语文学习,其内容也无所不及。如果说,课内教材的学习是以质取胜,讲求系统有序,重在理解知识、掌握规律,那么,课外应需性语文实用系统的学习则是以量取胜,力求多多益善,重在运用规律、形成能力。课内教材的学习有教纲的规定,有教师的严格指导,时间集中,教学规范,往往收效甚快,学校教育的科学性也正在这里,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单靠课内教材的学习是绝难完成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任的。有这样的统计:从训练量来看,作文一般能力的形成大约需要30万字,朗读一般能力的形成需要200小时,而学校课内学习,作文一般仅8万字左右,(以每期10篇作文计算)课堂朗读人均仅8小时。这样看来,只有把大量的课外应需性语文实用行为从不自觉调控为自觉的科学的语文学习的整体之中,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课外语文实用系统中的“学习范围广泛,学生学习主动性强、兴趣高,实践意义明显,学习时间既大量又分散”的种种优势,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增效于课外”,形成课内课外相辅相成,有机互补的语文教育内容体系,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益。

现在提倡学生课外多读多写,这当然是对的,与大语文教育内容观是相通的。问题是,如果把多读多写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泛泛要求说说而已,恐怕无多大效果。学生忙于应付各门功课,课外多读多写成为空话。即使学生真能多读一点书,其中又到底有多少对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有密切关系呢?教师不清楚,学生更盲目。这样的课外多读多写往往有许多无效劳动,这当然会造成一种学习浪费。所以,坚持大语文教育内容观,要真正成为编者、教者、学生三方的共识,更要落实为三者的具体行为。

从编者看,我们认为,不仅要编写出科学的典范的课内教科书系统,而且要编辑科学的语文课外必读丛书。过去许多学者教育青年往往指定一定的书目,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好的方法,现在出版事业发达了,相反地学生却没有了基本的阅读保证,这岂非咄咄怪事?其实,把人类文化文学的经典作品规定为课外必读教材,对学生的益处不只在语文能力上,在思想修养上也是大有裨益的。

在教师而言,坚持大语文教育内容观,一定要把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指导作为自己的一个整体职责,绝不能顾此失彼。在当前而言,尤其要加强课外语文指导。在教学的有心人眼里,学生的一言一行、社会生活的一景一情,都是语文教学的机会,更无论学生的课外阅读与写作。特级教师魏书生可以随手把报纸上的一些文章拿来作教材,这绝不是他的随心所欲,而正是他大语文教育内容观的自然体现与精心安排。在他的教育下,学生能充分认识到语文学习作为母语学习的特别优势,从而能真正地从最广阔的领域里汲取语文营养,形成语文能力。

就学生而言,坚持大语文教育内容观,最重要的是要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培养好的习惯——处处留心皆学问。多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坚持写日记、记笔记,养成勤思考勤动笔的习惯;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如办班报、办文学活动小组等,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说到底,做学习语文的有心人,养成了好的习惯,学习语文的天地就会无比广阔,成效自然也会高。

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应该是语文教育内容的优化观。所谓优化,就是在规定的标准时间里赢得最好的效果。最优化的标准就是师生消耗合理的时间去取得最大的效果。教学内容是目标与效果之间的中介因素,因此,要实现教学的优化,必须优化教学内容。语文教育内容优化观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用超前教育思想力求教学内容优化

传统语文教学过分强调量力性系统性,主张一切适应现有水平,习惯于无差度慢节奏的所谓“循序渐进”,这种被动迁就消极适应的教学,常常压抑学生才智的发展。教学的本质在于从适应到发展,特别是语文学科有整体功能的特点,具有母语教育的优越环境,如果一味强调量力性、循序渐进性,必然会阻碍学生的发展。用超前教育思想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要使教学内容有适当的难度,在现有水平上设置“跳板”,激励学生“起跳”,促使学生保持小跑的速度学习语文,从而不断获得发展。陆定一同志对语文教材的所谓“量力性”有过质疑。他说:“我查了一本书《唐说荟》(唐人小说汇编),知道一千多年前唐代有不少孩子‘六岁能文’。六岁能文,我们一个也没有,难道中华民族的智力退化了?我也问过现代的教育家。我问他:(一)为什么戊戌政变后我国第一本教科书,第一课有八个字,到了‘中华民国’(北洋军阀统治下)第一课只有一个‘人’字?以后教育学更发达了,第一课一个字也没有了,只剩下一张画,再以后,前五课都是画,到第六课才教第一个字?(二)为什么老的识字课本,一开头就讲大道理,比如《三字经》,就讲‘人之初,性本善’,而新教课书,却是‘大狗叫,小狗跳,叫一叫,跳一跳’?”④陆定一同志这段话很深刻,一语中的地指出了语文教材过分强调适应而忽视了发展的弊端。语文教育作为母语教育本有着很好的优势:1.学生在学前就已具有言语行为的基本技能,这对作为言语行为的语文学习而言,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基础。2.学生的课外语文学习行为几乎是无时不刻无处不是,这对学生的课内教材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3.学生的社会生活经验同样对学习语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可以用适当的难度来激励学生努力钻研。现在的教材似乎太低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特别是把有些语文知识硬性定出个“循序渐进”的程序来,这实在偏离了语文的实际。有的教师也唯恐学生不明白,不厌其烦反复讲解。讲每篇文章都是解题、分段、归纳中心和归纳写作特点的程式,学生学起来更是兴趣索然。这样往往是得不偿失,白白浪费了学生的时间。

用超前教育思想优化语文教学内容具体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教材(包括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编写者,既要考虑语文的循序渐进性和学生认知水平,也应考虑语文作为母语教育的发展可能性,使教材体现出一定坡度,逼使学生“跳”起来摘取语文知识之果。教材的量不宜太单薄,教材的内容要注意丰富性和广泛的代表性。二是语文教师在教学时注意用超前教育思想优化内容。这首先要改变用一个模式去教学的状况,即或是同一内容也可根据对象深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如游记教学,既可用记叙文模式教学,着眼于对记叙要素的掌握,也可按“理游踪—观风物—品观感”的思路教学,着眼于理清文章的思路与情感表达。其次,教师对内容比较单薄浅显的内容,宜拓宽加深。深化单薄的内容不是“放野火”,相反却正是优化教学内容的手段,如教《左忠毅公逸事》,适当讲点明代宦党之争还是有必要的,这对学生正确认识人物形象有帮助,也对激励学生学习古代知识分子的正直爱国的品质有意义,如果只是拘泥于字词教学,学生的收获会少得多。

(二)用系统的方法力求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系统。系统的魅力在于整体,“整体的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按贝塔朗菲定律,只有使每一部分,每一层次、每一要素优化,即整体优化,才能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益。对语文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横向整体优化,即正确处理好语文教学内容的左右关系、主次关系、点面关系,既要体现综合性,又要突出轻重感,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蜻蜓点水,面面俱到。二是纵向整体优化,即努力使教学内容序列化、建立科学的网络结构,达到“有序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

现在语文教材的单元模式是横向整体优化的体现。限于篇幅这里不再赘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语文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要树立整体优化的观点,注意用整体优化的观点正确处理具体教学内容,使每项具体的教学体现出整体收效的优势。如造句这个单项教学内容。在指导学生用“儡傀”、“自暴自弃”这两个词造句时,无整体优化的教学要求往往只局限于语句通顺,有的教师则强调整体优化教学,要求语法通、有哲理、突出教育感召性。结果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积极开动脑筋,有的学生造出这样的句子:“生活中的儡傀比木偶更可悲。”“即使生来是一只鹰,如果自暴自弃,也永远不会饱览天庭的。”可以看出,在整体优化的教学下,学生在造句这个单项训练中经历了激思、动情、审美、想象等心理过程,收效是综合的,教师适当的点评,能使更多的学生得到思维的欢乐、审美的享受。这种整体优化的教学比机械的单项教学当然会收效大,且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材的“篇汇制”,这是毫无疑问的,(虽然也有人对篇汇制提出不同意见),且现在又以“单元”形式对篇汇进行了科学组合,这是一种大进步。但是,这些单元以什么为序呢?直到现在还未能很好的解决。过去往往以作品年代为序,现在有按文体为序,也有以思想内容为序,据说现在的教材是以语文能力为序,不管怎么样,这种不统一的现象说明了一个事实,语文的综合性很强,以致难以象数学等学科能很顺利地按循序渐进原则编排出来。

现在大家的意见倾向于以语文能力为序,既然语文教学目标是语文能力,那么理所当然要以其为序,这种想法是好的,不过在实践上先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语文能力点的系统应该是明确而具体的。各能力点之间的关系如何,各能力点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都要十分明确具体;二是语文教材如何解决语文综合性的特点与语文能力点的循序渐进要求的矛盾。从现在的语文教材来看,这个矛盾并未真正解决,笔者认为事实上也难以完全解决,因为语文内容的综合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能力的综合性,硬要从中理出单项的要求并试图列出一个序列,是违背规律的。

那么语文教学内容该以什么为序才能达到有序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以文章学知识为序是比较适宜的。

我们知道,教材科学性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有稳定明确的认知结构。理科教材如数理化教材之所以稳定性强,主要在于它们的认知结构是明确的、稳定的系统结构。为什么语文教材却至今还处于一种“随心所欲”的状态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形成语文教材的认知结构。文章是语文知识的综合体现,它是字词句篇的集合体,又是语修逻文的统一物,语文教材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以文章为主。这些文章既是语文教学的认识对象,又是语文教学的认识工具,所以,文章教学始终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以研究文章自身规律、文章读写规律和教学规律为内容的文章学知识,现在已具备一个比较明确、稳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并且它具有以具体的文章带动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语文知识全面学习的优势,因此,以文章学知识为主序编写语文教材,足以支撑起语文教材的骨架,形成科学的语文知识网络系统,从而克服教材编写的盲目性,达到教材编写有序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其实,叶圣陶等语文教育界老前辈于30年代就对此作过探索,《国文百八课》就是依文章学知识为主线而编写的比较好的教材。我们完全可以在前人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三)用“以简驭繁”的原则力求教材的具体优化。

人们的认识过程往往是由简单而复杂。学习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认识活动。从简单到复杂这是一个普遍性的规律。从语文本身来说,它无论怎样千变万化,也是万变不离其宗,自有其一定的规律,法则。如记叙文最基本的还是离不开记叙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如顺叙、插叙、倒叙)等基本规律。所谓“以简驭繁”的原则就是抓住人的认识特点和语文本身的规律性,在教材的具体编写中,先抓住最基本、最简明的,然后逐渐深化丰富,使教材体现出简明与丰富的统一,体现出以简明的规律驾驭丰富的具体内容的特点。这种编排首先体现在单元中。每单元的首篇应是该单元文章学知识的最简炼的体现,其次逐渐丰富。在两个以上相关内容的单元编排上,则应采取先简单后复杂的编排法,这样,不仅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最简炼的把握,以及由此而展开的深入分析。

科学的语文教育内容观应是科学的训练系统观。特级教师钱梦龙坚持“训练为主线”的思想,不仅强调学生的多练,尤其重视学生的科学化训练,其教学行为,从教学内容上看,就是科学的训练系统观的体现,无疑的,要把新接受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语文能力,必须经过反复的训练。过去和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有语文训练内容,但是这些训练距离学生形成语文能力还相差很远。不仅是训练的量不够,离科学化相差得更远。笔者认为,把语文训练内容作为一个科学系统安排在教材中,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课题。形成科学的语文教学训练系统,要达到以下几点:

(一)语文训练的系统化。在语文教材中把语文训练的内容系统化是保证语文教育目标得以落实的重要条件。其系统化的意义指:1.是与整体教育目标统一的语文训练系统。即训练内容在突出语文能力这个中心时还要兼顾语文知识,思想教育,智力开发、审美教育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等等,达到语文训练系统与语文教育目标系统的统一性。2.是与学生认识规律、心理状况相适应,符合教材内容及编排特点的语文训练系统。不同的年龄特点有不同的认识水平,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训练要求,且学习往往有个螺旋式地反复训练过程,这些都要成为设计语文训练系统的重要因素。语文训练的科学化首先在于它们是科学的系统,科学的系统就要反映出既有统一要求又有个性特点的训练特色。

(二)语文训练的强化。现行教材的训练量是否科学,是否经过实验论证,能否达到对语文能力的形成性迁移,这些问题是很值得研究的。设计语文训练,先要考虑目标。一是能力点应确定,二是达到能力要求的训练量与质的度要确定,然后作统一安排。所谓“强化”,不是指越多越好,而是指训练题应达到能力点所需要的标准量,训练题能达到能力点所需要的质的要求,比如,一个识记内容按规律重复背诵23次才能长久不忘。我们对重点识记内容无疑地在训练中应体现出来,那么,怎样体现呢?除课外训练外,课内的训练不应该有明确的要求吗?这都是教材编写时应周密考虑的。通过这种研究而编写的教材,才真正具有科学性、权威性。

(三)语文训练的规范化。所谓“规范化”,主要指语文训练题从内容到形式的科学性、典范性。一个能力点怎么训练才最有启发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运用全部知识经验而投入训练操作,才能最有效的训练学生正确的语文操作技能与习惯,这都是值得深入研究周密设计的。现行教材上有的训练题过于笼统,有的训练题过于拘泥,有的操作性不强,有的操作太机械,这样的训练难以达到效果,更谈不上优化。《大纲》规定,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做,这首先要求练习是科学的典范性的,对学生而言,对待这些训练题,如果不认真做,就难以形成语文能力,认认真真做,对语文能力提高就有实际的意义,这样,学生就会认真做的。

注释:

①转摘自《中学语文教学论参考资料》,陕西人教社1987年版,第21页。

②③《叶圣陶语文论集》第152、201页。

④《人民日报》1990年8月6日。

标签:;  ;  ;  

论语文教育内容的科学观_语文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