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制造业知识产权封锁壁垒需强化布局
文/张义忠 廖奕驰(赛迪智库)
在新一轮国际制造业格局重构中,美国利用知识产权布局优势,定向遏制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领军企业。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后发劣势日渐凸显:海外布局能力弱,重点技术领域布局滞后,领军企业布局能力严重不足。知识产权布局成为我国应对国际制造业竞争的短板。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赛迪智库知识产权研究所提出如下建议:强化知识产权质量导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加强重点领域专利态势分析研判,引导各创新主体和产业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加强领军企业高价值专利的战略储备,突破跨国企业知识产权封锁壁垒。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美国及其跨国企业不断利用其知识产权布局的先发优势挤压我国制造业的创新发展空间,遏制我国龙头企业创新发展,恶化我国制造业创新生态。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行积极有效的应对。
一、美国运用知识产权布局优势,对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进行定向遏制
(1)美国等发达国家以国家战略推动制造业知识产权前瞻布局。利用知识产权前瞻布局优势遏制后发国家制造业发展,掌控竞争主导权,一直是美国等制造强国实施国家创新战略的重要目标。美国发布的新版《国家创新战略》提出,要重点引导精密医疗、大脑计划、先进汽车、计算机新领域等九大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强化美国高端产业知识产权前瞻布局的优势。欧洲推出“开放式创新2.0”计划,寻求互联网和通信领域的布局优势,构建知识产权壁垒。日本《2017 年知识产权推进计划》推动实施人工智能领域的标准化战略,进一步加强对后发国家的知识产权许可限制。韩国制定“知识产权支撑产业革命4.0”计划,谋求加强人工智能、增强现实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获取和布局能力。
(2)美国广泛利用知识产权布局优势,定向遏制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的创新。近年来,美国及其跨国企业不断利用知识产权布局优势定向遏制机电、工程机械、集成电路、通信等重点领域的技术创新,企图延缓我国制造业发展进程,阻止我国制造业创新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在国家层面,美国倚仗其相对完善的产业知识产权布局,频繁发动“337调查”,企图遏止我国芯片、LED 半导体、数字通信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发展。在企业层面,高通利用其在3G 技术上的专利组合和前瞻布局,对我国移动通信产业实施“一剑封喉”,迫使我国移动通信厂商不得不向其缴纳高额的专利许可费用,对我国领军企业的3G 技术应用及后续4G研发造成严重阻碍。
(3)跨国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前瞻布局优势,严重挤压我国领军企业的创新发展空间。美国跨国企业积极响应其国家创新战略,加大在全球尤其是中国进行知识产权前瞻性布局的力度。近年来,思科、微软、爱立信、美国超导等多家跨国企业先后利用专利诉讼对我国领军企业发动打击,华为、小米、华锐风电等多家企业为此付出了沉痛代价,通信、消费电子、新能源等产业创新发展也因此遭受严重损害。当前,跨国企业已在我国各领域筑起了牢固的专利壁垒。例如软件生态领域,谷歌在我国布局专利共 8000余件,自2012年起,每年布局专利1000 件以上,方向包括音视频播放、信息检索、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等多个重点分支;通信领域,高通在我国布局了9200 余件专利,方向包括数字信息传输、无线通信网络、图像通信等技术分支。专利布局量大、重点领域重点布局、重视细分技术领域布局,是跨国企业在我国专利布局的主要特点;成体系的专利家族较多,已经形成专利技术壁垒,严重挤压了我国领军企业的创新发展空间。
二、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布局短板日渐凸显
专利质量不高制约了我国海外专利布局水平。以PCT(专利合作条约,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简称 PCT)专利为例,2010—2017 年,我国 PCT 申请进入国家阶段的数量不到美国的1/5,授权量只有美国的1/6,多数PCT 申请因质量问题未能进入国家阶段或获得授权。专利质量不高致使我国在抢占国际专利布局制高点的过程中处于后发劣势,PCT 整体授权率仅为制造强国的零头,多数专利不足以形成有效的国际专利布局,更难利用专利布局与制造强国争夺产业制高点。
在2012年4月25日自治区监狱管理局一份干部任职文件中,一共21人提任职务,后纪委部门查证,其中给谢晖送钱“表示”的竟达17人!
晚饭后,却来了一位大爷,进门朝冯一余看看,说,下午是你在花园那边跟他们说话的吧?冯一余说,是我。大爷说,听说你要雇个人看车位?冯一余说,是的,可是他们都不愿意。大爷说,我愿意,你看我行吗?冯一余不敢随便相信,问道,大爷,您为什么,为什么愿意?大爷有些不乐,说,你出钱,我看车位,两厢情愿的事,为什么还要问为什么呢?冯一余赶紧说对不起,又说,因为,因为下午他们都不愿意,您却主动上门来——大爷这才说,我告诉你吧,我想弄几个零花钱,我儿子听媳妇的,不肯给我零花钱,我自己挣几个,总比两手空空好啊。
(1)知识产权海外布局能力不足,内外失衡。境外专利申请反映了一国知识产权海外布局的能力与水平。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8》显示,2017 年,我国申请人在国内共提交124.6 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占到当年全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90.2%,海外专利申请比例则极低,且缺乏对制造强国的专利布局。同年,美国申请人在本土申请发明专利29.4 万件,约占其当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56%,海外重点布局了中、欧、日、韩等国家或地区。美国极擅长利用专利布局抢占制造业国际竞争的制高点,我国海外专利布局水平与美国存在明显差距,致使美国敢于利用知识产权问题挑起贸易战。(表1)
对比来看,各制造强国布局的技术领域针对性都比较强。美国布局的主要方向在计算机技术(12.7%)、医疗技术(8.3%)、数字通信(7.3%)三大领域;日本布局的主要领域为电机/仪器/能源领域(10.7%);德国重点布局了运输领域(9.8%)和机械领域(7.2%)。这些国家专利技术领域布局有以下共同特点:一是采取重点布局策略,在自身优势领域、产业技术创新重点技术领域申请专利的比例远高于一般领域;二是密切配合国家创新战略,集中力量布局战略强调的关键产业和重点领域;三是布局壁垒化,重点领域布局的核心知识产权和外围知识产权形成严密配合,后发国家一旦侵权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连锁反应,从而遏制后发国家的产业创新发展。
(2)重点技术领域知识产权布局薄弱,不能有效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PCT 专利申请的技术领域分布是反映专利国际布局重点领域的风向标。2017 年PCT 专利申请重点技术领域分别是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电力机械、医疗技术、测试、运输、生物技术等。《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8》显示,我国在以上领域专利布局相对薄弱:2017 年我国制造业专利申请6.8%来自计算机技术领域,6.7%来自电机/仪器/能源领域,5.1%来自数字通信领域,2.6%来自运输领域。重点领域专利申请缺乏侧重,布局薄弱,难以有效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
概括而言,上述四种理论模型建立在“科学(家)主位”的立场上,基本思路是围绕科学公信力流失的原因及补救而展开的,其预设了流失之前公众对科学的高度信任,并未对公信力生成阶段的逻辑机理给出翔实的分析论证,而且如何衡量科学公信力的强弱高低,仅仅依赖笼统模糊的质性判断,是无法将问题的疏解导向更深层次的。因此,在挖掘追问科学公信力生成机理的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维度指标,通过实证检验测量构成指标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为科学公信力的精准分析提供量化依据,对应对科学的信任危机以及科学事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将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表1 2017 年制造业主要国家专利申请情况对比(单位:件)
(3)领军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储备不足,难以突破跨国企业布局封锁。丰富的知识产权战略储备是打破跨国企业专利布局封锁的重要力量。《世界知识产权指标2018》的国际申请Top 50 排名中,我国上榜企业集中在数字通信和计算机技术两个领域,无其他领域申请上榜。美国企业则在计算机技术、数字通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均有建树,即便不考虑策略性申请,我国多数产业的领军企业知识产权布局能力与美国企业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专利战略储备不足造成了领军企业与跨国企业间的布局能力差距。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高通、英特尔等美国跨国企业的全球专利储备量约5 万~10 万件,在主要目标市场布局核心专利在5000 ~10000 件之间。2018 年,仅高通公布的在华标准必要专利数量就达2200 余件。相比之下,我国集成电路领军企业中国专利有效量通常只有3000 ~4000 件,多数领军企业标准必要专利不足百件,无法在本土形成知识产权布局优势,更难突破跨国企业的布局封锁。
(1)采用联合去噪手段,在振幅补偿前后、反褶积前后、叠前时间偏移产生CRP(共反射点)道集前后、叠加前后用不同的针对性手段分别去噪。这也是一般性处理过程。
三、补齐短板,突破制造业知识产权封锁壁垒
(1)强化知识产权质量导向,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资源汇聚优势,从知识产权政策、行动等方面入手,引导企业提升知识产权质量,鼓励“走出去”开展知识产权布局。一是政府应积极开发、完善高价值专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知识产权质量专家评审制度,出台知识产权质量提升政策,引导企业开发和布局高质量、低风险、能够主导产品发展趋势的必要专利。二是组织开展企业专利与主营业务相关性调查行动,将主营业务相关专利的质量作为评价企业知识产权能力的重要指标,强化企业知识产权质量意识,提升我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布局能力和实力。三是制定并完善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引导政策,积极利用财税等手段支持企业有的放矢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2)加强重点领域专利态势分析研判,引导各创新主体和产业进行知识产权布局。引导制造业各类创新主体和产业组织跟踪分析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洞悉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布局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产权布局。一是组织开展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高性能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专利技术生命周期和技术功效分析,明确重点研发与投资方向,优势技术优先发展、加速布局。二是探索重点领域政、产、学、研合作的知识产权开发、布局机制,布局一批基于技术标准的核心专利、标准必要专利,形成能够支撑未来产业发展、推动企业创新的专利组合。三是在国外已布局的关键核心技术周边,布局一批价值较高、覆盖面广的外围专利,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站稳脚跟。四是积极参与或主导制定产业国际标准,在新兴市场、目标市场布局一批具有优先权的标准必要专利组合,保护自身海外知识产权,遏制对手的海外竞争力。
(3)加强领军企业高价值专利的战略储备,突破跨国企业知识产权封锁壁垒。我国应尽快建立重点领域领军企业的知识产权储备机制。一是集合政府和产业力量,利用国家资金和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建设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资源库,作为领军企业的知识产权储备补充。二是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为依托,集聚创新资源,利用制造业创新中心的资源优势,加强制造业重点领域领军企业的知识产权储备和布局。三是建立由国家重点项目引导,基于技术标准的重点领域专利池,吸纳持有国内外标准必要专利、基础专利的领军企业入池,建立完善的交叉许可机制,利用专利池形成的知识产权储备、布局的放大效应,尽快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