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在脑梗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陈紫评 郭芳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第二住院部康复医学科 福建福州 350025)
【摘要】目的:探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在脑梗塞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在干预前及干预后2周,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分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进行评估,比较两种护理模式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干预前的NIHSS、BI和SCL-90评分无明显差异,经过护理干预后2周,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和SCL-90评分较干预前均明显降低(P<0.05),BI指数明显升高((P<0.05);干预组的NIHSS评分和SCL-90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CA循环护理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改善脑梗死患者独立生活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PDCA护理;脑梗死;NIHSS评分;BI评分;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2-0273-02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主要发病原因是脑组织出现血液循环障碍,造成缺血、缺氧甚至组织坏死[1],约9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肢体活动障碍等,给患者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并严重影响患者自身的生活质量[2]。护理是脑梗死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是有针对性的,根据患者护理存在的问题进行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制定的一种模式,在临床中已广泛应用,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并未见相关报道,为了提高护理疗效和生存质量,我们对脑梗死患者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科脑梗死患者96例,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组48例。对照组男31例,女17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6±11.3岁,梗塞部位位于基底节区16例、脑桥13例、额叶11例、小脑8例。干预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54~75岁,平均年龄61.9±12.6岁,梗塞部位位于基底节区17例、脑桥12例、额叶10例、小脑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脑梗塞位置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学组制定的脑梗死标准[3];
(2)入院时间距发病时间≤30天。
排除标准:
(1)既往有精神疾病史;
(2)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或躯体严重疾病;
(3)类似关节功能等风湿系统疾病;
(4)有头部外伤史、恶性肿瘤史、血液系统疾病史。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法,包括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进行入院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住院注意事项、诊疗程序、病区相关设施、康复科相关康复设备及治疗手段、饮食注意事项等。
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计划(plan,P):由护士长牵头组间护理团队,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要正确认识脑梗死疾病的病因、病机,诊疗规范和流程、康复手段、饮食调护等,入院前针对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提前评估护理过程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做好护理方案,如肢体偏瘫运动障碍、情绪低落、心理负担重、饮食习惯改变、消化功能减退等。
(2)制定(do,D):采用责任落实到人、方案落实到物的制度,每个脑梗死患者由责任护士作为护理管理的第一人,责任护士根据个体化护理方案制成护理卡片,卡片上需列入护理清单条目,每日护理过程按照卡片上的条目进行。包括肢体康复护理:加强康复训练引导,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增强患肢的肌肉力量,辅导进行肢体的平衡力和协调性锻炼;针对卧床患者,应及早预防褥疮,勤翻身、勤拍背,在床上进行简单的肢体锻炼,延缓肌肉萎缩等;心理疏导:多跟患者沟通交流,做好角色转换的工作,在床头播放柔和音乐,放松患者的情绪,尽量减少负面的情绪。同时,责任护士应循序渐进的让患者了解自身的病情,配合医护人员的康复治疗。
(3)检查(Check,C)小组组长每日进行监督管理,护士长进行不定期抽查督导管理,针对存在的问题补缺补漏。同时由小组组长收集患者及其家属匿名的反馈意见,并及时上报反馈,由护理团队商议决定对反馈意见的处理措施,并在公告栏中进行回复,形成匿名制的良性沟通。
(4)处理(Action,A):每月召开一次管理会议,收集每位责任护士的反馈意见,集中讨论商议,会议结束后应制定完善的解决方案,保证护理质量。护理过程中,进行双向监督,互相评分,纳入考评范畴。表现优异的责任护士给予奖励,考评差的责任护理应组织再培训。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2周后进行功能评分。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价患者的肢体功能,评分越高,肢体功能越差;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评价患者独立生活能力,评分越高,独立生活能力越好;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 SCL-90)由包括感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个子维度构成,评分越高,心理社会适应状态越差。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表示,同组间护理干预前后得分采用配对t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问卷调查情况
护理干预前后分别发放NIHSS量表、BI指数量表和SCL-90量表各96份,回收有效问卷均为96份,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
2.2 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干预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2.3 两组患者BI指数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在干预后的BI指数评分较干预前均出现不同程度升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在干预后的BI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4 两组患者SCL-90评分比较
干预后,两组患者的SCL-90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SCL-90评分低于干预组,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
3.讨论
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年龄大,病情进展较快,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复发率和致死率。多项临床研究证实,肢体功能、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是影响脑梗死患者后期生存质量的主要因素。不同护理干预方法也在临床中广泛开展,但大多关注的内容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肢体的康复、心理功能的恢复等,缺乏对脑梗死患者一个全面有效的,以自我为主导的评价模式。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是护士按照干预计划、落实计划、检验成效、反馈再改进4个阶段进行综合管理,根据患者个体情况,从肢体功能的恢复、精神情绪的改善、饮食方式改进等方面制定针对性更强的护理方案。该模式可以提升健康教育和肢体功能恢复的护理质量,增强临床护理疗效。
NIHSS评分、BI指数已被证实可有效反应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独立生活能力,准确对预后进行评估。症状评分量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患者生活质量评估。我们研究发现无论是对照组还是干预组,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BI指数和SCL-90均显著改善,进一步证实护理在脑梗死患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与既往的研究结论一致。PDCA护理管理模式在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独立生活能力方面优于普通护理组,主要与该模式是在医患双方通过开放的方式进行沟通和协调有关,围绕着病人的核心利益,强调共同参与,共同决策有关,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护理质量。是否该模式可以促进大脑功能修复,对损伤区域神经元进行修复尚需进一步研究。脑梗死患者后期的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恢复等具有重大的意义,是适应社会独立生活能力的主要因素;生存质量的评价也是评估脑梗死恢复的重要指标。我们研究也间接证实这一观点,SCL-90量表与NIHSS量表的结果对脑梗死患者的评估呈正相关,是否二者联合评价可以提高预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尚需进一步研究。
总之,应用PDCA循环护理管理模式可以促进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减轻负面心理情绪,增强脑梗死患者独立生活能力和心理社会适应能力,极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Kinlay S.Changes in stroke epidem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J].Circulation, 2011,124(19):494-496.
[2] Mullen M T.Systematic review of outcome after ischemic stroke due to anterior circulation occlusion treated with intravenous, intra-arterial, or combined intravenous intra-arterial thrombolysis [J].Stroke,2012,43(9):2350-2355.
[3]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 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14:4013-4017.
论文作者:陈紫评,郭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患者论文; 评分论文; 脑梗死论文; 肢体论文; 两组论文; 功能论文; 管理模式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