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使用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教版论文,新教材论文,初中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于2002年进入新课改,成为成都市继郫县之后的第二个课改试点县。这次新课程改革与以往的教学改革不同,它自上而下,大势所趋,就语文学科而言,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下就人教版初中语文新教材(简称新教材)在我县各学校的使用情况作一番探讨。
一、可喜的变化
(一)教材的变化
新教材的编排总体上感觉文化内涵深厚,大量选编名家名篇,体裁、题材、风格多样。关注人生、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前一套教材相比,增加了文学作品的比重,可读性和趣味性得到加强,尤其增加了外国文学的分量,体现了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大量优美的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很受学生喜爱。教材选文注重和生活的联系,体现了比较浓厚的时代气息,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文言文选材体裁多样,文质兼美,便于学生学习。综合性实践活动扩展了语文实践活动的空间,避免了纯技术性、操作性的训练。课后练习内容精要,一些小作文题也出得很好,契合课文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充满时代气息。课文后面的“名著导读”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总之,新教材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学生非常喜欢它,它受到师生的普遍欢迎。
但就选文来看,个别篇目依然不太适合教学,比如:七年级上册的《理想》,其文化大革命的相关背景对学生来讲难以理解,且政治味儿又较浓;另外,这套教材在单元安排上主要按照主题编排,这就相应地削弱了知识的系统性,给教师使用教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使用以来,大多数教师都在着力改变单纯注重讲授的课堂教学方式,努力尝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如,赏析式(着眼于主体人格发展,常见于文学艺术欣赏,重在品味、评析)、竞赛式、合作式、探究式(着眼于学生探求未知区域)和感悟式(着眼于学生整体解读文本、突出自主学习,养成良好思维习惯,如,理解分析、语言品味)。
从对多个学校的调研情况来看,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时间与内容大幅度减少,更多的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只起点拨、引导作用。同时,教师的学习意识也越来越强,重视积累原始资料,反思、心得比过去大大增加,研究习惯正在养成,教研气氛日益浓厚。
(三)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新教材的使用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非常明显: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过去学生长期习惯了的模仿学习、死记硬背学习、机械接受现成结论的学习方式等悄然发生了转变。“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猜一猜”“写一写”“说一说”“唱一唱”“画一画”“演一演”让语文课堂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每册教材中“三大三小”的“综合性学习”设置的个人、小组上大街收集,进图书馆查找,上网搜索,到社区采访等形式更是给学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广阔空间。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提高了综合分析能力。课后“研讨和练习”的设置既贴近生活,又多以“你的感受……”“你是如何看待(理解)……”形式体现,让学生备感亲切。
二、新教材使用反思
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较好的做法。比如:集体备课,集思广益,资源共享;每周开展背古诗活动,有的学校还成立了诗社,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大规模的诗歌诵读比赛;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办手抄报;举办读书汇报会,主张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汇报读书心得,交流思想;上网查阅、收集和筛选信息,通过“语文角”共同分享。
这些做法对于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到了较好的作用,更体现了“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理念。
不过,在某些学校、某些课堂中出现的一些教学现象却值得我们反思。
(一)新课程不需要教师讲了吗?
课改中大多数教师都力求用新的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与习惯的改变。但是,笔者也发现有些教师很怕讲,不管教学什么课文、什么内容,能少讲就少讲,能不讲就不讲,千篇一律地让学生讲,让学生活动,让学生感悟探究。于是课堂上出现了泛泛而谈,滥用多媒体课件等现象,教师想方设法追求课堂活动的热闹,千方百计在教学形式上做文章,而不顾及教学的实效。
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到底要不要讲?究竟应该怎样讲?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标的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① 语文教学并不是一概地反对教师讲,而是主张“精要地讲”,创造性地讲,“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下是笔者的一点体会。
1.自读之前启发讲: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明扼要地揭示阅读要求的重点,提示阅读方法、经验及注意事项。
2.重点、难点处着重讲: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之处,在学生自读、自悟基础上进行重点讲解,该讲深讲透的地方就讲深讲透。
3.疑难问题明确讲:当学生在课文理解上遇到疑难时,教师要明确地讲,善于为学生解疑释难,从而让学生正确理解、领悟课文内容。
4.合作中提示讲:当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能抓住要点进行有效合作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
5.总结补充讲:在总结一节课、一篇课文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二)这样的合作学习有效吗?
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中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调研中,笔者发现几乎所有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学习。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有些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不少,合作学习的效率低。比如:有的把合作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用一两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兵;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少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实思维训练的含金量很低;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对合作过程的指导。
那么,如何在分组合作学习中让学生全面参与讨论,突破重点、难点,使之真正收到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选内容(内容可具体分解、有探究价值)。
2.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交流的需要时,再进行合作学习。
3.明确分工:一是组内成员角色分工;二是学习任务分工。
4.加强指导,教师应该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教师加入某些小组的交流中,及时收集反馈信息,以利于调控合作进程,辅导学生正常开展交流。
5.全班交流,扩大小组合作的效益。
6.评价合作,关注小组成员的合作程度。
(三)新课程需要廉价表扬吗?
我们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即使见解不全面也应进行鼓励、赞赏并加以引导。然而表扬并非教育的唯一途径。现在许多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课堂语言就是“你真棒”“很好”“你真了不起”。殊不知,一味地赏识也许会变成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两位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含糊肯定“你们说得都有一定道理”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
笔者认为,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虚假的表扬不要,廉价的赏识更不足取。
(四)怎样提问更有效?
新课程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很多教师这样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你喜欢哪一段?”“你有什么不清楚的?”……在这种引导下,学生思维活跃,乐于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观点。但也有不少教师把这一类提问当成“万能钥匙”,不根据课文的特点,不分时间场合,不顾班组和学生的实际,一味地使用。结果学生感受不多,所思所讲十分肤浅,教师又缺乏进一步的指导,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那么,怎样提问才有价值呢?首先,提出的问题要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要有针对性,扣住教材的重难点;不可过于琐碎,而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助于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可以从三方面努力:①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问;②创设引趣激思情境,使学生爱问;③适时点拨引导,使学生善问。
注释:
①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2页。
标签:初中语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