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流通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_经济论文

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经济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和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截止2000年底的统计,中国逐步调整“三大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综合比例,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总体呈上升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有所上升、随即出现徘徊。(参见表1和表2)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2001年3月。

表2 “九五”期间按年细分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九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系列分析报告》,2001年3月。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经济结构变动虽然是积极的、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无法满足中国经济转型时期买方市场出现以后特定的社会需求变化。其中,第一、第二产业及其在中西部地区存在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一,农业和制造业投资—产业—产品结构陈旧、老化,同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而供求矛盾导致农产品和工业投资品、工业消费品的销售困难和库存积压,进而带来开工不足、收入下降、周转不灵等广泛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以“倒牛奶事件”为例,先是遭奶站拒收的南京奶农纷纷把鲜奶倒掉,而后是成都市一家乳品加工企业,因为收购过多,只好把来不及加工的2吨多鲜奶倒入下水道。果真是中国牛奶生产过剩了吗?正相反。有关资料显示,2001年我国奶制品的年人均消费量不到7公斤,每天人均消费量不足20克。即便在消费量最多的上海市,2001年人均也只有26公斤,还不到世界人均130公斤的1/4。从奶制品的供需关系上看,未来10年内中国仍是“贫奶国家”。这一事件正好说明了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

再以粮棉主产区的情况为例,由于粮棉流通体制不顺,致使主产区产出的粮棉越多,提供的商品量越大,地方粮食部门和财政的负担反而越重。结果出现了粮棉主产区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也和沿海发达地区、非粮棉主产区一样调减粮棉面积,转而发展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的趋同行为,致使多年来逐渐形成的粮棉生产力迅速下降,严重影响了粮棉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走入了结构调整的误区。

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更具体地表现在区域经济结构当中。在中西部地区,对买方市场状态显得更加不适应,产业结构落后,产品销售困难、库存积压表现得更为严重。而在东部的某些地方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在“倒牛奶事件”中就有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就在南京奶农倒奶的同时,近在咫尺的上海光明乳业,还不惜巨资从东北、内蒙古等地大量收购鲜奶。可见由计划经济时期造就的放大的自然经济格局远未改变,大而全、小而全、地方保护、自以为是、自成体系,产业结构调整继续排斥市场化的区域分工和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在这种背景下,中西部地区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朗,低水平重复建设,地区之间经济结构严重雷同。

二、流通业对第一、第二产业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节作用

流通业历来对结构调整产生着重要的积极影响。从国外的统计数字来看,流通业所创造的产值在GDP中的比重一直在上升。最近10年,发达国家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般为20%-25%,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10%左右。在我国20多年的改革实践中,流通业对第一、第二产业的结构调整也是功不可没。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再以2001年零售百强的数据为例,其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342.36亿元,同比增长32.5%;实现零售总额1903.38亿元,同比增长28.9%,与2000年零售百强相比增幅分别提高了9.7和3.4个百分点;百强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18.8个百分点(注:数据来源:《“2001三百强”撑起中国流通业一片天》,《中国商报》2002年3月26日。)。以上数据充分反映出以零售业为代表的流通业已显示出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先导地位。

流通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外大量案例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沃尔玛和P&G的产销联盟。美国长期以来推行宽松的流通业政策,鼓励零售企业与生产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推行电子信息化的服务。在20世纪80年代,整个流通领域中的主导权逐步由生产企业转向商业零售企业,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面对这一对峙现象,在80年代中期零售商沃尔玛和大型生产商宝洁公司(P&G)结成了战略联盟,“通过联盟的形式,借助于计算机开始实现信息的共有”。这一产销联盟迄今为止仍然被称为供应链管理中的典范。在双方合作的不断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沃尔玛继续快速推进它的产销协作的进程;另一方面,宝洁公司也在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在稳定与沃尔玛产销联盟的基础上,向多样化、多渠道和提供服务等纵深化方向发展,全面加强对各类零售商经营上的支持。这种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各自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充分显示了流通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2.伊藤洋华堂的创新和发展。伊藤洋华堂是日本著名超市型零售企业。其2000年的营业额和利润都排名日本第一。在日本经济,特别是零售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伊藤洋华堂2000年的营业收入在比上年下降了7%的情况下,代表企业生命力指标的企业现金流量却比上一年度增长了5.3%,显示出了强大的经济实力(注:依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网站WWW.nikkei.co.jp2002年3月公布的2001年度零售业调查统计数据。)。伊藤洋华堂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也是与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导入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利用共同配送体制,充分与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合作,促进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分不开的。可见,零售企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上游的生产企业和批发企业的发展,起到了活跃整个社会经济的作用。

3.上海联华等的成功发展。在我国,一些大型连锁式商业企业异军突起,也开始走大进大出的经营路子。例如上海联华超市股份有限公司以111.4亿的销售总额成为2000年全国最大的零售商,2001年上海联华再次以140.6亿的销售额、1225家店铺的业绩,名列榜首。上海联华在确定了流通现代化发展方向后,由累计亏损560万元转变成为目前拥有大型超市、药业连锁等五大业态的大型商业企业,其2001年净资产回报率为18%。上海联华等的成功发展显示了连锁商业在我国的强大发展势头,同时带动了以上海为中心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

通过以上这些具体案例可以看出,商品销售业的发展明显带动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作为商品销售的主要环节的流通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承上(生产)启下(消费)的作用。从宏观上讲,流通业对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结构调整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常说商业企业有五大功能:经济循环、资源配置、信息导向、风险承担、迎合消费,正是这个道理。

商业企业(或者说各种流通企业)依据市场供求的反应,对商品进行优胜劣汰,从而决定生产企业的命运。商业企业的订单给谁,谁就能够发展;反之,拿不到订单的生产企业就必定要被市场淘汰。因此,如果商业流通领域的发展长期滞后,结构不合理,必然加剧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产品淤塞、流通不畅,最终导致第一、第二产业的销售困难,随之出现库存积压、成本上升和资金拖欠、银行呆坏账增加,而由于企业之间出现信用危机,使得生产企业竞争能力大打折扣。此外,人们对外商进入中国流通业的后果也缺乏应有的警觉,认为这不过是流通业内部的事情,最多不过失去一部分流通业的市场份额,无伤大局。其实不然,外商进入中国流通业,最终受影响和冲击的并非流通业,而是制造业。这是因为,巨型外资商业集团“大进大出”能力,及其所给出的批量和价格“订单”,事关众多制造商的销路和生死。外商果真大规模进入,决不仅仅是我国流通业的命运问题,还将牵涉到和控制到我国大大小小制造商们的产供销命脉,直至向产业链的上游延伸。

三、探讨流通业对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问题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

确认上述理论观点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即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政府仅仅出台财政、货币、产业等相关政策是不够的,还应该更多地出台有利于发挥流通业调整产业结构作用的政策。而这样的政策成本极低,可以不花钱或少花钱。

由于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由减速继而出现衰退,我国经济增长也开始减速,外贸出口受到明显冲击,我们不得不继续实施一系列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这些政策在具体实施阶段常常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下调人民币利率、刺激消费的政策,实际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目的。而与这些财政、货币政策相配套的其他宏观政策,诸如各项产业政策、有关改造资本市场环境、刺激出口、促进“三农”问题的政策等,力度不够,效果也不明显。这样的最终结果都导致经济结构调整的效果不理想。

尽管在产业政策方面,国家把重点更多地放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但是由于产业主体技术与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通常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产业政策属于中长期政策。同时,为了推行这些产业政策,政府往往要拿出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果力度不够,或者某个中间环节出现了问题,都对产业政策的最终效果产生巨大影响,而这些影响在初期又往往很难看得出来。

由于目前的财政、货币、产业政策,存在着力度不够,出台时机不好等问题,而与此相对应的是针对流通业的政策难见踪影。诚如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教授所说,在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下,流通业应尽快从末端产业向先导产业转变。长期以来,我国流通业的政策欠账颇多,远远落后于制造业。而流通业政策的欠缺,特别在买方市场条件下,至少制约了流通业在扩大内需、带动民间投资、加快社会经济节奏方面的作用,同时也限制了财政、货币、产业等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到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导致以上问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受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我国“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目前,在不少地区、部门,包括政府政策机构还没有完全转变轻商思想,在结构调整中只求速度、政绩,不求质量、效益,对制造业百般呵护,而不肯在改善流通业环境方面下功夫。在中西部地区,有一种观念十分普遍,即认为“上经济就是上工业”,“上工业就是上(传统)项目”。显然,这种“重生产、轻流通”的传统思想极大地阻碍了流通业的发展,阻碍了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应有的导向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西部地区更加迫切需要发展商贸带动式的新型经济。

四、新时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充分发挥流通业积极作用的政策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流通业在三大产业中的地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我国与世界大部分国家相比,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偏低。目前,绝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这一比重在60%-80%,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40%左右,而我国2000年这一比重仅为33.2%。而其中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更低,除个别年份,我国流通业占国民经济的产值份额均不足10%,而世界各国这一份额一般都在12%-16%。

流通业水平滞后于生产制造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主要因素,也影响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以物流成本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低于10%,欧洲占到10%左右,而我国在20%左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产制造业的竞争实力。因此仅仅看到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还不够,更应该注意到流通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基于这样一个认识,首先改变商业企业“小”、“散”、“乱”、“低”(水平)的现状,由此形成连锁反应,以促进其他产业的结构优化。在西部开发过程中,流通业结构优化也可以有效地防止重复建设,那些失去竞争优势的“重复建设项目”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二)要强调国民经济中的流通业功能,出台流通业政策,确立其先导产业的地位

流通业政策要纳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确立流通业的先导产业地位。中国承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向外资全面开放零售业,具体内容是加入WTO后一年内允许外商控股;三年内取消合营公司的数量、地域、股权等方面的限制;五年后除少数重要商品和仓储式超市外,取消一切限制(注:引自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研究部2001年8月内部报告:《WTO的冲击和我国零售业的重组》。)。实际上,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中国一些城市近年来已着手进行国有资本退出流通业领域的试点工作,并已取得初步成效。

迄今为止,中国共设立外商投资商业企业356家,实际吸收外资30多亿美元,分别占全国所有外商投资项目数和吸收外资金额的0.1%和1%,其发展潜力很大。“麦肯锡”甚至做出了这样的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市场的60%将由3—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将由国家级零售“大腕”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商手中(注:参见:《中国商业群雄逐鹿》,《经济参考报》2001年11月21日。)。尽管很多人对这个预言不以为然,但随着流通业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随着加入世贸的承诺逐条兑现,国有资本将逐步退出流通业却是大势所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不再重要,相反,外商的进入,市场的逐步成熟,更加促进了中国流通业的整体向上的水平提高,而本来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也更加有效地呈现出来,因此应出台相应的流通业政策,使之成为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要依据电子商务、现代物流和连锁经营,实现流通创新

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依托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介入已经成为当今流通领域一个重要话题。由于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体制也逐步由推测型营销(Speculated Marketing)转变成实需对应型营销(Real—Time Marketing)。企业在做出生产决策的时候,更加注重由流通领域反馈回来的各种经营销售信息。而互联网的存在,使得实时获取这种信息成为可能,这就是电子商务的优势。这种优势又进一步促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不断创新。

与发展电子商务同等重要的就是开展现代物流,大力提倡连锁经营模式。现代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加快培育我国的物流市场,促使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利用现代物流降低成本提高收益,优化供应链,最终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而连锁经营形式使商业企业更具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2001年连锁20强的销售总额比2000年增长43%,大大高于2001年全国消费品零售总额10.1%的增长率,对扩大销售、拉动内需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连锁企业可以利用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这个大市场参与竞争,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流通业创新。

(四)要鼓励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在供应链上的合作

多年来,理论界一直在探讨产销分离和产销合一这两种经营模式。实际上,无论是产销分离还是产销合一,都具有其现实的存在意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丁·克里斯多夫有句名言,“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们现在所说的产销都是存在于供应链上的生产和分销,因此,鼓励供应链上的生产企业和商业企业合作,正是充分发挥流通业在结构调整中作用的最佳途径。

如前所述,沃尔玛同各类生产企业直接联合,兼批发零售于一体,在这种产销分离的模式中产和销实际上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目前国内的一些大型连锁商业企业也开始探索这种联合,直接从生产企业批量采购,利用现代物流手段,再将商品运往全国(地区)的连锁商场,不仅具有价格优势,更重要的是对生产企业和消费者同时具有良好的商业信誉,最终形成规模效益。

另一方面,产销合一也为一些大型生产企业所采用。如海尔、伊利,量身定制了企业内部完善的分销管理系统,大力推行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使企业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管理一体化。当然,这些企业的产品的最终销售场所仍然设置在商场、超市中,毕竟距离消费者最近的就是这些商场、超市。因此,产销合一也不是绝对的合一,而是企业内部管理以及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产销合一”。目前国际跨国公司采用的重要竞争策略之一,就是通过提供销售过程中的各种服务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产品竞争力。由此看来,在未来的产业竞争中,商品流通领域的分销服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无论生产企业还是商业企业,谁掌握了分销渠道的控制权,谁就占有竞争中的主动。

另外,大型商业企业自有品牌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流通趋势,它不仅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战略,从整个社会经济的角度看,则体现了流通业在生产和流通中主导作用的增强。商业企业兼营生产或生产企业兼营流通业在发达国家已很普遍。如大型零售企业设立加工厂,生产面包、糖果;商业企业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同大农场和农业合作社订立供销合同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表现便是商业企业实施自有品牌(Private Brand)战略。例如英国超市销售的商品30%以上为PB,最高达54%,美国超市40%以上的商品为PB。

在我国近年也出现了“订单农业”新概念,即大型超市、大卖场集中采购生鲜农产品,同优质农产品基地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从而直接淘汰那些没有市场的或没有效益的产品,促使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化。而且,这种“订单农业”也不仅仅局限于大超市的生鲜农产品,也可以将这种做法推广到各类农产品的采购上,从而进一步理顺农产品的流通体制,如前面提到的粮棉问题也可迎刃而解。

可见,流通业与工业、农业的一体化,不仅是流通业自身的结构调整,而且可以直接地、充分地发挥在全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五)要积极培育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型商业集团

中国流通业要改变小商业、小流通、小市场的现状,确立大商业、大流通、大市场的发展方向,一句话,就是要积极培育大型商业集团,包括大零售商和大批发商。入世后,国内商业企业不仅面临着外国各大跨国零售企业的挑战和竞争,也面临着如何担负起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任。目前,据统计,50家世界最大的零售企业,已有70%抢滩我国市场,如沃尔玛称三年内要达到百家规模;家乐福已有27家店,同时也声称三年内达到百家;最早进入我国市场的百盛也宣布五年内新建100家店。还有麦德龙、欧尚、伊藤洋华堂、佳世客等等,也都毫不客气地表示要在中国市场上抢得一席之地(注:陈文玲:《入世:我国市场竞争将发生十大变化》,在2002年中国(湖南)连锁经营高峰论坛上的发言。)。再看我们自己,近几年超级市场、仓储式大卖场、折扣店、便利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以及传统的百货商场也都引进新的经营理念、新的商业运作模式,各种业态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态,特别是连锁经营给各商家提供了崭新的、先进的经营思路。

但是,尽管出现了一些内资连锁商业企业,但就其规模和实力而言,远不如外国大型跨国零售企业。上海联华虽然2001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40亿元,店铺数达到1225家,但是比起国外大型企业还相差甚远。例如法国家乐福在巴黎一个城市就拥有120家超市,140家便利店和200家超值折扣店。2001年沃尔玛的销售额是2170亿美元,而我们2001年连锁企业20强的总体销售额还不到1000亿人民币。由此可见我们的连锁商业企业在规模、实力上还有待于大幅度提高,特别是这些连锁企业往往只是集中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城市等相对狭小的范围内,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规模,而在这一点上,倒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许多跨国企业在我国开设店铺则是遍布全国各地。对此,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对内资企业予以支持,同时,打破行政、地区垄断,特别是逐步消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有一定实力的中、大型连锁商业企业突破行业、地方割据,形成真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业企业,对整个国家的经济结构调整做出贡献。

标签:;  ;  ;  ;  ;  

新时期流通业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_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