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们智慧学习的空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孩子们论文,智慧论文,空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优秀设计
《落花生》是一篇“老”课文。尽管我曾多次执教过这篇课文,但我深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教是为学服务的,面对新的孩子,我决定从调查他们的学习需要入手,不但让他们在课前查阅作者和其他与课文有关的资料,还开展了“最佳问题手”竞赛,让他们提出一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孩子们还真行,归纳起来,主要提了以下颇有价值的问题:
·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把笔名取为“落花生”,而叫“落华生”?
·为什么父亲要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
·为什么课文要把“议花生”当作重点来写?
·为什么父亲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让孩子去体会做人的道理?
仔细分析孩子们的这些问题,我发现,几乎触及到了“知人论世”“寓理于物”“对比手法”等本课的几个学习重点,但在思考问题时,忽视了对重点语句,特别是对父子谈做人的语句的玩味。我决定引导孩子们经历这个“依文断义”的学习过程,大体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
·从“落华生”笔名说起,引出文章重点段的学习。
·重点研读“议花生”部分,话说落花生可贵之处。
·对话辨论说做人:愿做落花生,还是石榴、苹果和桃子那样的人。
·延伸课外开放阅读,走进语文大世界。
走进课堂,孩子们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我知道那是希望我宣布本课自学的“最佳问题手”。我见机行事,用屏幕展示孩子们的问题及关注指数(有多少个孩子提某个问题,其关注指数则为多少),并表扬了孩子们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从关注指数最多的问题入手,联系所查阅的资料,并结合对课文的初步了解来谈一谈:为什么作者不直接把笔名取为“落花生”,而叫“落华生”?从这个笔名,你读出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一些什么?前两个问题学生都迅速地作了回答。接着,有孩子质疑:现代著名作家许地山把笔名取为“落华生”,到底落花生有哪些可贵之处,这样让他心动呢?许地山希望像落花生一样,做怎样的人?这两个问题已触及到文章的重点段落和核心问题,我顺水推舟,让孩子们速读课文3~11自然段,勾画出写落花生的好处和最可贵之处的语句。同时,请一名孩子用最简洁的话在黑板上写出来。那位上台的孩子写出了“味美”“榨油”“便宜”等可贵之处,但对隐含在语句之中的最可贵之处“朴实无华”等却写不出来。怎么办呢?是启发孩子从文中抽象出这个结论,还是就孩子们关心的“为什么把落花生与石榴等作比较”等问题讨论?稍作思忖,我决定让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父亲谈花生最可贵之处”这一重点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汇报小组学习的收获。并提示:可以通过用表格罗列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之处来介绍落花生最可贵之处;可以通过表演小品来反映;也可以通过编广告词来再现……小组汇报后,台下的同学可以评价和提问题,尤其是鼓励根据课文内容来发问。孩子们的汇报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我提示的方式外,有的还通过朗读、编小诗等方式来汇报。台下孩子所提的问题很多,比如,为什么父亲要将落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做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有什么不好?
眼看一场就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的辩论就要展开了,我暗自高兴。可就在这时,站在台上那位答问的孩子忽地举起语文书大声说:“父亲反对做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吗?你好好看看书嘛!”这一反问,全班同学马上静下来,默默地看课文。我也被这一问震撼了,是呀,许地山的父亲反对做桃子、石榴、苹果一样的人吗?让孩子们从二者中必选其一来辩论,合理吗?借孩子们看书之际,我马上调整“教学预案”,请孩子们小组讨论后交流:许地山的父亲希望儿女们做怎样的人?并抓住课文中的语句来说明道理。结果,这临时调整的教学设计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孩子们抓住课文中的关联词来理解:
·从“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看出,父亲不希望孩子做“外表好看而没有用”的人。
·从“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看出,父亲希望孩子们做“外表不好看但有用”的人。
·从“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看出,父亲并不反对做“外表好看也有用”的人。
在此基础上,再让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做怎样的人。当他们理解得比较深入时,我竭力把他们的情感引向高潮,于是饱含深情地说:许地山一生坎坷不平,但他始终牢记着父亲的这些话。许多年后,他不但把笔名取为“落华生”,当他把这篇文章收入《空山灵雨》时,还在序言中这样写道:“自入世以来,屡遭变难,四方流离,未尝宽怀就枕。在睡不着时,将心中似忆似想的事,随感随记;在睡着时,偶得趾离过爱,引领我到回忆之乡,过那游离的日子,更不得不随醒随记。”让我们饱含深情地朗读父亲和我关于做人的对话吧!至此,孩子们课前关注的问题还有几个没解决,但我相信他们能根据对文章的理解来回答了,于是,让他们小组讨论,自由解决,然后抽查。其中,在回答“为什么父亲要一边吃花生一边让孩子去体会做人的道理”一问时,有位孩子根据所查的资料答道:也许与许地山同时期的作家周作人所说的话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他说,落花生“不但可吃,也更可思索”。
新的教学时机已到,于是我引导学生拓展开来想:我们还可以从落花生中悟出什么道理来?孩子们的回答是多元的,比如:(1)花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荒地栽种,“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做人也要一样。(2)做人要像花生一样有亲和力,“谁都可以买,谁都可以吃”……叶圣陶曾说,“教材只是例子而已”。在我看来,教材也是一个“窗口”,语文教师要让孩子们从这个窗口走向世界。因此,课尾,我布置了课外选择性作业:
·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你从中悟出的道理写进日记里。
·台湾东吴大学以落花生为题材,出了一幅对联,上联是“花生生花花落落花生”,现正在网上征集下联,请你和你身边的人试一试。
·在网上下载许地山的《空山灵雨》,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目读一读。
·历史上还有一些知名作家写过《落花生》,如周作人,老舍,请对照着读一读。
专题访谈
教研员:刘老师,您好!《落花生》这篇“老”课文,您过去教过。这次设计与以往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刘云生(以下简称“刘”):《落花生》是一篇寓理于物的文章,主要借落花生阐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一道理。这是课文本身所拥有的价值取向。本次设计与以往都抓住了这一点,指导孩子们在阅读中“析物明理”,体会做人的道理。但是,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这种体会又不能统一标准,必须是学生所独有的体验,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正如课后题所提示的那样,“读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们交流一下”。因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两个方面的“读文悟理”上:一是让孩子们读出作者所要表达的“理”;二是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并且做到二者的统一。这正是本次教学我特别注意的地方。
教研员:这一点我也注意到了,您先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父亲关于落花生最可爱之处的对话,去体悟落花生的“朴实无华”,再抓住父子关于做人的对话中的关联词,弄清文章“借物”所要“喻”出的理,并就此发表自己的看法,始终把“课文的价值取向”与“学生的独特体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刘:教学到此还不够。正如周作人所说,落花生“不但可吃,也更可思索”。从落花生身上体会到的做人道理还很多,完全可以不满足于教材的结论,让孩子们展开去思索。这样的学习,才叫“智慧学习”,有利于孩子们有更丰富的体验,更广阔的思维,继而形成富有个性的价值观。
教研员:您刚才说到一个概念——“智慧学习”。从您的话中,我似乎“感悟”到:您这里所说的“智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满足于教材已有的结论,要有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多元思考,就像您在“由落花生‘思索’开去”那个环节中所设计的一样。
刘:如果把“智慧学习”当作一个真正的教育概念的话,我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十分准确的定义。但你刚才的描述至少说明了“智慧学习”某个方面的特征,也仅仅是某个方面。在我看来,智慧学习必须是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的,我在设计《落花生》的教学时,事先了解了孩子们初读这篇课文的困惑,其目的就在于此。“智慧学习”必须是紧扣学科特征和学习内容的特点来进行的,比如,我在设计《落花生》的教学时,尽可能让孩子们抓文章中富有特点的语言文字去体会,去挖掘。“智慧学习”必然是生命形态的多彩绽放,比如,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对落花生最可贵之处的理解,就是一例。总之,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去赋予“智慧学习”的内涵。但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智慧学习”是生成人的智慧的学习。
教研员: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生成智慧呢?
刘: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依我看,在指导孩子们学习语文时,首要的是要给他们智慧学习的空间,让他们有自由感悟、发现和创造的机会,而不是用知识去灌输知识,用结论去演绎结论,用语言去搪塞语言。就一篇文章而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有序的语言符号,单从字面上去理解并不难,但许多深刻含义和对读者的启迪却在文字背后,在文字与文字、文字与世界之间。这些也是孩子们学习的空间。文字与文字之间的空间是阅读所要涉足的内空间,每篇文章都有许多阅读的内空间,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时,要根据孩子们的学习需求和教材的学习要求来选择。我设计《落花生》的教学时,主要选择了两处内容来引导孩子们走入文章的内空间:一是父亲谈落花生可贵之处的那段话;二是父子谈做人的那组对话。之所以选前者,是因为父亲写落花生的可贵之处,只是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之类作形象的比较,到底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文章没直说,值得挖掘,同时,它也是后文“喻理”的铺垫,因此阅读此段,“有文章可做”。之所以选后者,是因为父子谈做人的那些对话点明了主题,其语言是孩子们难以理解的,其包蕴的含义是深刻的,指导孩子们阅读时,不得不挖。至于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吃花生的语段太平实,其挖掘的空间不大,所以略去不作重点学习。只是在对落花生“喻理”的拓展时,有所涉及。
教研员:我也听过不少教师教《落花生》这篇课文,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教师让学生研究了文章的另一空间(按您的说法):“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引导孩子们联系背景,回答:父亲和我是一家人,为什么来过收获节还“实在很难得”?天色不大好,父亲为什么还能来?继而让学生体会父亲所说的做人道理的弦外之音。您怎么看这一设计?
刘:这恰好印证了我刚才所说的,一篇文章的阅读空间很多,只要孩子们学习需要,我们都可以选择探究。正因为如此,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孩子来学,不同的教师来教,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式会不相同。按我们平时的话来说,这叫“常教常新”嘛。明白了这一点,我们观摩别人的教学时,就不要仅仅注重教学形式,研究那“一招一式”,被别人的框架所禁锢,“从中走不出来”,而是要领悟其中的教学思想。
您刚才所说的案例,也恰好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文章与世界的联系问题,因为要回答那两个问题,必须联系作者的身世。文字与作者身世之间的空间,是阅读外空间的一种。我在设计《落花生》时,还注重引导孩子走进另外三种外空间,一是文字与文化的空间,如,我让孩子们把笔名这种文化现象与文章内容联系起来,引进《空山灵语》序言中的语句来加深对父亲的话的理解;二是文字与生活的空间,如,让孩子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说说希望做怎样的人;三是文字与自然的空间,如,让孩子在课外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把从中悟出的道理写进日记里。
教研员:有了您说的这样一些空间,孩子们的阅读生活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能逐步达到左右逢源而又凝练厚重的境界。智慧学习也就有了生成智慧的“土壤”,孩子们的学习将更有文化味和创造性,而不是“装书本内容”的低级行为。
刘:对!有句当前流行的话,不是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塘”吗?给孩子们智慧学习的空间就是“授之以渔塘”。
教研员:我还有一个疑问,许多人教《落花生》会让孩子来辩论:是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由于时代不同,价值观呈多元取向,所以课堂讨论会很激烈。而您开始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为什么在课堂上没实施?
刘:课堂学习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辩论只是其中的一种形式而已。不一定每堂课都要采取这种方式。我之所以没让孩子们就你所说的问题辩论,主要是因为孩子们的注意之点发生了转移,对“父亲反不反对做石榴、苹果、桃子那样的人”感兴趣,本着教学要从学生需要出发的原则,我作了应对性调整。课后,我回过头来想,孩子们的思维是值得赞赏的,不进行那种辩论还真有三个较为充分的理由:一是课文拿桃子、石榴、苹果与落花生对比,是为了突出落花生“朴实无华”的品质,并没有批驳桃子、石榴、苹果的意思,我们不能机械曲解父亲的话;二是课文并没否认外表美的价值,父亲只是希望孩子不要“只讲体面”,要重实用,并不是某些课堂辩论中所说的那样,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就是不注意外表美的人;三是落花生、桃子、石榴、苹果等都是事物,其本身并没有是非之分,只是人“寓情于理”而已,而“外表美”与“实用”到底取谁?其看问题的维度不同其结论必然有区别,多元理解是可以的,并不一定非得要取此而不取彼,用尊重各自看法的方式来处理未尝不可。
教研员:是呀!从这里我也体会到:只要给孩子们智慧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智慧中学习,也必然在学习中生成智慧,和教师一起互动共生智慧的课堂!
成功启示
第一,教学设计要处处体现“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思想。刘老师设计《落花生》的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摸清学生的困惑,然后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来设计教学,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并且在实施教学预案时,随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了恰当而又富于创意的调整。介于此,在备课时,设计多种“教学预案”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教学设计要致力于人的深层次发展。刘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满足于让学生“知”,弄懂课文中所蕴涵的道理,而着眼于学生智慧的生成,其追求的目标十分高远。但同时,目标虽高远,而导学的步骤却是很实在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第三,教学设计要有“全景式”思维。刘老师把一篇小小的课文置于整个“世界图景”中,向外看,找到了课文与自然,与文化,与社会的联系;向内看,找到了课文的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与思想意义,与作者情感的联系,从而开拓出供学生自主研读的若干空间,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第四,教学设计要创造性地突现学科特点。刘老师在设计《落花生》的教学时,十分注重引导学生挖掘语言文字,特别是富有汉语言特色的两处文字,被作为了教学重点来设计,这是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特点所做出的选择,同时,刘老师还注重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把文字与文化联系起来,把许地山《空山灵雨》中的序和周作人谈花生的经典名言引进了课堂,让我们觉得其教学有底蕴,有文化味,给人以厚重的感觉。
概而言之,刘老师强调“学习是生成智慧的活动”,其实,教学设计又何尝不需要智慧?只要我们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智慧去设计教学,普天之下的教学定会异彩纷呈,普天之下的课堂定会各领风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