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三大基本规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大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规律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传统经济学已经揭示出许多客观经济规律,这是前人在经济学研究中取得的重大成就。但是,这些经济规律属于社会形态的不同范畴,应该进一步在体系上明晰化。它们有的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如本文所研究的三大基本规律;有的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如剩余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平均利润规律、按劳分配规律等;有的则属于生产方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范畴,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水平的规律。认识和研究社会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规律,对于明晰各范畴的经济规律的性质和地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同时,对于科学地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合理地编制经济计划与正确制定经济政策,都具有实践的意义。
一、动态平衡式协调发展规律
社会生产力之所以形成,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自身生产的需求。人类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物质资料、空间场所、知识信息,故而以付出自己的脑力和体力为代价,从事物质生产、空间开发和精神生产,形成系统的连贯的社会生产。由人类的这种需求和供给关系所产生的最根本的矛盾,它首先要求达到动态平衡。同时,已形成的社会生产力,在物质生产、空间开发、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四大领域及各领域的行业与实体中不断运行所构成的供给需求链带,无计其数。这种“供需链”,类似于自然生态的“食物链”,它们在客观上形成无数对供需矛盾,也要求每个链环达到动态平衡。当代世界上所有著名的经济学家都研究经济的“均衡”问题,也就是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供需动态平衡问题。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地利经济学家海约克所构筑的“生产结构”,描述出物质生产的供需链。甲产业的产出,是乙产业的投入,直到最终消费品,都是中间产品。各种产业的比例相适应,就能达到“均衡”。
这一规律,直接受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支配。社会生产力的供需链,是对立的统一物,而不是静止的、绝对的均衡体。在供需双方不断矛盾的相互作用下,不断经过“相对平衡——打破平衡——新的相对平衡”的阶段,从而使社会生产力协调向前发展。
1.平衡协调的领域和主要部类。社会生产力运行于各个领域、行业和实体之间,所要求的平衡协调,不仅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而且在所有领域中。
其一,四大领域。社会生产力运行于物质生产、空间开发、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之间。所产出的物质财产、空间财产、知识财产和人身财产,又重新组合,供给于四大领域,正是各领域需求的物质资料、空间场所、知识信息和生产者四大要素。领域之间的产出供给,在客观上要求同投入需求达到平衡协调。中国的社会发展战略所要求的“科技、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正是要求达到四大领域的供需动态平衡。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落后,原因虽然甚多,但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严重不平衡。人类自身生产的人口数量过剩,物质生产和空间开发无以满足人口的需求,使得物质基础的积累严重偏少。而教育和科技的投入过低,所产出的人才与科技成果,又无以满足物质生产和空间开发的需求。
其二,各类产业。在物质生产领域中,资源产业、加工产业、服务产业相互之间的比例;在空间开发领域中,生产场所、生活场所、水陆空交通线、通讯空间、宇航空间的比例;在精神生产领域中,科学研究、技术研究、技术开发、文艺创作的比例;在人类自身生产领域中,人口、劳力、人才的比例等等,在客观上都要求达到供需动态平衡。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生产资料部类与消费资料部类之间的动态平衡,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之间的动态平衡,英国新剑桥学派经济学家卡尔多论述的资源产业、加工产业、服务产业之间的动态平衡都揭示出物质生产领域供需协调的客观要求,推而论之,其它生产领域亦然。
2.动态平衡的主要形式。社会生产力供需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具有自身客观存在的形式。
其一,萎缩性平衡。在社会生产力运行时,无论在哪个领域中出现主要产业的“瓶颈”状态,由于它的产出供给或投入需求不足,就会制约相关产业的正常生产,并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社会生产力萎缩。一种是供给不足而引起相关需求产业的萎缩。另一种是需求不足而造成供给产业的巨大浪费。
其二,增长性平衡。由于某些重要产业兴旺,刺激相关产业随之兴旺,并引起连锁反应,使整个社会生产力增长,会推动农产品加工工业的发展。人才的增长,从而达到新的平衡。一种是供给旺盛而推动需求产业的增长。例如,农业的增长,会推动科技的发展,技术发明和开发,会推动物质产业的发展,等等。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指出,当一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就生产出一定的产品,从而使生产者获得收入。马克思关于第一部类优先增长的理论,认为第二部类受其推动而得到增长。美国现代“供给学派”也坚持生产推动消费的观点。其依据,都基于这种推动平衡形式。另一种是需求旺盛而拉动供给产业的增长。例如,劳动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会拉动消费产业的增长,继而拉动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等等。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来自“有效需求”,即预期可以获得最大利润的社会总需求,包括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其依据,则基于这种拉动平衡形式。
3.动态平衡的人为协调。人们对动态平衡式协调发展规律,不仅可以认识,而且能够通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施加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协调行为,只要符合客观实际,就会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则会对其产生破坏作用。
其一,微观协调。社会生产力运行的供需矛盾,在商品社会中,往往通过市场和商品价格反映出来。在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生产者(包括四大领域的各类生产者,下同)会自发地调整投资和生产来进行协调。然而,这又会引起盲目竞争,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失调。随着生产者科学预测能力的增强,人为的微观协调机制,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其二,宏观协调。政府在行使社会管理职能时,必然对社会生产力的运行施加干预。前苏联和中国都曾实行过全面的计划经济,通过国家计划控制社会生产力的运行。在一定时期中,由于统计的真实和调查研究的周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出现控制过死和计划失实的弊病,反而产生许多消极作用。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萧条时期,实行凯恩斯主义适度通货膨胀和充分就业的政策,也曾推动过经济上升。但是,在经济繁荣之后,反而出现“停滞膨胀”。瑞典斯德哥尔摩学派、德国弗莱保学派和中国经济改革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都主张对社会生产力实行微观市场调节、宏观计划控制的方针,从而达到政府干预适度,合于经济规律。
二、外延与内涵交替式扩大再生产规律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依靠扩大再生产而得到实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 述的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西方经济学家表述的投资增长,在本质上都是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增长。
这一规律,直接受辩证法量变与质变交替规律的支配。扩大再生产,包括扩大物质生产、扩大空间开发、扩大精神生产和扩大人类自身生产,都有两种形式:外延扩大与内涵扩大。前者属于量的增加,后者属于质的飞跃。两种形式互相交替,从而实现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扩大。
1.外延扩大再生产。这种扩大,通常是以生产要素的数量增加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达到。在物质生产中,增加生产资料数量、增加劳动人数、增加生产实体数量,从而使产品数量增多。在空间开发中,扩展土地的面积,增加空间使用的平面广度。在精神生产中,增加知识产品的载体数量,实施知识普及和科技推广。在人类自身生产中,增加人口和劳动者数量。这种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在过去数以万计的历史中,曾经居于主要地位。许多经济学家在表述生产力的发展时,常以外延性扩大再生产作为实例依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表述的扩大再生产的计算公式,也是以资本和劳力数量增加进行推算的。这是对这一规律量变形式的揭示。
近代以来,“规模经济”、经济联合体、跨国公司、多国经济共同体之类的新事物,也应属于外延性扩大再生产的新形式。
2.内涵性扩大再生产。这种扩大,则是以生产要素质量的提高和内在功能力的扩大而达到。在物质生产中,提高投入科技含量、劳动者科技素质和有机构成,进行技术更新和产业更新。在空间开发中,向高空和地下扩展,增加可供利用的空间立体体积和集约密度,开发太空间在精神生产中,取得突破性的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和开发,以及文艺创作。在人类自身生产中,提高人口和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高水平的人才。这种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中,居于重要地位。古代新的生产手段的更替是漫长的,而近代技术革命则频频出现。198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就指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技术,而不是资本与劳力。邓小平也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这些观点,都对这一规律内涵扩大形式的揭示。
3.扩大再生产的人为协调。社会生产本身,是人类有目的的能动实践活动,扩大再生产是人们的共同要求。因此,人们会寻求一切可能的途径扩大再生产,其中也包含人为的协调行为。
其一,微观协调。生产者在扩大再生产中,都会追求可能实现的效益,以节约的投入取得较大的产出。在商品社会中,则根据市场的供需状态来决定再生产的形式。因此,当自然资源易取和人口稀少的时期,倾向于以外延扩大为主;而当自然资源难取和人口稠密之后,逐步转向以内涵扩大为主。
其二,宏观协调。当今世界各国都力图增强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实力,提出“技术立国”、“教育立国”、“优生优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之类的方针。同时,实行开放政策,把社会生产力的运行扩大到国际范围。这些,都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有效对策。
三、螺旋或波浪式加速度发展规律
随着物质基础不断雄厚,科学技术不断发达,人们的能动作用不断改善,社会生产力自身的功能实力不断增强,其发展表现为加速度的状态。然而,这种加速度发展的路线,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呈螺旋式或波浪式。
这一规律直接受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支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总体上,其实力是增长的、上升的。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和阶段,则必然出现相对的削减和下降的状态,形成“上升——下降——再上升”的周期。
1.螺旋或波浪的周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种起伏周期,在物质生产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同时,在空间开发、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也引起连锁反应,从而随波逐流。对这种起伏周期,马克思曾经认为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周期。而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则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发展的周期。
按照熊彼特表述的经济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周而复始地螺旋或波浪式上升。这种周期,又可分为若干层次,长周期之中,包含着许多中周期与短周期。康德拉季耶夫测出长波周期,平均约50年一次;库兹涅茨测出中长波周期,平均约20年一次;尤格拉测出中波周期,平均约8年一次;基钦测出短波周期,平均约3.5年一次。这些数据都表明,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起伏曲线。
2.生产领域的轮番繁荣。物质生产领域在发展过程中表现的周期,也在空间开发、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领域中表现出来。然而,四者的周期并非同步,它们往往呈现此起彼伏的交错曲线,达到轮番繁荣与互相推进的效果。教育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供给的人才和技术发明,是物质生产和空间开发繁荣的先导。而物质生产和空间开发所实现的剩余价值,又是教育和科学技术兴旺的条件。例如,在长波周期中,19世纪欧美的教育革命(公学的兴办)和科学革命(自然科学的繁荣)之后,引起技术革命(蒸汽机的发明),而后又引起产业革命(机械化和电气化)。在中波周期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家所创立的高能物理理论和各门自然科学理论,推动了战后几十年间几次技术革命(原子能、电子、航天、海洋、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紧接着,又引起相应高科技的产业革命。正如研究索洛理论的经济学家丹尼森所指示的那样,经济增长是25年前增加科研经费的结果。熊彼特认为,经济繁荣的原因是“创新”。而创新有一个精神生产和人才生产的预前过程,而这个预前过程,却往往处在经济衰退和萧条期间。
3.社会生产力起伏的人为协调。社会生产力的起伏,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但是,起伏的幅度过大,则会使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人们在认识这种曲线周期的基础上,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来缩小起伏的幅度,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
其一,微观协调。随着预测学的兴起,生产者的理性预期水准逐步提高,可以避免许多盲目抗争。美国理性预期学派经济学家穆思认为,理性预期,能使经济稳步增长。
其二,宏观协调。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职能时,可以通过财政、税收和信贷,对社会生产力的起伏进行宏观协调。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就主张,政府在经济繁荣时期,压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社会总需求。而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大财政支出,减少税收,刺激社会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