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_环境教育论文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_环境教育论文

加强环境教育 提高环境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环境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环境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公众环境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它不仅是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江泽民总书记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环境意识,应着重从提高以下几个方面意识入手。

一、环境忧患意识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环境问题成为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近几年如酸雨、臭氧层破坏、世界气候异常、水源逐渐枯竭、生物物种濒危或灭绝等问题已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由于人口的剧增,土地资源的流失与沙漠化,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采,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一切都会使环境进一步恶化。如: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投入环境,是人类难以接受,大自然难以降解和同化的,生活中随便丢弃的废电池,不但污染土壤,水源,还会通过动植物食物链传递、最终贻害人类。许多化学污染物,不仅导致呼吸道损害,皮肤病、神经中毒、癌症还会引起人类遗传变异,危害子孙后代,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而更让人担忧的是,环境在短时间内遭到的破坏,恢复起来却要付出长时间的、沉重的代价。

由于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我国每年据不完全统计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占农业生产总值的14%左右,这样巨大的数字,使我们感到震惊,生态环境严重失衡已使众多生物的生存岌岌可危,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已透支了后代的自然财富。环境对人类贡献是有限的,不能把它当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结论是:“如果所有的人都毫无顾忌地消耗自然财富,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20个地球”。因此,我们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要把人们的切身利益与保护环境联系起来,自觉地参与到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中来,真正认识到,善待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环境道德意识

环境道德是指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规范与原则,环境道德观认为:大自然中的其它存在生物也具有内在的价值,其它生命的生存和生态系统的完整也是道德的相关因素,因此人类对非人类存在物(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在内的整个自然界)也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们对待环境的态度和行为,应以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持续发展为准则,使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协同发展。保护环境,是真、善、美的体现,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是假、丑、恶的表现,不仅要对人类讲道德,而且要对生态和自然界讲道德,树立起“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目标”的崭新的环境道德意识。

有了知识就有了文明,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完整。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大学生损害公共设施,做出违反社会公德的事。对他们来说,最缺乏的不是文化科学知识,而是缺乏环境意识行为的教育。因此,环境道德准则,其目的是要使人们能够识别和抵制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形成的种种有损于环境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道德规范,从而自觉地处理与协调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生态、经济协同发展。

三、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为,则称之为参与意识。

环境意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核心。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境意识和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的知识传授困难得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和身体力行、严格自律,即良好的环境意识行为之上的。

为了帮助公众增强参与意识,应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所在单位和社区的大小事情,让他们在活动中锻炼自己,这些活动会改变他们生活和所在地的面貌,每个人不仅作为旁观者去探究周围的世界要努力融入其中,成为当中一分子,在预防及解决环境问题时,主动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形成环境意识,更重要的是要去实践,当我们讲什么是环境,为什么要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们也许记住了讲的道理,甚至学会了怎么判断或评价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或有损于环境,但不表明公众形成了一定的环境意识,因为知识变为意识还需要一个内化过程,这个过程是在认识和体验基础上的实践,要积极引导鼓励公众亲自参与环保活动是增强环境意识的最有效手段,如:调查本地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状况、进行空气监测、水质调查等,要人人以实际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汇集起来就是对保护环境的大贡献。环境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复杂和艰巨的过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尽量采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环境教育途径和方法,来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四、可持续发展意识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包括了三个相互联系的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社会可持续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意味着人类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变革,而以崭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核心的环境意识,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环境教育的核心是让公众树立正确的“环境与发展”协调观,环境教育的任务是要转变公众的观念,以往的环境教育较多地单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忽略了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应当成为发展进程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脱离发展进程来考虑环境保护,摆正经济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公众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形成,而不是成为片面的极端环境主义者。

其次,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人类发展的根本目标是要建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谐社会,建立人能在其中得到全面发展的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存在为经济而经济,为环境而环境的发展活动,为此环境教育必须强调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相结合,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生态环境为条件,促进社会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不断发展。

标签:;  ;  ;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环境意识_环境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