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义市规划勘察设计室 河南巩义 451200
【摘要】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关键词】转变观念 海绵城市 防洪排涝
前言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推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城市径流雨水源头减排的刚性约束,优先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生态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
一.目前城市排水体系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快速发展,城市硬化面积逐步在增大,城市降雨下渗量再减少,原有的雨水管渠设计标准过低,综合径流系数过小,原来的城市防洪排涝模式采用的管道扩容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会使城市在遭遇大雨、暴雨或短期强降雨时让城市在顷刻间变成“水城”,形成城市内涝,造成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乃至人身伤害等各种问题。做好城市排水与防洪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对建设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城市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如何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把雨水留住用好,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城镇排水防涝系统“修大管子”不能满足目前的使用需求
以往的城市排水设计,在计算管渠断面时候,往往采用的暴雨重现期较小,综合径流系数较小,在后期发现排水断面过小时又采用修建大管子,这往往要破除路面,影响交通和附近居民的生活。增加不必要的资金。降低道路的使用寿命。由于地下各种管线纵横交叉,又容易引起其他次生事故。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大,城市面积在不断增大,原来的排水系统仅仅是解决本段流量,现在再加上周边及上游的转输流量,导致过水断面根本满足不了需要,造成逢雨必涝,“城中看海”。
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为解决城市逢雨必涝,“城中看海”,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举措
1.建设海绵城市扭转传统观念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面对资源约束趋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地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我国城市建设的重大任务。
过去采用修建大管子把雨水排出去,到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海绵城市,把雨水从包袱变成解渴财富,把雨水留住用好的观念转变。
2.加强对原有“海绵体”的有效保护
原有的“海绵体”要有效保护。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3.“海绵城市”建设与“寸土寸金”城市建设用地的矛盾
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高房价导致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土地进一步增值,可谓“寸土寸金”,很多地方为了房地产建房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来填平沟壑,使原本可以利用的天然的海绵体变成了一片建设用地。这需要城市人民政府从规划层次上进行考虑,城市人民政府是建设海绵城市的责任主体,编制专项规划,具体落实海绵城市的建设任务。
四.河南巩义新城区排水体系的构想
巩义市常年降水量偏少(2011年降雨量为394.5mm,与多年平均比较减少33.5%)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地下水量分布不均,富水区分布在沿黄、沿伊洛河两岸,西部、东部、南部山区,北部邙岭,大峪沟、竹林、官殿等区域为贫水区,凿井投资大(以竹林为例,成功率不足20%)且取水困难。巩义新城区地形一部分较为平坦,一部分起伏较大,冲沟、陡坎较多,冲沟最大切割深度达120米以上;河谷阶地主要包括伊洛河及石河二级阶地,海拔高度分别在110--120m和120--160m,平均纵坡坡降约1%。规划区内地形为典型的丘陵特征,地势平坦,大致呈南高北低。南部用地条件较好,地势平坦。除北部少数为沟壑外,其余坡度在3%以内,均能满足建设需求。北部沟壑区域需经过地形改造,用地平整后才可投入使用。利用原有的河流、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新城区大量的沟渠,减少挖方量,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大量资金,再加上本区域严重缺水,可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巩义市新城区市政道路工程设计可将道路红线范围内的雨水优先汇集进入两侧的生物滞留带进行渗滤、滞蓄处理,将径流雨水用于补充地下水,发挥径流污染控制、峰值流量削减、水文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作用;石河道公园和伊洛河公园园内排水沟均采用植草沟,在转输径流雨水的同时,可将部分雨水下渗补充地下水。公园道路、停车场、公共广场可采用透水铺装。公园内还可设干塘、湿地、渗井等设施;停车场和广场周围绿地部分采用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停车场和广场超渗径流雨水可流入其周围的下沉式绿地和雨水花园内下渗。绿地应用了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花园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但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径流,而且还能消纳周围部分硬质地面径流雨水,效果显著
五.结束语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海绵城市建设方面一定要做到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与时俱进,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坚持统一管理,统一施工,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从全局和系统的角度加上创新的思维,运用创新技术来优化设计海绵城市建设。坚持利用经济杠杆的原理,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4年10月
2.《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2000
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 50014-2006 2014年版
作者简历:
吴大群,男,汉族,1978年6月生,河南南阳人,2003年5月入党,2004年7月参加工作,2001年9月--2004年7月 河南城建学院市政工程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学习,2014年6月郑州大学 行政管理学 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2004年7月至今在巩义市住建局规划勘察设计室工作.
论文作者:吴大群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6
标签:城市论文; 海绵论文; 雨水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径流论文; 自然论文; 绿地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