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幼儿道德教育的三点思考_亲子成长论文

关于幼儿道德教育的三点思考_亲子成长论文

关于幼儿品德教育的三点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三点论文,品德论文,论述论文,幼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教师、保育员应竭力避免心理伤害给幼儿心灵留下阴影,要把握住幼儿认识具有直感性、情感性、反复性特征,耐心顺应幼儿心理需要,启发、引导,及时指导,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收到幼儿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幼儿 品德教育 热爱 耐心 引导

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是幼教工作者们深有共感的难题,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提出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的要求,认真地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研究,初步总结出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三点体会,并分别加以论述。欢迎指教。

一、论爱

这里所说的爱,是指幼儿教师必须热爱幼教事业,同时热爱她的教育对象。这种爱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和向幼儿进行良好品德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没有这个基础条件,就不可能把精力和情感倾注在幼儿品德教育这项难度很大、效果很慢的工作上。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发育、个性品格形成的重要阶段。但是,对于幼儿渴求他人之爱的心理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其实,幼儿在生理上需要爱,心理上更加渴望得到教师和成人的爱,而且个别幼儿还显现出对爱的饥渴。在“一日生活”中经常见到幼儿一旦得到教师和保育员的夸奖、赞赏和爱抚时,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无比欣慰、喜悦的神态;反之,偶然受到责备或冷落,则立即现出懊丧、无所适从的情状。这就表明了幼儿渴求爱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说明教师的一言、一行、一笑无不与幼儿的品德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教师和保育员都要在道德情感方面尽量多给幼儿一些诚恳、温慰和关爱,竭力避免造成幼儿心理伤害。让孩子们感受到“教师爱我”,“我是好孩子”的快乐。幼儿的这种心态,必将在幼儿良好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换句话说,教师与幼儿心息相通之时,正是诱发幼儿良好品德动机和培养良性习惯的有利时机。

有些人对教师对幼儿的爱比做“母爱”。

但是,幼儿教师毕竟不是母亲。幼儿教师的高尚职责是教育培养好母亲们的孩子。一般来说,教师在对幼儿施爱的同时都要伴随较高的适当要求,在处理问题时,轻易不缺乏理智,而是更注重于教育。在幼儿教师的意识里,他们是不甚通达事理的幼稚的孩子。绝不能给纯洁幼小心灵上留下一道阴影。而母亲,由于偏爱、恨铁不成钢,却时有操之过慎、过急而出现不理智、不明智之举。这是母爱与师爱的根本区别所在。

二、论耐

耐,是耐心而持之有恒地向幼儿施教。耐心是幼儿教师热爱幼教事业、热爱自己教育对象,并乐于把情感倾注给幼儿的具体体现。在教育过程中失去耐心,则无异于断送了教育。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常有由于只顾贪玩而尿裤子的幼儿,这是由于幼儿生活自理能力有限而造成的。有的保教人员把自己孩子穿过的裤子翻出来给他换上,并且,进行耐心教导,告诉孩子不要憋着一泡尿玩,那样会得病;尿裤的孩子小朋友们都要“丢”他;尿完尿再玩多开心……;而有的保育员则是显出一副不高兴的面孔,虽然也帮助换裤子,却不住口的“连声斥责”。前者,其情可亲,其言可信,其情可感;幼儿从教师那里感觉到的是一颗赤诚的爱心、热心、耐心。后者,由于教师或保育员的责怪则造成了幼儿逆反心理。两种情感,必然会出现两样截然不同的教育效果。

喜欢“奔跑打闹”是在幼儿园和家庭常见的幼儿活动现象。有时教师或家长“磨破了嘴”“气红了脸”幼儿也屡教不改,禁而不止。如何进行教育?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或家长把握住一般幼儿认知具有直感认知的特征;心理活动具有情感特征;教育过程具有反复性特征(幼儿性格尚未定型)的基础上进行耐心、细致教育。着急,甚至用粗暴的方式压服是不能持久的。所以,只有耐心地顺应幼儿心理需要,并加以引导才能见到效果。不能设想意外的成功,因为正常的幼儿的天职就是玩。比较成功的幼儿教育,都是幼儿教师和父母长期用心血凝成的结晶。

三、论导

导,即引导、指导、启发诱导。它是教育效果达到理想境界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发展幼儿良好品德激发幼儿高尚动机的重要外部因素。

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幼儿,无论他现在的情况如何,都不足以说明他的将来。因而幼儿教育要密切注视着幼儿发展变化动向,以便及时加以正确引导。印度电影《流浪者》里的拉兹,本来是法官的儿子。可是,由于扎卡的引诱却成了小偷和盗窃犯。

幼儿的品格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也可以说是在与小朋友们游戏中形成的,因为游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去了相当一部分时间,所以,幼儿园是幼儿的乐园。但是,既便是幼儿游戏,为师者也不能放任自流。教师要成为小朋友们游戏的组织者、支持者,有时应当成为其中的参与者。这就为幼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加强及时性的指导提供了机会。如幼儿常把玩过的积木、塑料块等玩具物品乱扔一地,教师应即刻针对这种现象进行浅层次或深层次的启发诱导。如果教师视而不管,就失去一次导引机会。如果只让幼儿把玩具物品放回原处,那只是表层启发引导,仅能起到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作用。而积极的、更深入一些的启发诱导是面对现场,教师用简要的三言两语进行“点化”,让幼儿意识到“放回”原处的行为是爱整洁、爱公物、有责任心以及尊重他人劳动的美德。这样收到的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效果,也收到了启迪幼儿道德意识的积极作用,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品德意识。

幼儿告状的“案件”,在幼儿园是屡见不鲜的事。刚上任的幼儿教师,虽然态度认真,但常以评断是非的“法官”身份去断“官司”。其结果是幼儿之间发生的争吵不得平息,分歧未能统一。甚至,有的孩子家长还要告“御状”。一时间弄得园无宁日。经验丰富的幼儿教师,则是到幼儿争吵的双方中间,一手抚摸着(施爱)一个孩子的头,或拉着他们的手,或摸着他们的肩膀,微笑着听他们自己述说。然后,鼓励幼儿敢于坚持正确据理力争的精神,同时也激发勇于认错的精神,在教师的帮助下,问题将迎刃而解。于是,断“官司”变成了培养幼儿分辨是非能力、论辩能力和解决问题、处理纠纷能力,提倡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正气。

总之,启发诱导是具有巨大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然而,如果不适应幼儿的心理需要,终归无济于是。

结论

教育培养幼儿成为“全面发展”的好孩子是幼儿教师的崇高职责。幼儿教师必须一边工作一边提高业务水平,学习运用“爱、耐、导”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把幼儿品德教育工作做好。然而,幼儿品德教育工作的效果,又不完全取决于幼教工作者的努力,还取决于家庭教育和幼儿所接触到的环境影响。正面的教育影响力度越大,教育效果越显著。如果负面影响大于正面教育影响,可以断言,一切辛勤教育的劳动都将成为无效劳动。许多事例不止一次证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就一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育效果。

标签:;  ;  ;  ;  ;  ;  

关于幼儿道德教育的三点思考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