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论文_陈伟伟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论文_陈伟伟

江西赣州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积极有效的治疗护理对提高病人的生存率和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治疗手段日趋完善,随之对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 护理

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而导致心肌坏死。临床特点为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心肌酶增高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甚至发生心律失常、休克及心力衰竭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

1 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

1.1 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1.2 发作时症状

疼痛:为最早出现的最突出的症状,多发生于清晨。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与心绞痛相似,但多无明显诱因,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小时或数日,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多不能缓解。病人常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有濒死感。少数病人无明显疼痛,或疼痛不典型,如上腹通、颈背痛。

全身症状:主要是发热,伴有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由于坏死物质吸收所引起,一般在疼痛发生后24~48h出现,程度与梗死范围常呈正相关,体温一般在38℃上下,很少超过39℃,持续1周左右。

胃肠道症状:疼痛剧烈时常伴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和上腹胀痛,与迷走神经受坏死心肌刺激和心排血量降低,组织灌注不足等有关,肠胀气亦不少见,重症者可发生呃逆。

心律失常:大部分病人会出现心律失常的现象,多发生与起病后1-2天,24h内最多见,以室性心率失常尤其是室性期前收缩最多见,如室性期前收缩频发、成对出现或短阵室性心率过速、多源性或落在前一心搏的易损期,常为心室颤动的先兆。

休克:见于约20%的病人,多在起病后数小时至1周内发生,表现为收缩压低于80mmHg,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神志迟钝甚至昏厥。

心力衰竭:发病率约为32%-48%,主要为急性左心衰竭,可在起病最初几日内发生,或在疼痛、休克好转阶段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及烦躁等,重者出现肺水肿。。

2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当患者被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之后,其心理压力增加,会有明显的焦虑感、恐惧感,甚至绝望。因此,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鼓励、安慰患者,排除患者烦躁、紧张的情绪,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并积极治疗。向病人说明住进CCU后,病情的任何变化都是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并能得到及时的治疗,以缓解病人的恐惧心里。医护人员进行各项抢救操作时,应沉着、冷静、正确和熟练,给病人以安全感。及时向家属通告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情况,解答家属的疑问,协助病人和家属提高应对疾病的能力,维持病人和家人的心里健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安定情绪,护士尽可能和病人在一起,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向病人讲明良好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疾病的痊愈,向他们讲解疾病的知识,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各项治疗。

尊重病人,确认病人的痛苦并以最和善的态度,最妥善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释和安慰。详细了解每个患者的个性、习惯、针对不同性格的人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

2.2 疼痛护理

护理人员要认真观察患者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要尽快止痛。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的镇痛、镇静药物,给药的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

发病后1~3 d内应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告诉病人及家属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病情加重。

遵医嘱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持续静滴硝酸甘油,并注意滴速,给予持续低流量或中流量吸氧,静脉溶栓治疗,以达到闭死的冠状动脉再通、心肌得到再灌注的目的。使濒死的心肌得以存活或使坏死范围缩小,一般在梗死后3~6 h内应用尿激酶1 000 000~5 000 000 U静脉滴注,30~60 min滴完。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症,用药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出血情况[3]。

2.3 生活护理

环境保持安静,空气新鲜,温度适宜,谢绝探视。

卧床休息患者发病内最初72小时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情绪稳定,减轻心肌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心肌进一步缺血缺氧、心肌梗死面积扩大。如情况稳定,无并发症,第1周可以在床上活动四肢,第2周可帮助患者逐步离床站立,第3周可以在室内缓步走动,运动量以不引起心脏不适或气短为宜。

饮食护理应给予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前3天进流质饮食,待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饮食,逐渐进普食,不宜过饱,适量饮水,避免进食过多增加心脏负担。还需要强制戒烟。

饮食清淡:患者以半流质饮食为主,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摄入高热量、高胆固醇、辛辣食物;

2.4生命体征的监测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检查。进行心电图监测,记录心电图的异常变动情况,测量并记录呼吸、脉搏、心率、血压、体温等,注意患者的神志、瞳孔、大小便变化等情况。

患者在48h内病情最为危险,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患者加强48h内的监护,在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时做好记录工作,每4h测体温1次,每次15~30min测脉搏、心率、呼吸各1次,每小时测血压1次,并备好抢救药械。

对持续高血压而无心衰患者的降血压治疗中,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在有效降压的同时,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对心肌梗死后血压低的患者,用升压药需从低浓度开始,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每15~30min测血压1次,使血压保持在正常范围。

总结

由此可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安危。医护人员只有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才能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文娜.急性心肌梗死的98例监护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

[2]汪承滋,刘志晏等.实用重症监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黎晓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

[4]李玉兰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护理研究.2008.

论文作者:陈伟伟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5

标签:;  ;  ;  ;  ;  ;  ;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论文_陈伟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