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涛[1]2009年在《中国移动电话扩散趋势及动力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扩散模型对我国移动电话扩散趋势及决定因素的研究,为理解移动通信市场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移动电话在文中被视作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基础和核心力量,移动电话的扩散(即移动电话这项服务,其采纳的用户愈来愈多)在本质上扩张了移动通信市场的边界,这一有利条件无论对于产业链上游的MEP(移动设备供应商)、中游的MNO(移动网络运营商)或者下游众多的SP(服务供应商)、而言都至关重要。本文对我国1987年至2008年22年来移动电话扩散的研究,其实就是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扩张及变迁的研究,而这一研究由文中的四个部分构成。对我国移动通信业22年间变革历程的回顾属于本文的第一个部分,此部分沿改革之阶段而展开,共分四个小点,包括1998年之前的改革,以邮电分营、政企分开以及中国联通的成立为基本内容;第二个小点分析了我国移动通信业以业务分营为特征的第一轮重组改革,后两个小点则是关于第叁轮、第四轮改革的内容。此部分的分析构成了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发展的改革背景,以此为基础,本文在第二部分对22年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主要是移动网络运营市场)的市场结构演进做出了分析。这一分析表明我国自1987年开通移动业务以来,移动通信市场的马歇尔冲突趋于改善,1987至1994年间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处于完全垄断的局面,1995年中国联通具备运营能力后开始真正颠覆我国移动市场传统的垄断格局,并自此之后开启了我国移动电话扩散的加速阶段。本文前两个部分的分析构成了我国移动电话扩散的改革背景以及市场背景,为后文对其进行模型分析提供了背景基础,而对我国移动电话扩散趋势的分析属于本文有关模型分析的第一阶段,也是全文的第叁部分。文中基于五个经典的扩散模型对我国移动电话的扩散进行了趋势分析,回答了我国移动市场的市场容量、市场扩张的速度以及拐点等问题,并依据扩散模型对我国移动市场未来五年(2009-2013)的需求做出了预测,为理解我国移动通信业的未来特征提供了基本的参考。依据趋势分析所得结论进行的估算,我国未来将有89%左右的人口会采纳移动电话这项服务,其期望累积采用用户数为118193.8万户,这也就意味着我国移动市场的剩余容量尚有54070.78万户之巨,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市场的优势在数年之内不会改变。趋势分析并未提供移动电话扩散完全的信息,对移动电话扩散更为深刻的认识,由本文在第五章对我国移动电话扩散决定因素的分析来完成。因素分析主要基于时变扩散模型进行,本文通过将非时变模型的叁个参数表达为经济、社会因素的函数,建立了移动电话扩散与上述因素的数量关系。趋势分析与因素分析共同构成了本文对移动电话扩散的模型分析,为认识移动电话扩散提供了实证基础,而模型分析与前述两个部分的背景分析构成了本文对我国移动电话扩散的研究,同时也完成了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重新理解。文中对我国移动通信业改革的述评以及移动通信市场结构演进的分析,表明了改革对我国移动市场的巨大颠覆作用,而渐趋优化的市场环境推动了移动电话扩散以及市场边界的扩张。这一推论在本文有关移动电话扩散的因素分析中得到了说明,改革对移动电话扩散的推动作用约在0.03左右,比之于其他的因素诸如经济发展水平或者数字技术的采用而言,更为重要。这一基本结论为拥护改革的呼声提供了有利的论证。此外,因素分析同样揭示了引入竞争的改革与移动电话扩散之间的作用呈现一个倒U过程,文中对我国最优市场结构指标的估计值约在2.409左右(这里的市场结构指标采用的是HHI指数的变形n指数),意味着竞争强度高于此值的市场环境反而对移动电话的扩散不利。我国22年来的市场结构n指数在(1,、1.82)间浮动,表明我国目前依旧处于移动电话扩散的有利市场环境之中,不过,竞争并不充分,引入竞争的改革亟待继续。本文对改革在移动电话扩散中的作用的分析,为反对改革以及盲目引入竞争的改革提供了反思。本文基于扩散模型对我国移动电话扩散趋势及决定因素的分析,构成了扩散模型在移动通信市场变革与发展实证研究中一次应用,延伸了扩散分析方法的应用领域,也为分析移动通信市场提供了新的视角。传统的扩散研究,往往忽略了对扩散结论经济学寓意的分析,本文基于扩散模型对移动电话扩散的研究,所得基本结论被应用到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以及移动通信业发展的研究中,这应当属于本文在扩散分析层面与以往文献不同的地方。本文关于我国移动电话扩散的研究,其实主要分析了我国移动电话扩散的市场背景、扩散的趋势以及扩散的基本动力,对上述问题的分析中,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首次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1987年至2008年共22年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完整的分析,获得了第一手关于首位运营商市场控制力CR1指数、移动通信市场HHI指数、H指数、n指数22年的完整数据,并基于Bain的描述性分析方法对我国22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的进入壁垒做出了完整分析。第二,本文趋势分析中对经典的扩散模型进行了特征分析,获得了模型的拐点、极值以及递增和递减区间,丰富了有关模型数学特征的结论,为依据数据特点选择模型提供了便利。第叁,本文计算了扩散模型的结构特征指标值,包括扩散拐点的发生时间、最大扩散速度、拐点处累积采用率水平,将其与移动电话扩散的实际历史数据对比,作为模型评价与选择的依据,传统扩散文献中,仅计算特征值,并未作为模型选择的依据。第四,对扩散模型中的参数b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定义,将其视作扩散水平的变化率关于潜在用户余额变化率(剩余市场容量变化率)的敏感性,也可以理解为t期扩散水平关于剩余潜在采用水平的弹性系数,即尚未采用创新的潜在采用者的相对变化率与扩散速率的比较。第五,对市场结构的分析,首次使用n指数代替传统的虚拟变量如运营商数目、进入方式等,获得了更丰富的信息。第六,首次计算了市场结构的均衡n指数,验证了其与移动电话扩散的关系满足一个倒U过程,构成了适度竞争理论的一次证明。最后,将扩散模型与产业分析结合,延伸了扩散分析的领域,丰富了产业分析的方法,也是本文的特色所在。
盛嬿[2]2007年在《中国通信企业3G投资项目的风险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被称为信息领域革命的3G技术的应用将改变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它给电信运营商不仅带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更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中国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在此情况下需要大量的投资来建设3G网络,而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中,企业投资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对投资项目上马的风险要进行可靠、科学的风险预测和分析,这样才能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防范的措施和解决办法,避免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本文站在宏观角度,从广义产业发展模型延伸出影响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发展的GCS叁因素模型,即“政府—客户—替代品”模型。在移动通信运营业的发展过程中,这叁个因素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有机的互动关系,政府管制影响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客户和替代品因素对企业的影响,因此GCS模型中政府因素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本文正是从影响移动通信运营业发展的这些因素的角度出发,从客户需求与市场变化、替代产品与企业竞争、政府管制与政府关系叁个层面,对中国移动通信运营业发展现状进行比较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现阶段中国通信四大主流运营商未来发展3G投资项目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企业总体战略中的投资战略是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才能实现,而项目作为一种战略过程,可改变企业在其所处环境中的状况和条件。3G项目作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包含了通信网络建设、业务支撑网络建设、网管支撑网、业务平台以及配套设施建设等各类项目。本文结合多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和理论,针对四大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不同市场形式,根据影响移动通信运营业发展的GCS方面的因素提出了不同的风险应对策略和建议,总结出3G项目的分类,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简要说明了进行的风险评估的方法。
胡凡[3]2013年在《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通信市场竞争强度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通信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是国内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电信业的不断深化改革,国内通信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得到了不断提高,但通信业内叁大电信运营商的发展仍处于不平衡状态,其在用户规模、收入水平、市场份额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与通信业有效竞争的要求相背离,影响了通信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探讨国内通信业的竞争强度,为政府制定有效监管政策提供决策支持,成为通信业主管部门和叁大运营商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具有实际意义。论文在梳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对国内通信市场发展现状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通过对国内电信运营商经营状况、用户竞争和竞争策略比较等方面研究发现,国内电信业总体保持着较好较快的发展势头,但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而且行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其次,依据迈克尔波特产业竞争强度“五力分析模型”,从潜在进入者威胁、替代品威胁、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购买者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通信业竞争强度的因素,并运用DEA方法对我国通信市场的竞争强度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表明,2000-2012年我国电信市场整体的竞争强度逐渐增强,但仍未处于有效竞争区域,而是处于竞争不足向有效竞争过渡的阶段,而且局部业务市场还存在过度竞争或竞争不足的现象。最后,根据DEA的评估结论和借鉴国外通信市场发展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通信市场有效竞争的政策与企业建议,包括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建立独立的监管机构、合理运用非对称管制政策促进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继续深化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工作来遏制电信市场局部过度竞争的现象、推进叁网融合实现合作共赢局面、电信运营商优化竞争意识、改善经营管理水平等。论文将DEA方法与产业竞争强度“五力分析模型”结合起来,定量评估通信产业竞争强度,是一种新的尝试,也为对其他产业竞争强度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借鉴。
蒋春辉[4]2012年在《非对称条件下移动通信产品竞争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叁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深化电信体制改革的通告》的贯彻实施,2008年5月至今,中国移动通信市场呈现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叁家运营商寡头垄断的竞争格局。该竞争格局的主要特征是市场中的竞争主体具有非对称性、竞争主体之间采用的竞争行为相互影响。从市场结构影响市场行为方面来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行为正逐步趋近于有效竞争状态;竞争手段也日益多样化、差异化,不再集中于价格竞争和设置互联互通障碍。本文围绕什么样的市场竞争状态对于移动通信市场运行最有效率;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政府如何引导移动通信市场实现有效竞争;运营商如何确定最优产量和合理的产品价格叁个方面展开研究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以电信业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现状以及移动通信市场结构特点进行了理论描述,并结合电信业产业组织理论和博弈论对移动通信市场竞争问题进行了综述和归纳。(2)分析了作为电信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移动通信市场的主要特征和有效竞争的标准,从理论上说明移动通信市场呈现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主体之间存在的不对称性的原因。(3)在对影响移动通信市场竞争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把市场份额、互联互通比率、互联互通资费、规模效应等因素引入非合作博弈模型,分析了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关于产品产量确定和价格选择两个方面。(4)考虑到中国移动通信市场主体之间的非对称性对市场竞争的影响,本文系统分析了管理规制理论的发展脉络和对移动通信市场实行市场规制的必要性,并指出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行为的复杂性和市场主体趋于大型化等因素对市场规制的影响。
王伯成[5]2006年在《电信竞争的形成》文中认为本论文以电信产业的竞争形成过程为研究对象。首先,对电信业从垄断走向竞争过程背后的有关理论演进作一个梳理,意在勾画出人们关于自然垄断的经济理念的转变轨迹,从而理解电信引入竞争(放松管制)的理论背景。其次,通过对美国电信产业垄断与竞争演化过程的回顾分析,厘清电信两次垄断的历史成因,并从经济、技术和制度叁方面阐释电信业打破垄断的动力因素,以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理解电信竞争的必然性。作为一个被管制产业,本文接着从政府角度来探讨电信形成有效竞争的路径和措施,那就是通过将可竞争市场理论与市场障碍理论结合,推导出构造电信竞争性市场结构的方法,讨论原国有垄断电信运营商为适应市场化运作需要的民营化改造问题,总结出一些具有启示性的看法。 由于电信产业的经济技术特征,电信竞争还有赖于一定的管制来实现,即是通过好的管制政策来保证和促进电信产业形成有效竞争。而出台好的管制政策需要有一个有效的管制治理来保证,因此管制治理是比管制政策更为重要和更为基础的东西,管制治理的内涵与实践正是本论文的着墨之处。 最后,分析中国电信产业从垄断走向竞争的必然性,回顾中国电信市场结构的演变过程,分析市场结构现状与绩效,指出问题和提出改进措施。而在管制治理方面,通过构造模型,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电信管制治理的特征和不足之处,指出改善管制治理应该从管制机构独立化、管制人员素质和采用先进的管制手段等方面下功夫。论文的结尾构造并求解了一个中国3G牌照发放方式决策的层次分析法(AHP)模型,希望籍此作为政策建议。
石磊[6]2010年在《3G商业运营后的中国联通竞争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试图运用管理学知识,结合运营商重组和3G投入运营后中国移动通信领域新的竞争格局,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中国联通的市场竞争策略。目前国内3个主要的通信运营商在重组后都拥有了移动通信网络,成为拥有全业务牌照的运营商。而根据3G商用后的新形势来确定公司的经营发展策略无疑对公司长期的经营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目前的通信市场领域竞争环境分析入手,运用SWOT分析法、PEST分析法等多种手段,分析竞争环境,确定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关键因素,针对中国联通企业自身的特点,从中提炼出对中国联通具有借鉴作用的理论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联通全业务战略业务进行战略规划,并提出中国联通的全业务经营策略。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以下两点:一是提炼出中国联通3G战略,包括首要的3G市场进入战略;二是提出中国联通中期和远期的全业务宽带运营战略目标。
邱静[7]2001年在《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文中指出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主要通过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现状的分析,指出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了在面临国际化竞争中,中国移动通信企业应采取的对策以及如何建立全球性竞争策略,提高国际竞争力等问题。主要内容如下: 由于电信业的全程全网特征以及投资巨大,我国的电信业在开办初期便形成了垄断的机制,这一阶段电信业的市场行为主要是根据利润最大化作为其市场定价及销售策略的准则。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对市场垄断问题的重视,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从此打破了移动通信市场的垄断局面,使中国移动通信市场进入了双寡头竞争阶段。 在这一阶段,竞争日渐加剧,移动通信运营商对市场竞争的侧重点首先放在资费的竞争上,为了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降低入网费、服务费甚至是基本通话费,成了移动运营商采取的主要竞争手段。对于这种价格竞争,政府部门进行了必要的适时的干涉,相继出台了《移动电话价格管理暂行规定》等多项电信法规。 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经济的发展,移动通信运营商发现在市场竞争中,资费不是唯一影响市场的因素,服务才是竞争的焦点。于是,市场竞争迫使移动运营商不断加强工程建设,提高网络覆盖率,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更丰富的服务项目,更多的增殖服务来争取客户,留住客户。虽然这阶段,移动通信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但山于中国联通在实力上与中国移动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未能形成,市场竞争呈现无序化,而我国目前仍未有一部电信根本法对电信行业行为加以管制,同时,我国的电信管理机制和企业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在电信市场中存在诸多问题。 在这种情形下,我国还面临着加入世贸组织后,电信业必须逐步对外开放的严峻形势,面对电信全球化的挑战,面对国际电信公司全球化的竞争战略,从中国电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加入WTO对于通信运营商来说,挑战大于机遇,我国运营商应采取什么策略才能在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通过 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竟争对我国的电信运营商进行体制改革,包括进行企业制度的改革及内部的机构重组,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电信管理向法规化、规范化发展;进行技术创新,大胆采用新技术,提供新业务,紧跟上世界移动通信的升级换代,使技术得到革命性发展。 此外,为了提高国际竟争力,还必须考虑建立全球性竞争策略,通过与国际或国内的电信公司进行联盟,优势互补,加强实力,井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采用区域多样化或为跨国用户服务等不同策略,以进入国际市场,把握电信产业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对于进入国际化竞争,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全面正确客观地分析形势,既要看到优势,又要下视弱点,积极解放思想,大胆拓宽思路,牢固树立大发展的信心。相信我国电信业能利用这一国际形势,走出国]刁,在国际电信舞台上打造“中国牌”。
张粱[8]2014年在《通信企业以"企业盈利"向"顾客导向"转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商场如战场。4G牌照的发放使得通信业的正式拉开了一场新的战争,如果说通信企业的技术是战争的枪炮,那么通信企业的服务则是战争必须的粮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通信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第叁产业的重要部门,以顾客为中心提高服务水平对于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今消费者的自主选择力,维权意识越来越高,通信企业以内部管理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向消费者费尽周折的营销已经不能使顾客满意,作为像中国移动这样已经度过创业期,正在可持续发展期的通信企业来说,实施“顾客导向”服务模式,提供让顾客称心如意的服务,是促使企业更上一层楼的重要手段。通信产业生产的服务是无形的,其生产与消费往往是同时进行,并且是直接面向顾客服务,这些特点使通信企业具有更多的机动灵活性,更有利于了解顾客的需求,为实施“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主要以中国移动为个案,对中国移动的“以企业为中心”的服务模式以及“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分别作了研究,并且指出了向“顾客导向”模式转型的可行性,提出了相关的一整套对策。
李之杰[9]2008年在《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网络效应的规模测算和市场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借鉴国内外网络效应理论相关文献的分析模型,并结合计量经济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对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网络效应问题和用户数量的增长趋势进行分析。本文通过相关实证数据,采用计量方法分别建立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网络效应的二元离散选择模型、广义线性回归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预测模型。考察各因素对用户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并对未来用户数量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价格并非影响用户数量的唯一因素,移动通信网络内部存在的网络效应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我们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未来用户需求量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合理的预测。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网络效应与用户数量之间的关系。指出网络效应受到用户数量,价格因子,以及用户离网率等因素的影响。并选取ARPM值作为最适合本课题进行研究的价格因子;(2)建立了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网络效应的模型:(3)通过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分析对网络效应对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作用做出了一系列的推论。有效的证明了网络效应的影响并对其影响加以度量;(4)建立预测方法,对在网络效应影响下的用户数量做出合理的预测。实证研究证明,本文通过科学的方法构建的模型,能够有效应用于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网络效应研究,具有实践价值。
康飞[10]2012年在《我国国有电信业竞争对移动网络投资及效率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信业作为基础设施产业,网络投资水平和网络绩效表现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往研究认为垄断经营会导致网络投资不足和效率低下,全球范围内的改革实践也表明电信业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可以同时促进网络投资和提升效率。我国电信业虽然己进行了部分上市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但市场竞争行为却发生在同一国有投资主体内的电信运营商间,这样的市场化改革模式在全球电信市场中尚属特例。虽然该模式带来了我国电信业,特别是移动通信业的高速发展,但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失衡”和“网络过度投资”两大问题也日益凸显。然而,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其市场竞争、网络投资和网络效率间关系尚未被研究,而我国电信运营商特有的同一国有投资主体的所有权性质的潜在影响也未被考虑。本文在产业组织理论S-C-P范式——即市场结构(Market Structure)、市场行为(Market Conduct)、市场绩效(Market Performance)——叁者间关系基础上纳入所有权性质因素构建整体研究框架,并利用2003-2010年我国电信业省际移动通信发展数据构建实证分析模型,分析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网络投资行为、网络资源利用效率叁者间关系,并深入分析所有权对叁者间关系的影响机理。首先,结合国有电信运营商预算软约束理论和以往电信业竞争与投资间关系研究结论,本文首次提出同一国有投资主体下电信运营商市场竞争结构和网络投资关系的理论假设,并通过构建基于固定效应的静态面板数据和基于广义矩估计(GMM)的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验证。结果一致表明:我国移动通信市场竞争结构集中度与移动网络投资正相关。相关实证结果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理论假设的正确性,即在同一国有投资主体内引入竞争时,不均衡的市场竞争结构会导致移动网络投资规模增加。这与以往均衡性市场结构有利于网络投资的理论和基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实证研究结果均相悖。本文分析指出,我国移动市场竞争结构和网络投资行为间所表现出的特殊关系,根源在于同一国有投资主体下的国有电信运营商引入竞争后,不均衡的市场竞争结构会使电信运营商固有的预算软约束问题显性化,预算软约束问题会提升非主导运营商扩大投资来提升网络覆盖以争夺市场份额的激励,而政府对主导运营商施加的政策性干预反而会使主导运营商同样出现预算软约束甚至棘轮效应问题,最终使电信运营商陷入“网络投资战”。其次,本文进一步分析同一国有投资主体下电信运营商间市场竞争结构失衡所引发网络投资的资源利用效率,即分析市场竞争结构和网络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考虑到移动网络特有的多层结构特征以及核心网(交换机)和接入网(基站和话音信道)投资需求的差异性,本文首次利用基于松弛变量测度的数据包络分析模型(DEA-SBM)构建移动网络整体效率和各层网络要素利用率测度。测度结果显示:我国移动网络整体效率不高,投入要素核心网利用率较高,而接入网利用率偏低,且均具有明显的东中西部经济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各项效率值均显着高于中西部地区。此后,在移动网络整体效率和各层网络要素利用率评价结果基础上,通过构建固定效应和Tobit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检验市场竞争结构与各类网络效率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市场竞争结构失衡不利于移动网络整体效率;分层来看,市场竞争结构失衡也不利于核心网利用率,但有利于接入网利用率。最后,研究结论表明:在同一国有投资主体下不均衡的市场竞争结构虽激发网络投资但网络效率低下,意味着严重失衡的移动市场竞争结构和移动网络过度投资与重复建设现象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即当前市场竞争结构未能在促进网络投资与提升资源效率间实现平衡。因此,在既定所有权结构下继续促进市场竞争结构均衡与公平有效是必要的;但考虑当前移动市场互不共享的数网竞争模式,均衡竞争结构反而会导致接入网利用率降低,因此需同时加强网络共建共享特别是3G大规模建设初期;长期来看,推动电信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实现网业分离,以此削弱国有电信运营商在竞争中对网络资源的依赖,并不断完善电信管制机制与政策将有利于提升电信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移动电话扩散趋势及动力因素研究[D]. 牛文涛.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2]. 中国通信企业3G投资项目的风险研究与应用[D]. 盛嬿. 北京邮电大学. 2007
[3]. 基于DEA方法的中国通信市场竞争强度的分析[D]. 胡凡. 南京邮电大学. 2013
[4]. 非对称条件下移动通信产品竞争问题研究[D]. 蒋春辉. 天津理工大学. 2012
[5]. 电信竞争的形成[D]. 王伯成. 暨南大学. 2006
[6]. 3G商业运营后的中国联通竞争策略研究[D]. 石磊. 北京邮电大学. 2010
[7]. 论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的竞争[D]. 邱静. 厦门大学. 2001
[8]. 通信企业以"企业盈利"向"顾客导向"转变的研究[D]. 张粱. 广西民族大学. 2014
[9]. 中国移动通信市场网络效应的规模测算和市场预测[D]. 李之杰. 北京邮电大学. 2008
[10]. 我国国有电信业竞争对移动网络投资及效率影响研究[D]. 康飞. 北京邮电大学. 2012
标签:信息经济与邮政经济论文; 中国移动论文; 通信论文; 手机论文; 市场竞争论文; 移动网络论文; 网络模型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运营商论文; 3g论文; 中国联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