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力倾向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力论文,倾向论文,类型论文,关系论文,儿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许多研究发现,亚裔学生,尤其是中国学生总是比同年龄的西方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占优势。他们在各类奥林匹克知识竞赛中取得的成绩令全世界瞩目。但是,中国学生在创造力和新颖、独创的思想方面却不如他们在知识测验中的表现那么突出[1]。因此,对于如何培养中国学生创造力的问题,正越来越受到国内教育界的重视。在我国,对创造力进行系统研究只是最近几十年的事。除了翻译和介绍国外有关创造力的理论外,一些学者还进行了部分实验研究,包括儿童创造力测验的修订和编制、创造性品质发展的研究等[2](pp.47-69),但是,对于影响儿童创造力发展因素的研究,则很少有人涉及。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动机因素在儿童创造力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当代创造心理学家特丽萨·艾曼贝尔(Amabile,T.M.)在其创造力结构理论中,强调工作动机(task motivation)对创造活动所起的关键性作用[3],她认为,只要有足够的动机,即使个体缺乏特定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也能够通过适当的学习和训练加以弥补。但是,如果工作动机不足,即使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技能和领域技能,也很难取得高水平的创造成果。艾曼贝尔认为工作动机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而有助于发展创造力的是内部动机而不是外部动机(当然,在内部动机不足的情况下,外部动机是维持个体行为所必需的)。有人研究发现,香港华裔学生在目前竞争和应试的大教育情境中,大多数小学生形成了以追求学习分数为主导的成绩目标定向(the 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4],这实际上是外部动机。而中国大陆当前的大教育情境下,学生的学习动机属于哪种类型,学习动机类型(内部—外部)与创造力发展的关系到底如何,这是本文作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方法
1.被试
南京市鼓楼区、白下区、下关区各一所普通小学三、四、五年级各随机抽取一个班的学生共374人,对被试进行的团体智力测验发现,有6人属于智力落后,因此有效被试为368人。其中,男生198人,女生170人。
2.研究变量和方法
(1)学习动机类型
研究者根据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心理学定义中所描述的现象编制问卷[5](pp.68-100),并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事先访谈了工作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充分了解在教师的心目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状况如何。最后用于施测的问卷共16个项目,其中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各8个项目,项目以下例的形式呈现给被试:(例)“小明努力学习是为了在期末得到‘三好学生’奖状,我的情况和小明( )”。要求被试在项目后面的括号中画“○”或“×”以作出反应:如果他的情况和句中描写的孩子情况一致,则画“○”;如果他的情况和句中描写的孩子情况不一致,则画“×”。并按照画“○”记1分、画“×”记2分的原则进行记分。经输入计算机后的初步整理,使得动机类型问卷总分越高表明其动机类型越倾向于内部。
(2)创造性倾向
采用威廉斯创造性倾向量表[6],该量表由台湾王木荣修订,共50题,包括冒险性(注:冒险性:勇于面对失败或批评,敢于猜测,在杂乱的情境下完成任务,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好奇心(注:好奇心: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主意多,乐于接触暖昧迷离的情境,肯深入思索事物的奥妙,能把握特殊的现象。)、想象力(注:想象力:视觉化和建立心像,幻想尚未发生的事情,直觉地推测,能够超越感官及现实的界限。)、挑战性(注:挑战性:寻找各种可能性,了解事情的可能性及与现实间的差距,能够从杂乱中理出秩序,愿意探究复杂的问题或主意。)四个分量表。每一个项目的记分按照完全符合1分、部分符合2分、完全不符合3分。实际使用时,根据我国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其中的40题作为正式测验题,并保证四个分量表中的项目数与原量表中分量表项目数比例一致。测验后可得四种分数,即冒险性、好奇心、想象力、挑战性这四种创造性倾向的得分,经输入计算机后的初步整理,使得分数越高,表明该项创造性倾向越强。
3.研究程序
在每一个年级的测试中,均先要求被试完成动机类型问卷,再完成创造性倾向量表。对三、四年级的被试,由主试逐项宣读项目,让他们在指定的括号内作出反应。对五年级的被试,则由他们本人阅读各个项目,然后作答。每一年级进行的测试时间约30-40分钟。所有的测试一周内完成。
4.数据处理
采用SPSSWIN10.0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1.三、四、五年级小学生之间学习动机类型的比较
表1是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类型问卷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相应的F检验和LSD检验结果。F检验表明,三个年级的动机类型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通过最小显著差法(LSD)检验进行的多重比较发现,三年级学生的动机类型得分显著低于四、五年级(p<0.001),表明三年级小学生比四、五年级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外部动机倾向,而四、五年级学生则更多地表现出内部动机的倾向,其中,五年级学生比四年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内部动机倾向(p<0.01)。
另外,统计分析未发现不同性别的小学生之间存在动机类型的显著差异。
表1.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学习动机类型问卷得分情况比较
(2)三、四、五年级学生动机类型问卷得分的总平均分为26.1033,标准差为2.7858。
2.三、四、五年级小学生之间创造性倾向的比较
表2是三、四、五年级小学生创造性倾向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相应的F检验和LSD检验结果。从总的创造性倾向(创造性倾向量表中四个因子的总分)上看,三、四、五各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进一步的LSD检验结果显示,三、四年级之间,三、五年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而四、五年级之间则未见有显著差异。具体来看,上述的年级差异主体体现在冒险性(三—四年级p<0.01、三—五年级p<0.001)、想象力(三—四年级P<0.05)、挑战性(三—四年级P<0.001、三—五年级P<0.001)三个因子上,而在好奇心因子上的年级差异只在三、五年级之间显著(p<0.05)。另外,四个因子得分在四—五年级之间均未见显著差异。总的趋势是年级越高,创造性倾向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其创造性随年级的增长呈递增的趋势。在创造性倾向上,未见有显著性别差异。
3.学习动机类型与创造性倾向的关系
将测验所得原始数据输入计算机后,由SPSS软件的归类变量(categorize variables)功能,自动将动机类型测验的原始总分转换成等级变量(1—外部动机型,2—内部动机型),然后比较不同动机类型学生在创造性倾向量表中各个因子以及总分中的表现,表3是不同动机类型学生的创造性倾向量表得分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及相应的T检验结果。T检验结果表明,不同学习动机类型的学生在总的创造性倾向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具体表现在冒险性(p<0.01)、挑战性(p<0.001)两个因子上差异显著,内部动机类型的学生在这两个团子上得分均比外部动机类型的学生高。在好奇心、想象力二因子上,虽未见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但就本研究所用的样本来看,内部动机类型的学生在这二因子上的得分比外部动机类型的学生得分高(29.81>29.40;p<0.221 & 24.96>24.57;p<0.247)。
四、讨论
学习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和机制。当前许多心理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都注意到动机这一心理现象在学生学习中所起的重要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德威克(Dweck,C.S,1986)等人研究指出[7],两种不同的成就目标(achievementgoals)在学生的学习中起着不同的作用:一种是注重对学习任务的把握与理解的学习目标定向(the 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另一种是以追求学习分数为主导的成绩目标定向(the 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持有前一种成就目标的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属于内部动机,在学习中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增进自己的能力和掌握新知识;持有后一种成就目标的学生学习动机类型属于外部动机,在学习中主要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取得好的分数从而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才能。内部动机驱使学生进行主动的、深入的、有意义的学习,而外部动机往往驱使学生进行表面的、被动的、死记硬背的学习。这样,后者在学习中必然会丧失一部分创造性。另外,中国山西大学张拓基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对超常儿童的学习动机进行了两年的追踪研究,他们的调查表明,对学习活动的直接兴趣是超常儿童学习动机产生的标志[8],这从另一侧面证明内部动机对学生学习、创造活动的重要性。本研究结果也显示出,持内部学习动机的小学生其创造性倾向优于持外部动机的小学生。这一结果与特丽萨·艾曼贝尔的理论是吻合的。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中学习动机类型为内部动机的人数逐渐增多(在动机类型问卷中的得分平均数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增大,见表1。)。这一结果无疑显示了一种美好前景。研究者在另一项研究中曾经做过经验分析,认为小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儿童在学前期,如果家长不给其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儿童往往会由一种先天的求知欲望(认知内驱力)而向往学习,另外,对小学生地位和外表的羡慕可能也使学前儿童向往课堂生活,这时的学习动机兼有内部和外部的动机类型,且此时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一样重要,因为它提供了一种使小学新生热爱学习的外在力量。当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其学习动机就已经开始分化了。由于学生之间在智力水平上有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如果教师的授课方式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则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很快发生两极分化,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越来越多,这部分学生起初由于认知内驱力和羡慕学生地位所引起的学习动机肯定会发生变化,很可能会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恐惧心理,而在我国的小学教育情境以及家庭教育情境中,处理学生厌学情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或惩罚,这种措施一方面可能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这种频繁的物质和精神奖惩只能促使学生片面追求分数、形成外部的学习动机,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这是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的。而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上述情形稍有好转,因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心智的逐渐成熟,对学习的责任心开始逐渐形成,很多学生逐渐理解学习的意义,并形成了以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为目标的内部动机。本研究结果为学生学习动机类型的这种变化趋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证明。此外,1984年河北省心理学会学习动机调查组从另一角度,对20所小学1-5年级2853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小学1-5年级学生学习动机发展的共同趋势是由近景性动机向远景性动机、由实用性动机向社会性动机过渡[8](pp.94-102)。这一结果虽然没有涉及到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这两种类型的调查,但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类型确实存在着随年级的增长,由低级向高级过渡的趋势。
从本研究结果还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也呈现出一种正增长的趋势:四、五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创造性倾向,而五年级学生虽然在创造性倾向量表上的得分高于四年级学生,但四、五年级之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意义。因此,本研究结果显示,虽然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有随年级递增的趋势,但这种递增的直线性并不明显。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在他的研究中曾指出,小学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呈波浪式前进的状态,到四年级(约为9岁)时会出现创造性思维下降的现象,因为,在四年级时,儿童变得十分注意使自己和同伴保持某种一致性,并放弃自己许多有创造性的活动[2](pp.93-94)。而在本研究中,并未发现四年级小学生存在创造性倾向下降的现象,研究者认为,这种研究结果与以往研究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点:(1)中国儿童创造性发展规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有待进一步研究;(2)虽然小学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四年级有下降的现象,但包括更多内容的总创造性倾向却一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3)本研究的被试只选取了三、四、五年级,如果在进一步研究中扩大被试的年级范围,也许得到和托兰斯相似的结论,只不过可能在创造力下降的年级上,和托兰斯的研究有别,不是四年级,而有可能三年级,因为在本研究中,三年级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得分最低,并且中国的城市小学三年级学生平均年龄大约在9岁左右。但是中国学龄儿童入学年龄存在很大的城乡差别,即使是城市与城市之间、同一城市的不同学校之间儿童入学年龄的差异也时有发生,本研究中的被试来自三所不同的小学,同一年级的年龄状况也有较大区别,其中三所小学四年级学生的年龄范围从9岁到11岁不等,因此有待于研究者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来探讨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的发展趋势究竟如何。这是下一步研究要进行的工作之一。
五、结论
1.在我国小学生中,确实存在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种学习动机类型,三年级学生与四、五年级学生相比,更多地表现出外部动机占主导地位,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中学习动机类型为内部动机的人数逐渐增多。但两种不同的动机类型依然存在。
2.随着年级的增长,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呈现出一种正增长的趋势:四、五年级学生比三年级学生有更高的创造性倾向。
3.不同学习动机类型小学生的创造性倾向表现出显著差异。持内部学习动机的小学生其总的创造性倾向优于持外部动机的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