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迪1,张丽娜2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迪1,张丽娜2

(1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牡丹江市中医医院急诊科 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针刺运动疗法对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予以治疗。采用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予以评估,并评定患者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后,患者肩手功能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功功能均优于治疗前,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 针刺运动疗法;中风后;肩手综合征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328-02

肩手综合征(RSD),又叫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多在脑卒中后l~3个月内逐步显现,其特征主要有患侧肩痛,且活动受限;患侧手痛,出现浮肿,腕骨区背侧面呈现肿胀现象,皮肤温度提高,肤色改变,消肿后手部肌肉萎缩,甚至出现痉缩畸形[1]。本文通过对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60例中风后肩手综合症患者的研究,探讨针刺运动疗法的治疗效果,现予以总结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60例,均为牡丹江市中医医院康复科住院及门诊患者 2015年1月—2016年10月的就诊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30例;年龄最小45岁,最大72岁 ,平均年龄(62±2.8)岁;其中脑梗塞46例,脑出血14例;病程最长6个月,最短15天,平均病程为(60.5±35.12)天。

1.2 纳入标准

诊断符合肩手综合征的有关诊断标准[2]:偏瘫一侧,肩、手存在不同程度疼痛,被动活动时,疼痛加剧,肌张力增大,手部明显肿胀。所有患者均给予头颅CT或者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或者脑梗死,呈现肢体偏瘫;所有患者均给予急性期治疗后,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稳定,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肝、肾、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的患者;存在出血性疾病、肿瘤及害怕针灸的患者;无法配合检查与治疗的患者,如血管性痴呆、感觉性失语或者混合性失语、精神或者情绪障碍;因各种骨病、关节病、肌病、丘脑疾病导致疼痛与运动障碍的患者。

2.方法

2.1 选穴

头穴: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和顶中线,均取患肢对侧头部穴线。体穴:合谷、后溪、中渚、肩髎、肩髃、肩前、阿是穴。

2.2 操作

选用由苏州医疗用品厂生产的华佗牌0.25mm×40mm毫针进行针刺。患者取坐位,常规穴位消毒后,取阿是穴 (以痛为腧,多位于肩前部 )、肩髎、肩髃、肩前,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以关节部有强烈的酸胀感并向关节上下放射为度,不留针,取合谷、后溪、中渚,合谷、后溪相互透刺,中渚与皮肤呈30度角向上斜刺,用提插捻转相结合的泻法,以有强烈的酸胀感并向上放射为度,每次持续30s,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取头穴时针身和头皮呈15度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之后沿头穴推进 17~40mm,采用捻转补泻法予以针刺,频率为200次/min,每次捻转时间为1~2min。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 1次。留针期间配合Bobath握手训练,主动耸肩,协助患者进行上肢抓握,如抓握木棍、拧毛巾等;按摩患者肱二头肌、肱三头肌、三角肌等肩胛周围肌肉,并对痛点予以按压刺激,配合被动、主动活动,7次为 1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2.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4天后进行评价,采用的评价量表有:肩手综合征评估量表(SHSS)、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

2.4 疗效标准

参照类似文献[3],利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好转率,即好转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此判定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痊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主要检测指标水平恢复正常,好转率不低于90%;显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多数消失,主要检测指标改善明显,好转率在67~90%之间;有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部分消失,主要检测指标有所改善,好转率在33~67%之间;无效:经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未改善,主要检测指标水平未变化,好转率不足33%。总有效率为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的总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版统计学软件处理患者治疗前后的观察数据,用百分比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并给予卡方检验,用(均值±标准差)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并给予t值检验,若P<0.05,说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3.治疗结果

经过14天的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2例,显效16例,有效38例,无效4例,愈显率为30%,总有效率为93.33%。治疗14天后,患者肩手损伤程度、疼痛程度、运动功能均明显改善,相较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见下表。

表 治疗前后SHSS、VAS、上肢FMA评分比较(x-±s)

观察项目 治疗前 治疗后

肩手综合征评分(SHSS) 8.73± 0.841 4.03± 1.715

视觉模拟评分(VAS) 7.07± 1.897 2.71± 1.921

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 19.59±16.446 29.12±17.048

4.讨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确切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4]:(1)脑血管病急性发作会对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产生影响,可直接增强患肢交感神经兴奋性及血管痉挛反应,出现局部组织营养供应障碍,导致肩胛周围、手、腕出现疼痛、水肿等现象;(2)瘫痪上肢处置不当,过度牵拉导致出现刺激反应,造成疼痛、水肿;(3)瘫痪上肢未加强锻炼与保暖,导致静脉回流受到影响,进而出现静脉淤血;(4)输液时,液体渗入手部组织,导致出现内部损伤;(5)潜在的关节炎和关节周围炎使之更容易发生。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肩手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为中风后气血运行失调,筋脉失荣,气滞血瘀,血瘀水停,进而导致肩手关节肿胀疼痛,长此以往,甚至出现肌肉、关节挛缩,活动不利。在中医学中,头部是脏腑、经络的气血汇聚场所,头部穴位贯穿顶、额、颞三区,分布在督脉、足少阳、足太阳这三条阳经,纵贯全身,具有调通一身阳气的作用,针刺头部诸穴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调阳气的功效。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头部穴区,可强化皮层功能区间的代偿、协调作用,实现功能重组,改善临床障碍[5]。肩手综合征为瘀血阻滞手三阳经,经络不通,合谷、肩髃位于手阳明大肠经,后溪、肩髎位于手太阳小肠经,中渚属于手少阳三焦经,中医学认为“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经络所过,主治所及”,诸穴合用可调通手三阳经经气,肩前为经外奇穴,连同阿是穴,诸穴合用,运用提插捻转手法,气至病所,具有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减轻浮肿的功效,实现“通则不痛”的效果。在针刺基础上配合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以“动”为主,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的效果,还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解除局部肌肉痉挛、舒筋止痛的目的[6],运动本身能松解某些粘连,加上运动时产热,可以增加胶原组织的延展性,从而减轻关节的粘连及肌肉废用性萎缩,改善关节的活动功能[7]。

本研究结果表明,针刺运动疗法是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有效方法之一,方法安全简便,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缪鸿石.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840.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及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

[3]包宗昭,李成林.临床诊断及疗效判断的四级加权评分法介绍[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0,5(2):164-166.

[4] PertoldiS.DiBenedetoP.Shoulder-hand syndrome after stroke.A 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J].EuraMedieophys,2005,41(4):283-292.

[5]唐强,冯军,张春英,等.头穴透刺不同捻转持续时间治疗急性脑梗塞 60例体感诱发电位研究[J].中国针灸,1996,16(4):1.

[6]郭丽霞.运动针法治疗急性腰扭伤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7):45.

[7]陈永华,黄蕤.综合治疗肩手综合征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7):4018.

论文作者:吴迪1,张丽娜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4月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3

标签:;  ;  ;  ;  ;  ;  ;  ;  

针刺运动疗法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论文_吴迪1,张丽娜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