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青岛市 266000
摘要: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城市空间整合与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多规合一”的合理协调途径和机制,是落实国家“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限定城市发展边界、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一张蓝图干到底”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
关键词:新城市空间;格局;多规合一;实施路径;分析
引言:在统一的空间信息平台上建立控制线体系,可以实现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有效配置土地资源、提高政府空间管控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目标。
1.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尤需优化理念
1.1以人为本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本质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一是要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为目标,把城市建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二是回归人的尺度。从市民角度出发,注重人的存在和需求及体验,充分考虑交通安全高效、生活方便舒适等问题。三是城市道路建设要从车本位向人本位转变。四是重视留白增绿,利用疏解腾退空间补充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1.2产城融合
产业和城市相互配套和依托。要以产兴城,以城聚产,打造宜居宜业的城市空间,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生机活力,实现人口、产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生态优先。一是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把环境治理保护作为重大民生实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和发展优势,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二是以对人民、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打赢污染治理攻坚战,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尽早实现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好转。三是建立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环境治理和保护制度体系。四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摒弃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做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1.3区域协同
树立一盘棋思想,在全国大局中找准位置、谋划发展,以城市群建设为载体,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为重点,以资源要素空间统筹规划为主线,以构建长效机制为抓手,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体系等重点领域促进融合、特色、错位、个性发展。
2.城市空间及“多规合一”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2.1发展历程
原本“以国民经济计划为统领,城市规划独揽空间发展”的城市空间体系已逐步转变为“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统领,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以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为支撑,多规共管空间发展”的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经历了“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下服务型规划—以耕地保护为主的规划—强调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协调”的规划历程。城乡规划经历了从“落实计划经济体制下项目的用地布局—形成‘城镇体系规划—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的城市规划体系—突出城乡统筹、社会和谐、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规划历程。
2.2存在的问题
一是规划体系过于庞杂,缺乏效率。不同部门的规划各有侧重,但又相互牵制,如经济社会发展职能设在发展改革部门,主要负责“如何发展”;国土资源部门主要负责“如何管地”;城乡规划部门主要负责“如何规划建设”;环境保护部门主要负责生态和环境保护,容易出现“就城市论城市”“就土地谈土地”的问题。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由于各类规划的管理主体不同,相互之间又缺乏协调和衔接,导致空间资源配置的无序和低效。二是规划类别间协调性有待提高,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落后。不同规划之间协调性较差,部门主导的规划编制形式导致协调机制失效。事实上,政府决策中真正直接参与的主要是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其他空间规划由于其专业性强由相应的部门组织编制。
3.智慧城市与“多规合一”空间整合路径
3.1路径选择
由于“多规”存在诸多差异,应从规划体系变革、规划协调的技术路径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规划体系与政府行政体制改革相结合,是国家顶层设计的政策,规划协调的制度保障则需要创新现有行政机构体系,通过建立规划协调制度设计,达到“多规合一”的最终目标。
3.2技术路径
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多规”协调的技术路径。王国恩等以广州为例,通过统一基础数据、技术思路和规划内容等探讨“两规”衔接的技术措施。广东省政府于2015年2月印发了《广东省“三规合一”工作指南(试行)》,明确控制线体系、工作流程、技术要求、成果要求及管理建议等内容,规定基础数据选取标准、用地分类对照标准、建设用地布局差异分析技术要求以及“三规合一”基础信息平台建设要求。总体来看,通过整合现状用地基础数据、统一建设用地规模、协调划定空间边界、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布局和时序,可以为“多规”融合奠定良好的基础。
3.3智慧城市建设路径
智慧城市建设要根据现状,统筹规划,通过以下路径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来引领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一是积极推进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利用,智慧城市建设依托于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持,这些信息及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和移动网络等;二是建立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城市建设实际情况,明确智慧城市建设的目标,建立完善、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体系;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建立完善机制,打造“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四是推进PPP模式在智慧城市融资体制中的运用,“互联网+”行动计划与PPP模式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建设为智慧城市建设探索新的融资体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可以缓解城市建设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政府资本和社会资本合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3.4“三线”空间协调路径研究
在众多规划存在差异的基础上,重点提出构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简称“三线”)的规划控制线体系,是实现“多规合一”的重要技术途径,可以有效提高空间规划保障发展的能力,充分发挥规划效力。“三线”划定协调的重点在于其先后顺序,从技术流程上寻求“三线”在具体划定过程中的协调和融合,流程如下:一是优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一旦划定,需严格遵守,不可逾越;二是初步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后,需要与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相协调,建立有效的判定机制和规则,以确定城市周边优质耕地的划定方案;三是统筹划定城镇建设用地控制线,通过对未来城市空间形态的模拟,得出目标年城镇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并进一步分析判定城市周边优质耕地的划定方案,形成三线融合的空间边界线方案。
总结:“多规合一”的空间问题不仅仅是整合“多规”之间的空间覆盖范围,而是通过统一的发展理念,科学合理地划分不同规划所承担的城市空间功能,明确各规划内容间的层次,实现发展战略、发展空间、用地布局及技术标准等协调和融合,确保用地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熊长喜,窦小楠.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在城市空间格局变化分析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18(09):117-120.
[2]毛燕清,吴志斌,傅玮佳,徐玉玲.江西省地级以上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8,41(08):166-169.
[3]李小康.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广东省旅游城市空间格局及竞合策略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5):5-7.
[4]马学广,鹿宇.基于航空客运流的中国城市空间格局与空间联系[J].经济地理,2018,38(08):47-57.
[5]常江,刘巷序.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格局研究进展[J].中国矿业,2018,27(07):64-69.
[6]王小攀,胡艳.基于地理国情的城市空间格局变化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北京测绘,2018,32(06):650-653.
论文作者:李艳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9
标签:城市论文; 空间论文; 体系论文; 城市建设论文; 智慧论文; 路径论文; 格局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36期论文;